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文网---> 知识---> 柳宗元山水游记的特点?(《记承天寺夜游》的写作特点)

柳宗元山水游记的特点?(《记承天寺夜游》的写作特点)

  作者:   古诗文网   类别:    知识     发布时间:  2024-04-19    点击:  282 次

柳宗元山水游记的特点?

网上有关“柳宗元山水游记的特点?”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记承天寺夜游》的写作特点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简要: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是其文学作品的精品,也在当时文坛独领风骚。其山水游记,写景详尽、真实、自然,为模山范水之祖。行文又简朴流畅、骈散得宜、清新隽美,同时,柳宗元生活坎坷,所以其山水游记也不可避免地寄托了他内心深处的孤独悲愤之情。

详细:

精彩的景物描绘,是柳宗元山水游记最主要的艺术特色之一。“永州八记”是柳宗元山水游记文中的代表作,这一组山水散文,用清新优美的文笔,描绘幽深奇绝的永州景色,在读者面前展现出一幅幅绚丽多姿的画卷。柳宗元描绘山水景物,既善于用简洁的笔触勾勒出景物的全貌,又善于用精巧的细腻的手法对局部景物进行工笔描绘。比如《钴鉧潭记》:“其清而平者且十亩,有树环焉,有泉悬焉”,用十几个字勾画出钴鉧潭概貌。写冉溪流入钴鉧潭则十分详尽:“钴鉧潭在西山西,其始盖冉水自南奔注,抵山石,曲折东流。其颠委势峻,荡击易暴。齧其涯,故旁广而中深,毕至石乃止。流沫成轮,然后徐行。”把溪水的流向、形状和水势都描绘的具体而生动。《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和《游黄息记》等的景物描写也十分出色,写鱼、写树、写石各有不同、各具特色。他还常用以动写静的手法使自然景物表现出活跃的生命力,如写小石潭的石底,“卷石底以出”,一个“卷”字写活了石头。

柳宗元山水游记还有一个突出特点是,自然山水的性格化。他在处理“物我关系”上,不仅纯客观描摹精彩绝伦,借景抒情恰到好处,还擅于情景交融,客观之景带上了作家的主观感情色彩。他在“永州八记”里,写得最多的是清泉奇石、怪树幽篁之类,这同作者高洁深邃、卓然独立的品格气质显然有内在的联系。作者在写景状物时着意渲染的凄清悲凉冷寂的气氛,如钴鉧潭西小丘那“悠然而虚”、“渊然而静”的“清冷之状”,小石潭的“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意境,更是他那抑郁忧愤情怀的物化表现。一方面是弃置蛮荒,寂寥冷落,无人赏识的永州山水,另一方面是贬逐南国,英雄失路,壮志难伸的柳宗元,彼此各自引为知己,双方相互同情支持,这样,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不幸遭遇同自然景物就水乳般地交融在一起,物我化为一体,显得自然和谐。比如《钴鉧潭西小丘记》中作者游小丘的感受。而且在情景交融的基础上,他还处处以山水自喻。在《小石城山记》中,作者以山水景物自况,慨叹小石城山之景虽美,但“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实际上是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深沉感慨。使山水景物都具有作者自己的思想品格,这是柳宗元山水游记的一大特色,这种山水景物性格化的写法是柳宗元对游记文学的一个发展。

形象化的议论,也是柳宗元山水游记的一个重要特色。比如《钴鉧潭西小丘记》中关于小丘遭遇的议论。在游记中,从描绘的景物形象出发,展开生动活泼、极富启发性的议论,这事柳宗元的首创,也可以说是为游记文学的发展又辟一途。

柳宗元山水游记还有一个特色是语言精练而不雕琢,优美而不华靡。他主张为文“意尽便止”。如《至小丘西小石潭记》中“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长短交错出现,读起来起伏变化、流畅婉转,显示出语言的音韵美。苏东坡称柳宗元“善造语”,如“流若织文,响若操琴”等。

柳宗元文有画意的山水游记,把我国的山水游记文学推向了一个高峰,确立了山水游记作为独立的文学体裁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助你(=^ ^=)

