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文网---> 知识---> 司空山的来历?(司空山八景的总结)

司空山的来历?(司空山八景的总结)

  作者:   古诗文网   类别:    知识     发布时间:  2024-01-29    点击:  119 次

司空山的来历?

网上有关“司空山的来历?”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司空山八景的总结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地名来历:司空山(中国佛教禅宗发祥地)

司空山,又名司空原,坐落在岳西县城西南70公里的店前镇内,海拔1227米。世传东周末期,官居大司空的淳于氏归隐山中,遂名山为“司空山”。司空山是中国佛教禅宗文化发祥地。

山势奇特,移步景换。从东面看,一峰突起,似利剑穿空;从西面看,冬雪覆顶,似日本富士山;从南边看,大小司空山,似仙女双乳;从北边看,雄奇险峻,似东方醒狮。司空山深藏奇松怪石、幽洞瀑布、雄关险寨、云海佛光。

司空山自古为佛教禅宗圣地。西汉末九江名士梅福隐居山中炼丹修道。东汉末,丹鼎派道家祖师左慈开山首建玄妙观。北周建德三年(574),周武帝下诏灭佛。禅宗二祖“大祖禅师”慧可携始祖达摩所传袈裟和4卷《楞伽经》,于南梁太建八年(576)隐居司空山,掘石窟而修禅,传衣钵于僧璨,使印度佛教禅宗中国化,并成为佛教主流教派。唐至德元年(756),李白避乱慕名卜居司空山,写下《避地司空原言怀》和咏《司空山瀑布》诗二首。唐天宝三年(744),唐明皇遣中使杨廷光赴山寻访长生不老圣药,经五祖慧能高徒本净禅师指点而采到常青藤。唐明皇特召禅师入京阐无相至道,拜国师还山,敕建无相禅寺,营造僧房5048间,下设9庵4寺。一时天下僧尼云集,香火盛极。南宋端宗景炎二年(1277),安抚使张德兴与潜山农民领袖刘源聚兵抗元,于山筑起“张德兴寨”和“朝天宫殿”。明天启二年(1622),太空如诰禅师重修“二祖寺”,建祖师殿、大雄宝殿、石牌坊和石佛像,佛事复兴。后因屡遭兵燹,古刹逐渐破败。从此山上留下“二祖禅刹、太白书堂、赤壁丹砂、洗马春池、银河夜月、北岭松风、南岩瀑布、乌牛古石”八景和司空山古寨址。

司空山八景的总结

司空山二祖道场是中华禅宗发祥地,是全世界几千万佛门弟子和数亿佛教信徒的宗教圣地,在佛教界享有崇高地位。二祖慧可道场,位于安徽省岳西县司空山,司空山方圆约60平方公里,主峰海拔1227.8米,拔地而起,如擎天一柱。是皖西重镇,安庆形胜,称之“司空扼蕲黄,天柱蔽英霍”。上有平坦之地数里,世称周朝“淳于司空居此,而得名”,又名“四空山”和“思空山”。据明代《广舆图》所载“其间产恒春藤,崖深谷邃,别有洞天,称东吴第一峰。” 达摩西来,将禅宗传入东土,为中华禅宗初祖。神光慧可承继达摩衣钵,为中华佛教禅宗二祖,实乃中华禅宗第一人。 慧可(公元487-593年),俗姓姬,名神光,又名僧可。洛阳武牢人,依龙门香山寺宝静禅师出家,“博涉诗书,遍学大小乘义,并能默观时尚,独蕴大照,解悟绝群”。对当时流行的义学造诣颇深。北魏孝庄帝永安二年(公元529年)至嵩山少林寺访菩提达摩,从学六年,立雪断臂,求道至诚,达摩许之,付衣钵,赐号慧可,为中华禅宗二祖。

