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文网---> 知识---> 东北二人转的表演形式是什么?(二人转里的九腔十八调是什么)

东北二人转的表演形式是什么?(二人转里的九腔十八调是什么)

  作者:   古诗文网   类别:    知识     发布时间:  2024-02-20    点击:  458 次

东北二人转的表演形式是什么?

网上有关“东北二人转的表演形式是什么?”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二人转里的九腔十八调是什么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唱是戏曲艺术的核心,改变一般也是先从唱开始。就象京剧演员自称是“唱京剧的”一样,二人转演员一般自称是“唱二人转的”,没听说谁愿意自称是“说二人转的”。回忆最初的二人转市场之路时,长春和平大戏院总经理徐凯泉说,为了经营,曾派翟波等艺人去夜总会演出,发现那里的人们喜欢流行歌曲,于是他就让演员学唱流行歌曲。流行歌曲的数量也是根据实际情况试探着增加的,不会突然全都是流行歌曲,把演出变成演唱会。有的剧场白天演正戏,因为观众多为老年人;晚上加演流行歌曲,因为晚上年轻观众较多。开始时流行歌曲一般只是以小帽(正戏前加演的载歌载舞的民间小调)或小曲(返场时表演的没有舞蹈的叙事类曲目)。的形式出现,但后来正戏被压缩得越来越短,其它节目份量越来越大。坦率地说,由于演出全本戏既费时、费人又费事,在剧场演出折子戏是很多剧种的常见做法,央视春晚的戏曲节目也都是折子戏。

折子戏是从整本大戏中取出的表演上和剧情上最能吸引观众的精彩片断,如《包公断后·凤还巢》《西厢·观画》《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等二人转折子戏由于矛盾冲突激烈,人物鲜活生动,情节相对完整,从而久演不衰、流传最广。但遗憾的是,每段戏最后却只能减到可怜的几分钟,成为“微型”折子戏。一位剧场老板道出其中奥秘:“不是没有艺人能唱传统二人转,而是唱了也(几乎)没有人能听懂,即使给观众唱一个二人转小帽,我们也让艺人把时间压缩在3分钟内,不然大部分年轻观众会不高兴的。”更让艺人无奈的是,即使正戏已短得不能再短,很多年轻观众也并不买账,一到唱老戏的节目时就有很多人上厕所、或出去打电话、回短信,盼着唱段早点结束,好继续欣赏其它节目。

二人转里的九腔十八调是什么

单论唱,应该是吉林省吧,我本人是吉林四平的,听说二人转发源地是在吉林四平的梨树县至于真假我不清楚,也是听说而已,但是老一辈的二人转艺术家,韩子平,佟长江,闫淑萍,好像都是吉林省的吧?我说的是好像,不太确定,对二人转艺术我也不太了解,都是道听途说,但我父母比较喜欢听二人转,小学的时候,家里有卡带胶片一体的录音机,我妈就买过几盒二人转的卡带,晚上一个人在家写作业,有点儿害怕,就听着二人转壮胆,《回杯记》《马前泼水》《冯奎卖妻》《包公断后》也都听过,谁唱的还真就忘了,但是听着确实好听,字正腔圆,嗓音洪亮,韵味十足,现在二人转小剧场里,基本很少唱正戏了,有唱的也都是从正戏里摘出来的一小段儿,也可能我走的地方比较少吧,几乎没看见过唱正戏的,也或许现在的年轻人根本不喜欢二人转的正戏了,也听不懂,更多的人喜欢 搞笑 的节目,所以年轻一代的二人转演员,大多不怎么唱正戏了,至于现在来东北,哪里能看到正宗的二人转演出,这个真不敢确定了,只能是正宗的二人转票友才有发言权,对不起我也不知道,应该对喜欢二人转的戏迷怎么称呼,只能按着京剧戏迷的称呼一样,也称呼为票友了,要是说错了,还望原谅,我说的有可能就是一堆臭氧层子的话,没办法,为了回答问题,刷个存在感,就瞎编了一通,回答完毕!

我在辽宁铁岭的县级市工作定居十多年。当地的大戏院借助本山大叔家乡的优势坚持传承二人转。但实际上,真正的二人转正戏已经很难有观众能看懂了。不过好在正戏依然是青年演员的必修课。一般大段的正戏都是在演出正式开始前做热场的。而且还都是经过改良唱腔和内容的。小沈阳的妈妈曾经在《星光大道》舞台上表演过最原始版本的二人转,从伴奏乐器到她的表演形式都很局限。我一个外地人真的是一句听不下去。后来还是坐在评委席的师胜杰给大家介绍了,我才知道这才是二人转。说回铁岭的二人转,当地在去年和今年举办过东三省的二人转嘉年华活动,邀请黑龙江吉林的艺术团一起演出。按照主持人的说法,现在的二人转,东三省各有特色、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我要是没记错的话,黑龙江是扮相漂亮,吉林是注重唱,辽宁是绝活展示。铁岭这边做了两年全国巡演,为了方便观众听懂,会在舞台上搭建大屏幕,演员的唱词都打在上面,配着剧情一起看,演出效果还不错

正宗的东北二人转现在几乎很难看到。

东北二人转有300多年的 历史 ,它是植根于黑土地的乡土艺术。它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一个人演的单出头,一类是两个人演的二人转,另一类是多人演的拉场戏。单出头和二人转是一人扮多角,两人的角色还可以互换,因此应该属于曲艺类;而拉场戏,则是一人一角,因此应该属于戏曲类。二人转经过了一段时间的低迷,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像小品,像相声,像脱口秀,像杂耍,不再是过去那种正宗的二人转了。在一场演出当中,你很少能看到整部的二人转正戏。因此,你指望上各个小剧场去看正宗的二人转,一般是不可能的。

