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文网---> 知识---> 《孔子家语》卷第一(谁知道“三公九卿”指的是谁?)

《孔子家语》卷第一(谁知道“三公九卿”指的是谁?)

  作者:   古诗文网   类别:    知识     发布时间:  2024-02-18    点击:  274 次

《孔子家语》卷第一

网上有关“《孔子家语》卷第一”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谁知道“三公九卿”指的是谁?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相鲁第一

 孔子初仕为中都宰,制为养生送死之节,长幼异食、强弱异任、男女别涂、路无拾遗、器不雕伪,为四寸之棺,五寸之椁,因丘陵为坟,不封、不树,行之一年,而西方之诸侯则焉.定公谓孔子曰:「学子此法,以治鲁国何如?」孔子对曰:「虽天下可乎,何但鲁国而已哉.於是二年,定公以为司空.乃别五土之性,而物各得其所生之宜,咸得厥所.先时季氏葬昭公于墓道之南,孔子沟而合诸墓焉.谓季桓子曰:「贬君以彰己罪,非礼也,今合之,所以揜夫子之不臣.」由司空为鲁大司寇.设法而不用,无奸民.

 定公与齐侯会于夹谷,孔子摄相事,曰:「臣闻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古者诸侯并出疆,必具官以从,请具左右司马.」定公从之.至会所,为坛位土阶三等,以遇礼相见,揖让而登,献酢既毕,齐使莱人以兵鼓謲劫定公.孔子历阶而进,以公退曰:「士以兵之,吾两君为好,裔夷之俘,敢以兵乱之,非齐君所以命诸侯也,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俘不干盟、兵不逼好、於神为不祥、於德为愆义、於人为失礼,君必不然.」齐侯心怍,麾而避之.有顷,齐奏宫中之乐,俳优侏儒戏於前.孔子趋进历阶而上,不尽一等,曰:「匹夫荧侮诸侯者,罪应诛,请右司马速刑焉.」於是斩侏儒,手足异处.齐侯惧,有惭色.将盟,齐人加载书曰:「齐师出境,而不以兵车三百乘从我者,有如此盟.」孔子使兹无还对曰:「而不返我汶阳之田,吾以供命者,亦如之.」齐侯将设享礼,孔子谓梁丘据曰:「齐鲁之故,吾子何不闻焉?」事既成矣,而又享之,是勤执事,且牺象不出门,嘉乐不野合,享而既具是弃礼,若其不具,是用秕粺,用秕粺君辱,弃礼名恶,子盍图之.夫享,所以昭德也,不昭,不如其已.」乃不果享.齐侯归,责其群臣曰:「鲁以君子道辅其君,而子独以夷狄道教寡人,使得罪.」於是乃归所侵鲁之四邑,及汶阳之田.

 孔子言於定公曰:「家不藏甲,邑无百雉之城,古之制也.今三家过制,请皆损之.」乃使季氏宰仲由隳三都.叔孙不得意於季氏,因费宰公山弗扰率费人以袭鲁.孔子以公与季孙叔孙孟孙,入于费氏之宫,登武子之台;费人攻之,及台侧,孔子命申句须乐颀勒士众下伐之,费人北,遂隳三都之城.强公室,弱私家,尊君卑臣,政化大行.

 初,鲁之贩羊有沈犹氏者,常朝饮其羊以诈.市人有公慎氏者,妻*不制.有慎溃氏,奢侈逾法.鲁之鬻六畜者,饰之以储价.及孔子之为政也,则沈犹氏不敢朝饮其羊.公慎氏出其妻.慎溃氏越境而徙.三月,则鬻牛马者不储价,卖羊豚者不加饰.男女行者,别其涂,道不拾遗.男尚忠信,女尚贞顺.四方客至於邑,不求有司,皆如归焉.