东魏天平年间(公元535-537年),慧可在少林寺承继达摩衣钵后,北至新邺,盛开秘苑,传授禅学。从学如流,来者不舍。时有道恒法师亦在邺都说法,弟子千余人。因所传禅学与慧可不同恐夺其门徒,极为忌恨,遂“货赇俗府,非理屠害”。 梁武帝萧衍大同六年(即公元540年),二祖慧可为逃避法性宗、法相宗、律宗的迫害,携衣钵南下南朝舒州,隐居有缘之地――司空山。北齐天保元年(公元550年)年在二祖洞后的一块大石上替一白衣(向)居士落发,曰:“汝乃吾僧人之宝贝也”,取名“僧璨”。 公元551年3月18日僧璨在河南光福寺受戒后再回司空山。僧璨随伺慧可大师二年后,得佛心印可。天保三年(即公元552年),慧可在此石上将衣法传授给僧璨,僧璨成为继承中国禅宗的三祖。《中国禅宗三祖寺志》载:“司空圣地传衣,神光心印授璨”。又据《五灯会元》记载“祖付衣法已,又曰:「汝受吾教,宜处深山,未可行化,当有国难.」璨曰:「师既预知,愿垂示诲.」祖曰:「非吾知也。斯乃达摩传般若多罗蜜记云心中虽吉外头凶」是也。吾校年代,正在于汝。汝当谛思前言,勿罹世难.然吾亦有宿累,今要酬之。善去善行,俟时传付。」祖付嘱咐已,即往邺都,随宜说法。”(注:这里的国难即后来的北周武帝灭佛)。后慧可独自离开司空山,北返邺都成安县(在今河北省临漳北、磁县东北)继续弘法,偿还孽债。隋开皇十三年(593)三月十六日,不幸遇难,时年107岁。 二祖慧可之徒僧璨经过长期的流离失所的艰苦生活,最后选择了当时宗教势力较为薄弱的陈晋熙郡境内的司空山为其卓锡之地,是为了避免当时激烈的宗教对抗及尖锐的宗教派别门争。这一举措保存了佛教的实力,为禅宗今后的发扬光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司空山处于大别山腹地,背倚华北,面对江南。连接天柱,远望匡庐,毗邻蕲黄,独处中枢。

僧璨大师严遵师嘱,在司空山三祖洞安心修禅数十年,保存了禅宗一脉。后相继传至道信、弘忍、惠能,使禅宗扎根于南方,“一花五叶”,发展日盛。惠能之后,几经分化,使禅宗弘扬八荒,流传四海。唐武宗会昌灭佛之后,禅宗一枝独秀,成为佛教主流。慧可受隋文帝赐“正宗善觉大师”,唐德宗赐谥“大祖大师”。这两朝君主对慧可继承佛教、创立中国禅宗的历史地位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慧可在禅宗史上的作用,正如赵朴老所说的那样:“没有慧可,就没有中国的禅宗。”

二祖慧可在此传衣钵与三祖僧璨,璨于皖公山传四祖道信,道信于黄梅双峰传与五祖弘忍,弘忍又在黄梅传六祖惠能,一百余年禅宗衣钵传五代,皆未出大别山西南麓,这种稳定的地理格局,与北方随宜行化、四处流浪的情况形成强烈对比,使得禅宗能在平静、安宁的环境中发育成熟,成为对世界哲学思想有一定影响力的教派,也应验了达摩祖师“一花开五叶,五叶结正果”的预言,所以在中国佛教史上若没有司空山,就没有中国佛教禅宗。它不愧为中国禅宗第一山的称号。慧可大师圆寂后,隋文帝赐谥“正宗普觉大师”;唐德宗赐谥“大祖禅师”,确定了慧可禅师的历史地位和他对中国禅宗的重大贡献。 司空山二祖寺佛法的辉煌当归功于本净禅师。开元初年(713),禅宗法嗣、六祖惠能的弟子本净(677-761),号“司空本净”住持二祖寺。天宝三年(744)唐玄宗遣中使(太监)杨光庭入山采药,与本净禅师相遇,谈经论道,光庭倍受教益,回朝奏报,本净奉诏入京。与京都名僧硕学,阐扬法理,听皆称善。得玄宗赏识,赐号大晓,拜国师还山。奉敕重建 “无相寺”、“二祖寺”、“崇报寺”等九庵五寺,僧房5048间,拥有僧尼7000余人,是中国最鼎盛时期最恢弘道场。钟鼓之声满司空,香客云集,游人跻踵,一时名誉海宇。司空山至今还有普陀洞本净石像、金轮院、僧本净肉身塔院、本净坐禅岩等遗迹。