但是正宗的二人转并没有消失。二人转在八、九十年代经过吉林省民间艺术团的改良,出现了许多的经典剧目,涌现出一批优秀的演员,像韩子平、秦志平、郑淑云、李晓霞、董玮、佟长江、闫淑萍等等,都深受二人转爱好者喜爱。《马前泼水》《回杯记》《猪八戒拱地》《大西厢》等都是非常经典的二人转曲目。虽然剧场当中很少能见到正宗的二人转,但这些曲目并没有消失,只要有这些资深的经典二人转演员出场,你就会看到或听到这些曲目的经典片段。

吉林省民间艺术团的老一辈编剧、作曲家、演员们为二人转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想听经典曲目,恐怕只能去找他们吧。

在东北二人转,吉林省梨树县是最正宗的,是二人转的发源地,唱腔表演都是纯正的二人转,拉场戏二人转属四平市的二人转很出名,有300年左右 历史 ,编出了很多名戏。

在辽宁省或吉林省和黑龙江省相对来说还是辽宁比较有特色,也就是正宗的二人转。

舞台上正宗的二人转拉场戏不多见,电视里偶尔有播放,想看正宗的二人转拉场戏还是去网络里搜一搜吧!

东北人杰地灵,民间各类才艺人才摩肩接踵,文化局的群众艺术馆就有擅长传统二人转的老师。

长春 广源剧场

现在的二人转都是改良版的,正宗的基本都沾点黄,所以很难听到。

怎样评价东北二人转在丧礼或婚礼上对棚的表演?

细数二人转

九腔十八调

人们常用(九腔十八调)来形容东北二人转曲牌的繁多,那么,二人转到底有多少曲牌呢?

二人转继承关内民间艺术,结合东北民歌、秧歌等艺术形式,吸收全国各地方戏曲、大鼓等一切可以借鉴使用的优秀曲牌,如百川汇流,终成大海。

日月轮转,万象更新,二人转的演出环境、演出形式、演出方式方法以及二人转曲目、曲牌的版本、结构等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就当下而言,二人转正戏段子中,正在使用的曲牌大致如下:

(一)常用通用类

[胡胡腔]

胡胡腔是概念词,也是曲牌名。作为概念词的时候,它代表的是 [胡胡腔] + [大救驾] + [打枣] + [喇叭牌子] 等,也就是一出二人转正戏的序幕部分的总称。作为曲牌名,它更是举足轻重。就传统唱法而言,它便是“好听不好听,先听头一声”的头一声。一句靓丽的胡胡腔,往往可以搏得满堂喝彩。

[胡胡腔] 又可分为 1 [头板胡胡腔]、 2 [二板胡胡腔]、 3 [三板胡胡腔] 和那个被称为黑吉辽三省杂交、九拐十八盘的4 [大尾巴胡胡腔]

[大救驾]

[大救驾]曲牌如其名,如千军万马临危救驾。紧锣密鼓,气势磅礴。演员唱作并行,精神振奋。 [大救驾] 又分为5 [大救驾] 和 6 [反救驾]

7 [打枣]

[胡胡腔]和[大救驾]这两套曲牌下来,演员和观众都处于亢奋状态,很是需要一个优美、舒缓又轻松的曲牌来缓解一下,[打枣]做到了。[打枣]这个曲牌严谨度堪称一流,如行云流水。

前后台互动紧密,可谓天衣无缝。

8 [喇叭牌子]

[喇叭牌子]是曲牌中的“穆桂英”,仗仗落不下。 [胡胡腔]中,它作收官之笔 ; 正戏正文中更是随处可见它的身影。二人转里有它;,拉场戏里也有它; 花红曲子里有它,苦戏里也经常有它。非但如此,它还有专利——演唱行车、走马、赶路时候大多用这个曲牌,因此 [喇叭牌子]也叫 [车趟子]。

9 [武嗨嗨]

如果评论二人转哪个曲牌所占篇幅最大,那么 [武嗨嗨] 必是当仁不让。绝大多数的二人转正文,都是以 [武嗨嗨] 推动主线,以其他曲牌辅助渲染,最后以 [小翻车]或 [流水]结尾。[武嗨嗨] 唱法特别随意,有千变万化。另外它最大的优点,就是它的本质像水,能与所有的曲牌紧密交接和结合。

10 [大武嗨嗨]

[大武嗨嗨]是 [武嗨嗨]的原型,也是目前保留最完整传统唱法的曲牌之一。很早以前的二人转没有乐队,两个人在前台演唱,同行们在后台用嘴代替乐队伴奏——

前台唱:一轮那个明月呀

后台和:哈!

前台唱:照西厢啊

后台和:叭嗒吆嘿

前台唱:二八那个佳人呀

后台和:哈!

前台唱:巧梳妆啊

后台和:叭嗒吆嘿

……

到一段落甩腔的时候,前后台一起——哎哎哎哎哎哎哎哎哎呀,哎咳哎咳哎咳呀……因此,老艺人们给这种唱法与伴唱,叫做“哈酥”

11 [悲武嗨嗨]

[悲武嗨嗨]曲牌是 [武嗨嗨] 与评戏曲牌的混合体。因此它可以使用评戏的甩腔,也可以使用[武嗨嗨] 的甩腔。此曲牌讲究低沉悲切,多用于哀告哭诉。

12 [文嗨嗨]

[文嗨嗨] 这个曲牌悠扬婉转,荡气回肠。曲牌优美,历来被公认为二人转十大主调之一。多用于表述“观赏花园景色”和“女主坐于房中”等场景。

13 [快文嗨嗨]

[快文嗨嗨] 貌似[文嗨嗨] 的精简版,速度快,音符少,听起来有点像[文嗨嗨] 的快进播放。

14 [青柳子]

[青柳子]曲牌简单明了,干净利落。多用于表达人物行走、动作时使用,也可以用于感情色彩不浓重的唱词上。

15 [红柳子]

[红柳子] 是苦戏的灵魂,同样也是二人转十大主调之一。此曲牌音域跨度大,优美动听。唱法也是多种多样。可叙事,可诉功,可悲叹,可言情……

16 [靠山调]

