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文网---> 知识---> 列子和关尹子是一个怎样的人(列子是哪个国)

列子和关尹子是一个怎样的人(列子是哪个国)

  作者:   古诗文网   类别:    知识     发布时间:  2024-02-08    点击:  137 次

列子和关尹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网上有关“列子和关尹子是一个怎样的人”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列子是哪个国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列子是战国时期著名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关尹子是先秦天下十豪之一,周朝大夫、大将军、哲学家、教育家 ,为先秦诸子百家重要道家流派,道教楼观派祖师、文始派祖师。具体如下:

1、列子(大约公元前450年—公元前375年即战国年间,享年75岁),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名寇,又名御寇(“列子”是后人对他的尊称),华夏族,周朝郑国圃田(今河南省郑州市)人,古帝王列山氏之后? 。

先秦天下十豪之一,著名的道学者、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列子,战国前期思想家,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与郑缪公同时。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

2、关尹子:名喜,曾任周朝大夫,转任关令将军,为道教的文始真人,与太上老君(即老子)同时,老子《道德经》五千言,是应他的邀请而撰著。著有《关尹子》九卷,被历代文人所推崇。与老子同时。老子《道德经》五千言,系应其请而撰著。

刘向谓:“喜著书凡九篇,名关尹子。”《汉书·艺文志》著录《关尹子》九篇,旧题周尹喜撰。亦即后世所谓之文始真经也。其著是书,当在老子《道德经》后,而道亦近似,故《庄子·天下》叙古之道术以老子与关尹子并述。

关尹的思想主旨,《吕氏春秋》“不二篇”说“关尹贵清”,“贵清”二字点明了关尹思想的特质。《庄子》“天下篇”是这样描述关尹的思想的: 以无、道为精,以外物为粗,知足守分,清廉虚淡,不为物累,精神独立。关尹、老聃爱悦这种思想。

关尹说:成功不自居,将功劳归于外物的自化,这是修身的方法。无为而任物自化,使外物的形状各自彰显。动若水流,静如悬镜,心机如响应声,动静无心,随任变化。恍惚似丧失一切,寂然似清虚无为,得到了就像失去了。不居人之先,常居人之后。

《列子》“黄帝篇”记载了列子与关尹的对话。列子问关尹:“至人潜入水中行走不溺毙,蹈于火中不烧灼,走在万仞高崖之上也不害怕,请问这是什么原因?”关尹说:“这是守持了纯气,并不是靠的智巧勇敢精神。”

百度百科-列子

?百度百科-关尹子

列子是哪个国

列子名御寇,战国时期郑国圃田(今河南省郑州市)人。道家学派著名的代表人物,著名的思想家、寓言家和文学家。列子(本人与弟子)著有《列子》,对后代的哲学、文学、科技、宗教都有深远的影响。那时,由于人们习惯在有学问的人姓氏后面加一个“子”字,表示尊敬,所以列御寇又称为“列子”。《列子》中的“天体运动说”、“地动说”、“宇宙无限说”,而这些学说都远远早于西方的同类学说。唐玄宗于天宝年间诏封列子为“冲虚真人”。列子一生安于贫寒,不求名利,不进官场,隐居郑地40年,潜心著述20篇,约十万多字。《列子》属于早期黄老道家的一部经典著作。列子书在先秦曾有人研习过,西汉时仍盛行,西晋遭永嘉之乱,渡江後始残缺。其後经由张湛蒐罗整理加以补全。现存八篇《天瑞》、《黄帝》、《周穆王》、《仲尼》、《汤问》、《力命》、《杨朱》、《说符》。其中《愚公移山》、《杞人忧天》、《两小儿辩日》、《纪昌学射》等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可谓家喻户晓,广为流传。其中《两小儿辩日》被纳入小学语文人教版6年级下册第1篇课文,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诵读欣赏”;《愚公移山》被纳入初中语文人教版9年级上册第22课,北师大版第六单元第11课,上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九课。列子一向低调,有所谓“子列子居郑圃,四十年人无识者”,可见真正做到了老子所说的“和光同尘”的境界,故而列子在历史上的事迹也很少。

人物生平

列御寇,终生致力于道德学问,曾师从关尹子、壶丘子、老商氏、支伯高子等。隐居郑国四十年,不求名利,清静修道。主张循名责实,无为而治。先后著书二十篇,十万多字,今存《天瑞》、《仲尼》、《汤问》、《杨朱》、《说符》、《黄帝》、《周穆王》、《力命》等八篇,共成《列子》一书,其余均已失传。其中寓言故事百余篇,如《黄帝神游》、《愚公移山》、《杞人忧天》等,篇篇珠玉,读来妙趣横生,都选自此书隽永味长,发人深思。后被道教尊奉为“冲虚真人”。

列子心胸豁达,贫富不移,荣辱不惊。因家中贫穷,常常吃不饱肚子,以致面黄肌瘦。有人劝郑国执政子阳资助列子,以搏个好士之名,于是子阳就派人送他十车粮食,他再三致谢,却不肯收受实物。妻子埋怨说:我听说有道的人,妻子孩子都能快乐地生活,我却常常挨饿。宰相送粮食给你你却不接受,我真是命苦啊。列子笑着对妻子说:子阳并不真的了解我,听了别人的话才送粮给我。以后也可能听别人的话怪罪我,所以我不能接受。一年后郑国发生变乱,子阳被杀,其党众多被株连致死,御寇得以安然无恙。这样的列子遗事至今郑州民间还在流传,康熙三十二年《郑州志》也记载了这个故事。

列子贵虚尚玄,修道炼成御风之术,能够御风而行,常在春天乘风而游八荒。庄子《逍遥游》中描述列子乘风而行的情景“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返。”他驾风行到哪里,哪里就枯木逢春,重现生机。飘然飞行,逍遥自在,其轻松自得,令人羡慕。唐玄宗天宝元年(739年)李隆基封其为冲虚真人,其书名为《冲虚真经》。列子之学,本于黄帝、老子为宗。相传他曾向关尹子问道,拜壶丘子为师,后来又先后师事老商氏和支伯高子,得到他们的真传,而友伯昏无人。修道九年之后,他就能御风而行。《述异记》中说,列子常在立春日乘风而游八荒,立秋日就反归“风穴”,风至则草木皆生,去则草木皆落。《吕氏春秋》说:“子列子贵虚”。他认为“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列子穷而面有饥色,但拒绝郑国暴虐的执政者子阳馈赠的粮食。其弟子严恢问之曰:“所有闻道者为富乎? ”列子曰:“桀纣唯轻道而重利是亡!”他认为应摆脱人世间贵贱、名利的羁绊,顺应大道,淡泊名利,清静修道。

淡薄虚静

东周威烈王时期郑国圃田人(今河南省郑州市)。战国早期,著名的思想家.寓言家和文学家。道家著名代表。那时,由于人们习惯在有学问的人姓氏后面加一个“子”字,表示尊敬,所以列御寇又称为“列子”。唐玄宗于天宝年间诏封列子为“冲虚真人”。

庄子在其书第一篇《逍遥游》中,就提到过列子可以“御风而行,泠然善也”,似乎练就了一身卓绝的轻功。因为庄子书中常常虚构一些子虚乌有的人物,如“无名人”、“天根”,故有人怀疑列子也是“假人”。不过《战国策》、《尸子》、《吕氏春秋》等诸多文献中也都提及列子,而这些书可都是正儿八经的书,不像《庄子》那样喜欢乱编故事。所以列子应该实有其人。

列子一生安于贫寒,不求名利,不进官场,隐居郑地40年,潜心著述20篇,约十万多字。流传有的《列子》一书,列子书在先秦曾有人研习过,西汉时仍盛行,西晋遭永嘉之乱,渡江後始残缺。其後经由张湛蒐罗整理加以补全。现存八篇《天瑞》《皇帝》《周穆王》《仲尼》《汤问》《力命》《杨朱》《说符》。其中《愚公移山》、《杞人忧天》、《两小儿辩日》、《纪昌学射》、《汤问》等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可谓家喻户晓,文为流传。列子一向低调,有所谓“子列子居郑圃,四十年人无识者”,可见真正做到了老子所说的“和光同尘”的境界,故而列子在历史上的事迹也很少。这样解释某些人认为列子是后人假托的也不过分。