五代至宋,有正德清寂、德止真际、圆通清晓等高僧担任住持、并拜国师。德止真际禅师舍利塔尚存于司空山塔林。宋代二祖禅刹,几经兴废,而且屡废屡建。据新近发现《建刹碑记》记载:“其刹原建于唐, 原寺规模,前后殿宇、楼阁无不备极峥嵘,奈因山高雾重,难以奈久,屡建屡废。唯二祖禅刹,天造佳境。殿接石龛?即二祖洞 更易崩析。”

明代天启元年(1621),司空山的佛事又开始复兴。太空如浩禅师为恢复“二祖寺”四处奔波,得到明太守阮自华和柱史颜远大力相助,建造了祖师殿、大雄宝殿等,并建立了一石坊,由店前河程姓家族将整个殿宇改为“全用石造,以希永久”。所有梁、柱、椽、瓦、墙全系花岗石精凿砌成。

至明天启元年(1662年)明末和太平天国时期,又几遭兵燹。到了“文革”后期,司空山仅存的近六十尊佛像和一座大雄宝殿也被破坏。

清代康熙二十五年(1689)禅宗法嗣目唐戒可禅师,来此中兴石室,复建二祖寺,并造大雄宝殿、观音楼、大士阁、祖师殿及两廊横楼僧舍、香厨静室,金容玉像,祖刹重光。目唐戒可禅师,性敏决,博览群书,通佛典。其悟心在语言文字之外。清代司空山二祖禅刹,香火鼎盛,来此敬香朝圣者,络绎不绝。题诗作赋者甚多。

清末民初,动乱频繁,殿宇年久失修,佛事萧条,香火冷落。至“十年文革”期间,仅存佛殿二幢、佛像五十余尊,又遭浩劫,荡然无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佛教政策得以落实,司空山二祖道场,得到佛教界和社会的重视和关注。

1989年9月,国内外享有盛誉的高僧,在九华山召开佛教中华禅宗二祖道场论证会,确认二祖道场在司空山,成立“司空山二祖道场修复委员会”。此举得到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老的支持与赞助,并亲自担任修复委员会的顾问。他老人家亲笔书写“司空山”山名、和“二祖寺”寺名。兴赋《江城子》词一首:

久萦魂梦故乡山,赤崖悬,彩云间。太白书声,流水听潺潺。欲问可公消息在,空谷石,与心安。1990年4月,香港宝莲寺圣一法师由九华山仁德方丈、深圳弘法寺本焕长老陪同朝拜司空祖庭,感慨万千,称司空山为“天下禅宗第一道场”,留下了“司空名山,二祖道场,衣钵单传,佛法远扬”的墨宝。

1990年10月1日,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专程来朝拜二祖道场并题吟 “早闻太白读书堂,梦想登观恨未尝。不意耄年行脚到,谪仙不见见空王。名号司空实不空,分明妙相现高峰。乡人指道如来卧,哪识安禅制毒龙。无相真成无相寺,观空观坏得安心。愿于空后能成住,不负当年立雪人。”等三首诗。

1991年9月,二祖寺上院祖师殿修葺一新。2001年9月,上院大雄宝殿竣工。2002年3月,下院五观斋堂竣工。2003年5月,下院大殿、六和堂竣工。2009年4月,造价500多万元的上院禅堂、斋堂、僧房竣工,即将开光使用,上院初具规模。

2007年7月12日,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中华禅宗初祖祖庭--河南嵩山少林寺方丈永信法师到司空山朝礼二祖祖庭。

