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文网---> 知识---> 州刺史(唐朝刺史是几品-)

州刺史(唐朝刺史是几品-)

  作者:   古诗文网   类别:    知识     发布时间:  2024-02-02    点击:  484 次

州刺史

网上有关“州刺史”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唐朝刺史是几品?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汉代在地方行政制度上是郡县制和封国制并行。

为了监查地方长官和宗室王侯,由中央政府向地方派遣刺史作为监查官员。刺史的位阶和权力都在地方长官之下,但有权向中央直接报告。起初,刺史并不常置,类似于临时派遣的专员,监查区也不固定。

后来,将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查区,分别派遣刺史。这十三个区域就叫做十三刺史部,又叫十三州,它们分别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凉州、益州、幽州、并州、朔方和交趾。另外京师附近的司隶地区不在十三刺史部之列。

后来刺史逐渐演变为地方行政长官,并在一段时间里改称州牧,权力极大。于是汉朝也就从郡县两级制演变成州郡县三级制。不过那离汉朝灭亡也不远了。

唐朝刺史是几品?

一般意义上的刺史都是指地方军事、行政长官,在一方权限很大。

刺史秦每郡设御史,任监察之职,称监察院御史(监察御史)。汉初省,旋复置。文帝以御史多失职,命丞相另派人员出刺各地,不常置。武帝元封初,废诸郡监察御史。继之,分全国为十三部(州),各置部刺史一人,后通称刺史。刺史制度在西汉中后期得到进一步发展,对维护皇权,澄清吏治,促使昭宣中兴局面的形成起着积极的作用。王莽称帝时期刺史改称州牧,职权进一步扩大,由监察官变为地方军事行政长官。

州刺史的由来

上州刺史(从三品)、中州刺史(正四品上)、下州刺史(正四品下)。

刺史是唐朝时期一个州的长官,唐代的州分为上、中、下州,划分主要依据人口多少而定,武德年间3万户者为上州;开元十八年规定4万户以上为上州,2.5万户为中州,不满2万户为下州。

上州的刺史为从三品,中州刺史为正四品上,下州刺史的正四品下。

历史沿革:

唐初政区实行州县二级制,由于州的数量太多,达300多个,唐太宗苦于记各州长官们的名字记不住,只好将它们写在屏风上。

于是,他在即位之初的贞观元年(公元627年),便将天下分为十个监察区,称“道”。

其中北方、南方各五道,江南道包括长江以南、南岭以北、西至今贵州、东至海的一大片地区。

由于这一次区划的数目实在太少,南方各区大多过于广袤,到了唐玄宗的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又将道的数目增加到15个。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唐代官制

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始置。

秦每郡设御史,任监察之职,称监察院御史(监察御史)。汉初省,旋复置。文帝以御史多失职,命丞相另派人员出刺各地,不常置。武帝元封初,废诸郡监察御史。继之,分全国为十三部(州),各置部刺史一人,后通称刺史。刺史巡行郡县,以“六条”问事。然《汉官典职仪》于六条条文之下,又概括为“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对地方政事,实无所不包。刺史秩六百石。所察之对象则为二千石之太守。武帝之意,以为断进之士勇于任事,故用低级官监察高官。刺史可乘传奏事,总隶于御史中丞。成帝绥和元年(前8),罢部刺史,置州牧,秩亦二千石,哀帝一度复旧制,不久又为州牧。

东汉建武十八年(42),依旧制再改为刺史,但只设十二人,州一人,余一州隶司隶校尉,变西汉刺史无固定治所为各有驻地;奏事可遣计吏代行,不复自往。东汉刺史权力逐渐扩大。诏书常云:“刺史、二千石”,又常有派刺史领兵作战之事,刺史奏闻之事不必经三公委派掾吏按验,郡守、县令对之颇为忌惮,甚至有因畏刺史而解印弃官之事。灵帝中平五年(188),刘焉谓四方多事,原因在刺史权轻。遂改部分资深刺史为牧。刺使实际已为一州军政的长吏、太守的上级,州郡两级制随之形成。魏、晋刺史有领兵、单车之别,单车即不领兵之意。领兵刺史四品,单车同学史五品。领兵刺史多加将军号,任重者称使持节都督(某某等州)诸军事(任一州的刺史,同时都督数州甚至十数州军事),次为“假节都督(某某等州)诸军事”,又次为使持节。西晋统一初,曾停止刺史加将军号。西晋末天下大乱,乃仍旧。南北朝沿袭,惟昆魏道武帝时不同,州有三刺史,包括皇室一人。