列子不仅学问渊博,而且是非标准、生活准则也十分明确,其人品道德修养更是高尚。一次,一位列国使者入郑拜访列子时,发现这位自己仰慕的有道之士,竟然经常在饿肚皮的情况下,埋头搞学问。郑国宰相子阳听说此事,随即派遣官吏给列御寇送粮食。列子不为所动,拜谢说:无功不受禄。使者只得带上粮食返回复命。列子之妻对此困惑不解,列子解释到:子阳并不了解我的“道”的伟大,只不过想沽名钓誉罢了。后事实正如列子所料,不久人民作乱杀了这个叫子阳的高官。列子如果当时接受了馈赠,为其所用,肯定也会不免于祸。

他的学说主张贵虚。成名于《列子》一书,有章以其名为章名,主旨在于宣扬不可炫智于外而应养神于心,达到“天而不入”的顺其自然,达到“无用之用”的境界。

乘风御虚

列子青年时代求道十分执着认真,起初从师壶丘子,后又问道于老子亲传弟子关尹子,还

曾拜商氏为师。他继承了老子的学说,又加以发扬光大。传说当他潜心修道时,能够“御风而行”。他常在立春之日“乘风游八荒”;在立秋之日返回住所“风穴”。这些记载虽然夸张,但也间接反映了列子道家学问的精深和列子超然物外的道家风范。

主要成就

著作

《列子》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著名的典籍,属于诸家学派著作,是一部智慧之书,它能开启人们心智,给人以启示,给人以智慧。

《列子》是列子、列子弟子以及列子后学著作的汇编。全书八篇,一百四十章,由哲理散文、寓言故事、神话故事、历史故事组成。而基本上则以寓言形式来表达精微的哲理。共有神话、寓言故事一百零二个。如《黄帝篇》有十九个,《周穆王篇》有十一个,《说符篇》有三十个。这些神话、寓言故事和哲理散文,篇篇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列子》的每篇文字,不论长短,都自成系统,各有主题,反映睿智和哲理,浅显易懂,饶有趣味,只要我们逐篇阅读,细细体会,就能获得教益。它完全可以与古希腊的《伊索寓言》相媲美,但在意境上远远超越《伊索寓言》

思想

列子的学说,刘向认为:“其学本于黄帝老子,号曰道家。道家者,秉要执本,清虚无为,及其治身接物,务崇不竞,合于六经。”《尔雅.释诂》邢昺《疏》引《尸子.广泽篇》及《吕氏春秋不二》说:“子列子贵虚”。《战国策.韩策》有:“史疾为使楚,楚王问曰:‘客何与所循?’曰:‘治列子圄寇之言。’曰:‘何贵?’曰:‘贵正’。”张湛《列子.序》认为:“其书大略明群有以至虚为宗,万品以终灭为验,神惠以凝寂常全,想念以著物为表,生觉与化梦等情。巨细不限一域,穷达无假智力,治身贵于肆仕,顺性则所至皆适,水火可蹈。忘怀则无幽不照,此其旨也。”

列子认为“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他因为穷而常常面有饥色,却拒绝郑国暴虐的执政者子阳馈赠的粮食。其弟子严讳问之曰:“所有闻道者为富乎?”列子曰:“桀纣唯轻道而重利是以亡!”列子还主张应摆脱人世间贵贱、名利的羁绊,顺应大道,淡泊名利,清静修道。

《列子》里面的先秦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中不乏有教益的作品。如《列子学射》(《列子·说符》)、《纪昌学射》(《列子·汤问》)和《薛谭学讴》(《列子·汤问》)三个故事分别告诉我们:在学习上,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真正的本领是从勤学苦练中得来的;知识技能是没有尽头的,不能只学到一点就满足了。又如《承蜩犹掇》(《列子·黄帝》)告诉我们,曲背老人捕蝉的如神技艺源于他的勤学苦练;还有情节更离奇的《妻不识夫》(《列子·汤问》)说明一个人是可以移心易性的。

哲学典故

天瑞

天瑞,意谓天地之灵瑞,自然之符应,即文中提到的“不生不化者”。列子认为,世间万物皆有始有终,唯有“不生不化者”,亦即“道”,才能够循环往复、独立永存。“不生不化者”是世界产生与变化的本源,它最初无形无象,历经大易、太初、太始、太素四个阶段,形成“浑沦”,再自“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循之不得”的“易”衍变为有形的“一”,最终生成天地万物。列子道逢百岁骷髅,顺此言明“万物皆出于机,皆入于机”。一切缘自“道”,然而却并非“道”有意为之,天地万物只是自然而然地变化运转,生息盈亏。

文寓言与议论选出,《黄帝书》视死如归,荣启期安贫乐终;林类行歌,不以营生为惑;孔子赞死,晓谕天下失家,又有杞人忧天,向氏为盗。凡此种种,恰如张湛《列子序》所言:“大略明群有以至虚为宗,万品以终灭为验。”有形之物诞生、消亡,其暂行于世而终归虚无。人生亦复如是-从婴孩、少壮、老耄直至死亡,性命本非吾有,生死不过往来。

《吕氏春秋·不二》与《尸子·广泽》皆载“列子贵虚”,但依《天瑞》,列子自认“虚者无贵”。彻底的虚,必定有无(空)皆忘,消融了所有差别,也就无所谓轻重贵贱。万物自天成,盗者本无心,光阴若逆旅,生死不及情,是为《天瑞》大意,亦即《列子》全书纲领。

黄帝

本篇皆在论述养身冶物之道。全文围绕道心与外物的关系展开多番探讨,唯有应理处顺,忘形养神,才能达到所适常通,遇物无滞的境界。具体而言,修养内在道心。必须”壹其性,养其神”,做到心无逆顺,物我两忘。列子以列子御风、伯昏临渊、商丘诚信、粱鸯饲虎、津人撮舟、吕梁济水、佝偻承蜩等多则寓言对此反复加以证明。同时他又指出,除了保持内心的虚静凝独,人们在应物处世时还必须“含其德”,做到韬光养晦,与世无违。文中海上沤乌、赵襄子狩猎神巫季威、列子之齐、杨朱之沛,杨朱过宋数章,既为阐明其理。

既名《黄帝》.最终还是为了推崇黄老学派‘清虚无为’的治世主张。从华晋国的国民,列姑射山的神人.到鬻子、老聃的守柔之术以及圣人的笼愚之智直至篇末惠盎对宋康王的说教中,都可以发现这样的思想痕迹。对于列子而言,理想国内,上有效法天道无为德庇万物而不以为功的国君,下有自治自化的国民,同时还得有孔、墨等圣贤以仁义济人使‘四竟内,皆得其利’ 如此,天下大治才能真正得以实现。

周穆王

本篇皆在宣扬浮生若梦,得失哀乐皆为虚妄的思想。列子精心勾勒出一幅幅瑰丽奇异的画面,为我们展现了神妙莫测的幻化境界,却又让它悔起倏灭,以期证明有生有形者尽为虚无的幻象,终将随着生死阴阳之变归于消亡;唯有造化万物的大道,因“其巧妙,其功深”,才能够常信常存,无极无穷。但是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惑于是非,昏于利害”,被新鲜短暂的过眼云烟所吸引,从而忽略了惯常恒久的实在拥有。因此,全文通过八则寓言,分别以化、幻、觉、梦、病、疾、诳等意象来譬喻人生的虚妄不实。另有一段议论,斯言梦觉之理,见解不凡。列子历数人间受想行识、种种梦谛,将其归纳为“八征”、“六候”,而后征引列子"神遇为梦,形接为事”一语,推断觉醒时的行为反应与梦境的产生,都是自于人们的形体和精神与外界有所接触的缘故。唯有彻悟“感变之所起者”,才能以虚静坦荡的心怀面对纷纭变幻的外部世界,即所谓“神凝者想梦自消”。

刘自《引子新书目录》以为《周穆王》《汤问》两篇“迂诞恢诡,非君子之言也”,此语颇可商榷。自本篇以观,正因其立意之标新,寓言之荒诞,文辞之曼妙,方可见撰书者用心良苦。其目睹大道日丧,众生昏乱干世情而终不觉醒,故奇言于梦呓。内中痛楚,本非凡俗“君子”者可解。

仲尼

《仲尼》,一曰《极智》。孔子本为儒家先贤,修身治国也是历代儒者所关心的话题。然而面对“君臣日失其序,仁义益衰,情性益薄”的严酷现实,儒家的诗书礼乐往往失去原先济世浩乱的作用,而变为弃之可惜、革之无方的摆设。此刻,须由“体神而独运,忘情而任理”的道家思想出场,来给予迷惘的贤臣士子一份圆融静定的安宁心态。本篇列子便有意借用孔子的形象和言论来阐释这种“有易于自者无难于外”的修身理论。