《记承天寺夜游》的写作特点

唐宋明清游记:景趣、情趣特点。明清山水游记:绘画美、意境美等。

唐宋明清游记之别、唐宋游记、景趣、情趣、理趣、重理念、重寄托、明清游记、绘画美、意境美、风格美,重自然、重感性。

唐宋山水游记的情趣和理趣之别,可谓是我国古代山水游记史上的双子星座。他们各有千秋,却趣味盎然。

《记承天寺夜游》采取分层写作的特点,游记以真情实感为依托,信笔写来,起于当起,止于当止,犹如行云流水,于无技巧中见技巧,达到了“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纯”的境界。将全文分三层,第一层叙事。首句即点明事件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这一层叙事,朴素、淡泊而有自然流畅。

第二层写景。作者的高妙之处在于:以竹、柏之影与月光两种事物互相映衬、比拟、比喻手法精当,新颖,恰如气氛地渲染了景色的幽美肃穆。

第三层便转入议论。

原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héng),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白话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透过窗户洒入屋内,(于是我)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充满着月光,像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交横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松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不汲汲于名利而又能从容流连光景)清闲的人罢了。

作品简介

《记承天寺夜游》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古文。文章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被贬黄州的一个生活片段,也体现了他与张怀民的深厚友谊与对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同时表达了他壮志难酬的苦闷及自我排遣,表现了他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全文情感真挚,言简义丰,起于当起,止于当止,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创作背景

此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作者被贬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元丰二年七月,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被杀。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这种情况下,作者近乎流放,心情忧郁;但是,他仍然有进取之心,于是写了这篇短文。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宋仁宗年号,1056~1063)进士。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多惠政。卒谥文忠。

学识渊博,喜奖励后进。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百度百科-《记承天寺夜游》



如何分析柳宗元写景散文的艺术特色?

我觉得柳宗元写景散文的艺术特色真的是非常的强,特别是柳宗元在对于一些散文的描写的时候,真的特别的形象生动,在对于描写一些事物的事后会感觉特别的真实,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始得西山宴游记》中西山景物特点是什么,作者是怎么展开描写的?

写作技巧分析: 体裁特色 1 山水游记,记叙体。

2 藉记游抒情。 记叙手法 顺叙法:案游历的次序叙写。从发现西山,再写游西山的过程的所见所感。

描写手法 映衬:

1以本以为是异态的众山水不及西山怪特来突出西山之奇异。2以数州土壤之平凡突显西山超然独立。

白描/ 直接描写:「尺寸千里,莫得遯隐。」、「萦青缭白,外与天接,四望如一。」 比喻:「若垤」、「若穴」

抒情手法 借景抒情:1以西山自喻2以培塿喻小人/ 同流合污者

直接抒情:「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直接写游西山与万化冥合,超越时空,物我两忘的感受。

从多角度描写 远眺:从西山对面的法华寺西亭眺望西山;

环视、俯视:在西山之巅俯览数州,尽览无遗,一览众山小-----「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尺寸千里,莫得遯隐。」

环视:青烟白云萦绕西山;及黄昏,暮色四合。「萦青缭白,外与天接,四望如一。」

点题手法巧妙 作者以「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始指异之」、「游于是乎始」点出「始得西山」与「游」字,以「引觞满酌,颓然就醉」点出「宴」字,以「为之文以志」点出「记」(志)字,手法高明,充分阐释题目的含意。

善用修辞 排比:1「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

2「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

顶真:1「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而卧,卧而梦。」 明喻:1「若垤」

2「若穴」

迭音词 / 迭字:

1 「施施而行,漫漫而游。」2 「悠悠乎与颢气俱」、3 「洋洋乎与造物者游」

下列各句的用意是:

1「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意思是说西山的独立出众,其实是作者自喻之词,表示自己有出众的才华和高洁的品格,因而耻与世俗之徒为伍。

2「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意思是说自己站在山头,好像凌空升天,与天地间的浩然之气俱存,与主宰世间万物的造物者同游,抒发了作者在欣赏自然景色时,精神振奋,心胸广阔,神意恬淡,忘怀一切,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

3「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意思是说心神已经凝结,万念已经全消,身躯似乎已经解体,不复存在,而整个人的身心已完全融化于大自然环境之中,达到了忘我的境界。

9「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两句写的是怎样的境畀? 

