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文网---> 知识---> 修母荻训文言文答案(素富贵行乎富贵 素贫贱行乎贫贱意思)

修母荻训文言文答案(素富贵行乎富贵 素贫贱行乎贫贱意思)

  作者:   古诗文网   类别:    知识     发布时间:  2024-02-25    点击:  447 次

修母荻训文言文答案

网上有关“修母荻训文言文答案”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素富贵行乎富贵 素贫贱行乎贫贱意思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1.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1)C “俭于己而周于人”中“而”连接两个对称的句子,因而前后断句,排除A、B;“有不得食者”为名词短语,作“在其侧”的主语,其前断句,阿批出D.译文为:袁太孺人为人恭敬仁爱,对自己很节约但对别人很慷慨.吃一样东西时,有没有饭吃的人在身边,(她便)食之无味;穿一件衣服时,有没有衣服穿的人在身边,(她便感觉)不暖和.(2)C 第一次是童试,里面分县试、府试和院试,院试合格后叫秀才.第二次乡试,正榜所取的人叫举人.(3)B “科举入仕均有所成”错,文中讲五人在学校都因为文章和德行而为人称道.筠因为中举后在云南做知县,有善政.(4)①有间:松懈;悌逊:敬重谦让;无得:没有能够.句子翻译为:学习松懈的,就怒斥他;嬉闹玩耍的,就责罚他;有不敬重谦让的,就严厉地惩戒他:没有被宽纵的.②丐妇有老而谨者:定语后置句;辍:停止;彻:通“撤”.句子翻译为:有个年老而恭谨的女乞丐常常来,(太孺人)有时停下不吃给她吃,撤下自己的褥垫给她睡.答案:(1)C(2)C(3)B (4)①学习松懈的,就怒斥他;嬉闹玩耍的,就责罚他;有不敬重谦让的,就严厉地惩戒他:没有被宽纵的.②有个年老而恭谨的女乞丐常常来,(太孺人)有时停下不吃给她吃,撤下自己的褥垫给她睡.参考译文: 武进夏雷村袁氏,有一位贤母叫袁太孺人,她是蒋氏的女儿,副榜录取的贡生清宪的妻子.其子叫做祖期、祖望、祖修、祖训、筠,在学校都因为文章和德行而为人称道.筠因为中举后在云南做知县,有善政. 袁氏世代以务农为业,到清宪这一代才开始从事举子业(读书学习,)他的父亲思齐,管教子孙有方法、规矩.袁太孺人怀孕时,他便使用古代胎教的方法来告诫她.等到孩子生下来后,他告诫她说:“(你要)勉励(子孙)树立德行,不要迁就和纵容,以勉励你的儿子成才.”袁太孺人用心的照着做.她教育儿子,从儿子小时候就开始,让他对长者要敬爱,对年少者要恭敬,态度端正,行为端庄.学一会就停下来,就怒斥他;嬉闹玩耍的,就责罚他;不敬重谦让的,就严厉地惩戒他;没有被宽纵的.所以祖期兄弟,从小都是恭恭敬敬,言语神色不会急躁粗暴,没有轻薄无行的过错,长大了都遵守她的教诲,以期有所成就. 袁太孺人为人恭敬仁爱,对自己很节约但对别人很慷慨.吃一样东西时,有没有饭吃的人在身边,(她便)食之无味;穿一件衣服时,有没有衣服穿的人在身边,(她便感觉)不暖和.袁氏的族人有十二支,同住在一个村的人和异姓人一共才一百多家.(对待)长辈都是长辈,像对待自己的长辈;小孩都是小孩,像对待自己的小孩.对贫穷的人没有不接济的,对急需帮助的人没有不帮助的.(看到)有疾病的人一定会上前询问,(然后)会赠送财物给他,为他担忧就像生病的是自己.十二支亲戚同族的女儿来了,没有不礼貌(对待的).对于她们的亲人(来了),房屋(会整理得)更加庄重.下至奴婢的亲戚(来了),太孺人也会换衣相见,给他们吃食,然后任凭(他们)离开.即使是乞丐她也会让他们吃饱,衰弱疲病的老者,她有时候会留他们住一晚,给他们粮食然后让他们离开.有个年老而恭谨的女乞丐常常来,(太孺人)有时候停下不吃给她食物吃,撤下自己的褥垫给她睡.推究她的用心,只希望与自己合为一体的人没有不得到安定的居所的,并不知道人有贵贱和他我之分.但是太孺人家境一般,所赠送给别人的(财物),都是出自节俭和纺织(挣得).竹箱子里一件衣物都没有,全部拿去给乞丐换钱了.冬天寒冷,(太孺人)常常把自己的褥垫给没有被子的人.她的儿子媳妇知道后,又拿被子给她,她却拒绝道:“我不冷.”(儿子媳妇)坚持要给她,过了几天,就又把被子给了别人.太孺人病重,筠在旁边伺候,太孺人对他说:“如今才知道一切都不如做善事.”又说:“你们一定要勤奋读书,不要与别人争夺功利,将获得的利益与他人分享,便能有福气而没有灾祸.” 先前太孺人的祖姑蒋氏,因为勤劳节俭、乐善好施被人称为贤淑,在诸多孙女媳妇中她唯独对太孺人很好,(她对太孺人)说:“我和你同姓,只有你能继承我.”到了太孺人老了训诫子孙时一定说:“我听闻祖姑便像这样的.” 评论说:看思齐公从胎教训诫太孺人开始,太孺人说话不离祖姑,袁氏世代有德行是有原因的啊!那些有仁慈之心的妇女,多像是能够喜欢施舍给予的,然而能和太孺人一样把他人看做自己,发于内心的诚挚和施予,毫不倦怠,是多么不易呀!还有她守礼节,懂大义,行为举止顾全大局,这哪里是妇人的仁爱呢?哎,可以说是贤人了。

2. 修母获训的单字解释

是“修母荻训 ”

修母荻训

欧母画荻。教子显扬。贵不忘俭。变而有常。

原文

宋欧阳修母郑氏。生修四岁而寡。贫。自力于衣食。亲诲之学。尝大雪夜。以荻拨炉灰画字学书。居恒语修以父为吏时。廉而好施与。俸入虽薄。常不使有余。曰、毋以是为我累。故亡后无一钱之积。一垄之植。吾所恃以有待者。知汝父仁孝。必有后也。修感泣。奋力于学。方贫贱时。母治家俭。修举进士。稍显。常不使过之。

俭薄所以居患难也。旨哉言乎。厥后修以直谏贬。欧母言笑自若。且曰。汝家固贫贱。吾处之有素矣。汝其安之。修卒为宋贤相。欧母之教子。自始至终。以俭助廉。尤足为天下后世抚孤成立之模范也。

翻译

宋朝时候。有个大文学家双姓欧阳名修的人。他的母亲郑氏。生下了欧阳修才四岁。丈夫就死了。家里非常贫苦。自己辛辛苦苦地做了工作。才能够敷衍了衣食等种种的费用。他亲自教着儿子读书。家里又没有纸笔。曾经在下大雪的夜里。还用了荻草的梗。在地下炉灰里划作字。教儿子学着写。郑氏常常对儿子说。你的父亲做官的时候。很廉洁。又喜欢救济人家的贫苦。得到的俸禄虽然很少。可是总不使家里有剩下的钱财。你父亲说、不要把这个钱财累了我呵。所以你的父亲死了以后。没有积下了一个钱、置下了一亩地、给你过着生活。我所以心里觉得还有点希望的。就是晓得你父亲这样仁孝的行为。将来一定有很好的子孙呵。欧阳修听了母亲这一番话。心里非常感动的哭了。于是就很用心的读书。当欧阳修还在贫贱的时候。他的母亲料理家务很俭朴。等到欧阳修已经中了进士。渐渐的发达起来。郑氏仍旧照常。不准超过从前的老样子。

3. 英语翻译欧阳修四岁而孤,母郑,亲诲之学.家贫,至以荻画地学书.幼

欧阳修四岁就死了父亲.他的母亲姓郑,亲自教他读书.欧阳修家里很穷,甚至到了只好用草棍当笔在地上画来学习的地步.他小时候比一般人聪明,书读过了就能背诵.欧阳修天性很刚强,能见义勇为.即使明知别人设下陷阱,他也一定要去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他好几次都被流放,但是他的志向还是和原来一样.他刚刚被贬到夷陵的时候,没有什么事可以打发时间的,就拿出以前的案件卷宗来反复批阅,发现其中冤枉、错误的案子不可胜数.因此他仰天叹道:“连荒远的小城,尚且如此,天下的混乱就可想而知了”.从那时起,他碰到任何事都不敢疏忽.他治理过好几个郡,都没有什么表面上好看的政绩,也不追求声誉,对百姓很宽松,不去惊扰他们,因此他所到的地方百姓日子都过得不错.有人问:“你治理地方那么宽松,却不耽误事情,怎么做到的呢?”欧阳修说:“如果把宽松当成放纵,把简单当成粗略,那政务就会被耽误,百姓也会受到损害.而我所说的宽松,是不苛刻、急催,我所说的简单,是不做繁琐的事情而已”.欧阳修写文章天才自然,繁简适度.他的话语简单而明了,准确而通畅.善于联系事物分析不同问题,阐明深刻的道理,驳斥其错误,有很强的说服力.他的超然独到之处,文情奔放的风格,别人是无法赶上的,所以天下人一致效法尊崇他.他提携后进,唯恐不及,得到他赏识、举荐的人,大多成为天下的名士.曾巩、王安石、苏洵以及苏洵的儿子苏轼、苏辙,原来都寂然无声,不为人所知晓,欧阳修就广泛宣传他们的声名,认为他们将来一定会名闻于世.苏轼评论欧阳修的文章说:“论述大道理像韩愈,议论事情的时候像陆贽,记事的风格像司马迁,诗赋则像李白”.有见识的人认为这话是很明智的.。

素富贵行乎富贵 素贫贱行乎贫贱意思

写信来表达心情,释义:尺素,古代用绢帛书写,通常长一尺,因此称书信。指传递书信。最早出自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中“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饮马长城窟行》

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远道不可思,宿昔梦见之。

梦见在我傍,忽觉在他乡。他乡各异县,辗转不相见。

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为言?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长跪读素书,其中意何如?上言加餐饭,下言长相忆。

白话译文

河边春草青青,连绵不绝伸向远方,令我思念远行在外的丈夫。

远在外乡的丈夫不能终日思念,但在梦里很快就能见到他。

梦里见他在我的身旁,一觉醒来发觉他仍在他乡。

他乡各有不同的地区,丈夫在他乡漂泊不能见到。

桑树枯萎知道天风已到,海水也知道天寒的滋味。

同乡的游子各自回家亲爱,有谁肯向我告诉我丈夫的讯息?

有位客人从远方来到,送给我装有绢帛书信的鲤鱼形状的木盒。

呼唤童仆打开木盒,其中有尺把长的用素帛写的信。

恭恭敬敬地拜读丈夫用素帛写的信,信中究竟说了些什么?