隋文帝撤销郡,州长官除雍州牧外,均为刺名。炀帝改州为郡,改刺史为太守。又设司隶台,掌巡察,有刺史十四人,为司隶大夫属员,正六品,任巡察各地之职,其地位品秩,均与汉武帝时的部刺史相同,旋罢,唐改良改郡为州,以太守为刺史。玄宗又改州为郡,以刺史为太守。肃宗再复旧制。隋、唐州郡相同;刺史太守亦同。宋以朝臣出知州(或府)事,所任即隋、唐刺史之职。欧阳修撰《丰乐亭记》,自称刺史;撰《醉翁亭记》,又自称太守,盖刺史与太守早无区别。宋官制另有刺史,作为虚衔,任者并不赴任。元以后刺史之名废。清人用作知州的别称。

宋 代的行政区划之一,亦为统辖该州之职官名。 清 钱大昕 《廿二史考异·宋史三·地理志一》:“ 汝州 本防御州。案 宋 制,州有四等:曰节度州,曰防御州,曰团练州,曰刺史州。志称军事者,即刺史也。《春明退朝録》云:‘节度州为三品,刺史州为五品。’以此推之,防御、团练州,必皆四品矣。”参见“ 刺史 ”。



州刺史,部刺史,令刺史的区别?

1部刺史:中国汉代中央派到地方的监察官。又称州刺史职责:刺史的主要职务是督察诸侯王、郡守和地方豪强,成为皇帝监视诸侯王动静的耳目。刺史于每年秋冬到所属郡国巡察,当时人称为行部,刺史通过行部以了解下情,岁终则赴京师奏事2没有令刺史的概念,楼主一定是看错了