文中以孔子与颜回的对话引出“无乐无知,是真乐真知”的观点。列子认为,摒弃礼教和变革社会都不过是显露形迹的有心作为,唯有保持内心虚静,才能泰然应对纷纭莫测的时局。同时,针对凡俗一味纠缠于外在细节,只知运用感官妄定是非的浅陋偏见,列子又提出判断圣人的独特标准:圣^通融于大道,故而在内修身,则能“体台于心,心合于气,气合于神,神台于无”,在外治世,亦可“不治而不乱,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荡荡乎民无能名嫣。

篇末,列子为了预防矫枉过正,又将’默而得之而性成之”的圣人与庸庸碌碌的无能之辈加以区别对待,申明圣人之智寂然玄照,通理而无所偏执,无为而惠及天下,后者却好像聚块积尘,只不过是繁华人间转瞬即逝的浮光掠影罢了。这不由使人想起孔子那句至理名言“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己无能也。”(《论语·宪问》)

汤问

《汤问》一篇,笔锋横扫天下,搜罗旷古奇闻,以飨博物君子。文中载有诸多超逸绝尘的神话传说,极言天地之广阔无垠,万物之繁荣驳杂,以期突破世人囿于视听的浅陋常识,消除种种流于表象的巨细、修短、同异分歧,列子先借由殷汤与夏革的对话,畅谈时空的无极无尽,并且难能可贵地表达了“天地亦物”的宇宙观;再通过大禹和夏革的两段言论,说明自然界的生息变幻以及人世间的寿夭祸福都是无所待而成,无所待而灭,即使博学多识的圣人也未必能够通晓其的规律与奥秘。就好比四方八荒的政风民俗,彼此相异却未足为奇,因为它们都是在不同的人文地理环境下“默而得之,性而成之”,属于自然而然的产物,万事万物既然不可以凭借有限的耳闻目见来臆断其是非有无,那么通达大道的至理名言自然也无法按照惯常思维去理解其深刻内涵。所以列子有以詹何持钩、扁鹊换心等寓言故事来譬喻为人处世所必须葆有的平衡状态,亦既“均”。“均”于术,则可以内得于心,外应于器;“均”于技,则可聆高山流水,响遏行云。事实上.文中讲述的所有诡异奇特的技艺,都是为了将人工作为的巧妙上推于道的境界,由此,“乃可与造化者同功”。只可惜,至情至理往往命同孔周三剑,虽为代代相传的至尊之宝,却只能”匣而藏之”,即使偶现其光,也被疑为了无-用的废物或是荒诞虚妄的谣传,从而被迫“无施于事”,适形避世。

力命

本篇围绕天命与人力的矛盾关系,展开一系列论证。在杨朱看来天命超越于人间所有道德、强权、功利之上,自为人人所不可企及。它看似无端无常却与每个人的遣际息息相关,世间的寿夭、穷达、贵贱、贫富都由它来决定。天命本身并不具备判断是非、主持公正的独立意志,也不怀有任何赏善罚恶的目的,它总是“昂知所以然而然”,所以历史上与现实中才会出现“寿彼而夭此,穷圣而达逆,贱贤而贵愚,贫善而富恶”等诸多颠倒混乱的社会现象。文中列举管、鲍至交,小白用仇的史事,却推翻世俗所谓善交、善用能的既定之辞,而将其缘由归结于“不得不为之的天命。同时辅之以子产诛邓析之略说,仍将其目果追溯到“不得不为之”的天命,与前文互为影响。道法自然,故而“天地不能犯,圣智不能于,鬼魁不能欺”。与其揣摩天意,机关算尽,希冀凭惜小智小识改变自身的贵贱寿夭,不若学季粱安命以待疾,东门是丧子而不忧。只要领悟了“至人居若死动若械”的境界,对于天命能够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素,则自当不受外物纷扰而与天地同运。

但若一味无情,放任天命,亦难免使有志之士心寒。大恋所存,虽哲不忘。杨朱虽然皆量子之口嘲笺了齐景公登临流涕的短见,却又在篇束指出,农,商、工、仕,皆有否泰之命,然趣利逐势,亦是人力使然,势在必行,逆过既是顺。可见并没有完全否定存在的意义与人力的作用。“今昏昏昧昧,纷纷若若·随所为,随所不为。日去日来,孰能知其故,皆命也夫。”此言此语,与其认作是一声无奈的慨叹,不若看成是杨朱遍经世事沧桑之后,对于至德之世隐晦而又痛心的哀悼。

杨朱

《杨朱》.又名《达生》。全篇畅言当生之乐,晓谕生死之道。文中”且趣当生,奚遑死后”的论调,以及“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的主张,堪称千古罕有的异端“邪”说但刘向在《列于新书目录》中所称“杨子之篇,唯贵放选。”则未免以偏概全,支离其说。

文中,杨朱将名实关系两两分离,认为名未必符合实,实也未必依附于名。他列举管仲、日恒、尧、舜、伯夷、叔齐等人的不同遣际,证明社会上存在着种种“实名贫,伪名富”的不公平现象。唯有死亡才能够消解尘世间的这些贵贱等差,并且卸下所有仁义道德的虚浮光环、让仁圣凶愚死后同样化作腐骨。由此反观充满苦难的历史进程与飘忽无定的短暂人生,我们唯一能够把握的就是当下的厚昧、美服、好色、音声,与之相比,任何的生前虚名或是死后荣耀都无异于伤生害性的“重囚累梏”。凡俗之人,顾忌着刑赏的尺度、名法的教诲,行为处世往往前嗜后瞩,即便有幸得享百年之寿,也不过做了礼教与名利的傀儡。公孙朝、公孙穆酗酒作乐,端木叔散尽家累,在常人眼中自是狂放之徒。殊不知杨朱正是通过这两则寓百昭示天下,应当抛弃造作虚伪,不为功名所误,不为利禄所累,乐生逸身,任性纵情,才是捂道真人。

篇朱·杨朱又唯恐矫枉过正,故而转回名实之论,表明在“有名则尊荣,亡名则卑辱”的现实中,“名”与“实”并不是完全割裂的关系。但若是在缘自本性的欲求之外,还去追求多馀的功名利禄,那就是贪得无厌,成为他所鄙夷的“守名而累实”。可见,杨朱学说本为批驳俗世虚荣,解脱纲常教化,并非肆意妄为。及至后人曲解,才让他无端担起了自私放纵的万世恶名。

说符

《列子》全书,始以《天瑞》,终以《说符》,首尾呼应,自成一体。古时以所谓天降“符瑞”,附会与人事相应,叫做“符应”。“符”,有符信、符验的含义。“说符”,即谓“道”与人事的相互应验。全文通过三十余则 寓言和说理,对“道”与“智”、“名”与“实”、“形”与“神”、“贵”与“贱”、“时机”与“变通”、“久利”与“暂得”、“持身”与“治国”等多对关系进行了各个角度的论述。

世事无常,祸福相倚,因此列子认为,为人处世应当做到“持后而处先”,对于事物的存亡变幻,也应当透过其表面来“寡其所以然”。一方面要“恃道化而不恃智巧”,全身远害,避免重演郄雍的悲剧;一方面也要拥有“授隙抵时,应事无方”的智慧,领会“先迕后合”的圣人之言,进而懂得各种看似无关的现象背后实际上存在着积来已久的缘由。然而世人多纵欲迷性,重利轻道,贪图一时所莸,不念长久之积,所以才会闹出“宋人拾契”、“齐人攫金”那样的笑话。唯有舍末明本,“归同反一”,因名求实,得其髓而弃其粗,才能一睹天道与人事之间的绝妙天机。

列子个人简介 列子是哪国的 列子是什么家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又称“圄寇”“国寇”),战国前期思想家,是继老子和庄子之后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郑国莆田(今河南郑州)人,与郑缪公同时。今郑州市东30里圃田乡圃田村北有列子祠。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后汉班固《艺文志》“道家”部分录有《列子》八卷。《列子》又名《冲虚经》,(于前450至前375年所撰)是道家重要典籍。 汉书《艺文志》著录《列子》八卷,早佚。今本《列子》八卷,从思想内容和语言使用上看,可能是今人根据古代资料编著的。全书共载寓言、神话传说等134则,题材广泛,有些颇富教育意义。

