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很多人不喜欢钱穆的《国史大纲》-(钱穆国史大纲哪个版本好)
-
为什么很多人不喜欢钱穆的《国史大纲》?
网上有关“为什么很多人不喜欢钱穆的《国史大纲》?”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钱穆国史大纲哪个版本好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记得在上大学的时候我读过钱穆先生的《国史大纲》,但是对于我这个人来讲,我并没有读懂他到底想写些什么,只是在随着时间的一个推移当中,还有后来经过一些对资料的查证,以及对钱穆先生的一个深入了解,才逐渐明白了他的用意。
好多小伙伴可能对《国史大纲》这部书有一些争议都说这部书带有着一定的局限性,都觉得这部书并不是很好,也就是说他们认为钱穆先生这个人思想和骨子里带有一些以前的封建传统的保守。
其实当你真正的去读懂《国史大纲》这部书的时候,你就会明白就并不是钱穆先生他思想保守。
不过也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钱穆先生,他不仅是一个儒家的知识分子,他也是一个历史学家,可能是两者他有一点比较难调和。
据记载《国史大纲》这本书是在918事变那一年,也就是1931年钱穆先生才开始写的。在918事变之后,南京国民政府就下令让把中国的同时要作为大学的必修课程,这是当时局势的一个必然的结果,如果不这样做的话,那么可能我国的文化就会被日本文化所侵略,我国的文化就会被逐渐的消亡。
钱穆先生写《国史大纲》是具有一定生意的,他带着自己的情感去写的,他想要通过这部书来教育我们要记得自己是华夏文明的继承者,不能被别的文化所洗脑和同化,要永远记得我们是中国人。
钱穆国史大纲哪个版本好
中国历史的话个人推荐钱穆先生的《国史大纲》。下面是维基百科关于这本书的部分介绍。
《国史大纲》乃近代历史学家钱穆所撰写的一本通史性论著,主要阐述中国从上古到现代的发展历程。全书主要是贯彻了钱穆的思想观点:强调传统的价值。他反对近代中国学术界以科学或马克思主义否定中国古代社会的特质。他在书中说:“今求创建新的古史观,则对近人极端之怀疑论,也应稍加修正。”
民国26年(1937年)抗战爆发,钱穆仓促地从北平(今北京)逃离至西南大后方,教学多年来的大量教材悉数失散,时中国面临国家存亡时节,钱穆有感于中国国运飘渺,尽管他本身相信抗战中国会赢得胜利,但也对中国的命运抱持最坏的打算。钱穆在云南乡下的偏僻之处,写下国史大纲,他是抱着中国人写中国最后一本史书的心情而著,盼若中国不幸败战覆亡,至少留给后人一本中国史书,让后人知道中国的历史及文明成就,激励后人复兴中国之心。 而中国于民国34年(1945年)抗战胜利,钱穆的最坏打算没有发生。
传统中国史家研究历史,历来都是以断代史方式研究,研究时又常会人事角度以至历史人物善恶评价。钱穆在这部著作却以通史概念,研究中国历代王朝的兴亡,并用相当篇幅阐述中国传统学术的发展。全书以浅白之文言文写成,以彰显钱穆维护文化道统的决心。
写作内容上《国史大纲》主要都是以传统社会价值作其立场。如评论到晋朝则认为这是一个不光明的政权,理由是晋朝的司马氏乃篡夺前朝曹魏政权而获得的。又如元朝则《国史大纲》标题为“暴风雨的来临”。并且评价满清政权是一个部落民族压迫政权。
凡读本书请先具下列诸信念:
一、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否则最多只算一有知识的人,不能算一有知识的国民。)
二、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否则只算知道了一些外国史,不得云对本国史有知识。)
三、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即视本国已往历史为无一点有价值,亦无一处足以使彼满意。) 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已往历史最高之顶点,(此乃一种浅薄狂妄的进化观。) 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诿卸于古人。(此乃一种似是而非之文化自谴。)
四、当信每一国家必待其国民具备上列诸条件者比数渐多,其国家乃再有向前发展之希望。(否则其所改进,等于一个被征服国或次殖民地之改进,对其国家自身不发生关系。换言之,此种改进,无异是一种变相的文化征服,乃其文化自身之萎缩与消灭,并非其文化自身之转变与发皇。)