 始诛第二

 孔子为鲁司寇,摄行相事,有喜色.仲由问曰:「由闻君子祸至不惧,福至不喜,今夫子得位而喜,何也?」孔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乐以贵下人乎?」於是朝政,七日而诛乱政大夫少正卯,戮之于两观之下,尸於朝.三日,子贡进曰:「夫少正卯,鲁之闻人也,今夫子为政,而始诛之,或者为失乎?」孔子曰:「居,吾语汝以其故.天下有大恶者五,而窃盗不与焉.一曰心逆而险,二曰行僻而坚,三曰言伪而辩,四曰记丑而博,五曰顺非而泽,此五者有一於人,则不免君子之诛,而少正卯皆兼有之.其居处足以撮徒成党,其谈说足以饰褒荣众,其强御足以反是独立,此乃人之奸雄者也,不可以不除.夫殷汤诛尹谐、文王诛潘正、周公诛管蔡、太公诛华士、管仲诛付乙、子产诛史何,是此七子,皆异世而同诛者,以七子异世而同恶,故不可赦也.诗云:『忧心悄悄,愠于群小,小人成群,斯足忧矣.』」

 孔子为鲁大司寇,有父子讼者,夫子同狴执之,三月不别,其父请止.夫子赦之焉.季孙闻之,不悦曰:「司寇欺余,曩告余曰,国家必先以孝,余今戮一不孝以教民孝,不亦可乎?而又赦,何哉?」冉有以告孔子,子喟然叹曰:「呜呼!上失其道,而杀其下,非理也.不教以孝,而听其狱,是杀不辜.三军大败,不可斩也.狱犴不治,不可刑也.何者?上教之不行,罪不在民故也.夫慢令谨诛,贼也.徵敛无时,暴也.不试责成,虐也.政无此三者,然後刑可即也.书云:『义刑义杀勿庸,以即汝心,惟曰未有慎事,言必教而後刑也.』既陈道德以先服之,而犹不可,尚贤以劝之,又不可,即废之,又不可,而後以威惮之,若是三年,而百姓正矣.其有邪民不从化者,然後待之以刑,则民咸知罪矣.诗云:『天子是毗,俾民不迷.』是以威厉而不试,刑错而不用.今世则不然,乱其教,繁其刑,使民迷惑而陷焉,又从而制之,故刑弥繁,而盗不胜也.夫三尺之限,空车不能登者,何哉?峻故也.百仞之山,重载陟焉,何哉?陵迟故也.今世俗之陵迟久矣,虽有刑法,民能勿逾乎?」