列子终生致力于道德学问,曾师从关尹子、壶丘子、老商氏、支伯高子等。隐居郑国四十年,不求名利,清静修道。主张循名责实,无为而治。先后著书二十篇,十万多字,今存《天瑞》、《仲尼》、《汤问》、《杨朱》、《说符》、《黄帝》、《周穆王》、《力命》等八篇,共成《列子》一书,均以失传。其中寓言故事百余篇,如《黄帝神游》、《愚公移山》、《夸父追日》、《杞人忧天》等,篇篇珠玉,读来妙趣横生,隽永味长,发人深思。

列子心胸豁达,贫富不移,荣辱不惊。因家中贫穷,常常吃不饱肚子,以致面黄肌瘦。有人劝郑国执政子阳资助列子,以博个好士之各,于是子阳就派人送他十车粮食,他再三致谢,却不肯收受实物。妻子埋怨说:我听说有道的人,妻子孩子都能快乐地生活,现在我却常常挨饿。宰相送粮食给你你却不接受,我真是命苦啊。列子笑着对妻子说:子阳并不真的了解我,听了别人的话才送粮给我。以后也可能听别人的话怪罪我,所以我不能接受。一年后郑国发生变乱,子阳被杀,其党众多被株连致死,御寇得以安然无恙。这样的列子遗事至今郑州民间还在流传,康熙三十二年《郑州志》也记载了这个故事。

列子贵虚尚玄,修道炼成御风之术,能够御风而行,常在春天乘风而游八荒。庄子《追遥游》中描述列子乘风而行的情景“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返。”他驾风行到哪里,哪里就枯木逢春,重现生机。飘然飞行,追遥自在,其轻松自得,令人羡慕。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李隆基封其为冲虚真人,其书为冲虚真经。

列子简介

列子,东周战国时期的思想家,道家的代表人物。创立了先秦哲学学派列子学,最早提出宇宙生成四阶段学说,关于宇宙和天体的学说都早于西方,是位了不起的学者。

列子祠

列子生性随意,不爱慕虚荣,悠然自得,专心研究学问,在先秦诸子中拥有很高的地位,也是最豁达的人。列子有众多弟子,很多都常年伴其左右,听其传道授业解惑也,列子学派在战国后期影响很大。列子更是老子和庄子的过度阶段,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列子的代表作是《列子》,今存于世的有天瑞、仲尼、力命、黄帝、汤问、说符、杨朱、周穆王八篇,其余篇章已失传。留下的篇章中有许多寓言故事被广为流传,意味深长,成为哲理,用以教育人们的言行举止。《列子》一书是先秦时期的代表作之一,其中记录了许多当时背景下的风土人情、人物文化、地域特征等,是研究历史的优秀作品。

列子的个人思想包括:贵虚、以道为本、齐物为一、体道合真、无心之境、力命。他的思想大部分是精神层面的,而且强调养生。将道视为生命的本体,用以获得心灵的自由,使人的心身都到达一个高度。对万物所处的状态,归结于万物自身,对不能解释的现象归结于命。其道学的思想影响了后世,封建帝王对他的思想也很重视,在唐玄宗时期被封为“冲虚真人”,所著的《列子》一书,也留下深远影响。

列子是哪国的

列子是战国时期郑国人,又名列御寇。在据史料记载,列子在郑国隐居四十年,潜心研究道家思想,一心只做学问,不问仕途,不贪慕虚荣,完成巨作《列子》一书,字数长达十几万字。《列子》一书为我国思想文化长河留下光辉的一笔,列子的思想更是影响了无数贤能志士。

战国地图

郑国为战国初期诸侯国之一,公元前806年,姬友被周宣王封在郑地,封为郑恒公。郑地起初位于今陕西省凤翔县一带,随后又改在今陕西省华一带,周平王时期又迁至今河南新郑一带。

公元前771年,郑恒公被犬戎所杀,随后的的郑武公又把郑国迁至三地交界的新郑。郑国在郑庄公时期已经达到强盛,周天子见郑国势力不断壮大,遂欲将郑国分解,引来郑庄公不满,于是和周天子发生矛盾,郑国在]葛之战中相继打败了周国联军。而后又几倍其他诸侯国,使郑国在当时是势力最强的诸侯国。郑庄公去世后,其子为争王位,郑国开始陷入混乱,自此郑国开始由盛转衰。公元前375年,韩国攻占郑国,郑国灭亡。郑国的历史持续了432年,在位君王20位。

列子在郑国完成的《列子》中包含很多寓言故事,如杞人忧天、愚公移山、夸父追日等,这些故事家喻户晓,列子在家乡也是人们的骄傲。列子死后,被葬于郑国,虽然经过千年变化,列子现在的墓地还位于当年的郑国封地内,列子本人也算魂归故里了。

列子是什么家

列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文学家,是除老子、庄子外,道家的又一代表人物。道家是在先秦时期创立的,道家思想始于老子,他收集先人的智慧,通过不断探索,总结并逐步形成了“无为”等相关的道家理论,标志着道家学派的初步形成。

列子雕像

这些思想对我国的哲学、宗教、科学、技术、文学等产生深远的影响。道家的代表人物还有黄帝、太公、关尹子、文子、列子、管子等等,他们以“道”为核心,主张道法自然,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老子的《道德经》是道家思想形成的标志,其他道家著作还有《老子》、《庄子》、《黄帝内经》、《列子》、《管子》、《关尹子》、《吕氏春秋》等。除上述几个外,道家的著作多到数不胜数,还有很多经典之作,为我国道家文化的精髓。

道家以道为本原,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因每个时期对“道”理解的不同,在几千年的发展史上,又分为很多学派,每个学派都是根据当时特殊的历史背景产生的,都有独特的风格与特点。据《汉书.艺文志》记载道家学派多达37家,著作有上千本,但在秦国和汉代时遭到破坏,很多已消失。道家现存学派有:老庄之学、黄老之学、杨朱之学、道教之学、新道家等,虽然它们都是从老子拓展出来的,但各有特色,不可混谈。

列子故里

列子,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所著《列子》,又名《冲虚经》,是道家学派重要的典籍。列子一升清贫,潜心研究学问,所研究的“宇宙无限说”、“地动说”早于西方同类学说。列子被称为“有道之士”,是中国道家学派的著名人物。

列子故里

列子在郑国潜心研究学问长达四十年之久,所著的《列子》达数十万字,给后世留下巨大的精神财富。列子的故里是郑州市圃田村,在郑州东边不远。在村子里有一座小型墓冢,相传这就是列子墓。列子墓四周有河流和很多枣树,附近建有列子祠。在明朝时,曾被重建,可惜在文革期间被毁。近年来,列子逐渐被人们熟悉, *** 部门也对列子故里加以重建和保护。加修列子雕像、御风台等,还修建了列子故里陈设馆,提高人们对列子的认识。当地 *** 广为宣传列子故里,使它成为当地著名的旅游胜地,让很多外地游客为列子慕名而来,提高了当地的旅游经济。

在这里,流传着很多关于列子的事迹,列子在这里就像神话般的人物。11年“列子的传说”还被评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当地还有关于列子的文化节,列子也成为当地人的骄傲。列子是多么了不起的人物,他的故事很励志,默默无闻,忍冻挨饿,却只为作学问。他的思想也成功的起到警示他人、启迪他人的作用。列子的学问不输老、庄,名气却不如他们,这说明一直以来对列子的宣传是远远不够的,应加大对列子思想和文化的宣传。

列子的故事

《列子》中收录了许多列子的故事,例如列子好游、子列子穷、列子学射等,通过这些事迹体现了列子高尚的情操和独特的心态,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淡泊名利、贫贱不移、宠辱不惊的列子,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可以使我们提高自身的修养。

列子御风飞行雕像

故事一:列子生活贫困,容貌因为饥饿变了颜色。有人就对郑国子阳说:“列御寇是有思想的道学人士,居住在您的国家里竟会如此穷困,您难道是不喜欢贤达之人吗?”子阳马上让官吏给列子送粮。列子出来接见使者,拜谢后拒绝接受,使者只好离去。列子回屋后,他的妻子捶着胸口说:“我听说做有道有学问的人的妻儿都能得到安逸快乐。如今我们挨饿,君主让人给你送粮食,你却拒绝,难道挨饿是我们的命吗?”列子笑着对她说:“君主不是自己知晓我的,只是因为别人的话才给我送粮食的。等到哪天他要施罪于我时,又会因为别人的话来治我的罪,这就是我不接受的原因。”后来,百姓们果然趁难杀了子阳。

