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文网---> 知识---> 飞夺泸定桥的意义是什么(飞夺泸定桥发生在什么历史时期)

飞夺泸定桥的意义是什么(飞夺泸定桥发生在什么历史时期)

  作者:   古诗文网   类别:    知识     发布时间:  2024-08-21    点击:  383 次

飞夺泸定桥的意义是什么

网上有关“飞夺泸定桥的意义是什么”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飞夺泸定桥发生在什么历史时期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飞夺泸定桥的意义是为红军北上打开了通道,是红军长征中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胜利之一。

当时,红军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选择了一次艰难而又伟大的战略性撤退。这次胜利是红军战士不怕掉下湍急的河流,不怕对岸敌人手中的枪炮,坚定不屈,勇往直前地向前走,用自己的鲜血与宝贵的生命换来的,体现了红军无限忠于人民革命事业的大无畏精神。

泸定桥介绍

泸定桥坐落在泸定县城大渡河上,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桥始建于清康熙44年,建成于康熙45年(1706年)。康熙御笔题写“泸定桥”,并立御碑于桥头,桥长103米,宽3米,13根铁链固定在两岸桥台落井里,9根作底链,4根分两侧作扶手,共有12164个铁环相扣。

两岸桥头堡为木结构古建筑,风貌独特赤我国国内独有。1935年5月29日,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经这里飞夺泸定桥而使该桥闻名中外。泸定桥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城西,横跨大渡河,是四川内地通往康藏高原的重要通道。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四年。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飞夺泸定桥

飞夺泸定桥发生在什么历史时期

飞夺泸定桥,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中的一场重要战斗。1935年5月25日,中央红军长征先头部队红1军团第1师第1团一部在四川省安顺场强渡大渡河成功后,蒋介石急调川军2个旅增援泸定桥。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为迅速渡过大渡河,挫败国民党军前后夹击红军的企图,决定红1军团第1师及干部团由安顺场继续渡河,沿大渡河左岸北上,主力由安顺场沿大渡河右岸北上,两路夹河而进,火速夺占泸定桥。29日16时,红4团第2连连长廖大珠等22名突击队员,在全团火力掩护下冒着川军的密集火力,攀踏着铁索,向对岸冲击,当接近桥头时,川军突然施放火障,突击队勇敢地穿过火墙,迅速歼灭守桥之敌,并掩护后续部队占领了泸定城。川军一部被歼,其余向天全溃逃。与此同时,红1师和干部团击溃川军的阻击,胜利到达泸定城,策应了红4团的夺桥战斗。接着,中央红军主力从泸定桥上越过天险大渡河,粉碎了蒋介石歼灭红军于大渡河以南的企图。

飞夺泸定桥是发生在中国红军长征途中的重要战役。

 飞夺泸定桥,发生于1935年5月25日。中央红军部队在四川省安顺强渡大渡河成功,沿大渡河左岸北上,主力由安顺场沿大渡河右岸北上,红四团官兵在天下大雨的情况下,在崎岖陡峭的山路上跑步前进,一昼夜奔袭竟达120公里,终于在5月29日凌晨6时许按时到达泸定桥西岸。第2连连长廖大珠等22名突击队员沿着枪林弹雨和火墙密布的铁索夺下桥头,并与左岸部队合围占领了泸定桥,中央红军主力随后从泸定桥上越过天险。

 历史意义:粉碎了蒋介石歼灭红军大渡河以南的企图,打破了妄图把红军变成第二个石达开的反革命迷梦,体现了红军无限忠于人民革命事业的大无畏精神。



勇夺泸定桥的故事

勇夺泸定桥的故事简介如下:

勇夺泸定桥,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中的一场战役,勇夺泸定桥创造了人类行军史的奇迹!故事发生于1935年5月29日。中央红军在四川省中西部强渡大渡河成功,沿大渡河左岸北上,主力由安顺场沿大渡河右岸北上。

红四团官兵在天下大雨的情况下,在崎岖陡峭的山路上跑步前进,一昼夜奔袭竟达120公里,终于在5月29日凌晨6时许按时到达泸定桥西岸。第2连连长和22名突击队员沿着枪林弹雨和火墙密布的铁索踩着铁链夺下桥头,并与左岸部队合围占领了泸定桥。

飞夺泸定桥的重要意义

泸定桥位于四川省泸定县大渡河上,是连接四川和云南的重要交通要道。当时,国民党军队为了阻止红军过河,已经在泸定桥附近部署了重兵。红军要想顺利通过泸定桥,就必须攻克这个敌人的要塞。