[靠山调] 也是十大主调之一,它的感情色彩介于[武嗨嗨] 和 [红柳子] 之间。用途自然也是相当广泛。因最初用于《回杯记》中的张庭秀唱段,因此也叫[穷棒子调] 。此曲牌雄浑高昂,是演员展示嗓音的上上之选。

[报板]

[报板] 虽然是板式,同样也是曲牌。因为 [报板] 乍听像数板,其实无论17 [二六] 还是18 [流水] 都是有腔调的。[二六] 求慢,越慢则越显示唱功深厚; [流水] 求清,无论速度多快也要求吐字清晰。正所谓“快而不乱,慢而不断”

19 [小翻车]

[小翻车]这个曲牌名字真是靠谱。试想一个赶马车的车夫,把车赶翻了是个什么场景?这个曲牌多用于比较剧烈或激烈的剧情。如:“仙人腾云驾雾”、“武将争斗”或是一出戏即将结尾的环节。

20 [哭糜子]

[哭糜子] 是二人转中最苦的曲牌,多数用于生离死别的悲痛场景。莫说是人,花也溅泪啊!

21 [英雄悲]

[英雄悲] 是苦曲牌的王者。[哭糜子] 讲“哭”; [英雄悲] 讲“悲”。这个曲牌的型与神都堪称完美。而且还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男女通用。

22 [送水]

[送水] 曲牌源于民间。东北某些地区,老人去世有“送江水”的习俗。送江水的时候,乐队师傅吹奏的便是这个曲牌,因此命名为 [送水] 。这个曲牌虽然不像 [哭糜子 和 [英雄悲] 一样大哭大叫,却能表达出灵魂深处的感伤,更令人回味无穷。

23 [漫西城]

[漫西城] 简洁明了,堪称唯美。曲牌轻快轻盈,演唱载歌载舞。演唱者如同水上漂,观赏者恰如画中游。

24 [锯大缸]

[锯大缸] 这个曲牌来源于二人戏《锯大缸》,这个曲牌本身喜剧色彩浓郁。多为男女上下句轮换句式,幽默风趣,互动性强。

25 [三节板]

[三节板] 这个曲牌以能“卖味”著称,也是典型的男女上下半句演唱方式的曲牌之一。多以“回忆往事”,“梳妆打扮”,“陪送嫁妆”等事件的表演。值得一提的是,[三节板] 有两个很是取好的甩腔。

26 [京东] 、27 [四平]、28 [奉派] 、29 [西河] 。

二人转曲牌中,吸收了太多太多的大鼓曲牌,有的曲牌已经没有了原来的面貌与神髓,彻彻底底的成为二人转的一分子。例如我们前面说过的[漫西城] 、[英雄悲] 等等,它们都来源于大鼓曲牌。但 [京东大鼓] 、[四平大鼓]、[奉派大鼓]和 [西河大鼓]还依然保留着极大部分的本来面貌。

京东大鼓享誉全国,自然不必多说 ; 西河大鼓更是国粹般的存在,也无可厚非。四平大鼓和奉派大鼓是扎根于东北老百姓心灵深处的民间艺术,更“接地气”二人转吸收这几个曲牌,更是锦上添花。

在二人转正戏中,[京东大鼓] 主要用于叙事。而其余三者用处更是广泛。[四平] 、[奉派] 、[西河] 通常被串联在一起使用于篇幅较长的曲目段落当中。

如:《西厢》中的“听琴”部分 ; 《罗成算卦》中的“算卦”部分 ; 《马寡妇开店》中的“三更”部分等。大多数先以 [四平] 铺垫,[奉派] 升华,后以 [西河] 达到高*潮的效果。当然也有根据本身情况而分别使用的。

30 [羊调]

[羊调]这个曲牌虽不常用(《西厢写书》中张生跪地,崔莺莺唱段)但却婉转动听,细腻绵长。不疾不徐、不骄不躁。如春风拂面,如雨润心田。

31 [扯羊尾巴]

这个曲牌名有点意思,你去扯羊尾巴,羊就会叫。莫不是形容这个曲牌的后半句那个撅尾巴的腔调,就是被扯了尾巴的羊发出来的?(见《小王打鸟》“起誓”)

32 [五字锦]

[五字锦] ,二人转曲牌名中的比较文雅的了。演唱时男女各半句,每半句五个字,故名[五字锦] 。曲调舒缓,悠扬悦耳,多用于“盘家乡”和“小两口拌嘴”等剧情。

33 [西口韵]

如果说 [靠山调] 来自于 [拦马正] ,那么 [五字锦] 就是来自于 [西口韵] 。可谓抽丝剥茧而成。曲牌具有相当大的系统性和艺术性。见《上本蓝桥》之“八出戏”

34 [鸳鸯扣]

[鸳鸯扣] 这个曲牌还是很不错的,感情色彩多倾向喜庆。曲调紧凑连贯,一气呵成,多用于抚养孩子长大等剧情。

35 [小悲调]

[小悲调] 这个曲牌,结构鲜明,婉转绵长。感情色彩上讲究小伤感,小悲痛,因此命名为“小悲”

36 [下楼]

表演女主下楼的专用曲牌。节奏明快如行云流水,闻声如见其人。

37 [茨儿山]

曲牌因拉场戏《茨儿山》而得名,地方特色浓重,节奏感强。白玲老师用于西厢,与 [下楼] 曲牌紧密结合,浑然一体,相得益彰,恰到好处。

38 [压布升]

极富有传统特色的曲牌之一。因为在传统唱法中,每一句唱词后面要加“压布升”三个字,因此命此曲牌名为 [压布升]。

39 [钵子]

[钵子] 曲牌大致保留着梆子腔的原始构造,曲牌大开大合,以高亢著称。一般在演唱神仙赶路剧情使用,或是与 [探亲]、[顶嘴] 一起出现在 [胡胡腔]

40 [神调]

[神调] 出自民间,由吉林榆树“老那”等艺人,经过改造和处理,正式使用于二人转舞台。

41 [影调]

来源于皮影戏,故称[影调]

除《寒江关》外,此曲牌大多演绎带有神话的剧情。

42 [佛调]

[佛调] 来源于佛歌,曲牌曲谱结构基本没有变化。用于二人转曲目中,也只用于表演拜佛烧香的剧情使用。

43 [三不正]

常言说“名不正,言不顺”,[三不正] 这个曲牌是“名不正,调不顺”曲牌结构违背音乐逻辑,唱也不正,听也不正,因此到如今此曲牌几近失传,其实也是优胜劣汰的必然而已。

(二)专戏专调类

我们知道,二人转最大的特点就是多元性和灵活性,所以,同样的曲目,会出现各种不同的唱法,曲牌的使用也大不相同,那么,有没有一成不变的曲目曲牌呢?