国史大纲与历史课本的关系
商务“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本。根据查询亚马逊官网显示。
1、质量方面,钱穆先生的《国史大纲》在内地通行的有:九州版、商务“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本,都是竖排繁体字,九州繁体版的地图印刷技术差,经手绘制的线条和手写字模糊不清,基本上不能认读,“丛书”本是据1996年版式重印,后增“作者学术年表”与“导读”,印刷清晰,装帧讲究,九州版的上过线,书略长,但版面上方留空过多,价钱高出三分之一左右,“丛书”本的质量最好。
2、外观方面,商务“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本,外观红色精美,纸张精良,收藏价值高,九州版外观粗糙,收藏价值不高,所以“丛书”本好。
国史大纲是历史课本的扩展,内容更加丰富。
《国史大纲》在特殊的历史时期,使用教科书体例编写而成。全书在内容取材上详述汉、唐时期而略写辽、金、元、清,详写中原地区而略写周边少数民族,详于阐述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制度而略于具体的人与事,力求简要,仅举大纲,删其琐节。作者指出该书主旨则在发明其相互影响,及先后之演变发展,以作国人如何应付现时代之种种事变作根据之借鉴。
《国史大纲》是为了重塑我们文化的自信。是为了重新寻回历史背后所蔓延而出的精神力量,也就是重塑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价值,为我们的前进增加动力。中国近代以来,随着西方资本主义铁蹄的侵入,强烈的对比让我们一部分民族的“精英”对我们延绵了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产生了怀疑。他们仿佛一夜之间找到了民族衰落的“病原”,一票否决了这千年的“传袭”,纷纷如获至宝般的追西方而去。以为整个中国历史就是黑暗专制的代名词,没有任何光明可言。
国史大纲和中国通史哪个晦涩
首先,先说说总体评价:两部书各有千秋,对于史学爱好者来说,都值得一读,都值得推荐。但是,如果一定要有取舍,我推荐读《国史大纲》。
原因如下:第一,《国史大纲》较主观,可以读出钱穆、触摸到他的思考;《中国通史》更多的是客观的讲述历史,作者傅乐成基本上隐身不见了。当然,这一点各有利弊。如果读通史的目的只是要了解史实,想知道”中国历史上到底发生了什么“,那么傅乐成的《中国通史》写的算是到位了。然而,如果你不仅想知道”发生了什么“,还想知道”为什么“,那么,《中国通史》就不够用了,《国史大纲》的主观论述与思考,才会对你有所裨益。
第二,《国史大纲》一以贯之,所有部分都联结成一个整体:钱穆对中国历史(从古代至于抗日战争)的阅读与思考。《中国通史》把一些部分单列,如军事制度、文官制度,等等,固然符合逻辑,便于查阅,可惜缺乏连贯性,有些部分读来如同罗列典章制度,失之枯燥乏味。《国史大纲》给人一气呵成之感,读来欲罢不能, 不觉得有单调的地方,你可以真切地感觉到钱穆先生对国史的温情,以及他鉴古知今的史识与深度。而《中国通史》基本上就是一部历史教材(据说在台湾是教材),有些部分写的好看些,总的来说平实而已,难以看出“鉴古知今”的深度。
第三,《国史大纲》之引用史料非常好,不仅可以见出钱穆的观点,更可以看到他的引证,可以作为继续阅读或研究的参考。业余历史爱好者如我,读来也觉很有兴味。《中国通史》注解不多,引用不多见,读来容易得多,但是感觉有点浅了;然而从了解史实的角度未必是缺陷。
第四,《国史大纲》的语言简约,具有文言风格,读来有余味。《中国通史》白话作品,稍嫌啰嗦。当然,对于文言文功底差的读者来说,《国史大纲》的文字特点反倒成了缺点和障碍,《中国通史》的文字特点也许反成了优点。
最后,《国史大纲》可以读好几遍;《中国通史》一遍足矣。《国史大纲》如红酒,每一次品尝,滋味各不同,适合小口慢酌。《中国通史》如白水,清澈见底、口味清淡、可以一饮而尽。
关于“为什么很多人不喜欢钱穆的《国史大纲》?”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www.jndzxx.com//zhishi/161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