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文网---> 知识---> 中国是礼仪之邦吗?(如何理解中国是-礼仪之邦)

中国是礼仪之邦吗?(如何理解中国是-礼仪之邦)

  作者:   古诗文网   类别:    知识     发布时间:  2024-02-21    点击:  257 次

中国是礼仪之邦吗?

网上有关“中国是礼仪之邦吗?”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如何理解中国是"礼仪之邦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过去曾经是过,现在绝对不是了。?礼仪之邦?之类的概念,没有明确的定义。只能是相对而言,现在我们自称是礼仪之邦,是相对于世界上的其他国家而言的。我们是最爱和他人比较的。我们中华文明也就是3500年的历史,但现在被人为的拉升到了5000年,这是为了显示我们是文明古国啊。小的方面的比较,就不胜枚举了,前几天,我看到一则新闻,说我们在陕西的古墓里,发现我们的古人早就在用刀叉吃饭了。潜台词是,你们牛什么,我们红楼开夜宴的时候,你们还用手撕着吃呢。我们在每一个领域都能找出证据,证明我们?早就有了?,甚至电视机照相机的雏形也在中国。真是恬不知耻让人汗颜,阿Q式的?我家祖上曾阔过?,简直成了现代人的意*。我们是?礼仪之邦?这句话,古人是有资格说的,在千年之前,我们的?礼?和?仪?,都曾经辉煌过,最起码是高过那时所能见到的邻居们。虽然比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要逊色一些,但在东亚却是遥遥领先的。另外,我认为,这个?礼仪之邦?的概念,很有可能是一种?内部标准?。也就是说,在我国还没有统一的时候,是那些内部的国与国的比较。比如,北方可以相对于南方说,我是礼仪之邦。也可能是鲁国对燕国说过,齐国对楚国说过而已。现在,把这个外延扩大到现代的中国,对着全世界这么说,就有点自吹自擂的味道了。孩子们的暑假,让他们高兴两个月。把老母亲接过来,一家五口祖孙三代,真是其乐融融。这很符合中国人的?礼?,但是在?仪?上却让我别扭。我们的文明里缺少那些必要的元素,甚至连打个招呼的?仪?也缺乏的很。早晨,我们睡眼朦胧的从各自的房间里出来,怎么招呼呢?很难。这时我就会想起?goodm.......?但这不是中国的礼仪。工作一天回家,见到母亲和儿子们,我想和他们拥抱一下,但终于没有付诸行动,这更不符合中国的礼仪。?早安晚安 你好对不起?之类,在西方成了口头禅(没有去过,只是影视作品的了解)。而我们极力的推行了这么多年,效果并不好。我们还为说句?你好?害羞。这算礼仪之邦吗??礼?的范畴是指社会制度社会规则之类,涵盖了政治法律等意识形态的东西。其实,这些是早已经西化了。从共和制的政治体制,到现代法律框架,处处是从西方拿来的。现代的音乐绘画 舞蹈等,还有多少我们的东西?新兴的** 电视这样的现状,还天天高喊?礼仪之邦?,这本身就有些失?礼?我不是妄自菲薄,但我们也没有必要妄自尊大。我不崇洋媚外,但我也不想让人欺骗。?世界上还有四分之三的穷苦大众等着我们去解放?,这个口号我们喊了几十年,打开国门一看,我们还不如?劳苦大众?呢。我们在?礼仪?上欠缺太多了,这绝不是搞几个?文明礼貌月?就能解决的,我们应该提倡?五讲四美三热爱?,但我们更应该先管好自己,管好自己的孩子。在我下班的时候,正好是我县?二中?放学的时间,那些十多岁的孩子,蜂拥着在行车路上狂奔,身后留下的是一片垃圾,还有那不堪入耳的骂街声。我们离文明还差的远呢?

如何理解中国是"礼仪之邦

我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礼仪传统源远流长,你知道哪些中华文明礼仪的典故如下:

1、程门立雪

河南人程颢和弟弟程颐在熙宁、元丰年间讲授孔子和孟子的学术精要(即理学),河南洛阳这些地方的学者都去拜他们为师,杨时被调去做官他都没有去,在颍昌以学生礼节拜程颢为师,师生相处得很好。

杨时回家的时候,程颢目送他说:“我的学说就将向南方传播了。”又过了四年,程颢去世了,杨时听说以后,在卧室设立了程颢的灵位哭祭,又用书信讣告一同学习的人。

之后,又到洛阳拜见程颐,此时杨时已四十岁了。一天,拜见程颐,程颐正闭着眼睛坐着,杨时与同学游酢就侍立在门外没有离开,程颐已经察觉的时候,那门外的雪已经一尺多深了。

2、周公吐哺

周公姬旦派长子伯禽去管理鲁地,临行时周公告诫伯禽说:我是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在全天下人中我的地位不算低了。

