当前位置: 古诗文网---> 知识---> 杏花村(牧童遥指杏花村,杏花村在哪里?哪里城市?)

杏花村(牧童遥指杏花村,杏花村在哪里?哪里城市?)

  作者:   古诗文网   类别:    知识     发布时间:  2024-04-17    点击:  136 次

杏花村

网上有关“杏花村”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牧童遥指杏花村,杏花村在哪里?哪里城市?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牧童遥指杏花村?,但中国却有是十来处的杏花村,那么牧童指的到底是哪一处一直是大家争论的一个话题,不过专家认为最有可能的就是安徽贵池的杏花村了,?牧童遥指杏花村?是出自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原诗是?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新华村。?这首诗主要是用来思念故人的。

但是到底是哪里的杏花村一直是大家研究的一个话题,根据诗中所描述的场景,在清明时间还下着雨,应该是处于江南地带,但像在江苏、安徽、山西、湖北等地都是有杏花村的,其中山西的杏花村最多,一共有四处,山西的风景也很优美,在清明时节也是会下雨的,而且山西的杏花村到处都是酒家,这也很符合杜牧的诗,不过历史上却没有过杜牧曾去过山西的记载。

不过后来有人通过杜牧的《并州道中》这首诗认为杜牧是去过山西的,并并州所指的就是现在的山西太原,但其实这首诗并不是出自于杜牧之手,而是杜牧嘱咐他的外甥所写,那么除了山西,最符合的地方就是安徽贵池了,并且也有很多证据证明了这一点,安徽贵池是处于江南地带,风景优美、气候宜人,而且杜牧也曾在贵池任职过,所以杏花村很有可能指的就是这里。

不过郭沫若先生曾表示过大家没有必要做这种无谓的争论,杏花村不一定指的就是某一个村庄,也可能是一个店名,也可能是一个泛指,具体谁也说不清楚,其实这首诗值得回味的地方有很多,大家只要记住这首诗带给我们的意境,记住杜牧这位伟大的诗人,这就足够了。

牧童遥指杏花村,杏花村在哪里?哪里城市?

纵观中国古今,因为一句诗文而成就一个文明城市的屡见不鲜。一句?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让黄鹤楼名动天下,一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让滕王阁名传天下。而杜牧的?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让各地抢破了头。

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关于?杏花村?的属地之争就已经闹得不可开交,山西汾阳、安徽贵池、湖北麻城等十多个地区加入争论,其中以山西汾阳和安徽贵池吵得最是激烈。

牧童指向的?杏花村?,究竟在哪里?

安徽贵池

安徽贵池则拿出史料记载,称杜牧于唐会昌四年由黄州刺史迁池州刺史,在贵池呆了整两年。杜牧喜爱喝酒,也爱郊游。清朝朗遂的《贵池县杏花村志》将杜牧诗收入书中,而后《江南通志》也收录了《清明》,并申明杜牧诗中所指的杏花村就是贵池。

但池州秀山门外的那座有1300年历史的杏花村早已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2000年,池州在原址上复建杏花村,与山西汾阳为?杏花村?的旅游服务类商标大战十年。

山西汾阳

在大多数人眼里,杜牧所说的杏花村,就是山西汾阳。

汾酒有4000年的悠久历史,早在1500年前的南北朝时期,就作为北齐宫廷御酒被载入二十四史,一举名扬天下。盛唐时就以?杏花村里酒如泉?、?处处街头揭翠帘?的酒文化声名远扬,李白、杜甫都曾赋诗赞誉。

汾酒享誉千载而盛名不衰,是因为这里拥有取之不竭的优质泉水,独特的酿造工艺,茅台、泸州大曲、西凤、双沟大曲等都曾借鉴过汾酒的酿造技术。

青花汾酒20年,选用30年陈酿的特级汾酒原酒为基酒,经汾酒特色的精湛勾兑技术勾调,被全国知名评酒师会评为一等品。其酒液晶莹透亮、清香纯正、幽雅芳香、绵甜爽净、酒体丰满、回味悠长,是酒中精品。