2008年11月,全国政协委员、香港旭日集团董事长杨钊先生考察司空山二祖寺,发心捐巨资修复禅宗二祖寺,下院一期工程将于2009年7月份动工。 2006年4月,安徽省佛教协会会长妙安长老三次礼请绍云长老修复司空山二祖祖庭,年届70高龄的绍云长老于2006年6月正式担当起修复二祖道场的重任。绍云长老是禅宗泰斗虚云老和尚关门弟子,沩仰宗第九代传人。现为禅林典范江西云居山真如禅寺首座、江苏兜率寺首座、宝峰寺首座、高旻寺首座,香港宝莲寺、宝林寺首座。2006年3月以嵩山少林寺首座身份接待俄罗斯总统普金来访,曾先后应邀到印度、缅甸、泰国、新加坡、台湾、香港等地讲经说法,是海内外著名的老禅师。2008年12,经少林寺方丈释永信大师同意,绍云法师聘请少林寺当家师、少林寺文化和素食中心负责人、少林武僧团教练、北京大学哲学硕士释行渡为二祖寺监院,协助管理二祖寺上下院。

“八景”是中国旅游景观文化和地域文化的重要内容,司空山“八景”是吴头楚尾具有代表意义的自然景观或人文景观或二者交融的景点,是唐宋至明清之际禅门圣地司空山经济、宗教、文化水平和审美境界高下的重要标志。司空山是吴头楚尾之禅门圣地,旅游胜景 。它包含和传承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审美色彩,拥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以及地域文化意义和旅游特征。

司空山“八景”文化源远流长,是历史上吴头楚尾宗教和旅游文化之集大成,是我们引以为自豪和骄傲的资源财富,是“司空山禅门生态游”、“大别山生态之旅”、“大别山红色之旅”和“三山两水”旅游资源的“镇家之宝”,由于种种原因,如今还是藏在深闺人未识,盼望您等有识之士的鼓与呼,企盼独眼慧具的大企业家来挖掘这座“禅门生态旅游”的金矿。 几度风雨,几度沧桑,曾经盛极一时的司空山,历史上曾经历宋末元初,明末清初,文化大革命等四次浩劫,早已不见昔日东吴第一峰的辉煌,司空山八景中,至今还有六景处于荆棘乱石之中。大量藏在深闺人未识的司空山宗教、文化、生态、旅游资源在等待你我去搜集、整理、发现、挖掘、宣传。“三山两水”旅游扶贫规划已经启动,借此良机,笔者抛砖引玉,望各位行家不吝赐教,各位寄情山水的文人雅士,情寄司空山,各位“驴友”来安徽岳西县司空山寻幽探秘,为迎接岳西旅游业黄金期的早日到来,为安徽省“三山两水”这条靓丽的旅游风景线早日造福百姓,积无量功德,为新世纪后旅游时代做文明时尚的司空山开拓者而努力吧。



安庆名称及简称的由来?

  安庆之名始于南宋绍兴十七年(1147)“改德庆军为安庆军"作军号名称出现,由“同安郡”(隋代大业三年始置,治所同安,今桐城)和“德庆军"(北宋政和五年始置,治所怀宁,今潜山古皖城)各取一字而命名,含“平安吉庆"意。到庆元元年(1195)“升舒州为安庆府"(治所今潜山古皖城),又作府名。安庆古名“盛唐”,见于文献记载最早为汉武帝于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南巡至此,“作盛唐枞阳之歌"。今安庆城区登云坡即为盛唐山故址所在,山下临江为盛唐湾古渡口。相传东晋诗人、堪舆家郭璞登盛唐山有“此地宜城”语,故安庆别名“宜城”。

  安庆城始建于南宋。嘉定十年(1217)知府黄干“城安庆以备战守";后因战乱,安庆府于端平二年(1235)移治罗刹洲、杨槎洲;及至景定元年(1260),沿江置制大使马光祖“复筑宜城为新安庆府”治(今安庆市),并迁怀宁县治附郭。从此,府治稳定不移,“安庆"才作城镇地名,并与行政区名称(府、道、专区等)相一致,沿用至今。安庆建城以后直至清末,均为安庆府和怀宁县治,民国时期为专署驻地。明末以来的巡抚亦持节镇守于此。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至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同时又是安徽省会,长期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建国前夕安庆市即成立,此后一直是安庆专区、安庆地区行署的驻地,是皖西南的中心城市。但安庆的行政规格和行政区划发生多次嬗变。