书信的前一部分是说要增加饭量保重身体,书信的后一部分是说经常想念。

扩展资料

在纸出现以前,人类曾经使用过许多材料来写字记事。我们的祖先最初是把文字刻在绢帛上画的图。龟甲上或兽骨上,叫做甲骨文。商周时代,人们又把需要保存的文字铸在青铜器上,或者刻在石头上,叫做钟鼎文、石鼓文。

当时,也有用绢帛作书写材料的,故《墨子》曰:“书之竹帛,传遗后世子孙。”但绢帛价格昂贵,一般人用不起,就连孔圣人都说:“贫不及素。”这里的“素”,指的就是绢帛。汉代一匹绢帛(长约10多米,宽不及1米)的价格相当于720斤大米。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绢帛

孔子的名言和解释

这句话的意思为:处在富贵的地位,就做富贵人应该做的事;处在贫贱的地位,就做贫贱时应该做的事。

出处:战国·子思《中庸》此乃中庸之道: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

白话释义:

君子只求就现在所处的地位,来做他应该做的事,不希望去做本分以外的事,处在富贵的地位,就做富贵人应该做的事。

处在贫贱的地位,就做贫贱时应该做的事;处在夷狄的地位,就做夷狄所应该做的事;处在患难,就做患难时所应该做的事。君子安心在道,乐天知命、知足守分,故能随遇而安,无论在什么地方,都能悠然自得。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中庸》出自《礼记》,原本是《礼记》四十九篇中的第三十一篇。《礼记》原名《小戴礼记》,又名《小戴记》,由汉宣帝时人戴圣根据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一批佚名儒家的著作合编而成。

宋代以前,学者皆主张《中庸》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子思所作。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子思作《中庸》。”李翱《李文公集·复性书》:“子思著《中庸》四十七篇,传于孟轲。”朱熹《中庸章句·序文》:“中庸何为而作也?子思子忧道学之失其传而作也。”

自宋代开始,有学者主张《中庸》是子思与秦汉之际的儒者杂述而成。欧阳修《问进士策》:“问:礼乐之书散亡,而杂出于诸儒之说,独《中庸》出于子思。子思,圣人之后也,所传宜得其真,而其说异乎圣人者,何也?”

叶适《习学记言序目·文鉴三》:“汉人虽称《中庸》子思所著,今以其书考之,疑不专出于子思也。”清人认为《中庸》非子思所作的也不乏其人,特别是崔述,在其《洙泗考信录》卷三中提出了三条论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而今人冯友兰、钱穆、劳思光等亦从文献、思想等方面论证《中庸》非子思所作。

作者简介:

孔伋,字子思,孔子的嫡孙、孔子之子孔鲤的儿子。大约生于周敬王三十七年(公元前483年),卒于周威烈王二十四年(公元前402年),享年82岁。

中国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受教于孔子的高足曾参,孔子的思想学说由曾参传子思,子思的门人再传孟子。后人把子思、孟子并称为思孟学派,因而子思上承曾参,下启孟子,在孔孟“道统”的传承中有重要地位。

《史记·孔子世家》记子思年六十二(当为八十二之误),而生卒年则不详。按子思之父孔鲤,死于孔子之前,子思的年代当跟孔子的年代相当。

子思在儒家学派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上承孔子中庸之学,下开孟子心性之论,并由此对宋代理学产生了重要而积极的影响。

因此,北宋徽宗年间,子思被追封为“沂水侯”;元文宗至顺元年(公元1330年),又被追封为“述圣公”,后人由此而尊他为“述圣”,受儒教祭祀。

《中庸》译文前四章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解释:

欲:想做的事;勿:不要;施:强加。

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

正心修身篇

1.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

释义孔子说:“一个人的质朴要是超过他的文采,就未免有些粗野;文采要是超过他的质朴,又未免有些浮华。只有文采和质朴结合的匀称均衡,那才称得上大雅君子。”

2.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为政》

释义 孔子说:“君子团结人而不搞勾结拉拢,小人只搞勾结拉拢而不团结人。”

3.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为政》

释义孔子说:“一个人不讲信誉,不知道他怎么可以立身处世。这就好比大车、小车缺乏了关键部件套不住牲口一样,那怎么能驾车走路呢?”

4.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雍也》

释义孔子说:“人能够问心无愧地活在世上,是因为他正值;不正值的人也能活在世上,那是因为他侥幸地避免了祸害。”

5.子曰:“志于道,据于徳,依于仁,游于艺。”——《述而》

释义孔子曰:“志向在道上,根据在徳上,依靠在仁上,而在礼仪、音乐、射箭、驾车、文字、算术这六艺之中研习游乐来陶冶身心。”

6.子曰:“德不孤,必有邻。”——《里仁》

释义孔子说:“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单的,必定有志同道合的人来同他做伙伴。”

7.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

释义孔子说:“智慧的人遇事不迷惑,仁德的人不忧愁,勇敢的人无所畏惧。”

8.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雍也》

释义孔子说:“聪明的人喜欢水,有仁德的人喜欢山。聪明的人活跃,有仁德的人沉静。聪明的人生活快乐,有仁德的人容易长寿。”

9.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释义孔子说:“见到贤人,就想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在内心自我反省有没有他那样的毛病。”

10.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释义孔子说:“君子懂得的是义,小人懂得的是利。”

11.孔子说:“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卫灵公》

释义孔子说:“君子庄重而不与人争执高下,合群而不拉帮结派。”

12.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卫灵公》

大意:孔子说:“花言巧语会败坏道德。遇到小事不能忍耐,就会扰乱了大事。”

13.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季氏》

释义孔子说:“君子有三件事情应该警戒:青少年时期,血气还未养成,要警惕不可迷恋女色;到了壮年时期,血气正在旺盛,要警惕不可争强好胜;等到年纪变老,血气已经衰退,要警惕不可贪得无厌。”

14.子曰:“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颜渊》

释义孔子说:“广泛地学习文化典籍,再用礼仪加以自我约束,就不致于产生叛离之心了。”

15.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卫灵公》

释义孔子说:“君子严格要求自己,小人苛刻要求别人。”

慎言敏行篇

16.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里仁》

释义孔子说:“君子说话要谨慎,做事要勤快。”

17.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里仁》

释义孔子说:“古时候的人言论不肯轻易出口,是因为他们认为单单说得出而自身做不到是可耻的。”

18.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问》

释义孔子说:“君子认为说得多而做得少是可耻的。”

19.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宪问》

2007-9-20 18:34 回复

相里忠祥

8位粉丝

2楼

释义孔子说:“国家政治清明,那么说话和行动都要正直;国家政治黑暗,难么行为要正直,而说话要谨慎随和。”

20.子曰:“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子罕》

释义孔子说:“听到合乎原则的话,能不接受吗?而接收之后能改正错误才可贵。听到顺从自己的话,能不高兴吗?而高兴之后能分析鉴别才可贵。而盲目高兴,不加分析;或表面接受,实际不改,对这种人我实在没有办法啊。”

21.子曰:“其言之不祚,则为之也难。”——《宪问》

释义孔子说:“他的话大言不惭,要他做起来就很难了。”

22.子曰:“过而不改,是为过矣。”——《卫灵公》

释义孔子说:“有了错误而不改正,这才是真正的错误呢。”

23.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季氏》

释义孔子说:“君子要有九种考虑:看到的时候要思考是否看明白了,听的时候要考虑是否听清楚了,待人接物的脸色要考虑是否温和,容貌态度要考虑是否恭敬,说话要考虑是否诚恳,办事要考虑是否认真,遇到疑难问题要考虑如何向别人请教,怨怒发作前要考虑将引起的后果,看到名利时要考虑得到它是否合乎道义。”

24.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无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述而》

释义 孔子说:“赤手空拳和老虎搏斗,不用船只而趟水过大河,这种死了都不后悔的人,我不同他共事。同沃共使的一定要是遇事谨慎小心,喜欢动脑子想点子来完成任务的人。”

25.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也。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季氏》

释义孔子说:“有益的快乐由三种,有害的快乐有三种。以得到礼乐的调节为快乐,以赞扬别人的长处为快乐,一多交贤能的朋友为快乐,这是有益的快乐。以傲慢自大为快乐,以无所事事地游荡为快乐,以过度的宴饮为快乐,这是有害的。”

诚信友爱篇

26.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颜渊》

释义孔子说:“君子喜欢成全别人的好事,不喜欢促成别人的坏事。小人却与此相反。

27.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述而》

释义孔子说:“君子胸怀坦荡,小人经常忧愁。”

28.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卫灵公》

释义孔子说:“即使大家都讨厌他,自己也不要随便附和,一定要考察一下;即使大家都喜欢他,也一定要考察一下。”

29.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学而》

释义孔子说:“不怕别人部料解自己,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30.子曰:“不逆诈,不亿不信,抑亦先觉者,是贤乎!”——《宪问》

释义孔子说:“不事先怀疑别人的欺诈,也不随意猜测别人的不诚实,然而却又能及早地加以察觉,这才是贤人啊!”

31.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为政》

释义孔子说:“观察一个人的所作所为,考察他所走过的道路,了解他的心情、爱好,那么这个人的真实面目怎么隐藏得住呢?怎么能隐藏得住呢?”

32.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卫灵公》

释义孔子说:“君子不因为一个人有几句正确言论就推荐他,也不因为一个人品德不好就废弃他的正确言论。”

33.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子罕》

释义孔子说:“可以同在一起学习的人,未必能一起通向真理;可以一起通向真理的人,未必能共同坚守真理;可以一起坚守真理的人,未必都能做到通权达变。”

2007-9-20 18:34 回复

相里忠祥

8位粉丝

3楼

34.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之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卫灵公》

释义孔子说:“可以同他谈话,却不同他谈话,这会错过人才;不可以同他谈话,却同他谈话,这是错说了话。聪明人既不会错过人才,也不会错说话。”

35.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卫灵公》

释义孔子说:“主张不同,不互相谋划事情。”

36.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

释义孔子说:“有志之士、仁德之人,不贪生怕死而损害仁德,肯勇于牺牲自己来维护仁德。”

37.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卫灵公》

释义孔子说:“多责备自己,少责备别人,就可以化解怨恨了。”

38.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志仁者。”——《卫灵公》

释义孔子说:“工匠要搞好他的工作,一定要事先修好他的工具。我们住在这个国家,就要为那些卿大夫中的贤人服务,与那些士人中的仁人交友。”

39.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季氏》

释义孔子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三种。同正直的人交朋友,同诚实的人交朋友,同见多识广的人交朋友,这是有益的。同阿谀奉承的人交朋友,同当面恭维背后诽谤的人交朋友,同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便有害了。”

40.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勿自辱焉。”——《颜渊》

释义孔子说:“诚恳地劝告他,好好地引导他,要使他仍然不听,也就算了,免得自找羞辱。”

仁德道义篇

41.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里仁》

释义孔子说:“只有仁人才能够以正确的态度去关爱人,也才能够以正确的态度去憎恨人。”

42.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学而》

释义孔子说:“花言巧语,又伪装出和善的面孔,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德的啊!”

43.子曰:“君子道者有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宪问》

释义孔子说:“君子达到的三个方面,我都没有做到:仁德的人遇事不忧愁,智慧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无所畏惧。”子贡说:“这三点正是老师的自我评论啊。”

44.子曰:“君子义以为质,厉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卫灵公》

释义孔子说:“君子把义作为做人的根本,用礼仪来实行它,用谦虚的话来表达它,用诚实的态度来完成它。这才是君子啊!”