 王言解第三

 孔子闲居,曾参侍.孔子曰:「参乎,今之君子,唯士与大夫之言可闻也.至於君子之言者,希也.於乎,吾以王言之,其不出户牖而化天下.」曾子起,下席而对曰:「敢问何谓王之言?」孔子不应,曾子曰:「侍夫子之闲也,难对,是以敢问.」孔子又不应.曾子肃然而惧,抠衣而退,负席而立.有顷,孔子叹息,顾谓曾子曰:「参,汝可语明王之道与?」曾子曰:「非敢以为足也,请因所闻而学焉.」子曰:「居,吾语汝.夫道者,所以明德也.德者,所以尊道也.是以非德道不尊,非道德不明.虽有国之良马,不以其道服乘之,不可以道里.虽有博地众民,不以其道治之,不可以致霸王.是故昔者明王内修七教,外行三至,七教修然後可以守,三至行然後可以征.明王之道,其守也则必折冲千里之外,其征则必还师衽席之上.故曰内修七教,而上不劳;外行三至,而财不费.此之谓明王之道也.」曾子曰:「不劳不费之谓明王,可得闻乎?」孔子曰:「昔者帝舜左禹而右皋陶,不下席而天下治,夫如此,何上之劳乎.政之不平,君之患也,令之不行,臣之罪也.若乃十一而税,用民之力,岁不过三日,入山泽以其时,而无征,关讥市鄽,皆不收赋,此则生财之路,而明王节之,何财之费乎?」曾子曰:「敢问何谓七教?」孔子曰:「上敬老则下益孝,上尊齿则下益悌,上乐施则下益宽,上亲贤则下择友,上好德则下不隐,上恶贪则下耻争,上廉让则下耻节,此之谓七教.七教者,治民之本也.政教定,则本正也.凡上者,民之表也,表正则何物不正.是故人君先立仁於己,然後大夫忠而士信,民敦俗璞,男悫而女贞,六者,教之致也.布诸天下四方而不怨,纳诸寻常之室而不塞,等之以礼,立之以义,行之以顺,则民之弃恶,如汤之灌雪焉.」曾子曰:「道则至矣,弟子不足以明之.」孔子曰:「参以为姑止乎?又有焉.昔者明王之治民也,法必裂地以封之,分属以理之,然後贤民无所隐,暴民无所伏.使有司日省而时考之,进用贤良,退贬不肖,然则贤者悦而不肖者惧.哀鳏寡、养孤独、恤贫穷、诱孝悌、选才能.此七者修,则四海之内,无刑民矣.上之亲下也,如手足之於腹心.下之亲上也,如幼子之於慈母矣.上下相亲如此,故令则从,施则行,民怀其德,近者悦服,远者来附,政之致也.夫布指知寸,布手知尺,舒肘知寻,斯不远之则也.周制,三百步为里,千步为井,三井而埒,埒三而矩,五十里而都封,百里而有国,乃为福积资求焉,恤行者有亡.是以蛮夷诸夏,虽衣冠不同,言语不合,莫不来宾.故曰无市而民不乏,无刑而民不乱.田猎罩弋,非以盈宫室也.徵敛百姓,非以盈府库也.惨怛以补不足,礼节以损有馀,多信而寡貌.其礼可守,其言可覆,其迹可履.如饥而食,如渴而饮.民之信之,如寒暑之必验.故视远若迩,非道迩也,见明德也.是故兵革不动而威,用利不施而亲,万民怀其惠,此之谓明王之守,折冲千里之外者也.」曾子曰:「敢问何谓三至?」孔子曰:「至礼不让而天下治,至赏不费而天下士悦,至乐无声而天下民和.明王笃行三至,故天下之君,可得而知,天下之士,可得而臣,天下之民,可得而用.」曾子曰:「敢问此义何谓?」孔子曰:「古者明王,必尽知天下良士之名,既知其名,又知其实,又知其数,及其所在焉.然後因天下之爵以尊之,此之谓至礼不让而天下治.因天下之禄以富天下之士,此之谓至赏不费而天下之士悦.如此,则天下之民,名誉兴焉,此之谓至乐无声而天下之民和.故曰:『所谓天下之至仁者,能合天下之至亲也.所谓天下之至明者,能举天下之至贤者也.』此三者咸通,然後可以征.是故仁者莫大乎爱人,智者莫大乎知贤,贤政者莫大乎官能.有土之君,修此三者,则四海之内,供命而已矣.夫明王之所征,必道之所废者也,是故诛其君而改其政,吊其民而不夺其财.故明王之政,犹时雨之降,降至则民悦矣.是故行施弥博,得亲弥众此之谓还师衽席之上.」

 大婚解第四

 孔子侍坐於哀公.公问曰:「敢问人道孰为大?」孔子愀然作色而对曰:「君及此言也,百姓之惠也,固臣敢无辞而对.人道,政为大.夫政者,正也.君为正,则百姓从而正矣.君之所为,百姓之所从.君不为正,百姓何所从乎!」公曰:「敢问为政如之何?」孔子对曰:「夫妇别、男女亲、君臣信,三者正,则庶物从之.」公曰:「寡人虽无能也,愿知所以行三者之道,可得闻乎?」孔子对曰:「古之政爱人为大,所以治.爱人礼为大,所以治.礼,敬为大.敬之至矣,大婚为大.大婚至矣,冕而亲迎,亲迎者,敬之也.是故君子兴敬为亲,舍敬则是遗亲也.弗亲弗敬,弗尊也.爱与敬,其政之本与.」公曰:「寡人愿有言也.然冕而亲迎,不已重乎?」孔子愀然作色而对曰:「合二姓之好,以继先圣之後,以为天下宗庙社稷之主,君何谓已重焉」?公曰:「寡人实固,不固安得闻此言乎!寡人欲问,不能为辞,请少进.」孔子曰:「天地不合,万物不生,大婚,万世之嗣也,君何谓已重焉?」孔子遂言曰:「内以治宗庙之礼,足以配天地之神,出以治直言之礼,以立上下之敬,物耻、则足以振之,国耻、足以兴之,故为政先乎礼,礼其政之本与.」孔子遂言曰:「昔三代明王,必敬妻子也,盖有道焉.妻也者,亲之主也,子也者,亲之後也,敢不敬与.是故君子无不敬,敬也者,敬身为大.身也者,亲之支也,敢不敬与.不敬其身,是伤其亲.伤其亲,是伤本也.伤其本,则支从之而亡.三者,百姓之象也.身以及身,子以及子,妃以及妃,君以修此三者,则大化忾乎天下矣.昔太王之道也,如此国家顺矣.」公曰:「敢问何谓敬身?」孔子对曰:「君子过言则民作辞,过行则民作则,言不过辞,动不过则,百姓恭敬以从命,若是,则可谓能敬其身,则能成其亲矣.」公曰:「何谓成其亲?」孔子对曰:「君子者也,人之成名也,百姓与名,谓之君子,则是成其亲,为君而为其子也.」孔子遂言曰:「爱政而不能爱人,则不能成其身.不能成其身,则不能安其土.不能安其土,则不能乐天.」公曰:「敢问何能成身?」孔子对曰:「夫其行已不过乎物,谓之成身,不过乎,合天道也.」公曰:「君子何贵乎天道也?」孔子曰:「贵其不已也.如日月东西相从而不已也,是天道也.不闭而能久,是天道也.无为而物成,是天道也.已成而明之,是天道也.」公曰:「寡人且愚冥,幸烦子之於心.」孔子蹴然避席而对曰:「仁人不过乎物,孝子不过乎亲.是故仁人之事亲也如事天,事天如事亲,此谓孝子成身.」公曰:「寡人既闻如此言,无如後罪何?」孔子对曰:「君子及此言,是臣之福也.」

