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文网---> 知识---> 商鞅生平事迹(卫鞅和商鞅是一个人吗)

商鞅生平事迹(卫鞅和商鞅是一个人吗)

  作者:   古诗文网   类别:    知识     发布时间:  2024-01-30    点击:  479 次

商鞅生平事迹

网上有关“商鞅生平事迹”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卫鞅和商鞅是一个人吗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更新1:

启发50字

更新2:

个人意见50字

商鞅(前390年-前338年),中国战国时代政治家、统帅,法家法派[注 1]代表人物。衞国国君的后裔,姬姓,故称为卫鞅,又称公孙鞅。[1]后因在河西之战中立功获封于商[注 2]十五邑,号为商君,故称之为商鞅。 商鞅早年学习法家、兵家、杂家思想,后侍奉魏国国相公叔痤任中庶子,秦孝公在秦国国内颁布求贤令后由魏入秦,通过变法改革将秦国改造成富裕强大之国,史称商鞅变法。 政治上,商鞅改革了秦国的户籍、法律、军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区划、税收、度量衡以及民风民俗;经济上商鞅主张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军事上商鞅作为统帅率军收复了河西地区(今山西、陕西两省间黄河南段以西地区)部分失地。但商鞅在变法改革过程中制定了严酷的刑法打击旧贵族、迫害百姓,招致了普遍的怨恨,商鞅本人也遭到旧贵族势力的报复,最终身亡。 商鞅及其变法对法家学派有着深远的影响,法家学派后人将商鞅的言行与思想及其后学著作汇编成《商君书》[注 3]。司马迁著《史记》时,为商鞅单《商君列传》。此外,现代学者马非百著《秦集史》、王蘧常著《秦史》时,都将商鞅和其门客尸佼合立于《公孙鞅传》。[3][4]

参考: zh. *** /zh-hant/%E5%95%86%E9%9E%85

chiculture/0105e02/0105e02 商鞅(约公元前390年-前338年),姓公孙,名鞅。因为是卫国人,也称卫鞅。后来受封于商(陕西商县东南),号为商君,所以又称为商鞅。 商鞅自幼喜好刑名之学,长大后先到魏国,成为魏相公叔痤的家臣。公叔痤对他很赏识,临死时把他推荐给魏惠王,但魏惠王没有任用他。因此,他到秦国另谋发展。他先以「帝道」和「王道」游说孝公,孝公都不感兴趣。后来,以「霸道」和「强国之术」说服了孝公。 秦孝公任命他为左庶长,让他主持变法,不久提升为大良造 。 全面推行新法。为了取信于民,他曾在南门立柱,「徙木赏金」;更曾率兵东进,击败魏军。通过变法,使秦国由弱转强。秦孝公死后,商鞅受贵族陷害,被车裂而死。 参考:chiculture/0105/picture/0105e02a

卫鞅和商鞅是一个人吗

在历史上,商鞅是死于自己的变法,是挺冤的!可是为了变法,为了秦国的强大,为了变法顺利推行,他又死得不冤!至少让后世记住了商鞅的名字,司马迁也把他记入《史记商君列传》。

商鞅变法提出了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实行统一度量和建立县制等一整套变法求新的发展策略,深得秦孝公的信任,任他为左庶长,在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先后两次实行以“废井田、开阡陌,实行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实行连坐之法”为主要内容的变法。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集权国家。

说起商鞅的死因,还真是挺冤枉的,商鞅在推动变法的时候,为了顺利推行新法,得罪了太子,因为太子犯法,商鞅处罚了太子的两个老师,一个被脸上刺字,一个被割了鼻子。后来秦孝公死后,太子即位为秦惠王,受他的老师挑唆,就开始追捕商鞅。因为连坐制,没人敢收留商鞅,所以没办法,商鞅只好起兵攻郑,想建立自己属国,后被秦惠王以谋反罪判处五马分尸酷刑,并且杀他全家,下场极为悲惨!

虽然秦惠王将商鞅处以“车裂”(即五马分尸)酷刑,但其变法内容还是被继续推行下去了,这样也就把商鞅的名字留在历史史册之中,从这方面来讲,又不冤枉,多少古人都被历史埋没,连个名字都没有,甚至都没人知道他们存在过!

