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文网---> 知识---> 六祖慧能大师(六祖慧能的生平)

六祖慧能大师(六祖慧能的生平)

  作者:   古诗文网   类别:    知识     发布时间:  2024-01-25    点击:  120 次

六祖慧能大师

网上有关“六祖慧能大师”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六祖慧能的生平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我们都知道中国佛教的禅宗,禅宗的教理直接影响了中国思想文化一千多年,是中华文化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著名的禅宗六祖慧能大师曾吟出“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名句,又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而是心动”的名言,成为千年以后禅宗的招牌式宣传语。

我们今天所知道的六祖慧能所传的禅宗一脉毫无疑问是禅门正宗,六祖慧能是禅宗自达摩祖师所传正统,是一代宗师。

但是,恐怕很多人不知道,六祖慧能在他有生之年只是偏居一隅的门派,最初可以说是没什么名气,最多只算是禅宗的“在野党”。

那么,六祖慧能的“顿悟”法门是通过什么方式成为禅宗正统,又是如何被全社会接受的的呢?

中国禅宗自达摩祖师传入,历经五代,传到五祖弘忍这一代,在法脉传承上出现了问题。

传说弘忍要选择继承人,考试手下众僧,最有才的高僧神秀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而当时慧能只是一个打扫僧人,他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弘忍认为慧能已经得禅法之要,秘密付诸心印。

慧能被神秀门下追杀,被迫逃亡南方,在南方自立门户,传承顿悟法门。

其实在此之前,慧能一派只是在野派,而北方神秀后来则成为大唐“国师”,从武则天到唐中宗都对他大加礼遇,时人称“两京法主,三帝门师”,是当时禅宗无可争议的正统。

那么南方慧能一派是如何翻盘的呢?

其实南方顿悟法门的翻盘不是慧能所为,而是他的弟子神会。

可以说,没有神会就没有南方禅宗顿悟法门在整个社会的兴盛。

神会在洛阳讲法授徒,期间与北方神秀弟子辩论,引得当时僧俗两界名流显贵都来观看,神会辩论时才思敏捷,雄辩滔滔,斥责神秀并没有获得正统认证,是没有资质的,南方慧能才是正统。

当时人劝他不要招惹神秀门下弟子,免遭迫害,神会不予理会。

唐玄宗甚至亲自召见神会,命他不要和神秀门下对抗,但神会拒不奉命,因此被唐玄宗贬走外地。

本来这件事已经盖棺定论,官方支持北派禅宗,南派没有翻身的机会。

但是就在神会被贬三年后,事情出现了转机。

安史之乱爆发,唐朝大乱,唐玄宗出逃关中,国家残破。

神会以耄耋之年返回洛阳,在洛阳寺院中招揽保护百姓,积蓄钱粮,后来全部捐给国家作为军费,帮助唐朝军队反攻叛军,为唐朝立下大功。

唐肃宗和唐代宗都对神会礼遇有加,将其规格一再拔高,也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下,原本寂寞的南方顿悟门派开始崛起,而北方渐悟门派开始没落。

可以说,没有神会的努力就没有后来南方禅宗的翻盘。

最终,南方慧能一派成为了官方认可的禅门正宗,一直流传到今天。

六祖慧能的生平

佛教禅宗有六祖这是我们在电视里和小说中都经常看到的,我们最为熟悉的也就是咱们中国的六祖慧能大师,土生土长的中国人。关于慧能大师有着很多传闻,他本身是穷苦人家出身,在偶然的机会下听到金刚经,大彻大悟之后去出家了,后来为求佛法拜了五祖弘忍为师,在东山寺中悟出了大智慧的诗句: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让人感慨万千,后来在世俗在领悟佛法十几年后,出门传播佛法,最后圆寂于新洲国恩寺,所以说国恩寺庙是他的道场。

五祖弘忍则是六祖慧能的恩师,他传道慧能于东山寺,并且把主持想让,说明东山寺便是他的道场。弘忍一生清苦,佛法深厚为佛祖培养了许多好弟子,也算是功德无量了。

四祖司马道信,是隋唐时期的人物,在战乱是不忍看见人间疾苦,投入佛教拜三祖为师学习佛法,后来在吉州符寺定居,成为道场,收下五祖为徒。

三祖僧璨,又叫僧粲,是隋朝大业的人士,当时出家人比较少,三祖四处东奔西走弘扬佛法,为佛教的兴起做出了巨大贡献,三祖也是被二祖收为徒弟,跟随在身边学习佛法数年后接下佛教大旗,成为主持的,当时的道场是在洛阳一带。

祖慧可是洛阳人,他进入佛教的年岁较大,是40岁,当时人到中年,生活上的不如意让他大彻大悟,遁入空门。,拜入佛教,成为佛教的汉传佛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慧可是洛阳人士,他的道场也就放在洛阳了。