 儒行解第五

 孔子在卫,冉求言於季孙曰:「国有圣人而不能用,欲以求治,是犹却步而欲求及前人,不可得已.今孔子在卫,卫将用之.己有才而以资邻国,难以言智也,请以重币迎之.季孙以告哀公,公从之.孔子既至,舍哀公馆焉.公自阼阶,孔子宾阶升堂立侍.公曰:「夫子之服,其儒服与?」孔子对曰:「丘少居鲁,衣逢掖之衣.长居宋,冠章甫之冠.丘闻之,君子之学也,博其服以乡,丘未知其为儒服也.」公曰:「敢问儒行?」孔子曰:「略言之则不能终其物,悉数之则留仆未可以对.」哀公命席,孔子侍坐曰:「儒有席上之珍以待聘,夙夜强学以待问,怀忠信以待举,力行以待取,其自立有如此者.儒有衣冠,中动作顺,其大让如慢,小让如伪,大则如威,小则如媿,难进而易退,粥粥若无能也,其容貌有如此者.儒有居处齐难,其起坐恭敬,言必诚信,行必忠正,道涂不争险易之利,冬夏不争阴阳之和;爱其死以有待也,养其身以有为也,其备预有如此者.儒有不宝金玉,而忠信以为宝,不祈土地,而仁义以为土地;不求多积多文以为富;难得而易禄也,易禄而难畜也;非时不见,不亦难得乎?非义不合,不亦难畜乎?先劳而後禄,不亦易禄乎?其近人情,有如此者.儒有委之以财货而不贪,淹之以乐好而不*,劫之以众而不惧,阻之以兵而不慑;见利不亏其义,见死不更其守;徃者不悔,来者不豫;过言不再,流言不极;不断其威,不习其谋;其特立有如此者.儒有可亲而不可劫,可近而不可迫,可杀而不可辱;其居处不过,其饮食不溽;其过失可徵辩,而不可面数也;其刚毅有如此者.儒有忠信以为甲胄,礼义以为干橹;戴仁而行,抱德而处;虽有暴政,不更其所;其自立有如此者.儒有一亩之宫,环堵之室,荜门圭窬,蓬户甕牖,易衣而出,并日而食;上答之,不敢以疑,上不答之,不敢以谄;其为士有如此者.儒有今人以居,古人以{尤旨},今世行之,後世以为楷,若不逢世,上所不受,下所不推;诡谄之民,有比党而危之,身可危也,其志,不可夺也;虽危起居,犹竟信其志,乃不忘百姓之病也;其忧思有如此者.儒有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幽居而不*,上通而不困;礼必以和,优游以法;慕贤而容众,毁方而瓦合;其宽裕有如此者.儒有内称不避亲,外举不避怨;程功积事,不求厚禄,推贤达能,不望其报;君得其志,民赖其德,苟利国家,不求富贵;其举贤援能,有如此者.儒有澡身浴德,陈言而伏;静言而正之,而上下不知也;默而翘之,又不急为也;不临深而为高,不加少而为多;世治不轻,世乱不沮;同己不与,异己不非;其特立独行,有如此者.儒有上不臣天子,下不事诸侯,慎静尚宽,底厉廉隅,强毅以与人,博学以知服;虽以分国,视之如锱铢,弗肯臣仕;其规为有如此者.儒有合志同方,营道同术,并立则乐,相下不厌;久别则闻,流言不信,义同而进,不同而退,其交有如此者.夫温良者,仁之本也;慎敬者,仁之地也;宽裕者,仁之作也;逊接者,仁之能也;礼节者,仁之貌也;言谈者,仁之文也;歌乐者,仁之和也;分散者,仁之施也;儒皆兼此而有之,犹且不敢言仁也;其尊让有如此者.儒有不陨获於贫贱,不充诎於富贵;不溷君王,不累长上,不闵有司,故曰儒.今人之名儒也,忘常以儒相诟疾.」哀公既得闻此言也,言加信,行加敬.曰:「终殁吾世,弗敢复以儒为戏矣.」