古往今来凡大才俊者,大都有不尽人意之处,亦如商君。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商君变法得到了秦国历代君主的推行,商君死得其所,何谈冤乎。

商鞅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卫鞅和商鞅是同一个人。

卫鞅就是历史上人们所说的商鞅,他在战国时期是非常著名的人物。商鞅(约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战国时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爱国君主的后代。

商鞅出生在卫国,卫国国君的后裔,姬姓,公孙氏,故又称卫鞅、公孙鞅。后来在一次战事中有功,获得了商邑这个地方,于是又称他为商鞅。

轶事典故

商鞅在起草了新法、尚未颁布之际,害怕百姓不信,就在国都市场南门立一个三丈高的木头,招募能将其搬到北门的民众,许诺赏十金。

民众感到奇怪,没人敢应募,商鞅又将赏金提高到五十金,有一个人应募,商鞅果然给了他五十金,然后才颁布新法,是为徙木立信的典故。

商鞅文言文原文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

"商鞅立木"是战国时期发生在秦国国都的一个事件。当时商鞅变法推出新法令,怕民众不信任,放了一根木头在城墙南门,贴出告示说:如有人将这根木头搬到北门就赏十金。所有民众都不信。

鞅文言文原文翻译

商鞅变法的条令已准备就绪,还没公布,(商鞅)担心百姓不相信自己,于是(命人)在都城市场南门前放置一根高三丈的木头,招募(能)搬到北门的人,给予十金。百姓看到后对此感到奇怪,没有人敢去搬木头。(商鞅)又说:"能搬木头的人赏五十金。"有一个人搬了木头,就给了他五十金,以此来表明没有欺骗(百姓)。最终颁布了那法令。

这时太子也触犯了法律,公孙鞅(商鞅)说:"新法不能顺利施行,就在于上层人士带头违犯。"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不能施以刑罚,便将他的老师公子虔处刑,将另一个老师公孙贾脸上刺字,以示惩戒。第二天,秦国人听说此事,都遵从了法令。新法施行十年,秦国的路上没有人拾别人丢的东西为己有,山林里也没了盗贼,家家富裕充足,百姓勇于为国作战,不敢再行私斗,乡野城镇都得到了治理。

注释

商鞅:战国中期政治家。

令既具:商鞅变法的条令已准备就绪。

怪:感到奇怪

金:古代货币单位。

布:公布,颁布。

具:准备就绪。

国都市南门:指城后边市场南门。

辄:就。

期年:一整年。

黥:即墨刑。用刀在面额上刻字,再涂以墨。

文言知识

"卒"的释义

1、名词 解释"步兵",《吕氏春秋》注:"在车曰士,步曰卒";后泛指士兵,如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每得降卒,必亲引问委曲。"

2、名词 解释"末尾,结局",如《论语》:"有始有卒者,其唯圣人乎!"

3、名词 解释"终止,尽,完毕",如《韩非子·解老》:"人始于生而卒于死。"又如:卒其事,卒时(尽时),卒读(尽读)。

4、古代指大夫死亡,后为死亡的统称,如《资治通鉴》:"初,鲁肃闻刘表卒。"又如:暴卒,病卒,生卒年月。

5,、副词解释"终究,终于",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卒廷见相如。""卒相与欢。"

6、通"猝"(通假字):突然,仓猝。

上文相当于"终于,最终。"

后世启示

本文所记载的事,发生在周显王十年(公元前359年)。秦国在实施新法令之前,立于南门,取信于民。新法实行后,太子犯法,刑其师傅。这两件事说明了信用是国家的重宝,善于治理国家的人必定得到民众的信任。

人物介绍

商鞅(约前390年-前338年),战国时期政治家,思想家,著名法家代表人物。卫国国君的后裔,公孙氏,故称为卫鞅,又称公孙鞅,后封于商,后人称之商鞅。应秦孝公求贤令入秦,说服秦孝公变法强。孝公死后,被贵族诬害,车裂而死。在位执政十九年,秦国大治,史称商鞅变法。 商鞅"少好刑名之学",专研以法治国,受李悝、吴起等人的影响很大。后为魏国宰相公叔痤家臣,公叔痤病重时对魏惠王说:"公孙鞅年少有奇才,可任用为相。"又对惠王说"王既不用公孙鞅,必杀之,勿令出境。"公叔痤死后,商鞅听说秦孝公雄才大略,便携同李悝的《法经》到秦国去。通过宦官景监三见孝公,商鞅畅谈变法治国之策,孝公大喜。前359年任左庶长,开始变法,后升大良造。



商鞅生平是什么?