菩提达摩是南北朝禅僧,也是佛教的第一代祖师,精通大乘佛法,为佛教后来的兴起打下了深厚的基础,可谓是功不可没,没有固定道场,但是经常在洛阳和嵩山之地传道,也可以说这两个地方都是他的道场。

关于佛教里的六祖惠能

惠能父亲早亡,家境贫穷以卖柴为生。一次,惠能卖柴回家的路上听到有人读诵《金刚经》之中‘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便萌生学习佛法之念。他去黄梅双峰山拜谒五祖弘忍,由此开始了学佛生涯。

佛教禅宗传到了第五祖弘忍大师,弘忍大师当时在湖北的黄梅开坛讲学,手下有弟子五百余人,其中翘楚者当属大弟子神秀大师。神秀也是大家公认的禅宗衣钵的继承人。弘忍渐渐的老去,于是他要在弟子中寻找一个继承人,所以他就对徒弟们说,大家都做一首畿子(有禅意的诗),看谁做得好就传衣钵给谁。这时神秀很想继承衣钵,但又怕因为出于继承衣钵的目的而去做这个畿子,违反了佛家的无为而作意境。所以他就在半夜起来,在院墙上写了一首畿子“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这首畿子的意思是,要时时刻刻的去照顾自己的心灵和心境,通过不断的修行来抗拒外面的诱惑,和种种邪魔。是一种入世的心态,强调修行的作用。而这种理解与禅宗大乘教派的顿悟是不太吻合的,所以当第二天早上大家看到这个畿子的时候,都说好,而且都猜到是神秀作的而很佩服的时候,弘忍看到了以后没有做任何的评价。因为他知道神秀还没有顿悟。

和尚们的谈论,被厨房里的一个火头僧—惠能禅师听到了。惠能当时就叫别人带他去看这个畿子,惠能是个文盲,他不识字。他听别人说了这个畿子,当时就说这个人还没有领悟到真谛啊。于是他自己又做了一个畿子,央求别人写在了神秀的畿子的旁边,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有这首畿子可以看出惠能是个有大智慧的人(后世有人说他是十世比丘转世),他这个畿子很契合禅宗的顿悟的理念。是一种出世的态度,主要意思是,世上本来就是空的,看世间万物无不是一个空字,心本来就是空的话,就无所谓抗拒外面的诱惑,任何事物从心而过,不留痕迹。这是禅宗的一种很高的境界,领略到这层境界的人,就是所谓的开悟了。

弘忍看到这个畿子以后,问身边的人是谁写的,边上的人说是惠能写的,于是他叫来了惠能,当着他和其他僧人的面说:写得乱七八糟,胡言乱语,并亲自擦掉了这个畿子。然后在惠能的头上打了三下就走了。这时只有惠能理解了五祖的意思,于是他在晚上三更的时候去了弘忍的禅房,在那里弘忍向他讲解了《金刚经》这部佛教最重要的经典之一,并传了衣钵给他。然后为了防止神秀的人伤害惠能,让惠能连夜逃走。于是惠能连夜远走南方,隐居10年之后在曹溪宝林寺创立了禅宗的南宗。而神秀在第二天知道了这件事以后,曾派人去追惠能,但没有追到。后来神秀成为梁朝的护国法师,创立了禅宗的北宗。 惠能归岭南后,于唐高宗仪凤元年(676年)正月初八到广州法性寺。印宗法师在该寺内讲《涅盘经》之际,“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争论不休,惠能进曰:不是风 动,亦非幡动,仁者心动”。印宗闻之竦然若惊。知惠能得黄梅弘忍真传,遂拜为师,并为之剃度。

仪凤二年(677年),韶州刺史韦璩仰其道风,率同僚入山请惠能入城,于大梵寺讲堂为众说法,兼授无相戒。僧尼道俗集者千余人,门人法海编录其法语。

惠能到曹溪宝林寺(今广东韶关南华寺),弘扬禅宗,主张“顿悟”,影响华南诸宗派,人称“南宗”,在此传法长达37年之久。当时,六祖惠能的同门师兄神秀,主张“渐悟”,在华北势力颇盛,号称“北宗”。神龙元年(705年),武则天和唐中宗即遣内侍薛简往曹溪召其入京。惠能以久处山林,年迈风疾,辞却不去。薛简恳请说法,将记录带回报命。中宗因赠摩纳袈裟一领及绢五百匹以为供养。并命改称宝林寺为中兴寺,由韶州刺史重修,又给予法泉寺额,并以惠能新州故宅为国恩寺。

唐玄宗开元二年(730年),在河南滑台(今滑县)的无遮大会上,惠能弟子荷泽神会辩倒了神秀门人崇远、普寂,使得“南宗”成为中国禅宗正统。 延和元年(712年)惠能回至新州,命门人建报恩塔。唐玄宗先天二年(713年),圆寂于新州国恩寺,世寿七十六,唐宪宗谥号大鉴禅师。惠能圆寂后,其真身不坏,被运回韶州(今广东韶关)曹溪,其门人裹综涂漆,保持其生前形像。其肉身像至今还保存在南华寺,供奉在六祖殿中。

柳州刺史柳宗元撰《曹溪第六祖大鉴禅师碑并序》。元和十年(815年)刘禹锡因曹溪僧道琳之请,撰《曹溪大师第二碑》。

六祖惠能生平有什么典故?