但我却洗一次头要三次握起头发,吃一顿饭三次吐出正在咀嚼的食物,起来接待贤士,这样还怕失掉天下贤人。你到鲁国之后,千万不要因有国土而骄慢于人。”

周公礼贤下士,求才心切,进食时多次吐出食物停下来不吃,急于迎客。

3、玉帛成干戈

公元前 592年,当时的齐国国君齐顷公在朝堂接见来自晋国、鲁国、卫国和曹国的使臣,各国使臣都带来了墨玉、币帛等贵重礼品献给齐顷公。

献礼的时候,齐顷公向下一看,只见晋国的亚卿郁克是个独眼,鲁国的上卿是个秃头,卫国的上卿孙良夫是个跛脚,而曹国的大夫公子首则是个驼背,不禁暗自发笑:怎么四国是使臣都是有毛病的。

当晚,齐顷公见到自己的母亲萧夫人,便把白天看到的四个人当笑话说给萧夫人听。萧夫人一听便乐了,执意要亲眼见识一下。

正好第二天是齐顷公设宴招待各国使臣的日子,于是便答应,让萧夫人届时躲在帷帐的后面观看。

第二天,当四国使臣的车子一起到达,众人依次入厅时,萧夫人掀开帷帐向外望,一看到四个使臣便忍不住大笑了起来,她的随从也个个笑得前仰后合。

中国所谓的礼仪之邦更多的是礼教而非礼貌。礼貌是courtesy,礼教是feudal code of ethics。是完全不相干的两个概念。比如古人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就是礼教提倡的孝道。从而会把欧亚大陆上其他会定期理发的民族视为“不懂中华礼节的蛮夷”。而以其他民族的观念来说,你一辈子留长发留长指甲更是一种禁锢个人行为模式和私生活的野蛮规定,和非洲一些原始部落必须要在皮肉上刺个穿孔挂上木头没什么区别。可是当代中国是全世界理发店最多的国家。周礼是古代约束所有人的行为准则,而周礼提倡的是女人是男人的财产,要服从三从四德。而现代各国提倡的“礼貌”是尊重并理解女性,是西方骑士精神演化而来的产物。

所以按中国人自己的看法,中国古代的确是礼仪之邦。而能否因此认为别的民族都是蛮夷?未必,就跟有统一着装和发型甚至价值观的古埃及人也有属于他们自己的“礼教”。可后来一样被什么衣服都穿,什么发型和胡子都留,什么神都崇拜的希腊人,罗马人所征服,并逐渐罗马化。



为何说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古代打仗都讲究礼仪?

自古以来中国都是礼仪之邦,就连打仗也要讲究礼仪。所谓先礼后兵就是强调打仗中的礼仪制度。

中国素来有礼仪之邦的称号。无论是言行举止、衣着穿戴、为人处世都要讲求礼仪。论语中就强调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由此可见传统礼仪文化对中国人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

古代打仗也是要讲究礼仪的。在战争发动之前我们往往要强调师出有名。意思就是发动战争的原因要昭告天下。其实正也是为了正义,防止一些不法之人,任意发动战争,对国家对百姓造成大的伤害。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师出有名就是需要一个正当的理由发动战争,这样才会收到世人的支持与拥护,否则只会收到百姓的抵制。在战场上对战时还讲究将军先去厮杀,然后士兵在上。其实这是为了给将士们增长士气。一般将士们看到大将军英勇厮杀后,就会受到鼓舞,更加奋力杀敌,其实在战争中军队的士气是十分重要的。

中国古代战争讲求先礼后兵。一方面,体现在发生真正之前必要论一论发动这场战争的理由,另一方面,一国若向另一国开战必先送上战书。这也是说明双方都战争是正大光明的。趁人之危、暗箭伤人一向被人们所不耻,以下战书的方式通知对方,要求与对方开战,这样就能做的公平、公正。

所以说中国即使在残酷的战争中也要讲究礼仪,这是受中华五千年传统文化受影响的。中国人处处讲究礼仪,但很多古代礼仪也存在许多不合理的地方,我们在传承中华礼仪文化的同时要学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中国为什么是礼仪之邦

中国古代有“五礼”之说。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嘉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民俗界认为礼仪包括生、冠、婚、丧四种人生礼仪。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形成了高尚的道德准则、完整的礼仪规范和优秀的传统美德,所以被世人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

自古以来中国人十分注重礼仪礼节,使用文明礼仪用语。问人姓名用贵姓,问人年龄用贵庚。读人文章用拜读,请人改文用斧正。请人批评说指教,求人原谅用包涵。即使是在唇枪舌剑的论战中,我们的先人也同样讲究语言美。现在我们用“你”和“您”称呼对方,而古代,虽然有“汝,尔、若、而、乃”等好几种称呼,但是无论对长辈,还是平辈,从来不用这些词,认为这样称呼不礼貌。

关于“中国是礼仪之邦吗?”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www.sybcw.cn//zhishi/5680.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知识

热门诗文

热门名句

朝代诗人

热门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