杏花村之争,有对古代名人的崇拜和敬仰,也是对其背后的经济利益的追逐。或许真正的杏花村位于何方,只有那个牧童才知道。

目前诸多学者较为一致的认识是杜牧《清明》诗中所指的杏花村在安徽贵池县城西。

杜牧在会昌四年(844 年)九月由黄州刺史迁池州刺史(唐池州治所秋浦县,今安徽贵池),会昌六年九月又迁睦州刺史,在池州整整两年;并且贵池县城西有杏花村,素产名酒。所以清人郎遂写了《贵池县杏花村志》,将杜诗《杏花村》收入;后来《江南通志》亦将该诗收入,并言杜牧诗中的杏花村在贵池。

贵池濒临长江南岸,气候温湿多雨,清明前后,细雨纷纷,正是《清明》诗第一句所描写的景象。清明节,春雨绵绵不绝,牧童指点出那远处的一片杏花林。



解密唐朝牧童遥指的“杏花村”在哪里?

第一种说法是:今山西汾阳县 杏花村 。早在1500多年前的南北朝时代,这里的杏花村酒已闻名国内。而且,历代的杏花村都以酿酒、酒文化闻名。盛唐时,这里以“杏花村里酒如泉”、“处处街头揭翠帘”成为酒文化的古都。

历史上,我国着名文人、学者李白、杜甫、宋延清、顾炎武、傅山、巴金、郭沫若等都赋诗赞誉。李自成进北京路经杏花村,停留三日,留下“尽善尽美”的题匾,杏花村曾一度更名“尽善村”。

虽然有人认为诗中“清明时节雨纷纷”描述的是江南的春景,但在唐代山西的春天恰恰也是春雨纷纷,雨水充足。其实,唐诗中描写山西及北方春天的诗句甚多,唐代着名才女鱼玄机在《寄刘尚书》一诗中说:“汾川三月雨,晋水百花春。”

独孤良在《清明宴游》中云:“细雨莺飞重,春风酒酝迟。”姚合有诗:“代马龙相杂,汾河海暗连”、“晋野雨初足,汾河波亦清”。但是山西汾阳说却有一点争议,那就是到目前为止都没有发现杜牧涉足汾阳的文献记载。

但杜牧有《并州道中》一诗,有研究者便认为杜牧曾到过

太原 ,因唐时并州州府所在地就是今天的太原,而从太原到汾阳不过150华里,因而推断出杜牧可能经太原往汾阳品酒。

第二种说法是湖北黄州(古齐安)的麻城县古镇歧亭之旁。歧亭处于洛阳至黄州的要道上,是南朝以来的古城,古镇歧亭历来是政治、经济、文化比较集中的地方。现在,仍扼守汉麻公路,处于麻城、新洲、黄陂、红安四县交界处。《黄州府志》还载:杏花村在歧亭镇北五里处。因是交通要道,杜牧过此赋诗,是很自然的事情。

杜牧是否到过这里呢?有诗为证。《题木兰庙》:“弯弓片战作男儿,梦里曾强与画眉。几度思归还把酒,指云堆上祝明妃。”这是杜牧任黄州刺史时登木兰山为木兰庙所题的诗。杜牧从黄州到木兰山,必定经过杏花村。

杜牧清明而遇雨,想借酒消忧解乏,正是这里,宋代苏轼谪迁黄州,也曾路过这里,与隐居在杏花村的旧友陈季常邂逅。

而对于杏花村的“酒家”,这里流传的民谚云:“三里桃花店,四里杏花村,村头有美酒,店里有美人。”据《麻城县志前编》(卷之三)载,这里的酒是与众不同的“水酒”,“纯以糯米酿者,其曲内无血肉品,故酒味最醇。

漉净余滓,入瓷瓮固封贮之,经年色黄,味尤美”。这种酿酒方法流传至今,是麻城特有美酒。据《复斋漫录》记载,就在杜牧到杏花村之后的二三年左右,宋代词人谢无逸也路过这里,并于杏花村驿壁上题《江城子》一首:“杏花村里酒旗风,烟重重,水溶溶,野渡舟横,杨柳阴浓”

第三种说法是安徽贵池

杏花村 ,有学者认为山西汾阳属于华北,而诗中“清明时节雨纷纷”,算是江南多雨的现象,不是黄河以北地区的气候。这是最重要的一点。

自春季开始,北半球白昼渐长,南方暖气团逐渐北移,在阳历四月清明前后,正好移至大陆的江南地带,与北方冷气团交会,造成这一时段的蒙蒙春雨。但在北方,清明时节仍为干冷的天气,不会有“雨纷纷”的情形。

牧童遥指杏花村,杏花村在哪里?哪里城市?