45.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及所哺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颜渊》

释义孔子说:“出门做事就像接待贵宾一样认真,役使老百姓就像承担重大祭祀一样慎重。凡是自己不愿做的事,也不要强加给别人。无论在邦国里做事,在家族里做事,都不要让人怨恨自己。”

46.子曰:“刚、毅、木、讷,近仁。”——《子路》

释义孔子说:“刚强、果断、朴实、言语谨慎,这些品格接近于仁。”

47.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里仁》

释义孔子说:“居住在有仁德风气的地方是美好的。挑选住处,不选有仁风的地方,怎么能说是聪明呢?”

48.子曰:“当仁,不让于师。”——《卫灵公》

释义孔子说:“面对着合乎仁德的事,可以不必对老师讲谦让。”

49.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宪问》

释义孔子说:“有道德的人一定有精彩的言论,而有精彩言论的人不一定有道德。仁人一定勇敢,而勇敢的人不一定是仁人。”

2007-9-20 18:34 回复

相里忠祥

8位粉丝

4楼

50.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卫灵公》

释义孔子说:“君子能安守穷困,小人穷困了就会胡作非为。”

谦逊恭谨篇

51. 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知己也。”——《卫灵公》

释义孔子说:“君子只担心自己没有才能,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

52.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

释义孔子说:“少年子弟平时在家要孝顺父母,出门要敬爱兄长,做事要谨慎,说话要讲信用,要广泛关爱大众,亲近有仁德的人。若还有富余的精力,就用来学习文化知识。”

53.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衰,吾何以观之哉!”——《八佾》

释义孔子说:“处在上位而不宽宏大量,举行礼仪时不严肃认真,参加丧礼时不悲伤。这种表现,我怎么能看得下去啊!”

54.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炊。其争也君子。”

——《八佾》

释义孔子说:“君子没有什么可争抢的事情。如果有的话,那一定是比赛射箭吧!比箭时,先相互作揖致意,然后上场;比赛完毕下场后又互相敬酒。这才是君子之争。”

55.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述而》

释义孔子说:“至于把我看成圣人和仁人,那我怎么敢担当!我只不过是学习和工作从不厌倦,教诲学生从不感到厌烦,仅仅做到这些就是了。”

56.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泰伯》

释义孔子说:“一个人即使有周公那样美好的才能,只要他骄傲而吝啬,那其他方面也就不值一提了。”

57.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述而》

释义孔子说:“在道德上不加以修养,在学问上不去讲习,听到合乎义理的事情不能跟上去做,有过错不能改正,这些都是我感到忧虑的呀。”

58.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子罕》

释义孔子说:“我有知识吗?我没有知识。有一个乡下人向我提了个问题,我原本是一点也不知道的;我从他那个问题的正反两方面加以盘问,得出答案,再尽量告诉他。”

59.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子路》

释义孔子说:“君子安详宽和而不傲气逼人,小人傲气逼人而不安详宽和。”

60.子曰:“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将入门,策其马,曰:‘非敢后也,马不进也。’”——《雍也》

释义孔子说:“孟之反这个人不夸耀自己,他在队伍败退时留在最后作掩护,将要退进城门时,他鞭打着马匹说:‘不是我敢于断后,是马不肯走哇。”

求知好学篇

61.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季氏》

释义孔子说:“生来就知道的人,是上等;通过学习才知道的人,次一等;遇到困难才去学习的人,又次一等;遇到困难也不学习,这种人是最下等的了。”

62.子曰:“吾十有五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释义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做学问,三十岁上立身处世站稳脚跟,四十岁上学识多起来遇事不致迷惑,五十岁上知道了上天赋予我的使命,六十岁上对听到的言论能辨别真假是非,七十岁上怎么想就能怎么做,而不会越出规矩。”

63.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

释义孔子说:“我曾经整天不吃饭,整夜不睡觉,去反复思考,结果却没有什么益处,不如去学习。”

2007-9-20 18:34 回复

相里忠祥

8位粉丝

5楼

6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释义孔子说:“只一味读书而不知思考,就容易受骗;只一味思考而不去读书,仍然不能解除疑惑。”

65.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泰伯》

释义孔子说:“我做学问的急迫感,就像追赶什么东西唯恐赶不上那样,而赶上了还又怕失掉。”

66.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释义孔子说:“对学得的只是按时去温习它,不是很高兴的事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到,不是很快乐吗?别人不理解自己,自己也不怨怒,不是个有修养的君子吗?”

67.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释义孔子说:“温习旧有的知识时,能有新的体会、新的见解,这样的人就可以做老师了。”

68.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释义孔子说:“君子在饮食上不要求饱足,居住上不要求安逸,做事勤快,说话谨慎,主动向有道德的人学习,从而改正自己的不足方面,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的人了。”

69.子曰:“苗而不秀这忧矣夫!秀而不实者忧矣夫!”——《子罕》

释义孔子说:“像庄稼那样只长苗而不开花的是有的吧!只开花而不结果的也是有的吧!”

70.子曰:“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宪问》

释义孔子说:“读书人如果留恋安逸的生活,就不配做读书人了。”

71.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释义孔子说:“有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值得我看作老师的人。我选择他们的优点供自己学习,看到他们的缺点就检查自己,加以改正。”

72.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释义孔子曰:“对于学问和事业,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而喜爱它的人又不如从中深感快乐的人。”

73.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宪问》

释义孔子说:“古时的人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现在的人学习是为了装饰自己给别人看。”

74.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子罕》

释义孔子杜绝了四种毛病,做到:不凭空臆测,不绝对肯定,不拘泥固执,不自以为是。

75.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述而》

释义孔子说:“如能让我多活几年,到五十岁去学习《周易》,便可以不再有大的过错了。”

希望对你有帮助,

#能力训练# 导语《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一篇。《礼记》是古代一部重要的汉民族典章制度书籍。为战国时子思作。全篇以“中庸”作为的道德准则和修身做人的道理。宋代理学家朱熹把它与《大学》、《论语》、《孟子》并列为“四书”。

 《中庸》书名,有三层意思:

 1.为一般人说法。中庸既不是上智,也不是下愚,中庸就是一般平常人。

 2.中庸就是恰好。中是不偏差,庸是常道,也就是没有太过与不及,一般人就是容易想的多说的多做的少;恰好就是父子夫妇兄弟相处恰好,修道修心恰好,为人处事恰好,全力以赴恰好。

 3.以中为用,也就是用中。中是体,庸是用,明体才能达用,也才可以尽心尽性。而中体是天命本性,所以本经由天命之性开始。

 

第一章:天命

 (1)原文: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译文:上天赋予人的这一点真灵,就是人的自性本性。人依循天理良心(本性)的所思所做所为就叫做道。接受圣人的教化,改毛病去脾气,能调整自己的太过或不及,而回到自性中道,这就是修道。

 (2)原文: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能。莫现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译文:“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如果可离,就是身外之物了,不是“道”了。所以有道德修养的人在别人看不到的地方,要戒惧谨慎;在别人听不到的地方,要有敬畏的存心。没有比隐暗的地方更容易显现是非善恶的;没有比那细微之事物更容易显现曲直对错的。所以修道之人在独处之时也要戒惧谨慎,战胜自己那些容易出轨的心念与行为。

 (3)原文: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译文:喜怒哀乐是人人都有的情感,但当喜怒哀乐的情感还没有发动的时候,心是寂然不动的,所以没有(太过与不及)的弊病,这就叫做(中)。当七情六欲感应外境而发了出来,都能做到没有太过与不及,没有不合理而都能恰好中节,这就叫做(和)。中是生天生地生人的大根源;和是天下万物所共同通行的大路。有修养的君子如果能做到顺道体合道用的中与和两种境界,那么天地都会安居正位,万物也都可以顺遂生长。

 

第二章:自诚明。

 (4)原文: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者明矣,明则诚矣。

 译文:自家的真宰发动,内外纯粹灵明,就是自性光明的人;自己由不明白到明白人生真谛,也逐步明心见性了,这是接受教化的功效。至诚如神的人定慧圆明,也能让天下人明白道而修自性的道;能了悟真理必能真诚修道。

 (5)原文:诚者,自诚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智也;性之德也,合内外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

 译文:见性率性尽性的人,是自性自成,不待外力;心中有道,自然会顺天性行出当行的路。天地万物的初生与成就,都包含在诚字里头,没有诚,就不能成就万事万物。所以,有修养的君子最宝贵的是灵性的洁白光明,不敢自欺也不敢不敬。一心许天一命交天的真诚既可以成就自己,同时也能成就万物。承担自己的天命,是的慈悲;创造众生的慧命,是的智慧;天性具足万德,尽性的人可以成就内德外功,也可以让一切事物有好的开始,也有好的结果,所以一切人、事、物都恰好,得到本末一贯的安顿。

 (6)原文: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译文:天道真诚不二,没有分别对待,没有染着攀缘,能合同一切;如果我们能善待众生不起分别,生命会跟天道一样,能容受一切;诚心抱守道心不外放,这是人道的修持,人道用来成就人生的价值与意义。力量从天性来的人,做事不会让人感觉需要勉强使力,需要劳神苦思,而是自然契合。守中不失,淡定从容安行,自然与道契合,是圣人的行持;贤人明诚之后要守诚,在发动自性三德智仁勇;用智慧决择中道,用仁心固守真理,用勇气行出正道。

 (7)原文: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译文:只有天下极端真诚的人(超凡入圣的圣人),能以真理为基础,以心法为依归,以愿力为成就,一心许天实践天命,充分发挥他的自性本性;充分发挥他的自性本性(明心见性之人),自然能唤醒大家,把生命安立在良知良能、纲常伦理、孝悌忠恕上;当人心都思无邪,顺合天道,则人与物的关系和谐,万物就能顺遂生成;人与物并育共成,而不相互伤害,就帮助完成天生地养的功德;能帮助天地造化万物的人,是与天地并列为三的圣人。

 (8)原文:其次致曲。曲能有诚:诚则形,形则着,着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唯天下至诚,为能化。

 译文:比圣人次一等的贤人,能用一念止众念的方法,收回外放的心,达到归零清静,诚心自然显现。诚心自然显现,就能知止而择固,中心有主;心神有主,思想言语行为发而中节叫做着,着是行为合规矩合法度;遵守天的规律,考验现前没有疑惑叫做明;明白天时天命,道行天下没有阻碍叫做动;一切有为无为的行动作为,能让万物改变而更好叫做变;道的潜移默化,让万物经由改变而成熟叫做化;所以,世间万物都是(圣神一诚)所变化成就。

 (9)原文:至诚之道,可以前知。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现乎蓍龟,动乎四体,祸福将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诚如神。

 译文:生命的理气象通而为一的人,能知道过去未来的事,是先知先觉者。有前知的智慧,看到人间吉祥的预兆,就能推断国运必昌隆;当国家气数将尽,不祥的预兆就会出现。祯祥或妖孽的气数,人凭着身心也能感应得到;天地人物的吉凶祸福气数是一个整体的感应场,气机向好的方向或向坏的方向展开,诚明的人可以先知道。所以,至诚的圣人,连上天在想什么都能知道。

 

第三章:鬼神之德

 (10)原文:子曰:[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不可遗。使天下之人,斋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诗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夫微之显,诚之不可掩,如此夫!]