当然有,例如有些传统剧目:老版本的《猪八戒拱地》、《三请樊梨花》等,以及近代的诸多“谱子戏”

44 [伊儿吆] ~《阴魂阵》

45 [腰穿儿] ~《阴魂阵》

46[春哥上工] ~《双拐》

47 [哭楼] ~《刘**观星》

48 [慢中紧] ~《刘**探病》

49 [打花名] ~《王美蓉观花》

50 [打水歌] ~《蓝桥》

51 [纱窗外] ~《二大妈探病》

52[劝大嫂] ~《马寡妇开店》

53[还阳糜子] ~《包公赔情》

54[二流水喇叭牌子] ~《包公赔情》

55 [小放牛] ~《二大妈探病》

56 [摔镜架] ~《回杯记》

57 [秧歌柳子] ~《包公断后》

58 [硬口柳子] ~《包公断后》

59 [报板腔] ~《西厢观画》

60[引子] ~《三请樊梨花》

61 [茉莉花] ~《三请樊梨花》

62[反西凉] ~《三请樊梨花》

63[拦马正] ~ 《三请樊梨花》

64[游西湖] ~《三请樊梨花》

65[思夫五更] ~《三请樊梨花》

[影调] ~《三请樊梨花》

66 [影梆] ~《三请樊梨花》

67[传令] ~《三请樊梨花》

68 [莲花落] ~《三请樊梨花》

69 [八不合] ~《三请樊梨花》

[神调] ~《西厢观画》

70 [打牙牌] ~《老猪八戒拱地》

71[清水河] ~《新猪八戒拱地》

72 [纱巾扇] ~《马前泼水》

73 [妓女悲秋] ~《西厢听琴》……

(三)外来人曲牌

我们曾说过二人转借鉴吸收了诸多的其他曲艺的曲目曲牌,例如各类的大鼓曲牌,有的曲牌已经完全被转化为二人转的曲调,然而有些地方特色浓重的,还依然保留着它们的本土风貌如:

74 [河北梆子] 曲牌

75 [河南坠子] 曲牌

76 [山东吕剧] 曲牌

77 [黄梅戏] 曲牌

78 [二黄] 京剧曲牌

79[正调] 评剧曲牌

80 [反调] 评剧曲牌

81 [大安板] 评剧曲牌

82[大悲调]评剧曲牌

83[三墩] 评剧曲牌如是等等

以上是小编所做的关于二人转曲牌的整理。但由于二人转曲牌的博、杂、繁、复,且名称不全、不正、不雅的居多,以至纵然是想为其分门别类都是极大的难事。在这里小编由衷赞叹吉林省民间艺术团,数年来对于东北二人转的继承和发扬做出的巨大贡献!单从曲牌这一点来说,可谓逐其源、会其意、塑其形而正其名。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并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优良曲目曲牌。

二人转博大宽广,小编水准有限,以上内容若有不正、不符、不良之处,敬请广大同仁及二人转爱好者们提出宝贵意见,好及时更正和改良。最后,让我们衷心祝愿:这个流传几百年的艺术之葩,在五色斑斓的民间艺术花丛中,绽放出最绚烂的花朵!

——王伟

二人转的国际交流

其实对棚这种表演也是二人转演员为了生存下去的一种方法,可能有的人认为这种表演形式过于愿夸张认为主要是为了博取大家的眼球,才用这样夸张的方法在婚礼或者葬礼上去表演,其实这一点我觉得并不全部是演员的错误,可能有很多二人转演员是为了生活没有办法才会做一些身不由己的事情,你有的人说竟然这样非常恐怖的表演,有这么多人愿意看,而且这么变态的表演,还有人愿意去演,其实各种表演形式和古代人喜欢的动机是异曲同工的,只不过是说换了另外的表现形式。

二人转表演形式非常的简单,只要两个二人转演员在舞台上凭借着自己的语言,身体动作以及其他的形象,来给大家呈现出一段舞台表演,而且二人转演员要求也不是特别的严格,只要是两个人在合作的时候能够非常的和谐就可以,大多数二人转演员生活上都不是特别的富裕,而且演员们在表演的时候主要是为了多挣钱财来贴补自己的家用,现在很多有钱人在举行婚礼的时候都会请专门的人员来演哭戏,也就是说模仿家里亲人的哭声。

现在二人转的表演形式越来越多,我们在观看很多二人转表演的时候,也发现里面有很多的表演形式吸引了大家眼球,所以说现在的二人转不仅仅有对棚的表演,更多的是其他方面的表演,更加吸引大家的目光。

二人转到现在为止可以说是人们比较喜爱的一种表演形式,本身就是一种艺术二人转,有很多好听的曲端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可能在有的地方二人转的表演形式还是过于粗俗,但是这些只是二人转表演的其中一种形式。

刘能的扮演者是谁?