谁知道“三公九卿”指的是谁?

敕书的诗句有:敕书改律为禅,一朝敕书至。

敕书的诗句有:敕书虽赦狱,敕书改律为禅。结构是:敕(左右结构)书(独体结构)。注音是:ㄔ_ㄕㄨ。拼音是:chìshū。

敕书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

皇帝慰谕公卿,诫约朝臣的文书之一。

二、引证解释

⒈皇帝慰谕公卿、诫约朝臣的文书之一。参阅《唐六典·中书省》、《新唐书·百官志二》。引《新唐书·百官志二》:“凡王言之制有七六曰论事敕书,戒约臣下则用之;七曰敕牒,随事承制,不易於旧则用之。”吴晗《明代民族英雄于谦》:“兵部右侍郎虽只是正三品官,却因为是中央官,又是皇帝特派的,奉有敕书(皇帝的手令)可以便宜行事,是中央派驻地方的最高官员,职权就在三司之上了。”

三、国语词典

古代君王谕告外藩或公卿朝臣的命令。

四、网络解释

敕书敕,即敕命、敕谕。是皇帝任官封爵和告诫臣僚的文书。敕最早是由西汉的戒书发展而来的。后经魏晋南北朝继承沿用,至唐宋元代敕书的种类有所增加。明清时期,敕的用途更为广泛,规格形式也更为完备。

关于敕书的成语

明罚敕法书生气书呆子然荻读书掉书袋尽信书不如无书

关于敕书的词语

书呆子蠹书虫然荻读书白面书郎明罚敕法掉书袋中书君敕始毖终借书留真五车书

关于敕书的造句

1、张时修告诉小子冲,三省堂分前、后、中三厅和东西廊房,以及前左右花墙厢房,并与后花园和敕书阁结成一体,雕梁画栋,金碧辉煌。

2、岂不知过去我父祖被官军误杀了,朝廷给我敕书三十道,马三十匹,还送回灵枢,授我都督敕书,又封作都督佥事,给年例赏银八百两,赏给蟒缎十五匹。

3、太宗意稍解,赐万纪而谕之,仍以_前过,敕书诰诫之。

4、钦差大臣一般都带着敕书巡查地方。

5、两派争论激烈,最后天皇以敕书形式宣布缓议。

点此查看

形容一个人学识渊博的成语

学富五车、博览群书、博古通今、学贯中西、博学多才。

(1)学富五车[ xué fù wǔ chē ]形容读书多,学问大(五车:指五车书)。

出处:《庄子·天下》:“惠施多方,其书五车。”译文:他在很多地方施舍恩惠,他的书有五车那么多。

(2)博览群书[ bó lǎn qún shū ]博:广泛。广泛地阅读各种书。形容读书很多。

出处:《周书·庾信传》:“庾信;字子山;博览群书;尤善《春秋左氏传》。”庾信,字子山,广泛地阅读各种书,特别是《春秋左氏传》。

(3)博古通今[ bó gǔ tōng jīn ]对古代的事知道很多,又通晓现代的事情。形容知识广博。

出处:《孔子家语·观周》:“吾闻老聃博古通今。”译文:我听说老子的知识很渊博。

(4)学贯中西[ xué guàn zhōng xī ]形容学问贯通了中国和西方的种种知识。

出处: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八十一回:“本领事久闻这位某观察,是曾经某制军保举过他留心时务、学贯中西的。”