 译文:孔子说:善恶感应祸福吉凶的道理,都由鬼神来主宰,他们是很厉害的!鬼神的眼睛虽看不见,却能照见一切的形色;鬼神的灵力耳朵听不见,却能感通最隐微的声音;鬼神体察万物的吉凶得失,丝毫都不会遗漏。使天下的人,穿着盛大的礼服,斋戒明洁,诚心礼拜,以诚接神就能感应神在上下左右,无所不在。《诗经.大雅.抑篇》上说:神来不来,不是人心可以揣测,更不能戏侮轻慢。由隐微而趋于显着,人神交相感应,会产生祸福吉凶,无论诚是不诚,都是不能隐藏的,所以说,人必须要慎独存诚。

 (11)原文: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

 译文:天地的法则,是广博、深厚、高大、光明、悠远、长久。天道高明,覆育万物;地道博厚,载育万物;既高明又博厚,自然悠久,悠久就可以成就万物。

 (12)原文:故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如此者,不现而彰,不动而变,无为而成。

 译文:所以天地鬼神之道的力量从没间断,一念不生一尘不染,性光内照心神凝定。这样真诚不二才能长久,自强不息才能成就事功,而有征验。德性事功能信人服人,就能传达广远,像大地能承载,所以能成就博厚。广博能包纳万物,广厚能承载万物,德明道高,所以能成就高明。合同天地,万古长存,所以能成就无尽无穷无极。做到这样的境界,圣人之道不必刻意显现,自然彰明在万物身上,不用自己有所动作,万物自然变化入神,不用有所作为,万物自然成就。

 (13)原文: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无穷也,日月星辰系焉,万物覆焉。今夫地,一摄土之多;及其广厚,载华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泄,万物载焉。今夫山,一卷石之多,及其广大,草木生之,禽兽居之,宝藏兴焉。今夫水,一勺之多,及其不测,鼋鼍蛟龙,鱼鳖生焉,货财殖焉。

 译文:天地的道只是一个诚,所以能永不止息的运行造化生成。天地的诚,表现在守中抱一,天地的生,在常不息常自在。造物主没有二心,抱一不失,所以化育生成万物的力量,奥妙不可测量。太极是先天的一,自生自成;人物是后天的有,阴阳合成。今天我们看到的天,只不过是由那小小的亮光所累积,但是天的广大无穷尽的作用,日月星辰都悬挂在上头,地上万物都覆育在里头;今天我们看到的地,只不过是一把土所累积,但是地的广阔和深厚的作用,却载负着华山、岳山也不觉得重;收摄着大河大海也不会泄漏,甚至万物都被它承载着蕴育着;今天我们看到的山,只不过是一块块像拳头一样大小的石头所累积而成,但是山的广阔高大,草木可以生长在上面,飞禽走兽可以栖息在里面,更可以蕴藏无穷无尽的宝藏;今天我们看到的水,只不过是由一杓一杓的水所累积的,但是水成为深广不可测的海洋时,鼋鼍蛟龙鱼鳖都生长在其中,还有更多的资源和财富都在这里生成。

 (14)原文:诗云:[维天之命,于穆不已。]盖曰:天之所以为天也。[于乎不显,文王之德之纯。]盖曰:文王之所以为文也,纯亦不已。故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

 译文:《诗经.周颂.维天之命篇》说:上天的力量是如此的广大深远永不止息。这大概就是说的天之所以为天的原因吧。文王的纯德,盛大光明可以跟天一样。这大概就是说文王之所以被称为文王的原因吧。纯诚是没有止息的。所以说:如果修行没有修到至德无漏,至高无上的大德是无法成就的。所以修行之人要先重道尊德尽性,来涵养内德,同时也要广博的充实学问。修行之人要广学多闻,来开阔自己的学问见识,同时深入性理心法的精细隐微处,以探索大道的玄妙;通过广博的学问与精微妙理所成就的高明生命,可以扩大给出成人成物的实践,经由调和天地阴阳、正性立命的中道生命,可以达到济世救人、自强不息的事功。温习返照自古及今不离自身的佛性(自性),就能觉知自身的天命是万古常新。修行之人做到成己的仁德与成物的智德,生命就笃实厚重;修行人遵行戒律,主敬存诚,就能表现礼的高贵。

 

第四章:君子时中

 (15)原文:子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子曰:[中庸其至乎!民鲜能久矣。]

 译文:孔子说:上根器的人用天道天理作准则,用天命天性做枢纽,而能通达万物,化行天下,叫做中庸;下根器的人不悟天命,不知使命,也不能开启自己的生命,昧己逐物,妄念妄做妄行,真主人做不了主,这就是违反自性中道。有德性的君子之所以能做到中庸,是因为他们守着中正不变的常道,能承担自己的天命,了悟自己的使命,开启自己的生命,做到随事而中,随时而中;没有德性的小人之所以不能做到中庸,常常违反他们的自性中道,是因为他们不知道中庸的可贵,不能明德成圣,反而无所禁忌,胆大妄为。孔子说:中庸成为的德性,表示人民忘了日用家常的中道已经很久了。

 (16)原文:子曰:[素行隐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

 译文:孔子说:探索隐僻的道理,做些诡异的行为,既不遵守正道,又自鸣得意,都是隐怪的行为。后世也许会有人来记述他,为他立传,但我是不会这样做的。有德行的人会遵循中庸之道去做,但是半途而废,没有信心诚心毅力,不坚持下去,我是不会这么做的。有德行的人遵循中庸之道去做,虽然世人不知道,还是默默守护天道天命,传承中庸的教化,只有圣人做得来。

 (17)原文:子曰:[回之为仁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子曰:[人皆曰:[余智],驱而纳之罟、擭、陷阱之中,而莫知避也。人皆曰:[余智],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子曰:[舜其大智也欤!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译文:孔子说:颜回就是一个这样的人,他选择了中庸,得到了密授指点的性命天道,就紧紧地把它放在心中,不敢有所失落。孔子说:人人都说自己很聪明,可是被驱逐到罗网陷阱之中却不知躲避;人人都说自己聪明,可是他们选择了中庸之道却连一个月的时间都不能坚持。这里指一个人天命天性做不了主,被情识欲望拖着走,就好象掉入罗网笼子洞坑一样,不知躲避,是愚昧到了极点,知道天性天命的尊贵而不能守是智慧不及。孔子说:虞舜能顺天性行事,所以能尽人性尽物性;虞舜能执用两中,才能成就中庸的智慧;虞舜不自以为有智慧,所以能看到万事万物的实相;像这样无我无人无物,既圆满人道又成就天道,真是大智慧的人!大舜在请教别人当中,获得人情真正的需要;大舜不认为自己的智慧,只是顺着天性去体察万物,所以能获得万物的实情。无己所以能接纳万物而得物情,好问所以能接近众生而得人情。大舜有虚静的心,能觉察浅近的话语,而悟透深远的事情,就好象高明的医生,问一两句话,就能通透病人隐微的病情。觉察浅近的话语,是大舜勤政爱民的心。他行仁德,不掉入主观好恶私心偏见,所以能包容别人的过失,让犯过者有忏悔自新的机会。他抓住大道的体用跟两端,而能调和并立定在至善上面;行出至德,推爱天下的同时,能守住自性中道。这就是舜之所以为舜的原因吧!

 (18)原文: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译文:孔子说:一个勇敢的人,可以把天下国家的权柄平分给人;一个勇敢的人,高官厚禄可以推辞不要;一个勇敢的人,可以不惜牺牲生命;可是他却做不到中庸之道。

 (19)原文:子路问[强]。子曰:[南方之强欤?北方之强欤?抑而强欤?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

 译文:子路问什么是强。孔子说:南方的强呢?北方的强呢?还是你自认为的强呢?怀抱宽厚仁慈、和气容忍来教化人,顺着道理情理修身做事待人;善用智慧来圆满人事,用理性来解决问题,决不报复那些蛮横不讲理的人,这就是南方的强,是君子的强;睡在刀枪盔甲上面,随时要跟人拼命,死也不后悔,不害怕,这是强盗的勇敢;只是在血气上逞强,在意气上逞勇,缺少自性智仁勇三德,会造成副作用后遗症伤害,这是北方的强。所以有道之人用中和的态度待人处世,不攀缘不执着不陷溺,不苟且盲从,随和而不同流合污,不被世俗潮流所转移改变。具有富贵不*,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的大人器度,能表现武勇的神气;中道而立,不掉入太过或不及的偏差。国家有道的时候,不因为我而阻碍道的流通,也就是不要把天下有道变成天下无道,舜辅佐尧不改变尧本来的勤政治国方式叫不变塞;当国家无道能以身殉道,好象殷商的箕子、微子、比干不改变臣节臣道一样,生命牺牲而道成天下。即无道能守道。这才是真正的强!

 (20)原文:子曰:[好学近乎智,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译文:孔子说:好学不等于智慧,可是好学能够让人耳目聪明,所以说好学近于智慧;力行不等于仁德,可是力行圣贤路菩萨道,能够发奋自己的志向,所以说力行近于仁德;知耻不等于勇敢,可是知耻可以惕励自己在改毛病去脾气上面精进,所以说知耻近于勇敢。学问的追求在渊博,也要广博,渊博才有高明的见识,广博才有英明的判断;问一定要精详审密,打破沙锅问到底,才会得到真实的学问,才会学的踏实;光请问别人自己不思考,不生根的学问不是自己的,所以一定要深思,才能得到学问的真义;光用心思考而不辨明究竟,这样的思虑未必清明,所以思考之后,必须有辨析体证的功夫,达到思维清明;光是辨析清楚而不去实践,这样的辨析未必对自己有帮助,所以一定要紧跟着去实行,以收到辨析的好处。宁可不学,一旦学习必定要学到会,还有不会好象没有学习,手脚要怎么安顿呢?宁可不问,有问一定要问个清楚,还有不清楚就好象没问,身心要怎么安顿呢?宁可不想,有想一定要有得于心,还有不得于心就好象没想,心思要怎么安顿呢?宁可不辨,辨析一定力求明白,有不明白好象没有辨析,道理要如何安顿呢?宁可不做,做一定要做得地道,做得不地道好象没有做,生命要如何安顿呢?别人一次就会,我百次也会;别人十次就会,我千次也会。果真能奉行此道,虽然愚笨也可以变得聪明,虽然懦弱也可以变得刚强。

 (21)原文: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

 译文:不论什么事情要事先做好准备,临事才能定静从容;事先没有做好定静的准备,临事就会慌乱失措;说话前心神不乱,这句话就不会是非颠倒前后矛盾,也不会吞吞吐吐说不出来;做事情之前,心神静定,就不会被事情困住,也不会掉入困难或容易的考虑,而掉入举棋不定的疑心病;行事做为之前,胸怀坦荡光明,就不会惭愧悔恨,也不会有来不清去不明的毛病;学道修道讲道办道行道,能够明心见性一心不乱,就不会昧理障事失言失人行不通。

 (22)原文: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译文:有的人生下来就明白道理,这是上智上根器的人;有的人经过学习才明白道理,这是中智中根器的人;有的人经过困顿困苦困难才明白道理,这是下愚下根器的人。在最初他们虽然有智愚的不同,可是经由学习而达到上智,就没有上根下根的分别了,所以人生最难能可贵的是学习。有的人闻道不舍,安心的去做,舍身舍心无怨无悔;有的人知道好处才去做;有的人靠他力推动才去做,可是经由力行都达到圆满究竟的境地,他们也没有什么分别。