因为

这里的令在文言文里是命令的意思

比如A

可令刺史,共加监括

B汉兴,海内未定,令刺史举州事C令司隶校尉、部刺史岁上墨绶长吏视事三岁以上

全部都是命令的意思

综上

汉朝监察制度里

州刺史等于部刺史

而令刺史是不存在的

唐朝刺史等同于现代什么官职

唐的刺史 是现在的省委书记加警备司令,上马管军下马管民这样的官。就是一方的土皇帝。

唐的州 刺史

(每州一人) 上州:从三品宰相才是正三品啊

中州:正四品下

下州:正四品下

掌州之治 1唐于三京(京兆、河南、太原)五州(益、并、扬、荆、潞)设府。其

它地方设州。三京各设牧一人(从二品),尹一人(从三品)。

2唐以四万户以上为上州,二万户以上为中州,不足二万户为下州。

这需要说一下唐朝的官制。 唐代官阶分为九品,有职官,勋官与爵官之分。通俗的说,职官是实际官职,代表手中掌握多大的行政权利。如尚书令、尚书、中书令、侍中等;爵官则表示地位比如亲王、郡王、国公、县公等;勋官则用来表彰军功或用来封有功人员的后人,如上柱国、柱国、开府仪同三司等。 唐代的官、阶、爵、勋等官非常复杂,我们知道清代官职主要是九品十八级,而唐从四品以后又有上下之分,一共有三十级。论述起来相当复杂,因此不多说了。 简单地说,唐代正一品大官是三师与三公,即太师、太傅、太保与太尉、司空、司徒。从一品是指太子的三师,这一品级上的官只是一种很高的虚衔,一般无实际执掌,并且不常设。换句话说只是在合适的时机,授给合适的人,而且每一朝被授的人员一但死亡或缺职后不再补充。所以这一品级的官职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只能表示被授人员地位的尊荣罢了。与此对应的爵位是亲王与郡王,勋官则无。 正二品的官位在唐初(至少在武则天时代前),只有尚书令,但这里需要说明一下的是,唐太宗李世民在当皇帝之前就当过尚书令,他从尚书令的位置上当了皇帝,所以后来的臣子谁也不敢担当这个官职。因此唐代尚书令这个官职一直空缺,印象中只有郭子仪曾被授予这个官职,但他还不敢接受。所以尚书令这个官有官名而无官职,而尚书令的佐官左右尚书仆射就成了尚书省的实际长官,他们的官职是从二品。尚书省是唐代最高行政机关,相当于现在的国务院。 唐代是三省六部制,三省中的其他两省是门下省与中书省。中书省的长官是中书令(武后时改为凤台,长官为内史),门下省长官为侍中(武后时改为鸾阁),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门下省负责侍从皇帝,因此两省长官与尚书左右仆射在唐初就形成了中央的决策机关,自然成了宰相。 后来,由于皇权的进一步发展,为了加强决策机关的实力,将三省长官之外的官员吸收进决策机关来,就出现了“同中书门下三品平章事”(所以狄仁杰是同凤台鸾阁三品平章事)这个官职。平章事就是平章军国重事,解释起来就是协助皇帝处理军国大事,同中书门下三品就是与中书令和门下侍中一样都是正三品。这个官职在唐以后成了实际的宰相之职。而仆射虽然是最大的官,但如果不被加上这个官职,也会被排挤出宰相之列,成了虚职。 唐代后期尚书省的权利被不断削弱,加上仆射常常被排挤出宰相行列,因此仆射虽然官位尊贵(据史料载,仆射上朝,自宰相以下,皆送之),但逐渐象三师与三公一样,成了虚职。 所以狄仁杰虽然是三品官,但却是宰相,也是最大的文官了。而王孝杰虽然也是三品,但党指挥枪,呵呵,谁的官大,应该不需要解释了吧。 另外一个问题,狄仁杰是钦差大臣、河北道行军大元帅,王孝杰充其量只是大元帅手下的一名大将,当然得向狄仁杰跪拜了。至于河北道行军大元帅是几品官,这俺就不知道了,胡乱猜一下,这个官应该相当于大都护府上将军,应该是从二品,怎么说也比孝杰兄大。附唐代职官简表,虽有漏差,可作参考:部门

官职 品级 职掌 说明

(三师)太师太傅太保 正一品 辅佐天子 是一种很高的虚衔,一般无实际执掌,不常设。

(三公) 太尉

司徒

司空 正一品

尚书省 尚书令

(一人) 正二品 总理国家政务 1唐初,太宗李世民未继位前,曾任尚书令,此

后臣下不敢居此位,遂不设。

2左仆射统吏、户、礼三部。右仆射统兵、刑、工三部。

3高宗李治时称尚书省为“中台”,中书省为“东台”,门下省为“西台”。门下侍

中“左相”,中书令为“右相”。武则天时又改尚书左右仆射为“文昌左右相”。

4每部下属四司,六部合二十四司。

尚书左、右仆射

(各一人) 从二品 佐尚书令

吏部尚书

(一人) 正三品 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等

户部尚书

(一人) 正三品 掌全国土地、户籍、赋税、财政收支等事务

礼部尚书

(一人) 正三品 掌国家的典章法度、祭祀、学校、科举和接待四方宾客等

兵部尚书

(一人) 正三品 掌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务

刑部尚书

(一人) 正三品 掌国家的法律、刑狱等事务

工部尚书

(一人) 正三品 掌各项工程、工匠、屯田、水利、交通等事务

六部侍郎 正四品上

尚书左丞

(一人) 正四品上

尚书右丞

(一人) 从四品下

六部各司郎中 从五品上

六部各司员外郎 从六品上

门下省

(武则天改为“鸾台”,玄宗又改为“黄门省”)

侍中

(二人) 原正三品,后升为正二品 官行宰相职

门下侍郎

(二人) 原正四品上,后升为正三品 佐侍中

左散骑常侍

(二人) 正三品下 (无实际职权,乃达官所用)

左谏议大夫

(四人) 正四品下 掌侍从规谏

左补阙

(六人) 从七品上 职务为对皇帝进行规谏,并举荐人才

左拾遗

(六人) 从八品上 职务同上

中书省

(武则天改为“凤阁”,玄宗又改为“紫微省”)