二人转第一次出国是在1951年。受国际形势和国家外交战略的影响,新中国成立后的国际性演出带有鲜明的政治色彩。著名二人转舞蹈家马力在老艺人艾小辫、李文清指导下编排了二人转扇子舞《扑蝴蝶》,1951年赴北京中南海演出,受到毛泽东、周恩来同志的赞扬,同年在德国柏林举行的第三届世界青年联欢节中获得金质奖章。

1953年3月,黑龙江省文工团演员李泰、胡景岐参加东北赴朝慰问团,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演出了二人转《三只鸡》,反响强烈。随着1954年6月中国和英国建立代办级外交关系,两国文化交流也逐步增加。1954年7月,东北文工团在欧洲演出了二人转扇子舞,受到英国女王伊丽莎白的高度赞扬。1974年12月,辽宁省丹东歌舞团的二人转演员陈莹、姜亦亭赴罗马尼亚、南斯拉夫和阿尔巴尼亚演出二人转《女队长》。这个时期二人转参与的国际性演出虽然不多,但促进了中国人民同其他国家人民之间的友谊,展示了东北地方艺术的风采,并且为以后的国际交流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二人转参加的国际性演出大量增加,并且开始参与带有比赛性质的国际艺术交流活动。1989年7-8月,由崔凯担任领队、马力担任导演的辽宁地方戏艺术团一行15人赴日本富山参加第三届国际青年演剧节。代表团分别来自31个国家,中国的二人转节目作为压轴剧目博得了满堂彩。考虑到“二人转”一词较难翻译,中国代表团使用了“东北地方戏”一词,恰好与该演剧节的学术讨论题目“区域性戏剧的国际理解”相吻合。由于组委会规定演出时不设同步翻译、不打字幕,并且观众的语言、文化、风俗各异,中国代表团面临的挑战很严峻。8月5日晚7时50分,辽宁省地方戏艺术团在富山县民会馆登台亮相。首先出场的是王秀芬和潘长江表演的《猪八戒拱地》。红火俏丽的歌舞吸引了全场观众,潘长江戴上“假鼻子”,有节奏地随音乐煽动起猪耳朵,两位演员的手绢绝活赢得了观众的阵阵喝彩。潘长江成功地运用戏曲身段,生动地表现出猪八戒可气又可爱的性格。在十三分半的节目中观众鼓掌八次,创造了本次演剧节剧场效果最强的记录。黄晓娟、何广顺表演的《十八里相送》深情演绎了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二人优美的舞姿令观众赞不绝口,黄晓娟的双扇舞受到好评。李静、赵本山表演的《马前泼水》生动地表现了一个泼辣刁妇和两个男人的故事。演出完毕后演员三次谢幕,有人上台献花,许多外国演员上台与中国演员合影。最后李静、潘长江获个人演技奖,何方涛获得服装设计奖,艺术团荣获集体银奖,为国家争得了荣誉。

近些年,做为国家中华文化“走出去”海外推广战略的重要内容,二人转艺术担负了传播传统文化的重要使命,多次跨出国门慰问演出,促进了国际文化交流,为传播中华文化贡献了重要力量。1991年,吉林省民间艺术团访问日本,演出《老汉背妻》《夫妻串门》等剧目,以独特的技艺博得了日本观众的喜爱。2007年2月,吉林省民间艺术团和东北风二人转艺术团赴新加坡参加《春到河畔迎新年》专题新春游园晚会,演出《猪八戒拱地》《老汉背妻》《西厢·观画》等经典剧目。共计演出14场,赢得一致好评。为方便观众理解,演员们边演边讲,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二人转的由来和灵活多变的表演形式,加深了观众的印象。闫淑平和柴宝玉在新加坡电视台《早安你好》栏目现场表演了二人转《小拜年》。2007年2月,辽宁民间艺术团赴美国演出,反响强烈。中国曲艺家协会代表团2007年6月和2009年6月出访日本,2009年2月出访法国,三次演出中都包含二人转,受到当地观众的欢迎。2008年5月吉林省东北风二人转艺术团的青年演员赵小龙和马晓慧赴英国为当地华人演出了原汁原味的二人转和精彩的一指禅、手绢功等绝活。2011年12月,在辽宁省侨联组织下,铁岭市民间艺术团赴加拿大和美国巡演一周,向当地华侨进行慰问,在多伦多、纽约和旧金山三市先后进行5场演出。表演以唱为主,观众虽以广东、福建等地的南方华侨为主,还有部分外国人,但反响很好,返场要求十分热烈。2012年1月由吉林省中外文化交流中心组织的具有丰富吉林地域文化元素的大型综艺晚会《中华风采》赴英国演出,受到好评。2012年1月,由英国伦敦华埠商会主办的欧洲规模最大的中国新年庆祝活动在伦敦特拉法加广场举行,吉林歌舞团的演员们进行了精彩的二人转表演。

在传播中华文化方面,孔子学院担任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国家汉办在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中对东北二人转艺术也给予了高度重视。2012年10月27日,辽宁大学大学生艺术团一行38人前往美国密歇根州安阿伯市的密歇根大学进行了为期一周的文化交流演出活动。浓郁的“东北风”令成千上万的美国观众为之倾倒。这场名为“火热热的东北风, 火辣辣的关东情”的综艺演出由中国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主办,辽宁省教育厅承办,密歇根大学孔子学院、密歇根大学底特律中心、乔治梅森大学孔子学院协办,辽宁大学大学生艺术团主演、本山艺术学院师生合演,原汁原味的东北二人转艺术让观众大饱眼福。演出内容除东北二人转之外,还包括高跷秧歌、唢呐独奏、软功表演、东北歌舞、车技表演、民歌对唱等节目,充分展现出浓郁的中国文化和火热的关东风情,受到了美国当地师生的热烈欢迎。