目前诸多学者较为一致的认识是杜牧《清明》诗中所指的杏花村在安徽贵池县城西。

杜牧在会昌四年(844 年)九月由黄州刺史迁池州刺史(唐池州治所秋浦县,今安徽贵池),会昌六年九月又迁睦州刺史,在池州整整两年;并且贵池县城西有杏花村,素产名酒。所以清人郎遂写了《贵池县杏花村志》,将杜诗《杏花村》收入;后来《江南通志》亦将该诗收入,并言杜牧诗中的杏花村在贵池。

贵池濒临长江南岸,气候温湿多雨,清明前后,细雨纷纷,正是《清明》诗第一句所描写的景象。清明节,春雨绵绵不绝,牧童指点出那远处的一片杏花林。

牧童遥指杏花村,有十来处杏花村,牧童指的是哪一处?

牧童遥指杏花村,但中国却有是十来处的杏花村,那么牧童指的到底是哪一处一直是大家争论的一个话题,不过专家认为最有可能的就是安徽贵池的杏花村了,牧童遥指杏花村是出自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原诗是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新华村。这首诗主要是用来思念故人的。

但是到底是哪里的杏花村一直是大家研究的一个话题,根据诗中所描述的场景,在清明时间还下着雨,应该是处于江南地带,但像在江苏、安徽、山西、湖北等地都是有杏花村的,其中山西的杏花村最多,一共有四处,山西的风景也很优美,在清明时节也是会下雨的,而且山西的杏花村到处都是酒家,这也很符合杜牧的诗,不过历史上却没有过杜牧曾去过山西的记载。

不过后来有人通过杜牧的《并州道中》这首诗认为杜牧是去过山西的,并并州所指的就是现在的山西太原,但其实这首诗并不是出自于杜牧之手,而是杜牧嘱咐他的外甥所写,那么除了山西,最符合的地方就是安徽贵池了,并且也有很多证据证明了这一点,安徽贵池是处于江南地带,风景优美、气候宜人,而且杜牧也曾在贵池任职过,所以杏花村很有可能指的就是这里。

不过郭沫若先生曾表示过大家没有必要做这种无谓的争论,杏花村不一定指的就是某一个村庄,也可能是一个店名,也可能是一个泛指,具体谁也说不清楚,其实这首诗值得回味的地方有很多,大家只要记住这首诗带给我们的意境,记住杜牧这位伟大的诗人,这就足够了。

杏花村的典故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晚唐诗人杜牧的这首千古绝唱中的杏花村究竟所指何处,一千多年来一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近日,毕业于江西师范大学的66岁玉山县委办公室退休干部吴行固说,他有充足的证据可以证明杜牧诗作中的杏花村位于玉山冰溪旁,而千年前的杏花村如今还留下了老杏树、杏花桥、杏花门等古迹。

牧童遥指杏花村这首诗的全诗是什么?

牧童遥指杏花村这首诗的全诗如下: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作品简介

《清明》是唐代文学家杜牧的诗作。

此诗写清明春雨中所见,色彩清淡,心境凄冷,历来广为传诵。第一句交代情景、环境、气氛;第二句写出了人物,显示了人物的凄迷纷乱的心境;第三句提出了如何摆脱这种心境的办法;第四句写答话带行动,是整篇的精彩所在。全诗运用由低而高、逐步上升、高潮顶点放在最后的手法,余韵邈然,耐人寻味。

作品原文

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作品注释

⑴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在阳历四月五日前后。旧俗当天有扫墓、踏青、插柳等活动。宫中以当天为秋千节,坤宁宫及各后宫都安置秋千,嫔妃做秋千之戏。