商鞅(前390~前338),复姓公孙,名鞅。战国中期着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商鞅出身于卫国贵族,早年做魏相公孙痤的家臣,公元前361年入秦,得秦孝公重用,“变法修刑,内务耕稼,外劝战死之赏罚。”(《史记·秦本纪》)商鞅在秦国执政近20年,使秦国一跃成为当时最富强的国家,为秦而后统一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功被封于商邑,称商君,故又称商鞅。秦孝公死,惠文王立,有人告其“欲反”,惠文王派人捕杀了他,并车裂其尸,灭其全家。

商鞅的生平事迹和政治军事主张

 商鞅(约前390年—前338年),战国时期政治家,思想家,着名法家代表人物。卫国国君的后裔,公孙氏,故称为卫鞅,又称公孙鞅,后封于商,后人称之商鞅。应秦孝公求贤令人秦,说服秦孝公变法强。孝公死后,被贵族诬害,车裂而死。在位执政十九年,秦国大治,史称商鞅变法。 商鞅“少好刑名之学”,专研以法治国,受李悝、吴起等人的影响很大。后为魏国宰相公叔痤家臣,公叔痤病重时对魏惠王说:“公孙鞅年少有奇才,可任用为相。”又对惠王说“王既不用公孙鞅,必杀之,勿令出境。”公叔痤死后,商鞅听说秦孝公雄才大略,便携同李悝的《法经》到秦国去。通过宦官景监三见孝公,商鞅畅谈变法治国之策,孝公大喜。前359年任左庶长,开始变法,后升大良造。  周显王十三年(前356年)和十九年(前350年)先后两次实行变法,变法内容为“废井田、开阡陌,实行郡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实行连坐之法”。这时太子犯法,商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刑其太傅公子虔与老师公孙贾。秦孝公十六年,太傅公子虔复犯法,商鞅施以割鼻之刑。变法日久,秦民大悦。秦国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前340年,率秦赵军败魏国公子昂将军,魏割西河之地与秦,将人民迁居至大梁,此时梁惠王大忿:“寡人恨不用公叔痤之言也。”商鞅因功封于商十五邑。  商君之法太过刻薄寡恩,设连坐之法,制定严厉的法律,增加肉刑、大辟,有凿顶、抽肋、镬烹之刑。秦国贵族多怨。赵良劝说商君积怨太深,宜“归十五都,灌园于鄙”、“不贪商、于之富,不宠秦国之教”,商鞅不听。前338年,秦孝公崩,惠文王太子驷即位,太子虔告商鞅谋反,商鞅逃亡至边关,欲宿客舍,结果因未出示证件,店家害怕“连坐”不敢留宿,自是“作法自毙”;欲逃往魏国,魏人因商鞅曾背信攻破魏帅,亦不愿收留。后来商鞅回到商邑,发邑兵北出击郑国,秦国发兵讨之,杀鞅于郑国黾池,死后被秦惠王处“车裂之刑”于彤,灭商君之族。  公元前359年,正当商鞅辅佐秦孝公酝酿变法时,旧贵族代表甘龙、杜挚起来反对变法。他们认为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商鞅针锋相对地指出:“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礼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从而主张“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商君书·更法篇》《史记·商君列传》)。这是以历史进化的思想驳斥了旧贵族所谓“法古”“循礼”的复古主张,为实行变法作了舆论准备。课本上“商鞅舌战图”插图,是当时这次大辩论的写照。

古代创新取得成功的简短事例

  创新是石,擦出星星之火;创新是火,点燃希望之灯;创新是灯,照亮前进之路;创新是思路,引导我们前行。以下是我分享的古代因为创新而获得成功的经典事例,一起来和我看看吧。

  古代创新取得成功的事例篇1

 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着名政治家商鞅为维护秦国统治者的利益而推行的一系列变革 措施 。

 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年轻的国君决心改变秦国的落后面貌,于是下了一变法图强的求贤诏令。商鞅就是在这个时候自魏国来到秦国的。