长期以来,国有剧团和民营剧团之间如何进行合作、传统二人转与“新型二人转”如何互相取长补短一直是个难题,但是近几年来在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突破。2011年11月,吉林省文化厅整合了省民间艺术团(国有)和东北风二人转艺术团(民营)的演艺力量,组织了名角名段,在澳大利亚悉尼、墨尔本、布里斯班连续奉献了三场精彩演出,受到了当地观众的欢迎和认可,丰富了以“感受中国”为主题的澳大利亚“中国文化年”的内容。为确保演出质量,节目既有《猪八戒拱地》《包公断后·别母》《马前泼水·婚变》《老汉背妻》等经典正戏,也有流行的民间搞笑、绝活等,充分体现了二人转在当代的传承和发展状态。演员们在演出中加入了“英文二人转”、蹩脚英文等,更令人耳目一新,拉近了欣赏距离。更出人意料的是,虽然百分之九十的观众都是原籍中国南方的华侨,还有一小部分懂中文的外国人,但他们对二人转充满好奇,演出中几乎没有语言障碍,反响非常强烈。整合国有和民营资源这种“兄弟联手”的方式对二人转进行市场开拓和合力发展提供了一种新思路。这次演出为文化交流搭建了一个国际性的平台,促进了中国文化艺术“走出去”,探索和拓展了海外文化市场。

二人转频繁参加国际演出,除扩大了海外影响、拓展市场和传播中华文化外,一个非常大的收获就是积极摸索和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这既包括策划、组织、协调、宣传方面的经验,也包括现场的舞台演出经验。在妥善处理现场突发事件、满足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需求、拉近演员与观众距离、最大限度减少语言障碍和文化差异、处理传统演出方式与现代演出方式的关系、加强国有剧团与民办剧团的关系等方面都获得了丰富的经验。中国戏曲和曲艺等传统艺术形式在现代化的大潮中大都面临着衰落。从某种程度上说,二人转的这种联合开拓市场的尝试取得成功,也为其他艺术形式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除走出国门进行演出外,还有许多国际友人来到中国观看二人转。1963年10月,周恩来总理陪同朝鲜崔庸健元帅访问黑龙江,在哈尔滨观看了省龙江剧院张淑芳、韩世珍、白凤兰表演的二人转《杨八姐游春》《回杯记》等节目以及一些龙江剧片断,周总理说:“二人转的基础很好,要创造出人民喜爱的龙江剧,更要发展二人转。1983年8月,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石清照教授是“中国演唱艺术研究会”的发起人之一,十分热爱中国曲艺。在沈阳观看了张桂兰和刘景文表演的二人转《杨八姐游春》《放风筝》,并介绍了每个曲牌的音乐特色及适合表达的感情,石清照对二人转给予了高度评价。2001年12月,吉林省民间艺术团在北京古巴大使馆为古巴和拉丁美洲使馆工作人员进行了一场成功的演出,在观众中引起共鸣,因为阿根廷有一种戏剧,也是“一人演多角”的,同二人转的表演很相似,观众在表演中找到了知音。用田子馥的话说,二人转“像不像,做比成样”的美学思维,却在来自太平洋彼岸的观众中得到共鸣。这更加说明,艺术需要互相交流,增进了解,这样才能视野开阔,从而更好地发展。另外,毕业于北京大学的乌克兰人波比·肯博士、新加坡选美冠军陈美心、美国NBA扣篮王杰森·理查德森(Jason Richardson)近几年相继拜赵本山为师学习二人转,一定程度上扩大了二人转的国际影响,让越来越多的外国人了解到这门艺术。

王小利。

王小利生于黑龙江省嫩江县一个二人转世家,父母是嫩江县民间艺术团的主演,在当地很有名气,王小利的童年时光几乎是伴随着父母的演出度过的。上初中后,王小利开始跟着父母所在的民间小班学二人转,王小利的父母教了他四十多出传统戏,唱戏没多久王小利就压轴了。后来有人给他介绍了一个叫李琳的搭档,两人在一起唱了三场,彼此感觉很好,2000年,王小利和李琳结为夫妻。婚后不长时间,王小利夫妻到长春和平大戏院演出,并签了三年的合同。 2001年初,中央电视台 《梦想剧场》 的导演毕福剑到长春和平大戏院观看演出,那天晚上有汪小萍一对、魏三一对、翟波一对,还有王小利夫妻四对演员演出。演出结束后,毕福剑找到剧院负责人,说想在长春录制一期二人转的《梦想剧场》,就要这四对演员,一对都不许换。一个多月后,毕福剑重返长春,在静月潭做了一期《梦想剧场》,王小利获银像奖(每场比赛只设银像奖)。年底《梦想剧场》在山东举行总决赛,王小利捧得金像奖。 2001年,王小利报名参加了首届“赵本山杯”二人转大奖赛,为了此次二人转大奖赛,剧院特地为他排了大戏《包公断后》。王小利夫妻还专程拜访了何庆魁和高秀敏,何庆魁帮他修改了小品剧本。比赛当天,王小利先唱了段《靠山调》,把观众情绪调动起来后,王小利开始唱正戏。开头几分钟观众不稳定,后来就鸦雀无声了,等王小利唱完了,全场掌声雷动,持续了好长时间。 比赛之后,王小利认为自己肯定能得奖,但不知道能获什么奖,他的目标是给个奖就行。几天后,王小利的小品《骂大街》在脱口秀比赛中获得第三名。 颁奖晚会那天,王小利听说赵本山要收张小飞、王小宝为徒,他就壮着胆儿给高秀敏打了一个电话,他对高秀敏说:“听说赵老师要收徒弟,有这回事吗?您帮我问一下,能不能把我也收了。” 高秀敏说:“我可以帮你问,但成不成可不保准。”五分钟后,高秀敏给王小利回电话:“孩子啊!我告诉你一个好消息,赵老师同意收你了。”听到这句话后,王小利的眼泪一下子就流下来了,王小利还高兴地对唐鉴军说;“也同意收你了!”随后,他们几个人就开始商量去买衣服。王小利现在还记得拜师那天他和张小飞穿的是红衬衫,王小宝和唐鉴军穿的是绿衬衫,在信盟花园举行酒会时,他们几个师兄弟忙前忙后的情形,王小利至今记忆犹新。 随着电视剧《乡村爱情》及其续集的热播,那个没说话先撇嘴、一张嘴就磕巴、斤斤计较、爱贪便宜、满身是理的刘能深深印在每位观众心中。刘能的扮演者王小利是赵本山的第五位弟子,也是最爱闹腾、最爱惹祸的徒弟。王小利和妻子李琳是一副架,说到追媳妇儿的事儿,王小利一脸骄傲:“当年我那小伙也是‘帅呆’了。”