故事二:列子学射箭,已经射中了,就去向关尹子请教。关尹子说:“你知道你为什么能射中吗?”列子回答说:“不知。”关尹子说:“还不行。”列子回去继续学习,过了三年,将自己学射箭的情况告诉关尹子。关尹子说:“你知道你为什么能射中吗?”列子回答说:“我知道了。”关尹子说:“那好,一定要记住这其中的道理,不要轻易地荒废了。不仅射箭是这样,治理国家和修身做人也都是这个道理。

故事三:列子自称跟壶丘子学习了九年,学会御风飞行。在每年春季,列子都会乘风飞行。列子在飞行时感受到身体和灵魂的交融,心神凝聚,五官和肉体都不复存在,不知不觉便飘起,只听见风从耳边呼呼作响。



列子个人简介 列子是哪国的 列子是什么家

列子简介

列子,东周战国时期的思想家,道家的代表人物。创立了先秦哲学学派列子学,最早提出宇宙生成四阶段学说,关于宇宙和天体的学说都早于西方,是位了不起的学者。

列子祠

列子生性随意,不爱慕虚荣,悠然自得,专心研究学问,在先秦诸子中拥有很高的地位,也是最豁达的人。列子有众多弟子,很多都常年伴其左右,听其传道授业解惑也,列子学派在战国后期影响很大。列子更是老子和庄子的过度阶段,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列子的代表作是《列子》,今存于世的有天瑞、仲尼、力命、黄帝、汤问、说符、杨朱、周穆王八篇,其余篇章已失传。留下的篇章中有许多寓言故事被广为流传,意味深长,成为哲理,用以教育人们的言行举止。《列子》一书是先秦时期的代表作之一,其中记录了许多当时背景下的风土人情、人物文化、地域特征等,是研究历史的优秀作品。

列子的个人思想包括:贵虚、以道为本、齐物为一、体道合真、无心之境、力命。他的思想大部分是精神层面的,而且强调养生。将道视为生命的本体,用以获得心灵的自由,使人的心身都到达一个高度。对万物所处的状态,归结于万物自身,对不能解释的现象归结于命。其道学的思想影响了后世,封建帝王对他的思想也很重视,在唐玄宗时期被封为“冲虚真人”,所着的《列子》一书,也留下深远影响。

列子是哪国的

列子是战国时期郑国人,又名列御寇。在据史料记载,列子在郑国隐居四十年,潜心研究道家思想,一心只做学问,不问仕途,不贪慕虚荣,完成巨作《列子》一书,字数长达十几万字。《列子》一书为我国思想文化长河留下光辉的一笔,列子的思想更是影响了无数贤能志士。

战国地图

郑国为战国初期诸侯国之一,公元前806年,姬友被周宣王封在郑地,封为郑恒公。郑地起初位于今陕西省凤翔县一带,随后又改在今陕西省华一带,周平王时期又迁至今河南新郑一带。

公元前771年,郑恒公被犬戎所杀,随后的的郑武公又把郑国迁至三地交界的新郑。郑国在郑庄公时期已经达到强盛,周天子见郑国势力不断壮大,遂欲将郑国分解,引来郑庄公不满,于是和周天子发生矛盾,郑国在]葛之战中相继打败了周国联军。而后又几倍其他诸侯国,使郑国在当时是势力最强的诸侯国。郑庄公去世后,其子为争王位,郑国开始陷入混乱,自此郑国开始由盛转衰。公元前375年,韩国攻占郑国,郑国灭亡。郑国的历史持续了432年,在位君王20位。

列子在郑国完成的《列子》中包含很多寓言故事,如杞人忧天、愚公移山、夸父追日等,这些故事家喻户晓,列子在家乡也是人们的骄傲。列子死后,被葬于郑国,虽然经过千年变化,列子现在的墓地还位于当年的郑国封地内,列子本人也算魂归故里了。

列子是什么家

列子是战国时期着名的思想家和文学家,是除老子、庄子外,道家的又一代表人物。道家是在先秦时期创立的,道家思想始于老子,他收集先人的智慧,通过不断探索,总结并逐步形成了“无为”等相关的道家理论,标志着道家学派的初步形成。

列子雕像

这些思想对我国的哲学、宗教、科学、技术、文学等产生深远的影响。道家的代表人物还有黄帝、太公、关尹子、文子、列子、管子等等,他们以“道”为核心,主张道法自然,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老子的《道德经》是道家思想形成的标志,其他道家着作还有《老子》、《庄子》、《黄帝内经》、《列子》、《管子》、《关尹子》、《吕氏春秋》等。除上述几个外,道家的着作多到数不胜数,还有很多经典之作,为我国道家文化的精髓。

道家以道为本原,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因每个时期对“道”理解的不同,在几千年的发展史上,又分为很多学派,每个学派都是根据当时特殊的历史背景产生的,都有独特的风格与特点。据《汉书.艺文志》记载道家学派多达37家,着作有上千本,但在秦国和汉代时遭到破坏,很多已消失。道家现存学派有:老庄之学、黄老之学、杨朱之学、道教之学、新道家等,虽然它们都是从老子拓展出来的,但各有特色,不可混谈。

列子故里

列子,战国时期着名的思想家,所着《列子》,又名《冲虚经》,是道家学派重要的典籍。列子一升清贫,潜心研究学问,所研究的“宇宙无限说”、“地动说”早于西方同类学说。列子被称为“有道之士”,是中国道家学派的着名人物。

列子故里

列子在郑国潜心研究学问长达四十年之久,所着的《列子》达数十万字,给后世留下巨大的精神财富。列子的故里是郑州市圃田村,在郑州东边不远。在村子里有一座小型墓冢,相传这就是列子墓。列子墓四周有河流和很多枣树,附近建有列子祠。在明朝时,曾被重建,可惜在文革期间被毁。近年来,列子逐渐被人们熟悉, 部门也对列子故里加以重建和保护。加修列子雕像、御风台等,还修建了列子故里陈设馆,提高人们对列子的认识。当地 广为宣传列子故里,使它成为当地着名的旅游胜地,让很多外地游客为列子慕名而来,提高了当地的旅游经济。

在这里,流传着很多关于列子的事迹,列子在这里就像神话般的人物。11年“列子的传说”还被评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当地还有关于列子的文化节,列子也成为当地人的骄傲。列子是多么了不起的人物,他的故事很励志,默默无闻,忍冻挨饿,却只为作学问。他的思想也成功的起到警示他人、启迪他人的作用。列子的学问不输老、庄,名气却不如他们,这说明一直以来对列子的宣传是远远不够的,应加大对列子思想和文化的宣传。

列子的故事

《列子》中收录了许多列子的故事,例如列子好游、子列子穷、列子学射等,通过这些事迹体现了列子高尚的情操和独特的心态,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淡泊名利、贫贱不移、宠辱不惊的列子,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可以使我们提高自身的修养。

列子御风飞行雕像

故事一:列子生活贫困,容貌因为饥饿变了颜色。有人就对郑国子阳说:“列御寇是有思想的道学人士,居住在您的国家里竟会如此穷困,您难道是不喜欢贤达之人吗?”子阳马上让官吏给列子送粮。列子出来接见使者,拜谢后拒绝接受,使者只好离去。列子回屋后,他的妻子捶着胸口说:“我听说做有道有学问的人的妻儿都能得到安逸快乐。如今我们挨饿,君主让人给你送粮食,你却拒绝,难道挨饿是我们的命吗?”列子笑着对她说:“君主不是自己知晓我的,只是因为别人的话才给我送粮食的。等到哪天他要施罪于我时,又会因为别人的话来治我的罪,这就是我不接受的原因。”后来,百姓们果然趁难杀了子阳。

故事二:列子学射箭,已经射中了,就去向关尹子请教。关尹子说:“你知道你为什么能射中吗?”列子回答说:“不知。”关尹子说:“还不行。”列子回去继续学习,过了三年,将自己学射箭的情况告诉关尹子。关尹子说:“你知道你为什么能射中吗?”列子回答说:“我知道了。”关尹子说:“那好,一定要记住这其中的道理,不要轻易地荒废了。不仅射箭是这样,治理国家和修身做人也都是这个道理。

故事三:列子自称跟壶丘子学习了九年,学会御风飞行。在每年春季,列子都会乘风飞行。列子在飞行时感受到身体和灵魂的交融,心神凝聚,五官和肉体都不复存在,不知不觉便飘起,只听见风从耳边呼呼作响。

关尹子教射中人物的简介

列子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又称“圄寇”“国寇”),相传是战国前期的道家,郑国人,与郑缪公同时。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后汉班固《艺文志》“道家”部分录有《列子》八卷,早已散失。今本《列子》八篇,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从思想内容和语言使用上来看,可能是晋人所作,是东晋人搜集有关的古代资料编成的,晋张湛注释并作序。

关尹子名喜,曾为关令,与老子同时,老子《道德经》五千言,系应其请而撰着。刘向谓:“喜着书凡九篇,名关尹子。”《汉书·艺文志》着录《关尹子》九篇,旧题周尹喜撰。亦即后世所谓之文始真经也。其着是书,当在老子《道德经》后,而道亦近似,故《庄子·天下》叙古之道术以老子与关尹子并述。其大要在贵本重神,澹然无为,清静自守,独任虚无,随物因应。

希望采纳!!!!