十二岁文言文阅读答案

1 我十二岁那年阅读答案

答案:

1、城里女人教训自己儿子的话深深 了“我”,让“我”感到无比耻辱,觉得遭受到“自出生以来最为严厉的打击和摧残”

2、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当时“我”愤怒的状态

3、示例:在别人眼里,收破烂的穷人的孩子,还会继续收破烂,要想改变着一切,只有靠自己的勤奋和努力

题目:

1、读文中画线的句子,说说“我”在“十二岁那年夏天”受到了怎样的“心灵伤害”

2、下面的句子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我捏紧了小小的拳头,像一只发怒的小兽一样······

3、结合文章内容,请你在第⒀段的画线处补出“我终于明白”了什么

2 文言文阅读 谢尚,字仁祖

1谢仁祖①年八岁,谢豫章将送客②。

尔时语已神悟,自参上流。诸人咸共叹之,曰:"年少,一坐之颜回③。

"仁祖曰:"坐无尼父④,焉别颜回?"「注释」①谢仁祖:谢尚,字仁祖,官至镇西将军、豫州刺史。②谢豫章:谢鲲,字幼舆,曾任豫章太守。

③一坐:所有在座的人。坐,同"座"④尼父:指孔子,孔子被尊称为"尼父"父:古代男子的美称。

「译文」谢仁祖(谢尚)八岁的时候,父亲谢豫章(谢鲲)带着他送客。此时谢仁祖已经是聪明颖悟,应答敏捷的上流人才了。

大家都在赞扬他,说道:"少年是坐中的颜回呀。"谢仁祖答道:"坐上没有孔子,怎么能区别出颜回呢?"2讲的是吴兴太守张玄之八岁那年,掉了牙齿,前辈贤达知道他聪颖异常,故意戏弄他说:“你嘴里为什么开了个狗洞?”张玄之应声回答说:“正是为了让你们这样的人从这洞中出入。”

3 求10篇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1、黄琬巧对 黄琬幼而慧。

祖父琼,为魏郡太守。建和元年正月日食。

京师不见而琼以状闻。太后诏问所食多少。

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琬年七岁,在旁,曰:“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琼大惊,即以其言应诏,而深奇爱之。

注释①建和:汉桓帝年号。建和元年为公元147年。

②京师不见:京城里看不到那次日食的情况。 文化常识 “太后”及其他。

自从秦朝起,天子称“皇帝”,皇帝的妻子称“皇后”。“太后”(或皇太后)指皇帝的母亲(周朝诸侯王的母亲也称“太后”),皇帝的父亲称“太上皇”。

皇帝的祖母称“太皇太后”,皇帝的祖父叫“太上太皇”。“太”有至高至大的意思,因此皇帝的医生叫“太医”,皇帝的老师叫“太师”,皇帝的祖庙叫“太庙”。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诏 ②奇 2、翻译:①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 ;②即以其言应诏 3、选择:“琼以状闻”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①黄琼因此听说了这情况;②黄琼把这情况报告皇上;③黄琼把这情况让皇上听到。 4、理解:黄琬说的日食后的样子到底是怎样的? 2、神童庄有恭 粤中庄有恭,幼有神童之誉。

家邻镇粤将军署,时为放风筝之戏,适落于将军署之内宅,庄直入索取。诸役以其神格非凡,遽诘之曰:“童子何来?”庄以实对。

将军曰:“汝曾读书否?曾属对否?”庄曰:“对,小事耳,何难之有!”将军曰:“能对几字?”庄曰:“一字能字,一百字亦能之。”将军以其方之大而夸也,因指厅事所张画幅而命之对曰“旧画一堂,龙不吟,虎不啸,花不闻香鸟不叫,见此小子可笑可笑。”

庄曰:“即此间一局棋,便可对矣。”应声云:“残棋半局,车无轮,马无鞍,炮无烟火卒无粮,喝声将军提防提防。”

注释①粤中:今广东番禺市。②庄有恭:清朝人,官至刑部尚书。

③神格:神条与气质。④曾属对否:曾经学过对对子吗?⑤厅事:指大堂。

⑥火卒:军中伙夫。 文化常识 象棋。

围棋与象棋是中国的两大棋类活动。多数专家认为,先有围棋后有象棋。

“象棋”一词最早出现在《楚辞·招魂》中,自秦汉至唐初,象棋中只有将、车、马、卒四个兵种。唐时加了“炮”,到北宋时加了“偏”、“禅”,相当于“士”、“象”。

至北宋末南宋初,中国象棋才真正定型:一副象棋32枚子,分将、士、象、兵、车、马、炮。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署 ②适 ③弈 ④对 ⑤夸 2、翻译:①诸役以其幼而忽之 ;②遽诘之曰 ;③庄以实对 ;④何难之有! 3、曹植聪慧 曹植年十余岁,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

太祖尝视其文,谓植曰:“汝请人邪?”植跪曰:“言出为论,下笔成章,顾当面试。奈何请人?”时邺笔立成,可观。

太祖甚异之。 注释①《诗》、《论》:指《诗经》和《论语》。

②赋:古代的一种文体。③太祖:指曹操。

④论:议论。⑤邺:古地名,在今河南境内。

⑥铜雀台:曹操在邺城所建的亭台。 文化常识 文学家曹植。

曹植是曹操的儿子,字子建。他从小颖悟,从上文看,十多岁时读过的书已相当多,而且文章也写得不错了。

因富于才学,早年曾受曹操宠爱,一度欲立为太子,于是引起了其兄曹丕的忌恨。曹丕称帝后,曹植更受猜忌,郁郁而死。

他的诗歌多为五言,前期少数伤口反映了社会的动乱与自己的抱负,后期则表现自己的苦闷心情。今有《曹子建集》。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顾 ②悉 ③将 ④诸 ⑤援 2、翻译:善属文 ;②奈何请人 ;③太祖甚异之 3、理解:“可观”的意思是什么? 4、默写《七步诗》。 4、鲍子难客 齐田氏祖于庭,食客千人。

有献鱼、雁者,田氏视之,乃吧曰:“天之于民厚矣!殖五谷,生鱼鸟,以为之用。”众客和之。

有鲍氏之子,年十二,亦在坐,进曰:“不如君言。天地万物与我并生,类也。

类无贵贱,徒以小大智力而相制,彼此相食,非相为而生。人取可食者食之,岂天本为人生之?且蚊蚋囋肤,虎狼食肉,非天本为蚊蚋生人、虎狼生肉者也!” 注释①田氏:齐国姓田的(贵族)。

②祖:古人出远门设宴祭路神叫“祖”。③繁:毓。

④非相为而生:不是为了对方的生存而生存的。⑤蚋:一种吸血的小虫。

⑥囋:叮咬。 文化常识 食客。

春秋战国时期凭一技之长投靠贵族的人叫“食客”。权贵人家为了网罗人才及显示实力,多的有食客三千,少的也有数百。

在食客中有的善出谋划策,有的善外交辞令,那些擅长于偷鸡摸狗的有时也能成为食客。食客中凭才能大小区分等级。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和 ②亦 ③并 ④类 2、翻译:①天之于民厚矣 ②不如君言 ③徒以小大智力而相制 3、题目“鲍子难客”中的“难”,解释为 。 5、曹绍夔捉“怪” 洛阳有僧,房中有罄,日夜辄自鸣。

僧以为怪,惧而成疾。求术士百方禁之,终不能已。

绍夔与僧善,来问疾,僧俱以告,俄,击斋钟,罄复作声。绍夔笑曰:“明日可设盛馔,当为除之。”

僧虽不信绍夔言,然冀其有效,乃具馔以待之。夔食讫,出怀中锉,锉罄数处,其响遂绝。

僧苦问其所以,绍夔云:“此罄与钟律合,击彼此应。”僧大喜,其疾亦愈。

注释①罄:一种打击乐器。和尚用来作佛事。

②术士:有。

4 阎百诗勤学成才文言文阅读答案

答案

1、(1)这样(2)看

2、幼时接受学习(教育),书要读上许多遍,才大致顺口。

3、“暗记不复出声”者十年。

4、克服困难,努力不懈,就能获得成功

翻译

阎百诗先生是国中的经学大师,记忆力非凡。但是他的天资是非常愚钝,小时候读书,背诵上百遍才略微明白,他的身体又容易生病,他母亲不让他读书,他就暗暗记着不张口。就这样过了十年,一天,突然觉得豁然开朗。再看以前所读的书,一点都没有疑惑的地方。这是因为辛苦地堆积精力才会这样。世上的人以自己的愚笨而退缩。或者以自己生病为借口而荒废学业的人,和百诗先生相比,应该明白这是很惭愧的了。

5 课外文言阅读(12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答案小题1D小题1C小题1B小题1D小题1(1)老师的学问极其宏大,所以天下没有国家能容得下您。

老师是否可以稍微降低一点标准呢?(2)但如果以义为后,以利为先,那么大臣不杀掉国君而全部夺取他的财利,就不会感到满足。(3)把天下人的快乐作为自己的快乐,把天下人的忧愁作为自己的忧愁,这样却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的,没有这种情况。

答案解析小题1病:担心,忧虑小题1都是代词,通“尔”A表顺承“那么”/表转折,“却”;B表顺承,“就”/表转折“竟然”;D助,主谓取独,/近指代词,可译为“这”。小题1疑问句,其余为倒装句。

小题1后半句对原文“使尔多财,吾为尔宰”的误解,其中“使”是“假使”的意思。 全句意思是“如果将来你发了财,我愿替你当管家”。

小题1(1)“道至大”1分,“莫”1分,“盖少贬”1分,4分。(2)“苟”1分,“后义,先利”1分“不餍”1分。

(3)乐、忧“意动用法1分,”王'1分,倒装1分。参考译文孔子迁居到蔡国的第三年,吴国军队攻伐陈国。

楚国出兵援救陈国,驻扎在城父。听说孔子在陈国、蔡国之间,楚昭王派人聘请孔子。

孔子准备前往拜见回礼,陈国、蔡国的大夫谋划说:“孔子是个贤人,他所讥刺抨击的都切中诸侯的弊病。如今他长久滞留在陈国、蔡国之间,众大夫所作所为都违反仲尼的心意。

如今楚国,是大国,派人前来聘请孔子,倘若孔子在楚国起用,我们这些在陈国、蔡国主事的大夫就危俭了。 ”于是就共同调发役徒将孔子围困在野外。

孔子没法行路,断绝了粮食。随从的弟子疲惫不堪,饿得站不起来。

但孔子仍讲习诵读,演奏歌唱,传授诗书礼乐毫不间断。子路生气,来见孔子说:“君子也有穷困吗?”孔子说:“君子能固守穷困而不动摇,小人穷困就胡作非为了。

”子贡怒气发作。孔子说:“赐啊,你以为我是个博学强记的人吗?”子贡说:“是。

难道不是吗?”孔子说:“不是啊。我是用一个思想贯穿于全部学说。”

孔子知道弟子们有怨恨之心,就召见子路而询问道:“《诗》中说:‘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却疲于奔命在空旷的原野。 ’我们的学说难道有不对的地方吗?我们为什么沦落到这个地步?”子路说:“猜想我们还没有达到仁吧!所以别人不信任我们。