(5)博学多才[ bó xué duō cái ]学识广博,有多方面的才能。

出处:《晋书·郤诜传》:“诜博学多才;瑰伟倜傥。”译文:诜学识广博,非常雄伟强壮,风流倜傥。

颜回偷食这个典故

典故:

孔子在陈国和蔡国之间的地方受困,饭菜全无,七天没吃上米饭了。白天睡在那,颜回去讨米,讨回来后煮饭,快要熟了,孔子看见颜回用手抓锅里的饭吃。一会饭熟了,颜回请孔子吃饭,孔子假装没看见颜回抓饭吃的事情。孔子起来的时候说:“刚刚梦见我的先人,我自己先吃干净的饭然后才给他们吃。”

颜回回答道:“不能这样,刚刚炭灰飘进了锅里,丢掉又不好,就抓来吃了。”孔子叹息道:“按说应该相信看见的,但是并不一定可信;应该相信自己的心,自己的心也不可以相信。你们记住,要了解一个人不容易啊。”所以要了解真相很难,孔子认为要了解一个人更难。

出自秦国丞相吕不韦主编的《吕氏春秋》。

原文:

孔子穷乎陈、蔡之间,藜羹不斟,七日不尝粒,昼寝。颜回索米,得而爨之。几熟,孔子望见颜回攫其甑中而食之,孔子佯为不见之。少顷,食熟,谒孔子而进食,孔子起曰:“今者梦见先君,食洁而后馈。”

颜回对曰:“不可!向者煤炱乎甑中,弃食不祥,回攫而饭之。”孔子叹曰:“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犹不足恃。弟子记之,知人固不易也!”故知非难也,所以知人难也。

扩展资料

《吕氏春秋》成书于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夕。此书以儒家学说为主干,以道家理论为基础,以名、法、墨、农、兵、阴阳家思想学说为素材,熔诸子百家学说于一炉,闪烁着博大精深的智慧之光。

吕不韦想以此作为大秦统后的意识形态,但后来执政的秦始皇却选择了法家思想,使包括道家在内的诸子百家全部受挫。《吕氏春秋》集先秦道家之大成,是战国末期道家的代表作,全书共分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

《吕氏春秋》作为十二纪、八览、六论,注重博采众家学说,以道家思想为主体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兵农诸家学说而贯通完成的一部着作,但主要的宗旨属于道家。所以《汉书·艺文志》等将其列入杂家。

《吕氏春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有组织按计划编写的文集,上应天时,中察人情,下观地利,以道家思想为基调,坚持无为而治的行为准则,用儒家伦理定位价值尺度,吸收墨家的公正观念、名家的思辨逻辑、法家的治国技巧,加上兵家的权谋变化和农家的地利追求,形成一套完整的国家治理学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孔子穷乎陈蔡之间

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 。。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而跟不善的人一起,就如同走入出售鲍鱼的店里,时间久了,也不觉得臭了,因为也被它同化了。

原句为: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

译文:和品行优良的人交往,就好像进入了摆满香草的房间,久而久之闻不到香草的香味了,这是因为自己和香味融为一体了。

和品行不好的人交往,就像进入了卖臭咸鱼的店铺,久而久之就闻不到咸鱼的臭味了,这也是因为你与臭味融为一体了。藏朱砂的地方就有红色,有油漆的地方就有黑色,因此有道德修养的人必须谨慎选择相处的朋友和环境。

道理:必须要谨慎选择相处的朋友和环境,要谨慎交友。

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 。出自《孔子家语》。

《孔子家语》 又名《孔氏家语》,或简称《家语》,儒家类着作。原书二十七卷,今本为十卷,共四十四篇。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孔门弟子思想言行的着作。今传本《孔子家语》共十卷四十四篇,魏王肃注,书后附有王肃序和《后序》。

过去因为疑古派的非难历代前人多认为是伪书,随着近代简帛文献的出土证明,确信为先秦旧籍,《孔子家语》的真实性与文献价值越来越为学界所重视。宋儒重视心性之学,重视《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但与这“四书”相比,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在内容上,《孔子家语》都要高出很多。

由《家语》的成书特征所决定,该书对于全面研究和准确把握早期儒学更有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该书完全可以当得上“儒学第一书”的地位。

关于“《孔子家语》卷第一”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www.sybcw.cn//zhishi/5078.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知识

热门诗文

热门名句

朝代诗人

热门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