中书令

(二人) 原正三品,后升为正二品 官行宰相职

中书侍郎

(二人) 原正四品上,后升为正三品 佐中书令

中书舍人

(六人) 正五品上 掌诏令、侍从、宣旨、慰劳等事。

右散骑常侍

(二人) 正三品下 同左散骑常侍

右补阙

(六人) 从七品上 同左补阙

右拾遗

(六人) 从八品上 同左拾遗

御史台 御史大夫正三品 专掌监察、执法受公卿奏事,举劾案章。 唐之御史台

分三部:台院、殿院、察院

御史中丞 正四品上

侍御史 从六品下

监察御史 正八品上

国子监 国子祭酒 从三品 掌教育行政

国子司业 从四品下

国子博士 正五品上

太学博士 正六品上

国子助教 从六品上

国了监丞 从六品下

(本系监察区) 观察处置使

(每道一人)

掌监察州县官吏,举善纠恶。以后兼理民事。 唐初划全国为十道,开元时

分为十五道。

这个角色多由“节度使“兼任,权势颇大。

州 刺史

(每州一人) 上州:从三品

中州:正四品下

下州:正四品下

掌州之治 1唐于三京(京兆、河南、太原)五州(益、并、扬、荆、潞)设府。其

它地方设州。三京各设牧一人(从二品),尹一人(从三品)。

2唐以四万户以上为上州,二万户以上为中州,不足二万户为下州。

3六曹为:司功、司仓、司户、司兵、司法、司土。

4三曹为:司仓、司户、司法。

别驾

(一人) 上州:从四品下

中州:正五品下

下州:从五品上

为刺史的佐史

长史

(一人) 上州:从五品上

中州:正六品上

下州:无

掌一州兵马

司马

(一人) 上州:从五品下

中州:正六品上

下州:从六品上

录事参军事

(一人) 上州:从七品

中州:正八品上

下州:从八品上

掌纠正各曹职事

录事

(一至二人) 上州:从九品下

中州:从九品上

下州:从九品下

六曹参军

(各一人) 上州:从七品下

中州:正八品

下州仅三曹,从八品下

县 县令

(一人) 京县:正五品上

上县:从六品上

下县:从七品上

唐代之县,等别如下:

京县:三都之县,在京城内者。

畿县:三都之县,在京城外者。

望县:繁华重要之地

紧县:重要之地

上县:有六千户以上

中县:有二千户以上

中下县:有一千户以上

下县:不足一千户者

县丞

(一至二人) 京县:从七品上

下县:正九品下

主薄

(一至二人) 京县:从八品上

下县:从九品上

尉 京县:从八品下

下县:从九品下

录事 京县:从九品下

其它县不列品

唐朝刺史是几品

上州刺史(从三品)、中州刺史(正四品上)、下州刺史(正四品下)。

刺史是唐朝时期一个州的长官,唐代的州分为上、中、下州,划分主要依据人口多少而定,武德年间3万户者为上州;开元十八年规定4万户以上为上州,25万户为中州,不满2万户为下州。

上州的刺史为从三品,中州刺史为正四品上,下州刺史的正四品下。

历史沿革:

唐初政区实行州县二级制,由于州的数量太多,达300多个,唐太宗苦于记各州长官们的名字记不住,只好将它们写在屏风上。

于是,他在即位之初的贞观元年(公元627年),便将天下分为十个监察区,称“道”。

其中北方、南方各五道,江南道包括长江以南、南岭以北、西至今贵州、东至海的一大片地区。

由于这一次区划的数目实在太少,南方各区大多过于广袤,到了唐玄宗的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又将道的数目增加到15个。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唐代官制

十三州刺史的解释,中国古代史

汉代在地方行政制度上是郡县制和封国制并行。

为了监查地方长官和宗室王侯,由中央政府向地方派遣刺史作为监查官员。刺史的位阶和权力都在地方长官之下,但有权向中央直接报告。起初,刺史并不常置,类似于临时派遣的专员,监查区也不固定。

后来,将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查区,分别派遣刺史。这十三个区域就叫做十三刺史部,又叫十三州,它们分别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凉州、益州、幽州、并州、朔方和交趾。另外京师附近的司隶地区不在十三刺史部之列。

后来刺史逐渐演变为地方行政长官,并在一段时间里改称州牧,权力极大。于是汉朝也就从郡县两级制演变成州郡县三级制。不过那离汉朝灭亡也不远了。

关于“州刺史”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www.sybcw.cn//zhishi/2277.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知识

热门诗文

热门名句

朝代诗人

热门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