⑵纷纷:形容多。

⑶欲断魂:形容伤感极深,好像灵魂要与身体分开一样。断魂:神情凄迷,烦闷不乐。这两句是说,清明时候,阴雨连绵,飘飘洒洒下个不停;如此天气,如此节日,路上行人情绪低落,神魂散乱。

⑷借问:请问。

⑸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今在安徽贵池秀山门外。受此诗影响,后人多用“杏花村”作酒店名。

作品译文

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

借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遥指杏花山村。

创作背景

此诗首见于南宋初年《锦绣万花谷》注明出唐诗,后依次见于《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明托名谢枋得《千家诗》、清康熙《御选唐诗》。《江南通志》载:杜牧任池州刺史时,曾到过杏花村饮酒,诗中杏花村指此。附近有杜湖、东南湖等胜景。

作品赏析

这一天正是清明佳节。诗人杜牧,在行路中间,可巧遇上了雨。

清明,虽然是柳绿花红、春光明媚的时节,可也是气候容易发生变化的期间,常常赶上“闹天气”。远在梁代,就有人记载过:在清明前两天的寒食节,往往有“疾风甚雨”。若是正赶在清明这天下雨,还有个专名叫作“泼火雨”。诗人杜牧遇上的,正是这样一个日子。

诗人用“纷纷”两个字来形容那天的“泼火雨”,真是好极了。“纷纷”,若是形容下雪,那该是大雪,所谓“纷纷扬扬,降下好一场大雪来”。但是临到雨,情况却正相反,那种叫人感到“纷纷”的,绝不是大雨,而是细雨。这细雨,也正就是春雨的特色。细雨纷纷,是那种“天街小雨润如酥”样的雨,它不同于夏天的如倾如注的暴雨,也和那种淅淅沥沥的秋雨绝不是一个味道。这“雨纷纷”,正抓住了清明“泼火雨”的精神,传达了那种“做冷欺花,将烟困柳”的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

这“纷纷”在此自然毫无疑问是形容那春雨的意境;可是它又不止是如此而已,它还有一层特殊的作用,那就是,它实际上还在形容着那位雨中行路者的心情。

下面一句:“路上行人欲断魂”。“行人”,是出门在外的行旅之人,“行人”不等于“游人”,不是那些游春逛景的人。“魂”不是“三魂七魄”的灵魂。在诗歌里,“魂”指的多半是精神、情绪方面的事情。“断魂”,是极力形容那一种十分强烈、可是又并非明白表现在外面的很深隐的感情,比方相爱相思、惆怅失意、暗愁深恨等等。当诗人有这类情绪的时候,就常常爱用“断魂”这一词语来表达他的心境。

清明这个节日,在古人感觉起来,和今天对它的观念不是完全一样的。在当时,清明节是个色彩情调都很浓郁的大节日,本该是家人团聚,或游玩观赏,或上坟扫墓,是主要的礼节风俗。除了那些贪花恋酒的公子王孙等人之外,有些头脑的,特别是感情丰富的诗人,他们心头的滋味是相当复杂的。倘若再赶上孤身行路,触景伤怀,那就更容易惹动了他的心事。偏偏又赶上细雨纷纷,春衫尽湿,这给行人就又增添了一层愁绪。这样来体会,才能理解为什么诗人在这当口儿要写“断魂”两个字;否则,下了一点小雨,就值得“断魂”,那太没来由了。

再回到“纷纷”二字上来。本来,佳节行路之人,已经有不少心事,再加上身在雨丝风片之中,纷纷洒洒,冒雨趱行,那心境更是加倍的凄迷纷乱了。所以说,纷纷是形容春雨,可也形容情绪;甚至不妨说,形容春雨,也就是为了形容情绪。这正是中国古典诗歌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一种绝艺,一种胜境。