飞夺泸定桥的胜利,打破了国民党军队对红军过河的封锁线,为红军继续北上创造了有利条件。在此后的战斗中,红军继续发挥飞夺泸定桥的勇敢精神,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取得了长征的伟大胜利。

百度百科-飞夺泸定桥

飞夺卢沟桥历史影响

卢沟桥真不是飞夺的,泸定桥是飞夺的。使得红军能够突破国军的围追堵截,度过泸定桥之后就是爬雪山了。

1937年是卢沟桥事变,成为抗日战争的爆发标志,日本人占领北平城。

飞夺泸定桥是发生在抗日战争之前,1935年5月25日,粉碎了蒋介石歼灭红军大渡河以南的企图。

红军过泸定桥有什么意义

前因:1935年5月,长征中的中央红军进入四川后面临国民党中央军的追击和四川军阀的堵截。为了冲破包围,红军必须突破川军大渡河防线。起初,红军意图从安顺场渡口读过大渡河;但夺取安顺场以后才发现川军已经进行了坚壁清野将主要船只都抢走了,红军仅有数条小船,而且大渡河河流湍急,进一步减慢了运兵渡河的速度。为了加快渡河速度,红军统帅部决定夺取大渡河上游的泸定桥。红军统帅部命令:已经渡河的红一师和干部团组成左路军,尚未渡河的红军主力组成右路军,一起向泸定桥进发。

行军:左路军前锋,是红二师四团,团长王开湘,政委杨成武。原定红四团的行进计划是3天走320里,但在第一天走了80里后,敌情发生了变化。已经渡河的红军右路军对川军造成了更大的威胁,因而川军将增援泸定桥的主力投入了阻击右路军的行动中,导致泸定桥防御力量空虚。红军统帅部得知这个消息后,下令红四团在一天内完成剩下的全部行程,也就是说红四团要在24小时内走完240里!红四团通过减少休息时间,合理配部署勤部队行动,克服了地形崎岖、暴雨等不利因素。行军过程中最有戏剧性的就是当晚红四团和东岸的川军援兵并行的事件。当时因为暴雨和天黑,双方只能通过蜿蜒的火把确定对方的存在,红四团根据情报得知对岸是川军,但对岸的川军却并不知道这边的是红军;对岸川军向红军喊话确定身份,红四团就让抓的川军俘虏喊话,伪装川军撤退部队。双方进行了两个多小时的行军竞赛,最终是川军落败,停止行军扎营休息,而红四团则继续前进,终于赶在第二日凌晨6时感到泸定桥。

战斗:当红四团感到泸定桥的时候,面临的状况有喜有忧。喜的是,因为红军行动迅速,川军援兵尚未到达,当时对岸川军仅有一个营,外加泸定县民团,实力不如红四团。对岸守军仅有少量机枪,没有炮,仅有的一门**(一说三门)摆在对岸的泸定县城,民团拒绝将**拆下部署到桥头,因为他们认为保卫县城更加重要。而忧的是,川军先头部队已经把泸定桥上的桥板都抽掉了,只剩下13根光溜溜的铁索。时间不等人,红四团决定强攻。红军将全团全部二十多挺轻重机枪集中起来,仅有的几门迫击炮也将炮弹全部打光,全力压制对岸川军火力。突击队则由二连负责组成,包括连长廖大珠在内的22名勇士,全部配当时红军中也十分少见的“花式机关枪”(即冲锋枪)。另外,为了加快过桥进度,三连负责火线作业,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跟在突击队后面用征集的门板铺设桥板。经过激烈的战斗,突击队终于逼近了对岸,川军点燃了部署在桥头的引火物企图阻止突击队,但廖大珠带头冲进了火海,失去了斗志的川军守军败逃而去,红军夺取了泸定桥。

结局:红军主力通过泸定桥渡过了大渡河,转危为安。为了表彰红四团的功绩,红军统帅部给红四团官兵每人发了一套列宁服、一支钢笔和一个搪瓷水杯,这是当时红军战士所能获得的最好的物质奖励。

争议:关于飞夺泸定桥有很多疑问,甚至有人根据这些疑问质疑此战的真实性。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川军当时为什么不炸桥。事实上,蒋当时确实命令驻防此地的川军军阀刘文辉炸掉泸定桥。但对刘文辉来说,泸定桥是联系大渡河两岸的最便利方式,而且修建极为困难,炸桥的话面临的民意压力太大;刘文辉认为自己只要投入足够的力量就可以阻挡住红军,所以拒绝了蒋炸桥的命令。

关于“飞夺泸定桥的意义是什么”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www.jndzxx.com//zhishi/23036.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知识

热门诗文

热门名句

朝代诗人

热门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