  1949年4月成立安庆市,5月成立皖北行署安庆行政区人民专员公署,辖安庆市和怀宁、桐城、桐庐、潜山、岳西、太湖、宿松、望江8县,专区行署驻地安庆。1951年10月皖南行署和皖北行署合署办公(1952年4月并置安徽省,安庆专区隶书安徽省)。1952年1月池州专区撤消,贵池、青阳、铜陵、东流、至德5县划归安庆专区。同年,安庆市升为省辖市。1956年又改为专辖市。1961年升为省辖市。1965年复降为专辖市。同年恢复池州专区,贵池、东至、铜陵、青阳4县划出安庆。1968年改安庆专区为安庆地区。1979年4月改安庆地区革命委员会为安庆地区行政公署。同年安庆市再次定为省辖市。1980年1月撤消池州行署所属贵池、东至2县并入安庆行署,至此安庆行署辖怀宁、枞阳、桐城、潜山、岳西、太湖、宿松、望江、贵池、东至10县,行署驻地安庆。1988年9月按照《国务院关于安徽省调整安庆地区行政区划的批复》精神,撤消安庆地区和安庆市,地市合并后成立新的安庆市,实行市领导县的体制,辖桐城、怀宁、枞阳、太湖、宿松、望江、岳西、潜山8县及大观、迎江、市郊3区。

  安庆为周代古皖国(及其东邻桐国)故地,境内有皖山(天柱山,古称南岳)、皖水(皖河),安徽简称“皖"即由此而来。故安庆乃安徽之源。

  安庆自古就是长江中下游水路交通枢纽,商业比较发达。早在建城之前就逐渐成为黎庶聚落、商贾集市、官府驿站。唐宋时期即形成区域性物资集散中心,蚕丝、茶叶、生漆、桐油等多经此运销外地。熙宁八年(1075)在同安桥设置舒州同安监铸造铜币。南宋在此建城,这里已有着自汉晋以来逐渐形成较为发达的经济、文化基础。明清之际,徽商云聚,商业繁荣,手工业发达,成为皖西南和皖鄂赣边界的最大商埠和长江重要港口。

  安庆地处要津,地势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古人称之:“上控洞庭、彭蠡,下扼石城、京口,分疆则锁钥南北,坐镇则呼吸东西,中流天堑,万里长城于是乎在”。三国(吴)时期(2 14—237)有军事重镇皖口城,吴、魏在此相争,南宋为抵御金兵而筑城,元末、明季均发生过激烈争战,“安庆保卫战"谱写了太平天国革命战争史上英勇悲壮的乐章。

  同时安庆自古还是佛事禅场之处。 东晋咸和年间(327—334)童师和尚在万松山麓建造太平寺(今仍有太平寺街)。南朝梁天监四年(505)宝志和尚在渌水乡(今北郊)建造石山寺。隋代开皇年间(58 1—600)即有菩提庵后改名三祖寺(今仍有三祖寺街)。北宋的建隆(960)、开宝(974)和崇宁(1 102—1106)年间,先后有伏虎禅师、涵万和尚等建造三城寺和宝善庵。禅学思想是佛法与中华文化相互融合的产物,最能体现中国佛教的特殊性,安庆在禅宗发展史上发挥过承上启下的作用。南朝初期达摩来到中原,将禅宗心印和《楞伽经》传于禅宗二祖慧可。二祖慧可晚年|“入司空山”传播禅宗思想,并找到传人三祖僧璨,僧璨传至四祖道信,道信再传五祖弘忍,如此代代相传,薪火不断,禅宗才得以广泛传播和发扬广大。

关于“司空山的来历?”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www.sybcw.cn//zhishi/1485.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知识

热门诗文

热门名句

朝代诗人

热门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