道家四大真人之一列子简介

列子,郑人也,姓列名御寇。问道于关尹子,复师壶丘子林,又师老商氏、支伯高子,进二子之道,九年之后能御风雨行。弟子严恢问曰:所谓问道者,为富乎?列子曰:桀纣为轻道而重利,是以亡。尝隐居郑圃四十年,人无知者。得道之后,着书名《列子》,见行世。唐玄宗追号为冲虚真人,其书号《冲虚真经》,宋徽宗封致虚观妙真君。

列子,郑国人,名叫列御寇。曾经向关尹子尹喜求道,后来拜壶丘子为师,再拜老商氏、支伯高子为师,得二人真传,九年之后,列子便可以御风而行。他的弟子严恢问列子:“那些学道的人都是富有之人吗?”列子回答:“夏桀、商纣贵为天子,已经很是富有了,他们依然轻视道德 列子简介 ,看重功利,所以国家败亡。”列子曾经隐居在郑国隐居四十年之久,没有人知道他。修得真道之后,列子写了一本书,名为《列子》,现在还流传于世间。唐玄宗追封列子为冲虚真人,《列子》一书也更名为《冲虚真经》,宋徽宗又封列子为致虚观妙真君。

传说故事

列子宠辱不惊

列子心胸豁达,贫富不移,荣辱不惊。因家中贫穷,常常吃不饱肚子,以致面黄肌瘦。有人劝郑国执政的子阳资助列子,以搏个好士之名,于是子阳就派人送他十车粮食,他再三致谢,却不肯收受实物。妻子埋怨说:我听说有道的人,妻子孩子都能快乐地生活,我却常常挨饿。宰相送粮食给你你却不接受,我真是命苦啊。列子笑着对妻子说:子阳并不真的了解我,听了别人的话才送粮给我。以后也可能听别人的话怪罪我,所以我不能接受。一年后郑国发生变乱,子阳被杀,其党众多被株连致死,御寇得以安然无恙。这样的列子遗事至今郑州民间还在流传,康熙三十二年《郑州志》也记载了这个故事。

列子御风

列子贵虚尚玄,修道炼成御风之术,能够御风而行,常在春天乘风而游八荒。庄子《逍遥游》中描述列子乘风而行的情景“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返。”他驾风行到哪里,哪里就枯木逢春 列子简介 ,重现生机。飘然飞行,逍遥自在,其轻松自得,令人羡慕。唐玄宗天宝元年(739年)李隆基封其为冲虚真人,其书名为《冲虚真经》。

列子是什么样的人?

列子名御寇,战国时期郑国圃田(今河南省郑州市)人。道家学派着名的代表人物,着名的思想家、寓言家和文学家。列子(本人与弟子)着有《列子》,对后代的哲学、文学、科技、宗教都有深远的影响。那时,由于人们习惯在有学问的人姓氏后面加一个“子”字,表示尊敬,所以列御寇又称为“列子”。《列子》中的“天体运动说”、“地动说”、“宇宙无限说”,而这些学说都远远早于西方的同类学说。唐玄宗于天宝年间诏封列子为“冲虚真人”。列子一生安于贫寒,不求名利,不进官场,隐居郑地40年,潜心着述20篇,约十万多字。《列子》属于早期黄老道家的一部经典着作。列子书在先秦曾有人研习过,西汉时仍盛行,西晋遭永嘉之乱,渡江后始残缺。其后经由张湛蒐罗整理加以补全。现存八篇《天瑞》、《黄帝》、《周穆王》、《仲尼》、《汤问》、《力命》、《杨朱》、《说符》。其中《愚公移山》、《杞人忧天》、《两小儿辩日》、《纪昌学射》等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可谓家喻户晓,广为流传。其中《两小儿辩日》被纳入小学语文人教版6年级下册第1篇课文,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诵读欣赏”;《愚公移山》被纳入初中语文人教版9年级上册第22课,北师大版第六单元第11课,上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九课。列子一向低调,有所谓“子列子居郑圃,四十年人无识者”,可见真正做到了老子所说的“和光同尘”的境界,故而列子在历史上的事迹也很少。

人物生平

列御寇,终生致力于道德学问,曾师从关尹子、壶丘子、老商氏、支伯高子等。隐居郑国四十年,不求名利,清静修道。主张循名责实,无为而治。先后着书二十篇,十万多字,今存《天瑞》、《仲尼》、《汤问》、《杨朱》、《说符》、《黄帝》、《周穆王》、《力命》等八篇,共成《列子》一书,其余均已失传。其中寓言故事百余篇,如《黄帝神游》、《愚公移山》、《杞人忧天》等,篇篇珠玉,读来妙趣横生,都选自此书隽永味长,发人深思。后被道教尊奉为“冲虚真人”。

列子心胸豁达,贫富不移,荣辱不惊。因家中贫穷,常常吃不饱肚子,以致面黄肌瘦。有人劝郑国执政子阳资助列子,以搏个好士之名,于是子阳就派人送他十车粮食,他再三致谢,却不肯收受实物。妻子埋怨说:我听说有道的人,妻子孩子都能快乐地生活,我却常常挨饿。宰相送粮食给你你却不接受,我真是命苦啊。列子笑着对妻子说:子阳并不真的了解我,听了别人的话才送粮给我。以后也可能听别人的话怪罪我,所以我不能接受。一年后郑国发生变乱,子阳被杀,其党众多被株连致死,御寇得以安然无恙。这样的列子遗事至今郑州民间还在流传,康熙三十二年《郑州志》也记载了这个故事。

列子贵虚尚玄,修道炼成御风之术,能够御风而行,常在春天乘风而游八荒。庄子《逍遥游》中描述列子乘风而行的情景“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返。”他驾风行到哪里,哪里就枯木逢春,重现生机。飘然飞行,逍遥自在,其轻松自得,令人羡慕。唐玄宗天宝元年(739年)李隆基封其为冲虚真人,其书名为《冲虚真经》。列子之学,本于黄帝、老子为宗。相传他曾向关尹子问道,拜壶丘子为师,后来又先后师事老商氏和支伯高子,得到他们的真传,而友伯昏无人。修道九年之后,他就能御风而行。《述异记》中说,列子常在立春日乘风而游八荒,立秋日就反归“风穴”,风至则草木皆生,去则草木皆落。《吕氏春秋》说:“子列子贵虚”。他认为“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列子穷而面有饥色,但拒绝郑国暴虐的执政者子阳馈赠的粮食。其弟子严恢问之曰:“所有闻道者为富乎 ”列子曰:“桀纣唯轻道而重利是亡!”他认为应摆脱人世间贵贱、名利的羁绊,顺应大道,淡泊名利,清静修道。

淡薄虚静

东周威烈王时期郑国圃田人(今河南省郑州市)。战国早期,着名的思想家寓言家和文学家。道家着名代表。那时,由于人们习惯在有学问的人姓氏后面加一个“子”字,表示尊敬,所以列御寇又称为“列子”。唐玄宗于天宝年间诏封列子为“冲虚真人”。

庄子在其书第一篇《逍遥游》中,就提到过列子可以“御风而行,泠然善也”,似乎练就了一身卓绝的轻功。因为庄子书中常常虚构一些子虚乌有的人物,如“无名人”、“天根”,故有人怀疑列子也是“假人”。不过《战国策》、《尸子》、《吕氏春秋》等诸多文献中也都提及列子,而这些书可都是正儿八经的书,不像《庄子》那样喜欢乱编故事。所以列子应该实有其人。