 商鞅到秦国后,宣传强国之术,决心协助秦孝公进行社会改革,因此得到秦孝公的信任,任命他为左庶长。

 公元前359年和公元前350年,在商鞅主持下秦国两次公布了新法。秦国经过商鞅变法,面貌焕然一新。秦国从落后国家,一跃而为兵革大强,诸侯畏惧的强国,出现了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的局面。

 正是由于它的作用,秦朝的历史才变得如此辉煌。

古代创新取得成功的事例篇2

 相传有一年,鲁班接受了一项建筑一座巨大宫殿的任务这座宫殿需要很多木料,他和徒弟们只好上山用斧头砍木,当时还没有锯子,效率非常低一次上山的时候,由于他不小心,无意中抓了一把山上长的一种野草,却一下子将手划破了鲁班很奇怪,一根小草为什么这样锋利于是他摘下了一片叶子来细心观察,发现叶子两边长着许多小细齿,用手轻轻一摸,这些小细齿非常锋利他明白了,他的手就是被这些小细齿划破的后来,鲁班又看到一条大蝗虫在一株草上啃吃叶子,两颗大板牙非常锋利,一开一合,很快就吃下一大片这同样引起了鲁班的好奇心,他抓住一只蝗虫,仔细观察蝗虫牙齿的结构,发现蝗虫的两颗大板牙上同样排列着许多小细齿,蝗虫正是靠这些小细齿来咬断草叶的这两件事给了鲁班很大启发于是他就用大毛竹做成一条带有许多小锯齿的竹片,然后到小树上去做试验,结果果然不错,几下子就把树杆划出一道深沟,鲁班非常高兴但是由于竹片比较软,强度比较差,不能长久使用,拉了一会儿,小锯齿就有的断了,有的变钝了,需要更换竹片鲁班想到了铁片,便请铁匠帮助制作带有小锯齿的铁片鲁班和徒弟各拉一端,在一棵树上拉了起来,只见他俩一来一往,不一会儿就把树锯断了,又快又省力,锯就这样发明了

 在鲁班之前,肯定会有不少人碰到手被野莫划破的类似情况,为什么单单只有鲁班从中受到启发,发明了锯,这无疑值得我们思考大多数人只是认为这是一件生活小事,不值得大惊小怪,他们往往在治好伤口以后就把这件事忘掉了而鲁班却有比较强烈的好奇心和正确的想法,很注意对生活当中一些微小事件的观察、思考和钻研,从中找到解决问题的 方法 和思路,甚至获得某些创造性发明这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留意生活中许多不起眼的小事,勤干思考,会增长许多智慧 锯发明以后,鲁班又发明了许多 木工 工具,古书对此有很多记载

古代创新取得成功的事例篇3

 物体为什么会燃烧18世纪时的权威理论的回答是烧素说,认为能燃烧的物体内含有一种名叫烧素的特殊物质。

 1774年,英国有位叫普列斯特列的科学家,他在给氧化汞加热时,发现从中分解出的纯粹气体可以促使物体燃烧。这是一种什么东西呢普列斯特列习惯地从燃素说的常识出发,就将它命名名失燃素的空气。

 同年10年,普列斯特列带着他的实验到法国游历,受到化学家拉瓦锡的接待。当拉瓦锡得知普列斯特列的实验后,他立即重做一遍得到了那种新的气体,并第一个命名为氧,再通过思 考研 究建立了燃烧的氧化理论。这是化学史上的一次革命。为此,我们除了对拉瓦锡敢于从常识头上迈过一步的勇敢精神表示钦佩外,对普列斯特列被常识像梦魔一样拉着,不能不为之叹惜。

古代创新取得成功的事例篇4

 郑板桥是清代书画家、文学家,扬州八怪之一。他自幼 爱好 书法,立志掌握古今书法大家的要旨。他勤学苦练,然开始时只是反复临摹名家字帖,进步不大,深感苦恼。据说,有次练书法入了神,竟在妻子的背上画来画去。妻子问他这是干什么,他说是在练字。他妻子嗔怪道:人各有一体,你体是你体;人体是人体,你老在别人的体上缠什么郑板桥听后,猛然醒悟到:书法贵在独创,自成一体,老是临摹别人的碑帖,怎么行呢!从此以后,他力求创新,摸索着把画竹的技巧渗在书法艺术中,终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板桥体。

关于“商鞅生平事迹”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www.sybcw.cn//zhishi/1646.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知识

热门诗文

热门名句

朝代诗人

热门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