猜想我们还没有达到知吧!所以别人不实行我们的学说。”孔子说:“有这些缘由吗!仲由,我打比方给你听,假如仁者就必定受到信任,那怎么还会有伯夷、叔齐?假如知者就必定能行得通,那怎么还会有王子比干?”子路出去,子贡进入见面。

孔子说:“赐啊,《诗》中说:‘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却疲于奔命在空旷的原野。’我们的学说难道有不对的地方吗?我们为什么沦落到这个地步?”子贡说:“老师的学说极其弘大,所以天下没有国家能容得下您。

老师是否可以稍微降低一点标准呢?”孔子说:“赐,优秀的农夫善于播种耕耘却不能保证获得好收成,优秀的工匠擅长工艺技巧却不能迎合所有人的要求。 君子能够修明自己的学说,用法度来规范国家,用道统来治理臣民,但不能保证被世道所容,如今你不修明你奉行的学说却去追求被世人收容。

赐,你的志向太不远了!”子贡出去,颜回入门进见。孔子说:“回啊,《诗》中说:‘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却疲于奔命在空旷的原野。

’我们的学说难道有不对的地方吗?我们为什么沦落到这个地步?”颜回说:“老师的学说极其弘大,所以天下没有国家能够容纳。即使如此,老师推广而实行它,不被容纳怕什么?正是不被容纳,然后才现出君子本色!老师的学说不修明,这是我们的耻辱。

老师的学说已经努力修明而不被采用,这是当权者的耻辱。 不被容纳怕什么?不被容纳然后才现出君子本色尸孔子高兴地笑道:“有道理啊,颜家的孩子!假使你拥有许多财产,我给你当管家。”

于是孔子派子贡到达楚国。楚昭王兴师动众迎接孔子,孔子然后得以脱身。

6 古文阅读及答案任何

[湖北卷]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4题 李超,字魁吾,淄之西鄙人豪爽好施偶一僧来托钵,李饱啖之僧甚感荷,乃曰:“吾少林出也有薄技,请以相授”李喜,馆之客舍,丰其给,旦夕从学三月,艺颇精,意得甚僧问:“汝益乎?”日:“益矣师所能者,我已尽能之”僧笑,命李试其技李乃解衣唾手,如猿飞,如鸟落,腾越移时,诩诩然骄人而立僧又笑曰:“可矣子既尽吾能,请一角低昂”李忻然,即各交臂作势既而各撑格拒,李时时蹈僧瑕,僧忽一脚飞掷,李已仰跌丈余僧抚掌曰:“子尚未尽吾能也”李以掌致地,惭沮请教又数日,僧辞去李由此以名,遨游南北,罔有其对偶适历下,见一少年尼僧弄艺于场,观者填溢尼告众客曰:“颠倒一身,殊大冷落有好事者,不妨下场一扑为戏”如是三言众相顾,迄无应者李在侧,不觉技痒,意气而进尼便笑与合掌才一交手,尼便呵止曰:“此少林宗派也”即问:“尊师何人?”李初不言,尼固诘之,乃以僧告尼拱手曰:“憨和尚汝师耶?若尔,不必交手足,愿拜下风”李请之再四,尼不可众怂恿之,尼乃曰:“既是憨弟子,同是个中人,无妨一戏但两相会意可耳”李诺之然以其文弱故,易之又年少喜胜,思欲败之,以要一日之名方颉颃间,尼即遽止,李问其故,但笑不言,李以为怯,固请再角尼乃起少间李腾一踝去尼骈五指下削其股,李觉膝下如中刀斧,蹶仆不能起尼笑谢曰:“孟浪忤客,幸勿罪!”李异归,月余始愈,后年余,僧复来,为述往事僧惊曰:“汝大卤莽!惹他为何?幸先以我名告之,不然,股已断矣!”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超,字魁吾,淄之西鄙人 鄙:粗俗 B又年少喜胜,思欲败之,以要一日之名 要:求取 C然以其文弱故,易之 易:轻视 D偶适历下,见一少年尼僧弄艺于场 适:到……去 12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吾少林出也有薄技,请以相授 独是成氏子以蠹贫,以促织富 B师所能者,我已尽能乏 径造庐访成,视成所蓄,掩口胡卢而笑 C李在侧,不觉技痒,意气而进 天子偶用一物,未必不过此已忘;而奉行者即为定例 D幸先以我名告之 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 1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李超武术技艺不精的一组是 ①李请之再四,尼不可众怂恿之 ②僧忽一脚飞掷,李已仰跌丈余 ③三月,艺颇精,意得甚 ④李以为怯,固请再角 ⑤僧笑,命李试其技 ⑥方颉颃间,尼即遽止 A①③⑥ B①④⑤ C②④⑥ D②⑤⑥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李超与憨和尚交手,时时想找出憨和尚的破绽以打败他;憨和尚为了惩罚李超,一脚 把他踢出一丈多远,愤而择日告辞而去 B憨和尚德高艺精,机智风趣;李超敏而好学,豪爽好施;尼僧武技高超,争强好胜 小说中几个人物形象写得栩栩如生 C本文善于通过“笑”来塑造人物形象,表现憨和尚和尼僧高强的武艺、谦和的性情,这些关于“笑”的描写读来令人回味无穷 D本文通过曲折跌宕的情节安排,重在描写变幻莫测的武术技巧,故事性强,引人入胜,体现了古代文言小说的独特魅力 15把第三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李由此以武名,遨游南北,罔有其对(3分) 译文: (2)众相顾,迄无应者(2分) 译文: (3)李初不言,尼固诘之,乃以僧告(3分) 译文: 参考答案: 11A 12B 13D 14C 15(8分) ⑴李超从此凭武技闻名,走遍南北,没有他的对手(3分) ⑵大家互相看着,最终没有应战的人(2分) ⑶李超开始不说,尼僧一再追问,李超才把和尚的名字告诉她(3分 [上海卷] 阅读下文,完成第18-23题(16分) 冷泉亭记 唐白居易 东南山水,余杭郡为最就郡言,灵隐寺为尤由寺观言,冷泉亭为甲亭在山下,水中央,寺西南隅高不倍寻,广不累丈,而撮奇得要,地搜胜概,物无遁形 春之日,吾爱其草薰薰,木欣欣,可以导和纳粹,畅人血气夏之夜,吾爱其泉?,风泠泠,可以蠲烦析酲,起人心情山树为盖,岩石为屏,云从栋生,水与阶平,坐而玩之者,可濯足于床下;卧而狎之者,可垂钓于枕上矧又潺?洁澈,粹冷柔滑若俗士,若道人,眼耳之尘,心舌之垢,不待盥涤,见辄除去潜利阴益,可胜言哉!斯所以最余杭而甲灵隐也 杭自郡城抵四封①,丛山复湖,易为形胜先是,领郡者②,有相里君造③作虚白亭,有韩仆射皋作候仙亭,有裴庶子棠棣作观风亭,有卢给事元辅作见山亭,及右司郎中河南元?最后作此亭于是五亭相望,如指之列,可谓佳境殚矣,能事毕矣后来者,虽有敏心巧目,无所加焉故吾继之,述而不作长庆三年八月十三日记 注①四封:四边疆界②领郡者:担任州刺史的人③相里君造:姓相里,名造 18白居易的代表作是__________ (1分) 19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含义(4分) (1)地搜胜概 概( ) (2)物无遁形 遁( ) (3)斯所以最余杭而甲灵隐也 甲( ) (4)佳境殚矣 殚( ) 20下列对句中加括号的词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2分) ① 灵隐寺(为)尤/山树(为)盖 ② (而)撮奇得要/坐(而)玩之者 A①相同,②相同 B①相同。

7 《先公四岁而孤》文言文阅读答案

原文先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及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抄录未毕,而已能诵其书以至昼夜忘寝食,唯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注释先公四岁而孤:指失去父母的孩子,即孤儿古代多指失去父亲的孩子家贫无资:贫:贫穷资:钱财太夫人以荻画地:以:用荻:与芦苇相似的草本植物画:划教以书字:以:用书:书写教他用荻书写汉字使学为诗:使:让为:写,做及稍长:等到(他)稍微长大的时候(稍:渐渐地)就闾(lǘ)里士人家借而读之:就:动词,接近,靠近,(此引申为)去乡里,街坊((欧阳修)便就近到乡里的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假而读之:借或因而抄录:或:有时因:凭借以至尽夜忘寝食:达到尽头唯读书是务:唯:只是:无意义务:致力(唯是为固定搭配)译文欧阳修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非常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他的)母亲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诗文,让他学习写诗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就到邻里的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进行抄写还没抄完,就已经能背诵其中的文章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样高了启示个人在年幼时家境不好,表面看上去是悲惨的,但对于有志气的孩子来说却不见得是一个坏事因为家境的窘迫会使孩子较早地品尝世态炎凉和生活艰辛,促使孩子早懂事,早立志——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嘛!从现实看,一些富足人家的子弟因为眼前吃不愁、穿不愁,倒是少了许多学习的动力,使将来有所成就缺少了思想和性格基础。

画荻教子的意思

题库内容:

画荻教子的解释

荻:芦苇。用芦苇在地上书画教育 儿子 读书。用以 称赞 母亲 教子 有方 。

词语分解

画荻的解释 宋 欧阳 修 四岁而孤,家贫,母 郑氏 以荻管画地写字,教其读书。见《宋史·欧阳修传》。后以“画荻”为称颂母教之典。 宋 刘克庄 《挽刘母王宜人》诗:“分灯照隣女,画荻训贤郎。” 明 陈汝元 《金 教子的解释 在洗礼时某人为 教父 ,而教父保证将其教养成为 基督 徒

文言文汪乔年

1 明史汪乔年传每段重点内容简介

汪乔年,字岁星,遂安人。崇祯二年,乔年起用为工部郎中,升任青州知府。乔年贫苦自勉,衣食都很简单,去做官,只带两个仆人,不把家属带在身边。

十四年,朝廷提拔他为右佥都御史,陕西巡抚。面对李自成的贼兵,和三边总督傅宗龙商议抽调兵丁,凑集粮饷,但兵丁、粮食早已派用完,兵败。后升为兵部右侍郎,总管三边军务,接替宗龙。出关作战