答:两句写的是自己的精神(真我)与大道合一交融的境界。是道家的天人合一,万物与我为一的逍遥自由境界。造物者指大自然,颢气则指天地中的元气。这两句写登高望远,感悟到人原是大自然的一部分,真我(精神)可超越时空,与自然合一,忘却形躯,忘却物我的分别的精神状态。

始得西山宴游记在动静情态方面之描写表现:

答:甲、景物静态描写:日间所见有「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遯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入暮时所见有「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

柳宗元在文中最后一部分写出三种超脱烦愁的精神境界:

答:(1) 形体与天地合一-----柳宗元在文中说:「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是说西山久远,与天地同生,而不知道它的边际。也暗示了自己的感受和抱负,觉得自己处身西山胜景中,身体与天地之气合而为一,也成了浩气中窆一个分子。

(2) 精神与造物者游-----柳宗元又说:「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是说西山广大自得,和天地的主宰同在,不知道它的穷尽。这是作者觉得宇宙是如此浩荡,感到自己与造物者在游,身体无拘无束。

(3) 心灵与万化冥合-----柳宗元最后说︰「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心灵像是凝结了,形体像是消散了,心中思虑明澈寂静,忘掉本身的存在,彷佛自己和万物合而为一。这种但觉万物一体,与自然为友的胸怀,有着庄子思想的影子。

关于体裁──游记在体裁上有甚么特点?

答:游记是记叙文的一种。以记叙旅游见闻,描写山水景物为主,并寄寓作者的情思或审美趣味。因此游记常合记叙、描写与抒情一体。

本篇记游西山的经过,层次上的安排是怎样的?前后文有哪些地方是互相呼应的?

答:本篇用顺叙法记游西山经过。首段先写谪居中好宴游引出下文。次段先写发现西山经过,次写登山经过,再写从山上远望所见,最后写游山感受。写来层次分明。

前后文呼应的地方,如:首段写「上高山,入深林,……无远不到」;下文则写「过湘江,缘染溪,……穷山之高而止」,正相呼应。

首段写「倾壶而醉」,次段应以「引觞满酌,颓然就醉」。

首段写「未始知西山之怪特」,而下文则应以「然后知是山

之特立」,「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

首段为甚么不直接写游西山?这段在结构上有甚么作用?

答:首段不直接写游西山,是要突出西山之游的特别之处。以游众山作陪衬,引出「西山之怪特」。在结构上是「引起」,引入全文主题。而「始」字刖是全篇主眼。首段所写可收映衬之效,以遍游永州山水但竟都不如西山,傱而突出「始得西山」之可贵。

这是一篇以描写山水景物为主的游记,还是一篇以抒情为主的游记?

答:全篇章法仍以记事为主。从描写景物中抒情,可谓情景文融。这是一篇抒情为主的游记,并不以写景为主。文中写景是为了抒情。文中所写之景,都加上作者的主观感情,而非客观描摹物态,所以本篇不是以描写山水景物为主的游记。  

据《始得西山宴游记》一文,「始得」的「始」是甚么意思?作者游西山,所「得」的是甚么?

答:「始得」的「始」是开始了第一次真正的游览。因为作者以前的游历只是欣赏山水美景,未真正领略到与万物为一的逍遥乐趣,而这次游西山,才真正领略到这种乐趣。

作者游西山的「得」是指:发现了西山,并领略到它的怪特景色。

游西山后,感悟到万物为一、物我两忘的道理,从忘却俗世间的荣辱毁誉,使自己形躯得到解脱,心境达致平静

希望对你有帮助

山水游记的完成者是谁呢?