前二句交代了情景,问题也发生了。须得寻求一个解决的途径。行人在这时不禁想到:往哪里找个小酒店才好。事情很明白:寻到一个小酒店,一来歇歇脚,避避雨;二来小饮三杯,解解料峭中人的春寒,暖暖被雨淋湿的衣服;最要紧的是,借此也就能散散心头的愁绪。于是,向人问路了。

诗人在第三句里并没有说出是向谁问路的。妙莫妙于第四句:“牧童遥指杏花村”。在语法上讲,“牧童”是这一句的主语,可它实在又是上句“借问”的宾词——它补足了上句宾主问答的双方。牧童是否答话了不得而知,但是以“行动”为答复,比答话还要鲜明有力。比如《小放牛》这出戏,当有人向牧童哥问路时,他将手一指,说:“您顺着我的手儿瞧!”是连答话带行动——也就是连“音乐”带“画面”,两者同时都使观者获得了美的享受;如今诗人手法却更简捷,更高超:他只将“画面”给予读者,而省去了“音乐”。

“遥”,字面意义是远。但切不可处处拘守字面意义,认为杏花村一定离这里还有十分遥远的路程。这一指,已经使读者如同看到,隐约红杏梢头,分明挑出一个酒帘——“酒望子”来了。若真的距离遥远,就难以发生艺术联系,若真的就在眼前,那又失去了含蓄无尽的兴味:妙就妙在不远不近之间。《红楼梦》里大观园中有一处景子题作“杏帘在望”,那“在望”的神情,正是由这里体会脱化而来,正好为杜郎此句作注脚。《小放牛》里的牧童也说,“我这里,用手儿一指,……前面的高坡,有几户人家,那杨柳树上挂着一个大招牌”,然后他叫女客人“你要吃好酒就在杏花村”,也是从这里脱化出来的。“杏花村”不一定是真村名,也不一定即指酒家。这只需要说明指往这个美丽的杏花深处的村庄就够了,不言而喻,那里是有一家小小的酒店在等候接待雨中行路的客人的。

不但如此。在实际生活中,问路只是手段,目的是得真的奔到了酒店,而且喝到了酒,才算一回事。在诗里就不必然了,它恰恰只写到“遥指杏花村”就戛然而止,再不多费一句话。剩下的,行人怎样地闻讯而喜,怎样地加把劲儿趱上前去,怎样地兴奋地找着了酒店,怎样地欣慰地获得了避雨、消愁两方面的满足和快意……这些诗人就能“不管”了。他把这些都含蓄在篇幅之外,付与读者的想象,由读者自去寻求领会。他只将读者引入一个诗的境界,他可并不负责导游全景;另一面,他却为读者开展了一处远比诗篇语文字句所显示的更为广阔得多的想象余地。这就是艺术的“有余不尽”。

这才是诗人和读者的共同享受,这才是艺术,这也是中国古典诗歌所特别擅场的地方。古人曾说过,好的诗,能够“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在于言外”。拿这首《清明》绝句来说,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当之无愧的。

这首小诗,一个难字也没有,一个典故也不用,整篇是十分通俗的语言,写得自如之极,毫无经营造作之痕。音节十分和谐圆满,景象非常清新、生动,而又境界优美、兴味隐跃。诗由篇法讲也很自然,是顺序的写法。第一句交代情景、环境、气氛,是“起”;第二句是“承”,写出了人物,显示了人物的凄迷纷乱的心境;第三句是一“转”,然而也就提出了如何摆脱这种心境的办法;而这就直接逼出了第四句,成为整篇的精彩所在——“合”。在艺术上,这是由低而高、逐步上升、高潮顶点放在最后的手法。所谓高潮顶点,却又不是一览无余,索然兴尽,而是余韵邈然,耐人寻味。这些,都是诗人的高明之处,也就是值得后人学习继承的地方。

名家点评

《千家诗》:此清明遇雨而作也。游人遇雨,巾履沾湿,行倦而兴败矣。神魂散乱,思入酒家暂息而未能也。故见牧童而同酒家,遥望杏花深处而指示之也。

作者简介

杜牧(公元803-公元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理人国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着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着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大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关于“杏花村”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www.sybcw.cn//zhishi/11794.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知识

热门诗文

热门名句

朝代诗人

热门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