十五年正月,乔年率领总兵贺人龙、郑嘉栋、牛成虎开出潼关。分析作战方式,用精锐兵力去攻打贼兵。

二月二日,乔年进入了襄阳,誓死作战,被俘,分尸。襄阳人修建祠堂来祭祀他。

2

李颙,字中孚,盩厔(周至)人又字二曲,二曲的意思,水弯曲的地方叫盩,山弯曲的地方叫厔虽然是布衣百姓,但安于贫穷,在关中倡导理学,关中弟子读书人很多尊崇他的父亲名可从,是明代材官崇祯十五年,张献忠侵掠郧西,巡抚汪乔年总督军务,可从跟从他讨伐张献忠临行前,掰下一颗牙齿给李颙的母亲,说:如果不能胜利,我会埋骨沙场你要好好教导我的儿子说完就走了,兵败,死在战场上李颙的母亲葬了他的牙齿,把坟墓叫“齿冢”当时李颙十六岁,母亲彭氏,每天向他讲解忠孝节义督导他,李颙侍奉母亲极为孝顺饥寒清苦,没有凭借,但自拔与流俗,以提倡阐明关学为己任有馈赠者,虽然来了十次也不接受有人说:交友之道,接受礼物,孟子不会推却李颙说:我辈人如何也学不到孟子境界,即此一事没有遵守孟子的教导,也并无害处起初李颙听说父亲过世,准备到襄城取回父亲的遗骸因为母亲年老不可一日远离,就打消了念头母亲过世后,在坟墓前起庐,丁忧三年后,就徒步走到襄城去,寻觅父亲遗骸,没有找到,穿着五服中最重的斩衰孝服日夜哭泣知县张允中为其父建立祠堂,并且在战场上建立坟墓,叫做“义林”常州知府骆锺麟曾经拜李颙为师,说祠堂不能很快建成,请他南下访问道南书院,并在此讲学以满足当地学者的期望,李颙就前去了,在无锡,江阴,靖江、宜兴等地讲学,所到的地方学者云集之后幡然悔悟:不孝!你此行为了什么,在这里喋喋不休马上停止行动前往襄城常州人士怀念仰慕他,在延陵书院做了他的肖像,李颙到了襄城,正好父亲的祠堂建成,就在此哭泣祭祀为父招魂,在坟墓上取土西归附于家乡墓地上,穿的衣服如同父亲刚刚过世康熙十八年,荐举博学鸿儒,声称病得厉害,抬到省里,水都喝不到嘴里,这才准予回去从此闭关,呆在家里,只有昆山顾炎武来了才接待了一下四十二年,康熙西巡,召颙见,当时李颙已经非常衰老,让儿子慎言到行在陈述情况,以所着四书反身录、二曲集进献康熙康熙御书“操志高洁”赞赏他李颙说:孔子、曾子、子思、孟子,创立言论,垂范后世,做成四书,大概是为了学者体会于心,表现与行动上内心充盈即为天德,实践于行便为王道,有知有行,这才有补于世;否则,用作上进的门途,于世无补,这岂是圣贤立言的初心,国家期望的本意?居家总是要教导别人,一以反身实践为事,门人记录下来,有七卷当时容城孙奇逢之学兴盛于北方,馀姚黄宗羲之学兴盛于南方,与李颙共称为三大儒晚年寓居富平,关中儒者都称道“三李”,三李,指的是李颙,富平的李因笃和郿县的李柏。

3 翻译古文求

(1) 我受到戴罪任职的恩典是因为监视宦官的奏疏才得以批复,我心里自觉羞辱,清议也会随着而来批评我。

我不敢接受这个恩典。(2) 不久,象升阵亡,孙传庭代领他的部队。

新甲与传庭相互支持,但最终不敢出战。附原文翻译:陈新甲传陈新甲,长寿人。

万历年间乡试中举,做了定州知州。崇祯元年(1628)进入朝中当上刑部员外郎,又升为郎中,调任宁前兵备佥事。

宁前是山海关外的重地,新甲在这里凭着自己的才干出了名。四年,大凌新城被包围,援师云集,出战、修城等事全靠他处理。

城被打下后,新甲被罢了官。巡抚方一藻爱惜他的才干,上书请朝廷留用他,朝廷没有答复。

监视宦官马云程也对此上书讲了话,朝廷才答复说可以。新甲说:“我受到戴罪任职的恩典是因为监视宦官的奏疏才得以批复,我心里自觉羞辱,清议也会随着而来批评我。

我不敢接受这个恩典。”朝廷不许他推辞。

不久,新甲又升任副使,仍在宁远任职。七年九月,朝廷提升新甲为右佥都御史,接替焦源清去巡抚宣府。

因为军备长期以来放松了,新甲上任后亲自到边防墙堡去视察,走过前人足迹没到过的地方,全面掌握了兵马伤亡、城堡倒塌及弓箭等兵器的损坏情况。然后几经上书向朝廷请求,对这些加以整顿,边防因此有了保障。

杨嗣昌当时担任总督,跟新甲一起共事,由此了解到他的才干。九年五月,新甲母亲去世,他回家守丧去了。

十一年(1638)六月,宣大总督卢象升父亲去世了,嗣昌当时任兵部尚书,推荐说新甲可以接任。庄烈帝传下诏令提拔新甲为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让他克制孝心出来任职。

正好这时大清部队深入内地,朝廷诏令新甲过来接任,立即指挥部下的兵马协助御敌。不久,象升阵亡,孙传庭代领他的部队。

新甲与传庭相互支持,但最终不敢出战。第二年春天,京郊解严,顺天巡按刘呈瑞弹劾新甲前前后后逗留不前,干扰作战的罪过。

新甲一一列举自己的功绩,并且说呈瑞是挟私仇图报复。庄烈帝没有追查这些。

新甲开赴部队驻地后,上书讲了有关改编队伍、严加侦探、强化训练、整顿马政、演习火器、查禁贪占等事务,朝廷批复说可以。他部下的士兵有一天夜里发生了哗变,新甲上书请罪,庄烈帝也不追究。

给事中戴明说曾经弹劾新甲,庄烈帝用随便评论重臣的名义,扣发了明说的官俸。十三年(1640)正月,朝廷召新甲入朝接替傅宗龙担任兵部尚书。

自弘治初年贾俊以后,举人没有做过尚书的。当时军事危急,大臣们都不愿当兵部尚书,所以新甲当上了。

朝见过后,新甲递上保卫邦国的十条办法,大多是廷臣曾经说到过的。只是他讲到天寿山后边应当设置总兵,徐州也应设一重镇,开通两京咽喉,往南保护皇陵,中间防守漕运,庄烈帝都采纳了。

新甲又讲了兵部事务的四个要点及军事方面存在的四种失误,庄烈帝就命令他加以整顿。十四年(1641)三月,贼寇打下洛阳、襄阳,福王和襄王两位藩王遇害,庄烈帝让新甲贬官三级继续任职。

按照原先的规定,府、州、县城郭失守的,长吏要判处死刑。宛平知县陈景建议说村镇被焚掠三处的,长吏也应当判处充军。

新甲同意他的意见,就上书说:“各级官员能兼顾城乡的,就给以记功;如果四面的郊区受到攻打,与贻误军机同罪。”庄烈帝听从了他。

不过当时中原各地都是强盗,他的办法并不能完全执行下去。杨嗣昌死在军队里,新甲推荐丁启睿过去接任,议论的大臣都埋怨他用错了人。

不过傅宗龙、孙传庭当时都因为一点小罪被关在监狱里,新甲在召对时称赞他们的才干,退出来后又上书极力推荐。他们两个得到重新任用,都是靠新甲出的力。

不久评论边境上秋防的战功,新甲恢复了贬下的三级。当时锦州被围困很多天了,外边的援兵断绝。

有士兵从锦州逃出来,传祖大寿的话,请大部队用车营逼过去,但不要轻易开战。总督洪承畴召集了几万部队过去增援,也没敢决战。

庄烈帝召新甲问解围的办法,新甲请让自己跟阁臣及侍郎吴生生商量后再说,然后讲了十可忧、十可议,又派职方郎张若麒过去和承畴当面协商。若麒还没回来,新甲就请求让官军分四路夹攻。

承畴认为兵力分散势力就会削弱,主张稳重一些,坐以待敌,庄烈帝认为承畴的意见是对的,可是新甲坚持自己以前的意见。若麒这个人一向狂妄,看到部队稍有一些斩获,就认为可以立即解除包围。

他用机密奏疏把这些讲给了庄烈帝。新甲又写信过去催促承畴出兵,承畴被新甲的话所感动,又接到皇上的秘密指示,就不敢再坚持原先的意见了。

若麒加紧催促诸将进兵,诸将在八月里开到松山扎营,被我大清部队打败,大肆逃散,士卒死掉几万人。若麒从海路逃回,谏官请治他的罪,新甲竭力庇护他,又让他到关外去监军。

锦州之围没解除,承畴又在松山被围,庄烈帝深以为忧,新甲也没办法解救。十五年二月,御史甘惟火荣弹劾新甲缺乏谋略,耽误国事,请马上要他举贤自代,庄烈帝没有听他。

三月,松山、锦州相继失守,若麒又从宁远逃回。言官弹劾若麒的,都连及新甲。

新甲屡次请求罢任,庄烈帝都不允许。新甲很有才干,晓习边事,但是不能以廉洁自持,所使用的都是他欠了人情债的军官。

他和宫廷中的宦官深相结交,引以为援。

4 “荻、哀、衰、蓑、衷、溃、遗”这些词怎样组词

1、荻:

画荻

[huà dí]

宋 欧阳修 四岁而孤,家贫,母 郑氏 以荻管画地写字,教其读书。见《宋史·欧阳修传》。后以“画荻”为称颂母教之典。宋 刘克庄《挽刘母王宜人》诗:“分灯照隣女,画荻训贤郎。”明 陈汝元《金莲记·昼锦》

然荻读书

[rán dí dú shū]

然:“燃”的本字,燃烧;荻:芦苇一类的植物。燃荻为灯,发奋读书。形容勤学苦读。

2、哀:

哀念

[āi niàn]

悲伤的意念。《汉书·文帝纪》:“今乃幸以天年得复供养于高庙,朕之不明与嘉之,其奚哀念之有!”

哀毁

[āi huǐ]

谓居亲丧悲伤异常而毁损其身。后常作居丧尽礼之辞。《后汉书·韦彪传》:“彪 孝行纯至,父母卒,哀毁三年,不出庐寑。”唐 司空图《唐故太子太师卢公神道碑》

3、衰:

衰鬓

[shuāi bìn]

年老而疏白的鬓发。多指暮年。唐 卢纶《长安春望》诗:“谁念为儒逢世难,独将衰鬓客 秦 关。”宋 陆游《感怀》诗:“老抱遗书隐故山,镜中衰鬓似霜菅。”

蓑笠纶竿

[suō lì lún gān]

形容鱼翁钓鱼的样子。也比喻不问世事的隐逸生活。

4、衷:

衷创

[zhōng chuàng]

裹伤。宋 陆游《鹅湖夜坐书怀》诗:“裴度 请讨 蔡,奏事犹衷创。”按,此指 元和 十年 裴度 遇刺。

5、溃:

溃偾

[kuì fèn]

谓失败。《明史·傅宗龙汪乔年等传赞》:“汪乔年、杨文岳 奋力以当贼锋,而终于溃偾。”

6、遗:

遗漏

[yí lòu]

应该列入或提到的因疏忽而没有列入或提到:名册上把他的名字给~了。他回答完全,一点儿也没有~。

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李颙,字中孚,盩厔①人

答案小题1A小题2C小题3C小题4(1)临行前,李可从拔下一颗牙齿交给李颙的母亲说:“如果不能胜利,我就会暴尸疆场。

你好好教育我们的儿子吧!”(2)襄城知县张允中为李颙的父亲立祠堂,并且在战场的遗址上建墓冢,命名为“义林”。 答案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A“宗”应为意动用法,把他当作祖师。

理解实词含义要依据语境、词性。例如:夫明王不兴,而天下其孰能宗予?宗:动词,尊奉。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小题2试题分析:②是其父所言;④是说很多学者来听其讲学;⑤是向皇上呈献其所着图书。

本题可采用排除法选出。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C小题3试题分析:C“常州知府骆钟麟后为李颙立像于延陵书院”错。 原文是“常州人士思慕之,为肖像于延陵书院”。