列子一生安于贫寒,不求名利,不进官场,隐居郑地40年,潜心着述20篇,约十万多字。流传有的《列子》一书,列子书在先秦曾有人研习过,西汉时仍盛行,西晋遭永嘉之乱,渡江后始残缺。其后经由张湛蒐罗整理加以补全。现存八篇《天瑞》《皇帝》《周穆王》《仲尼》《汤问》《力命》《杨朱》《说符》。其中《愚公移山》、《杞人忧天》、《两小儿辩日》、《纪昌学射》、《汤问》等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可谓家喻户晓,文为流传。列子一向低调,有所谓“子列子居郑圃,四十年人无识者”,可见真正做到了老子所说的“和光同尘”的境界,故而列子在历史上的事迹也很少。这样解释某些人认为列子是后人假托的也不过分。

列子不仅学问渊博,而且是非标准、生活准则也十分明确,其人品道德修养更是高尚。一次,一位列国使者入郑拜访列子时,发现这位自己仰慕的有道之士,竟然经常在饿肚皮的情况下,埋头搞学问。郑国宰相子阳听说此事,随即派遣官吏给列御寇送粮食。列子不为所动,拜谢说:无功不受禄。使者只得带上粮食返回复命。列子之妻对此困惑不解,列子解释到:子阳并不了解我的“道”的伟大,只不过想沽名钓誉罢了。后事实正如列子所料,不久人民作乱杀了这个叫子阳的高官。列子如果当时接受了馈赠,为其所用,肯定也会不免于祸。

他的学说主张贵虚。成名于《列子》一书,有章以其名为章名,主旨在于宣扬不可炫智于外而应养神于心,达到“天而不入”的顺其自然,达到“无用之用”的境界。

乘风御虚

列子青年时代求道十分执着认真,起初从师壶丘子,后又问道于老子亲传弟子关尹子,还

曾拜商氏为师。他继承了老子的学说,又加以发扬光大。传说当他潜心修道时,能够“御风而行”。他常在立春之日“乘风游八荒”;在立秋之日返回住所“风穴”。这些记载虽然夸张,但也间接反映了列子道家学问的精深和列子超然物外的道家风范。

主要成就

着作

《列子》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着名的典籍,属于诸家学派着作,是一部智慧之书,它能开启人们心智,给人以启示,给人以智慧。

《列子》是列子、列子弟子以及列子后学着作的汇编。全书八篇,一百四十章,由哲理散文、寓言故事、神话故事、历史故事组成。而基本上则以寓言形式来表达精微的哲理。共有神话、寓言故事一百零二个。如《黄帝篇》有十九个,《周穆王篇》有十一个,《说符篇》有三十个。这些神话、寓言故事和哲理散文,篇篇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列子》的每篇文字,不论长短,都自成系统,各有主题,反映睿智和哲理,浅显易懂,饶有趣味,只要我们逐篇阅读,细细体会,就能获得教益。它完全可以与古希腊的《伊索寓言》相媲美,但在意境上远远超越《伊索寓言》

思想

列子的学说,刘向认为:“其学本于黄帝老子,号曰道家。道家者,秉要执本,清虚无为,及其治身接物,务崇不竞,合于六经。”《尔雅释诂》邢昺《疏》引《尸子广泽篇》及《吕氏春秋不二》说:“子列子贵虚”。《战国策韩策》有:“史疾为使楚,楚王问曰:‘客何与所循?’曰:‘治列子圄寇之言。’曰:‘何贵?’曰:‘贵正’。”张湛《列子序》认为:“其书大略明群有以至虚为宗,万品以终灭为验,神惠以凝寂常全,想念以着物为表,生觉与化梦等情。巨细不限一域,穷达无假智力,治身贵于肆仕,顺性则所至皆适,水火可蹈。忘怀则无幽不照,此其旨也。”

列子认为“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他因为穷而常常面有饥色,却拒绝郑国暴虐的执政者子阳馈赠的粮食。其弟子严讳问之曰:“所有闻道者为富乎”列子曰:“桀纣唯轻道而重利是以亡!”列子还主张应摆脱人世间贵贱、名利的羁绊,顺应大道,淡泊名利,清静修道。

《列子》里面的先秦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中不乏有教益的作品。如《列子学射》(《列子·说符》)、《纪昌学射》(《列子·汤问》)和《薛谭学讴》(《列子·汤问》)三个故事分别告诉我们:在学习上,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真正的本领是从勤学苦练中得来的;知识技能是没有尽头的,不能只学到一点就满足了。又如《承蜩犹掇》(《列子·黄帝》)告诉我们,曲背老人捕蝉的如神技艺源于他的勤学苦练;还有情节更离奇的《妻不识夫》(《列子·汤问》)说明一个人是可以移心易性的。

哲学典故

天瑞

天瑞,意谓天地之灵瑞,自然之符应,即文中提到的“不生不化者”。列子认为,世间万物皆有始有终,唯有“不生不化者”,亦即“道”,才能够循环往复、独立永存。“不生不化者”是世界产生与变化的本源,它最初无形无象,历经大易、太初、太始、太素四个阶段,形成“浑沦”,再自“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循之不得”的“易”衍变为有形的“一”,最终生成天地万物。列子道逢百岁骷髅,顺此言明“万物皆出于机,皆入于机”。一切缘自“道”,然而却并非“道”有意为之,天地万物只是自然而然地变化运转,生息盈亏。

文寓言与议论选出,《黄帝书》视死如归,荣启期安贫乐终;林类行歌,不以营生为惑;孔子赞死,晓谕天下失家,又有杞人忧天,向氏为盗。凡此种种,恰如张湛《列子序》所言:“大略明群有以至虚为宗,万品以终灭为验。”有形之物诞生、消亡,其暂行于世而终归虚无。人生亦复如是-从婴孩、少壮、老耄直至死亡,性命本非吾有,生死不过往来。

《吕氏春秋·不二》与《尸子·广泽》皆载“列子贵虚”,但依《天瑞》,列子自认“虚者无贵”。彻底的虚,必定有无(空)皆忘,消融了所有差别,也就无所谓轻重贵贱。万物自天成,盗者本无心,光阴若逆旅,生死不及情,是为《天瑞》大意,亦即《列子》全书纲领。

黄帝

本篇皆在论述养身冶物之道。全文围绕道心与外物的关系展开多番探讨,唯有应理处顺,忘形养神,才能达到所适常通,遇物无滞的境界。具体而言,修养内在道心。必须”壹其性,养其神”,做到心无逆顺,物我两忘。列子以列子御风、伯昏临渊、商丘诚信、粱鸯饲虎、津人撮舟、吕梁济水、佝偻承蜩等多则寓言对此反复加以证明。同时他又指出,除了保持内心的虚静凝独,人们在应物处世时还必须“含其德”,做到韬光养晦,与世无违。文中海上沤乌、赵襄子狩猎神巫季威、列子之齐、杨朱之沛,杨朱过宋数章,既为阐明其理。

既名《黄帝》.最终还是为了推崇黄老学派‘清虚无为’的治世主张。从华晋国的国民,列姑射山的神人.到鬻子、老聃的守柔之术以及圣人的笼愚之智直至篇末惠盎对宋康王的说教中,都可以发现这样的思想痕迹。对于列子而言,理想国内,上有效法天道无为德庇万物而不以为功的国君,下有自治自化的国民,同时还得有孔、墨等圣贤以仁义济人使‘四竟内,皆得其利’ 如此,天下大治才能真正得以实现。

周穆王

本篇皆在宣扬浮生若梦,得失哀乐皆为虚妄的思想。列子精心勾勒出一幅幅瑰丽奇异的画面,为我们展现了神妙莫测的幻化境界,却又让它悔起倏灭,以期证明有生有形者尽为虚无的幻象,终将随着生死阴阳之变归于消亡;唯有造化万物的大道,因“其巧妙,其功深”,才能够常信常存,无极无穷。但是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惑于是非,昏于利害”,被新鲜短暂的过眼云烟所吸引,从而忽略了惯常恒久的实在拥有。因此,全文通过八则寓言,分别以化、幻、觉、梦、病、疾、诳等意象来譬喻人生的虚妄不实。另有一段议论,斯言梦觉之理,见解不凡。列子历数人间受想行识、种种梦谛,将其归纳为“八征”、“六候”,而后征引列子"神遇为梦,形接为事”一语,推断觉醒时的行为反应与梦境的产生,都是自于人们的形体和精神与外界有所接触的缘故。唯有彻悟“感变之所起者”,才能以虚静坦荡的心怀面对纷纭变幻的外部世界,即所谓“神凝者想梦自消”。

刘自《引子新书目录》以为《周穆王》《汤问》两篇“迂诞恢诡,非君子之言也”,此语颇可商榷。自本篇以观,正因其立意之标新,寓言之荒诞,文辞之曼妙,方可见撰书者用心良苦。其目睹大道日丧,众生昏乱干世情而终不觉醒,故奇言于梦呓。内中痛楚,本非凡俗“君子”者可解。