无师自通学唢呐

王小利出生于1969年,父母都是黑龙江省嫩江县民间艺术团的主演,王小利的童年时光几乎是伴随着父母的演出度过的。“那时我经常去剧场舞枪弄剑,开戏时别的小孩满场跑着玩儿,我却老老实实地坐在一旁看。”9岁的时候,父母就有心培养他。黑龙江省艺校评剧科招生时,王小利报了名,他很顺利地闯过四试,等到第五试时却不知什么原因被刷了下来。从那以后,王小利就选择二人转作为自己的发展方向。 上初中的时候,父母在外演出时,王小利就在一旁看,他那时就什么戏都会唱,还无师自通地学会了吹唢呐。在小剧场干了几个月,看见别人挣得多,王小利就想出来“单干”了:“我当时想,小的时候靠父母,现在我长大了父母就应该靠我了。我嗓子好,又有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儿,唱戏没多久就压轴了。”王小利单干后,当时唱二人转一天最多能挣100元,在夜总会演出一天就挣600元。 

高秀敏 “搭桥”拜师傅

29岁那年,王小利已经在二人转界有了一些名气,他开始长期驻场长春和平大戏院。2001年初,中央电视台“梦想剧场”导演毕福剑找到王小利等四对演员,要做一期特别节目。在那期节目中,王小利和搭档于淼获银像奖。年底,“梦想剧场”总决赛,王小利很荣幸地捧得金像奖。参加央视节目,可谓是王小利事业的转折。之后,王小利来到辽宁发展,越来越被观众喜欢。2001年,辽宁举办“首届赵本山杯二人转大奖赛”,王小利报了名。说起当时比赛的情景,他只用了“紧张”来形容:“听说要让我参加比赛,我紧张了好几天,心想要能得奖那该多好。为了参加这次比赛,我专程去拜访了高秀敏、何庆魁老师,何老师帮我改了小品剧本。”比赛那天王小利先唱了段《靠山调》,又说了一段口。才艺展示时他又反串了女声《青藏高原》。“比赛之后,我心就有底了,肯定得奖,但不知道能获什么奖,我的目标是给个奖就行。”等到颁奖晚会的时候,王小利听人议论赵本山要收徒的事。“当时就听说有张小飞、王小宝,没有我。晚上马上要出发去颁奖晚会现场时,我壮着胆儿给高秀敏老师打了个电话,希望她能帮我,让赵老师收我为徒。接通时我还犹豫,但最后还是把我想说的话说了出来。5分钟后高老师给我回了电话,‘孩子呀!我告诉你个好消息,赵老师同意收你了。’听完这句话,我眼泪刷地一下就下来了。心跳更快了,浑身没劲儿,就是一个劲儿地乐。”

演活刘能练磕巴

王小利真正走在大街上能被人认出来,还是在演了《乡村爱情》里的刘能以后。这个刘能最早定的是范伟演,后来因为种种原因范伟没演成,临时派给王小利。“这么好的角色我肯定愿意接啊,但也有压力。给我角色那天,我师傅说这个刘能戏挺重啊!我一听戏挺重,当时心跳就加速了!后来听说刘能是个磕巴,我又有点心里没底了。我跟导演沟通,导演说,这个磕巴和范伟那个磕巴必须要区别开,你要是跟人家演得一样,你演不过人家。”为了那个磕巴刘能,王小利研究了半个多月。在选造型的时候,王小利找人给他画了十多张图纸,自己也天天琢磨。后来选了一个光头造型,留点小胡子,上穿个大背心,下穿个吊腿裤,或者是大裤衩啥的,穿鞋还不能穿袜子,有点吊儿郎当的。这种人在农村很常见,这才是适合人物的造型。 去年,王小利和唐鉴军等师兄弟接演了《乡村名流》,在这部离开师傅、完全由赵家班弟子打造的农村轻喜剧中,王小利更感觉如鱼得水:“虽然没有师傅在身边,但我们仍然演得很用心。师傅给了我们很大的空间,他说不能给二人转演员丢人,也不能对不起投资老板的钱。”



东北二人转剧场 东北二人转剧场有什么员工

今天小编辑给各位分享东北二人转剧场的知识,其中也会对东北二人转剧场有什么员工分析解答,如果能解决你想了解的问题,关注本站哦。

长春的二人转剧场都有哪些?

东北风剧场、和平大戏院、刘老根大剧场。

一、二人转简介:

二人转,史称小秧歌、双玩艺、蹦蹦,又称过口、双条边曲、风柳、春歌、半班戏、东北地方戏等。它植根于汉族民间文化,属于汉族走唱类曲艺曲种,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和内蒙古东部三市一盟。

东北特色二人转主要来源于东北大秧歌和河北的莲花落。用东北人的俏皮话说:二人转是“秧歌打底,莲花落镶边”。莲花落亦称“落子”,是北方地区汉族民间的一种说唱艺术,边说边唱,载歌载舞。

二、二人转表演形式:

二人转最初由男性演员表演,换装成一旦一丑。以后出现女演员,由一男一女演唱,作简单化妆。表演手段是二人转的表演手段大致可分为三种,一种是二人化装成一丑一旦的对唱形式,边说边唱,边唱边舞,这是名副其实的"二人转"。

一种是一人且唱且舞,称为单出头,一种是演员以各种角色出现在舞台上唱戏,这种形式称"拉场戏"。

三、二人转唱腔特点:

二人转的唱腔,素有“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嗨嗨”之称,共三百多个。唢呐、板胡是二人转的主奏乐器。击节乐器,除用竹板(两块大板和五块节子板)外,还用玉子板,也叫手玉子(四块竹板,一手打二块)。二人转的表演,有“四功一绝”。