谢邀:

开篇明义,山水游记的完成者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

为什么这样说呢?要将这一问题解释清楚,首先要了解一下,什么是文学意义上的山水游记。

一、山水游记

首先,游记作是散文,山水游记的散文特征就将赋和骈体文排除在外。

其次,山水游记必须是游历者对所见所闻、所感所受的景物的真实记录和叙述。所以,从这一点来说,游记是以真实的旅游、游览为基础的,这就决定了游记这种文体的真实性。

第三、就是游记的独立性

游记是独立的篇章,包含部分描写山水片段的文字自然不能视为游记。柳宗元的《永州八记》完全符合山水游记的三个特点。

这八篇游记是柳宗元在永州(今湖南永州)时期完成的,前四篇作于法华寺,后四篇作于柳宗元居住愚溪期间。《永州八记》包括《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

柳宗元的《永州八记》是山水游记散文的开创,也是对永州地区的八处景物做了细致入微的描写,而且结合超然物外的哲理对人生际遇进行了探讨。

二、柳宗元在永州的山水游记

“投迹山水地,放情咏《离骚》。”柳宗元的这八篇游记,从游西山起笔,引出以下几处美景,一景接一景,让人目不暇接。

柳宗元的这八篇游记,描写的大多是眼前的小景,如小丘、小石潭、小石涧、小石城山等,或写奇山怪石,或写深潭游鱼都是形象鲜明,深入人心。

这八篇游记历时六年完成,但经过柳宗元合理的篇章安排,读来毫无时间的隔离感,给人的感觉是作者似乎在同一时间一气呵成之作,这八篇游记在思想内容、艺术特色上都有其独特之处。

对自然之美的着力描摹是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永州八记”的最显着的艺术特色。在描写自然之美时,柳宗元通过自身高超的文学修养,融动与静、虚与实于一体,以游记的方式全景式地再现了永州八景。

柳宗元笔下的山水景物动静结合得十分巧妙。如《钴鉧潭记》中的流水“其颠委势峻,荡击益暴,啮其涯,故旁广而中深,毕至石乃止;流沫成轮,然后徐行”,在作者笔下,钴鉧潭的流水呈现出奔涌、湍急、舒缓等各种形态,这是极具动感的美。

再如《钴鉧潭西小丘记》中的山丘,是“其嵚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的状态,这是作者对静物的描写,柳宗元笔下的山丘极具静态的美。

《永州八记》多是实景描绘,但也有虚实结合的描写。如在第一篇中,柳宗元如是描写登上西山时的眼前之景:“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这虽然是实景,但柳宗元也用虚实结合的手法表现出西山的高峻险拔。

在小石潭前,当柳宗元看到水中的游鱼时,他用细腻的文字描摹刻画了游鱼的状态:“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柳宗元实写游鱼姿态,虚写清澈见底的潭水。鱼儿优哉游哉的自由和潭水清澈见底的在柳宗元虚实结合的写法中形成了一种默契的平衡,这也是一种惟妙惟肖、无与伦比的美,读来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小结

《永州八记》就像一幅连贯的丰富多彩的画卷,将永州秀美的山水展现在我们的眼前,而且这些游记因为优美的文笔,而被人们广泛传诵。在山水的描绘中,柳宗元把自己的情感同山水结合在一起,行文水乳交融,巧妙自然,文句辞藻优美,有着无与伦比的美感和质感。

柳宗元的《永州八记》在山水形象的塑造、艺术手法的运用、意境的创造、思想感情的抒发、游迹的叙写、散文语言的创新诸方面,无不达到纯熟自如的程度。

同时,柳宗元把自己的人生际遇和人生感悟融入对山水景物的描写中,给山水景物赋予了灵性和情感色彩,也给山水游记赋予了理性的色彩,提高了山水游记的审美价值。

可以说,柳宗元是山水游记的散文大家,山水游记在柳宗元手中大放异彩,他是山水游记的真正完成者。

关于“柳宗元山水游记的特点?”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www.sybcw.cn//zhishi/11979.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知识

热门诗文

热门名句

朝代诗人

热门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