仲尼

《仲尼》,一曰《极智》。孔子本为儒家先贤,修身治国也是历代儒者所关心的话题。然而面对“君臣日失其序,仁义益衰,情性益薄”的严酷现实,儒家的诗书礼乐往往失去原先济世浩乱的作用,而变为弃之可惜、革之无方的摆设。此刻,须由“体神而独运,忘情而任理”的道家思想出场,来给予迷惘的贤臣士子一份圆融静定的安宁心态。本篇列子便有意借用孔子的形象和言论来阐释这种“有易于自者无难于外”的修身理论。

文中以孔子与颜回的对话引出“无乐无知,是真乐真知”的观点。列子认为,摒弃礼教和变革社会都不过是显露形迹的有心作为,唯有保持内心虚静,才能泰然应对纷纭莫测的时局。同时,针对凡俗一味纠缠于外在细节,只知运用感官妄定是非的浅陋偏见,列子又提出判断圣人的独特标准:圣^通融于大道,故而在内修身,则能“体台于心,心合于气,气合于神,神台于无”,在外治世,亦可“不治而不乱,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荡荡乎民无能名嫣。

篇末,列子为了预防矫枉过正,又将’默而得之而性成之”的圣人与庸庸碌碌的无能之辈加以区别对待,申明圣人之智寂然玄照,通理而无所偏执,无为而惠及天下,后者却好像聚块积尘,只不过是繁华人间转瞬即逝的浮光掠影罢了。这不由使人想起孔子那句至理名言“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己无能也。”(《论语·宪问》)

汤问

《汤问》一篇,笔锋横扫天下,搜罗旷古奇闻,以飨博物君子。文中载有诸多超逸绝尘的神话传说,极言天地之广阔无垠,万物之繁荣驳杂,以期突破世人囿于视听的浅陋常识,消除种种流于表象的巨细、修短、同异分歧,列子先借由殷汤与夏革的对话,畅谈时空的无极无尽,并且难能可贵地表达了“天地亦物”的宇宙观;再通过大禹和夏革的两段言论,说明自然界的生息变幻以及人世间的寿夭祸福都是无所待而成,无所待而灭,即使博学多识的圣人也未必能够通晓其的规律与奥秘。就好比四方八荒的政风民俗,彼此相异却未足为奇,因为它们都是在不同的人文地理环境下“默而得之,性而成之”,属于自然而然的产物,万事万物既然不可以凭借有限的耳闻目见来臆断其是非有无,那么通达大道的至理名言自然也无法按照惯常思维去理解其深刻内涵。所以列子有以詹何持钩、扁鹊换心等寓言故事来譬喻为人处世所必须葆有的平衡状态,亦既“均”。“均”于术,则可以内得于心,外应于器;“均”于技,则可聆高山流水,响遏行云。事实上.文中讲述的所有诡异奇特的技艺,都是为了将人工作为的巧妙上推于道的境界,由此,“乃可与造化者同功”。只可惜,至情至理往往命同孔周三剑,虽为代代相传的至尊之宝,却只能”匣而藏之”,即使偶现其光,也被疑为了无-用的废物或是荒诞虚妄的谣传,从而被迫“无施于事”,适形避世。

力命

本篇围绕天命与人力的矛盾关系,展开一系列论证。在杨朱看来天命超越于人间所有道德、强权、功利之上,自为人人所不可企及。它看似无端无常却与每个人的遣际息息相关,世间的寿夭、穷达、贵贱、贫富都由它来决定。天命本身并不具备判断是非、主持公正的独立意志,也不怀有任何赏善罚恶的目的,它总是“昂知所以然而然”,所以历史上与现实中才会出现“寿彼而夭此,穷圣而达逆,贱贤而贵愚,贫善而富恶”等诸多颠倒混乱的社会现象。文中列举管、鲍至交,小白用仇的史事,却推翻世俗所谓善交、善用能的既定之辞,而将其缘由归结于“不得不为之的天命。同时辅之以子产诛邓析之略说,仍将其目果追溯到“不得不为之”的天命,与前文互为影响。道法自然,故而“天地不能犯,圣智不能于,鬼魁不能欺”。与其揣摩天意,机关算尽,希冀凭惜小智小识改变自身的贵贱寿夭,不若学季粱安命以待疾,东门是丧子而不忧。只要领悟了“至人居若死动若械”的境界,对于天命能够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素,则自当不受外物纷扰而与天地同运。

但若一味无情,放任天命,亦难免使有志之士心寒。大恋所存,虽哲不忘。杨朱虽然皆量子之口嘲笺了齐景公登临流涕的短见,却又在篇束指出,农,商、工、仕,皆有否泰之命,然趣利逐势,亦是人力使然,势在必行,逆过既是顺。可见并没有完全否定存在的意义与人力的作用。“今昏昏昧昧,纷纷若若·随所为,随所不为。日去日来,孰能知其故,皆命也夫。”此言此语,与其认作是一声无奈的慨叹,不若看成是杨朱遍经世事沧桑之后,对于至德之世隐晦而又痛心的哀悼。

杨朱

《杨朱》.又名《达生》。全篇畅言当生之乐,晓谕生死之道。文中”且趣当生,奚遑死后”的论调,以及“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的主张,堪称千古罕有的异端“邪”说但刘向在《列于新书目录》中所称“杨子之篇,唯贵放选。”则未免以偏概全,支离其说。

文中,杨朱将名实关系两两分离,认为名未必符合实,实也未必依附于名。他列举管仲、日恒、尧、舜、伯夷、叔齐等人的不同遣际,证明社会上存在着种种“实名贫,伪名富”的不公平现象。唯有死亡才能够消解尘世间的这些贵贱等差,并且卸下所有仁义道德的虚浮光环、让仁圣凶愚死后同样化作腐骨。由此反观充满苦难的历史进程与飘忽无定的短暂人生,我们唯一能够把握的就是当下的厚昧、美服、好色、音声,与之相比,任何的生前虚名或是死后荣耀都无异于伤生害性的“重囚累梏”。凡俗之人,顾忌着刑赏的尺度、名法的教诲,行为处世往往前嗜后瞩,即便有幸得享百年之寿,也不过做了礼教与名利的傀儡。公孙朝、公孙穆酗酒作乐,端木叔散尽家累,在常人眼中自是狂放之徒。殊不知杨朱正是通过这两则寓百昭示天下,应当抛弃造作虚伪,不为功名所误,不为利禄所累,乐生逸身,任性纵情,才是捂道真人。

篇朱·杨朱又唯恐矫枉过正,故而转回名实之论,表明在“有名则尊荣,亡名则卑辱”的现实中,“名”与“实”并不是完全割裂的关系。但若是在缘自本性的欲求之外,还去追求多馀的功名利禄,那就是贪得无厌,成为他所鄙夷的“守名而累实”。可见,杨朱学说本为批驳俗世虚荣,解脱纲常教化,并非肆意妄为。及至后人曲解,才让他无端担起了自私放纵的万世恶名。

说符

《列子》全书,始以《天瑞》,终以《说符》,首尾呼应,自成一体。古时以所谓天降“符瑞”,附会与人事相应,叫做“符应”。“符”,有符信、符验的含义。“说符”,即谓“道”与人事的相互应验。全文通过三十余则 寓言和说理,对“道”与“智”、“名”与“实”、“形”与“神”、“贵”与“贱”、“时机”与“变通”、“久利”与“暂得”、“持身”与“治国”等多对关系进行了各个角度的论述。

世事无常,祸福相倚,因此列子认为,为人处世应当做到“持后而处先”,对于事物的存亡变幻,也应当透过其表面来“寡其所以然”。一方面要“恃道化而不恃智巧”,全身远害,避免重演郄雍的悲剧;一方面也要拥有“授隙抵时,应事无方”的智慧,领会“先迕后合”的圣人之言,进而懂得各种看似无关的现象背后实际上存在着积来已久的缘由。然而世人多纵欲迷性,重利轻道,贪图一时所莸,不念长久之积,所以才会闹出“宋人拾契”、“齐人攫金”那样的笑话。唯有舍末明本,“归同反一”,因名求实,得其髓而弃其粗,才能一睹天道与人事之间的绝妙天机。

关于“列子和关尹子是一个怎样的人”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www.sybcw.cn//zhishi/3329.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知识

热门诗文

热门名句

朝代诗人

热门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