四功是指“唱、说、做(或扮)、舞”,手绢、扇子、大板、玉子板等“绝技”。唱词以七言、十言句为主,兼有民歌长短句。说口包括说白和数板,多用韵白,单出头语言风趣幽默,滑稽可笑,做功讲究表演手段和动作,舞功以东北大秧歌为主,同时吸取民间舞蹈和武打动作。

东北二人转着名剧场是哪个

吉林松花江大剧院,隶属中国吉林万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地处吉林市中心,解放东路儿童公园东侧,市青少年宫院内。该剧院是全国声名显赫的二人转演艺基地,被省文化厅列为吉林省文化产业基地。被省政府评为吉林省优秀民营文化企业。

东北二人转大剧场怎么样

领略了东北二人转的野性,荤段子频出,很多我都没听说过。小曲唱的还不错,有一定的功底。尤其女演员身材都蛮好的,加油。

在东北,什么地方能看见正宗的东北二人转、拉场戏?

单论唱,应该是吉林省吧,我本人是吉林四平的,听说二人转发源地是在吉林四平的梨树县至于真假我不清楚,也是听说而已,但是老一辈的二人转艺术家,韩子平,佟长江,闫淑萍,好像都是吉林省的吧?我说的是好像,不太确定,对二人转艺术我也不太了解,都是道听途说,但我父母比较喜欢听二人转,小学的时候,家里有卡带胶片一体的录音机,我妈就买过几盒二人转的卡带,晚上一个人在家写作业,有点儿害怕,就听着二人转壮胆,《回杯记》《马前泼水》《冯奎卖妻》《包公断后》也都听过,谁唱的还真就忘了,但是听着确实好听,字正腔圆,嗓音洪亮,韵味十足,现在二人转小剧场里,基本很少唱正戏了,有唱的也都是从正戏里摘出来的一小段儿,也可能我走的地方比较少吧,几乎没看见过唱正戏的,也或许现在的年轻人根本不喜欢二人转的正戏了,也听不懂,更多的人喜欢 搞笑 的节目,所以年轻一代的二人转演员,大多不怎么唱正戏了,至于现在来东北,哪里能看到正宗的二人转演出,这个真不敢确定了,只能是正宗的二人转票友才有发言权,对不起我也不知道,应该对喜欢二人转的戏迷怎么称呼,只能按着京剧戏迷的称呼一样,也称呼为票友了,要是说错了,还望原谅,我说的有可能就是一堆臭氧层子的话,没办法,为了回答问题,刷个存在感,就瞎编了一通,回答完毕!

我在辽宁铁岭的县级市工作定居十多年。当地的大戏院借助本山大叔家乡的优势坚持传承二人转。但实际上,真正的二人转正戏已经很难有观众能看懂了。不过好在正戏依然是青年演员的必修课。一般大段的正戏都是在演出正式开始前做热场的。而且还都是经过改良唱腔和内容的。小沈阳的妈妈曾经在《星光大道》舞台上表演过最原始版本的二人转,从伴奏乐器到她的表演形式都很局限。我一个外地人真的是一句听不下去。后来还是坐在评委席的师胜杰给大家介绍了,我才知道这才是二人转。说回铁岭的二人转,当地在去年和今年举办过东三省的二人转嘉年华活动,邀请黑龙江吉林的艺术团一起演出。按照主持人的说法,现在的二人转,东三省各有特色、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我要是没记错的话,黑龙江是扮相漂亮,吉林是注重唱,辽宁是绝活展示。铁岭这边做了两年全国巡演,为了方便观众听懂,会在舞台上搭建大屏幕,演员的唱词都打在上面,配着剧情一起看,演出效果还不错

正宗的东北二人转现在几乎很难看到。

东北二人转有300多年的 历史 ,它是植根于黑土地的乡土艺术。它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一个人演的单出头,一类是两个人演的二人转,另一类是多人演的拉场戏。单出头和二人转是一人扮多角,两人的角色还可以互换,因此应该属于曲艺类;而拉场戏,则是一人一角,因此应该属于戏曲类。二人转经过了一段时间的低迷,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像小品,像相声,像脱口秀,像杂耍,不再是过去那种正宗的二人转了。在一场演出当中,你很少能看到整部的二人转正戏。因此,你指望上各个小剧场去看正宗的二人转,一般是不可能的。

但是正宗的二人转并没有消失。二人转在八、九十年代经过吉林省民间艺术团的改良,出现了许多的经典剧目,涌现出一批优秀的演员,像韩子平、秦志平、郑淑云、李晓霞、董玮、佟长江、闫淑萍等等,都深受二人转爱好者喜爱。《马前泼水》《回杯记》《猪八戒拱地》《大西厢》等都是非常经典的二人转曲目。虽然剧场当中很少能见到正宗的二人转,但这些曲目并没有消失,只要有这些资深的经典二人转演员出场,你就会看到或听到这些曲目的经典片段。

吉林省民间艺术团的老一辈编剧、作曲家、演员们为二人转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想听经典曲目,恐怕只能去找他们吧。

在东北二人转,吉林省梨树县是最正宗的,是二人转的发源地,唱腔表演都是纯正的二人转,拉场戏二人转属四平市的二人转很出名,有300年左右 历史 ,编出了很多名戏。

在辽宁省或吉林省和黑龙江省相对来说还是辽宁比较有特色,也就是正宗的二人转。

舞台上正宗的二人转拉场戏不多见,电视里偶尔有播放,想看正宗的二人转拉场戏还是去网络里搜一搜吧!

东北人杰地灵,民间各类才艺人才摩肩接踵,文化局的群众艺术馆就有擅长传统二人转的老师。

长春 广源剧场

现在的二人转都是改良版的,正宗的基本都沾点黄,所以很难听到。

关于“东北二人转的表演形式是什么?”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www.sybcw.cn//zhishi/5584.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知识

热门诗文

热门名句

朝代诗人

热门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