为李颙立像的是常州人士。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小题4试题分析:翻译句子以直译为主,语句要通顺,关键词语翻译准确,特殊句式要体现。 注意下列词语的翻译和句式:(1)挟、与、委骨、子;(2)为、名,“且造冢于战场”介宾短语后置句。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附参考译文李颙,字中孚,盩厔(周至)人。

又字二曲,命名二曲的原因是水曲叫盩,山曲叫厔。李颙身着布衣,安贫乐道,在关中倡导理学,关中士子多把他当作祖师。

他的父亲叫李可从,做明朝的材官。明崇祯十五年,张献忠侵扰郧西,巡抚汪乔年督导军务,李可从随军出征讨贼。

临行前,李可从拔下一颗牙齿交给李颙的母亲说:“如果不能胜利,我就会暴尸疆场。 你好好教育我们的儿子吧!”李可从说完就走了。

战争失败了,李可从死在战场上。李颙的母亲埋葬了李可从的牙齿,命名为“齿冢”。

那一年,李颙十六岁,母亲彭氏每天都讲述忠孝节义的道理来督促他上进,李颙侍奉母亲也非常孝顺。李颙生活饥寒清苦,没有什么可以依凭的,却超脱流俗,把倡导、宣扬关学当作自己的责任。

有馈赠东西的人,即使多次往返,他都不接受。有人说:“在交往的道义上,接受礼物,孟子都不拒绝。”

李颙说:“我们这些人在很多方面是不能学到孟子精神教义的,就算这件事上不遵守孟子家法,只要端正自己的言行,也是没有害处的。”这之前,李颙听说父亲去世,想要到襄城去寻找父亲的遗骸,因为母亲年老,侍奉母亲一天都不能离开,才放弃了寻找的想法。

母亲去世后,他守孝三年结束,才徒步去襄城,寻觅父亲的遗骸,但没有找到,于是他穿着孝服终日哭泣。襄城知县张允中为李颙的父亲立祠堂,并且在战场的遗址上建墓冢,命名为“义林”。

常州知府骆钟麟曾经师从李颙,说祠堂不能马上建成,请他南下到道南书院,暂且在那里讲学来满足求学之人的愿望。 李颙答应并南下,在无锡、江阴、靖江、宜兴等地讲学,他所到之处学者云集。

不久,他为此事非常后悔,自语说:“真不孝顺!你此行是为何事,却在此喋喋不休?”马上停止巡游讲学赶赴襄城。常州人士思念并仰慕他,为他在延陵书院立像。

李颙到了襄城,正赶上父亲的祠堂建成,于是他哭祭父亲,并为他招魂,取了父亲墓冢的土回家,放到原来的齿冢上,穿孝服为父亲守丧,就像父亲刚刚去世一样。 康熙十八年,李颙被举荐为博学鸿儒,他称病重,当地官员用床抬他到省府,他连流汁都不能入口下咽,才被准许回家。

从这以后,他闭关不出,安然地在土屋中生活,只有昆山的顾炎武来看他,他才款待。四十二年,康熙西巡,召见李颙,当时李颙已经年老,他让他的儿子李慎言到皇帝的行宫拜谒皇帝,陈述情况,并让儿子把自己写的《四书反身录》《二曲集》呈献圣上。

皇上特赐御书“操志高洁”来褒奖他。李颙曾说:“孔子、曾子、子思、孟子,创立言论,垂范后世,写成‘四书’,大概是为了学者体会于心,表现于行动上。

内心充盈即为天德,实践于行便为王道,有知有行,这才有补益于世。否则,借此谋求官职,于世无补,这难道是圣贤们创立言论的本心,国家期望的本意吗?”(此时的李颙)以居家教导别人为主,做事一向讲究亲历躬行,门人记录下他的言论,共写成七卷书。

当时容城孙奇逢的学说在北方有盛名,余姚黄宗羲的学说在南方有盛名,孙奇逢、黄宗羲与李颙鼎足而立,并称三大儒。

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文中三个“□”是为考查而设),完成小题b

答案小题1B小题2B小题3B小题4A小题5(1)①(乔年与宗龙)商议抽调兵丁,搜括粮饷,但(这时)关中的兵丁、粮食已经派用完了,无法用来响应。

(括,搜集、搜求、搜括; 分)无以:[1“无法用来……”或“没有用来……的办法”(1 分)。;句意 1 分。

]②贼兵挖地道填火药攻城,城墙都被打坏了,手下的将吏围着哀求他出去避开贼兵。[穴:挖。

分)(1;实:填塞。 分)(1;补充省略“之”1 分;句意 1分。

)](2)①在明知无法抵挡敌人时,为了巩固中原地区的民心,依然勇往直前,领兵作战。(我出,如以肉喂虎耳。

然不可不一出,以持中原心。)②在城池被攻下后,自杀未遂,被贼兵俘获后大骂不止。

(杀三贼,自刭不殊,为贼所执,大骂。 )答案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此类题目一定要在答题时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结合具体语境和上下文来理解。

乘:掩袭,偷袭。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分析理解B。 小题2试题分析:①之,代词。

②而:连词。表修饰。

③以,介词,用。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小题3试题分析:本题第一处应在“曰”后断。

对话、引语是古文断句的一重要依据。对话、引语常用“曰”“云”“言”“白”“语”“道” “谓”“对”等为标志。

“郾城危在旦夕”为一个主谓句,且“危在旦夕”为一个成语,后面需要停顿。“吾”“贼”分别为后面两个分句的主语,前面需要停顿。

“难与争锋”实为“(吾)难与(之)争锋” 的省略,要停顿。 “吾闻襄城距郾四舍”与“贼老寨咸在”的主语分别为“吾”“贼老寨”,其前要停顿。

总之,解答本断句题主要依据名词、代词,因为名词或代词常常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所以找出这些名词或代词,就可以确定停顿的位置。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小题4试题分析:A由“吏无敢索一钱”可知,不需要交钱。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小题5试题分析: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第二小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

根据题目要求,找出两个事例,可以摘抄原文,亦可用自己的话说。注意句意的完整性。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参考译文汪乔年,字岁星,遂安人。

崇祯二年,乔年起用为工部郎中,升任青州知府。乔年贫苦自勉,衣食都很简单,去做官,只带两个仆人,不把家属带在身边。

他做青州知府时,在官署的廊檐下砌了十多个锅灶,让来打官司的人自己烧饭等候审理,小吏们不敢向他们要一个钱。十四年,朝廷提拔他为右佥都御史,陕西巡抚。

当时李自成已经打下河南,扬言要进入潼关。乔年驱马急速来到商州、洛南,没有见到贼兵。

贼兵包围了开封,三边总督傅宗龙也来到陕西,两个人商议抽调兵丁,凑集粮饷,但这时关中的兵丁、粮食早已派用完了,无法用来响应。宗龙、乔年两个人握着手,叹着气分手了。

不久,宗龙在项城败亡,乔年流着泪感叹说:“傅先生死去,没有人能平定贼寇了。”过后,皇帝下诏书提升他为兵部右侍郎,总管三边军务,接替宗龙。

兵部的檄文接连发来,催促他出关作战。当时,关中的精锐部队都在项城灭亡了。

乔年说:“部队疲惫了,粮饷又缺乏,让我去抵挡正强大无比的敌人。 我一旦出去,便如同用肉去喂老虎。

但是我不能不出去一回,来巩固中原地区的民心。”于是召回离散逃亡的士兵,调集边防部队,凑得骑、步兵三万人。

十五年正月,乔年率领总兵贺人龙、郑嘉栋、牛成虎开出潼关。在此之前,临颍被贼兵守着,左良玉打下后进行屠城,全部缴获了贼寇抢劫的东西。

自成听说后大为恼怒,放弃开封过来攻打良玉,良玉退守郾城,贼兵围困他们,形势紧急。乔年与各位将领们讨论说:“郾城危在旦夕。

如果我们到郾城去救援,贼兵正气势威猛,很难跟他争锋。我听说襄城离郾城只一百二十里,贼兵的老营都在那里。

我们舍郾城不打,用精锐兵力去攻打他必然要接应的襄城,贼兵一定撤回兵力救援,那么郾城之围也就解除了。 郾城解围之后,我们攻打贼兵的前军,良玉趁机偷袭它的背后,贼兵可以大败。”

将领们都说:“好。”乔年于是把步兵、火器留在洛阳,挑选了一万精锐骑兵昼夜兼程地前进。

二月二日,乔年进入了襄阳,把人龙、嘉栋、成虎分作三路,驻扎在城东四十里,乔年自己则统率军队驻在襄阳城外。 贼兵果然解除对郾城的包围,过来救襄城。

贼兵赶到,三个大将都逃了,良玉的救兵又没到,官兵大败。乔年叹气说:“这是我丧命的地方了。”

接着就率领步兵一千多人入城守卫。贼兵挖地道填火药攻城,城墙都被打坏了,手下的将吏围着哀求他出去避开贼兵,乔年用脚踹他们的头说:“你们怕死,我不怕死。

”十七日,城被攻下,乔年杀死了三个贼兵,自杀未遂,被贼兵俘获了,大骂不止。贼兵把他给分尸了。

襄阳人修建祠堂来祭祀他。

7 “荻、哀、衰、蓑、衷、溃、遗”这些词怎样组词

1、荻: 画荻 [huà dí] 宋 欧阳修 四岁而孤,家贫,母 郑氏 以荻管画地写字,教其读书。

见《宋史·欧阳修传》。后以“画荻”为称颂母教之典。

宋 刘克庄《挽刘母王宜人》诗:“分灯照隣女,画荻训贤郎。”明 陈汝元《金莲记·昼锦》 然荻读书 [rán dí dú shū] 然:“燃”的本字,燃烧;荻:芦苇一类的植物。

燃荻为灯,发奋读书。形容勤学苦读。

2、哀: 哀念 [āi niàn] 悲伤的意念。《汉书·文帝纪》:“今乃幸以天年得复供养于高庙,朕之不明与嘉之,其奚哀念之有!” 哀毁 [āi huǐ] 谓居亲丧悲伤异常而毁损其身。

后常作居丧尽礼之辞。《后汉书·韦彪传》:“彪 孝行纯至,父母卒,哀毁三年,不出庐寑。”

唐 司空图《唐故太子太师卢公神道碑》 3、衰: 衰鬓 [shuāi bìn] 年老而疏白的鬓发。多指暮年。

唐 卢纶《长安春望》诗:“谁念为儒逢世难,独将衰鬓客 秦 关。”宋 陆游《感怀》诗:“老抱遗书隐故山,镜中衰鬓似霜菅。”

蓑笠纶竿 [suō lì lún gān] 形容鱼翁钓鱼的样子。也比喻不问世事的隐逸生活。

4、衷: 衷创 [zhōng chuàng] 裹伤。宋 陆游《鹅湖夜坐书怀》诗:“裴度 请讨 蔡,奏事犹衷创。”

按,此指 元和 十年 裴度 遇刺。 5、溃: 溃偾 [kuì fèn] 谓失败。

《明史·傅宗龙汪乔年等传赞》:“汪乔年、杨文岳 奋力以当贼锋,而终于溃偾。” 6、遗: 遗漏 [yí lòu] 应该列入或提到的因疏忽而没有列入或提到:名册上把他的名字给~了。

他回答完全,一点儿也没有~。

关于“修母荻训文言文答案”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www.sybcw.cn//zhishi/6376.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知识

热门诗文

热门名句

朝代诗人

热门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