五祖知道惠能已经开悟,见到自性,就说:“若不认识本心,学法是没有益处的。若能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就是大丈夫、天人师、佛。”

五祖传受以心印心的顿教法门,并将衣钵传给他,说:“你现在就是第六代祖师,要善自护念,广度一切有情众生,将佛法流布于未来,不要使它断绝。”

五祖传法已毕,又说偈:

“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

无情亦无种,无性亦无生。”

五祖对他说:“从前初祖达摩大师刚来中国时,传法师承不为世人所相信,所以才将衣钵作为信物,代代相继嗣承。正法则是以心传心,皆令学道之人自悟自解。自古以来,诸佛所传的就是自性本体,历来祖师相传的都是自性本心。衣钵是争夺的祸端,只传到你为止,不可再传。倘若再传下去,则你的生命就好像悬丝那样的危险!你必须赶快离开此地,因我怕有人要害你。今后佛法将由你发扬光大,你离开以后,要往南走,但不宜急著弘扬佛法,因为法是要从难中兴起的。”

六祖大师拜辞了五祖,一路向南行,两个多月后,到了大庾岭。后面有好几百人在追赶,想要夺取衣钵。其中有一位僧人,俗姓陈名叫惠明,曾任四品将军,性情粗暴,他走在众人之前,赶先追上了惠能。

六祖见状,就将衣钵放在石头上,说:“这衣钵是历代祖师传承的信物,怎可用暴力来争夺?”于是隐藏在草丛中。

惠明赶到,看到石头上的衣钵,想伸手去取,但却拿不动,于是大声喊叫:“行者!行者!我是为求法而来,不是为衣钵而来。”

六祖从草丛中走了出来,趺坐在石头上,惠明向他作礼后说:“希望行者为我说法。”

六祖说:“既然为求法而来,就该屏除一切攀缘心,勿生一念,我才为你说法。”

惠明遵照六祖的嘱咐,默然良久。

六祖说:“不思量善,不思量恶,正在此时,那个是明上座的本来面目?”惠明至此言下大悟。

(第一公案原文:“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

惠明又问:“从上代祖师传下来的密语密意之外,还有其他比这更妙的吗?”

六祖说:“跟你讲的就不是秘密了,若能返观内照,妙法还是在你身边。”

惠明说:“我在黄梅这么多年,实在还没有省悟自己的本来面目,承蒙行者的指示,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现在您就是我的师父了。”

六祖说:“你既这样谦下,我们都是同师黄梅五祖,你要善自护持,勿令退失。”

六祖后来到了曹溪,又被恶人追逐,只好在四会的猎人队中避难,前后经过十五年的岁月。

仪凤元年丙子正月八日,六祖来到广州法性寺,正逢印宗法师讲《涅槃经》。讲经时,有风吹动旛旗,一僧说这是“风动”;另外一僧说这是“旛动”,彼此争论不已。六祖走向前去,告诉他们说:“不是风动,不是旛动,是仁者你的心动啊!”

大众听了都感到惊异。印宗法师就请六祖到上座,征诘宗门奥义,见师言简理当,不由文字,印宗法师说:“行者一定不是个平常人,我久闻黄梅的衣钵南传,不知道是不是您?”

六祖谦称:“不敢当。”

印宗法师立即向六祖叩头顶礼,请他将五祖所传的衣钵出示给大众看。

正月十五日,印宗法师在光孝寺集合四众弟子,为六祖大师举行剃度仪礼,且自愿拜他为师。

二月八日释迦牟尼佛出家曰,集聚高僧大德为六祖授具足戒。西京智光律师为授戒师,苏州慧静律师为羯磨师,荆州通应律师为教授师,中印度耆多罗律师为说戒师,西印度密多三藏法师为证戒师。

六祖受戒的戒坛有一段因缘:刘宋时代有一位求那跋陀罗三藏法师,创建了这座戒坛,坛上竖一石碑,且曾预言:“后世当有一位肉身菩萨于此受具足戒。”

梁武帝天监元年(公元五○二年),印度智药三藏法师航海而来,看到这法坛与石碑,将从印度带来的菩提树栽植在坛边,并立碑预志说:“一百七十年后,当有肉身菩萨在这菩提树下,开演上乘佛法,广度无量众生,真是传佛心印之法主也。”

次年春天,六祖辞众欲归曹溪宝林寺,印宗法师与僧俗一千多人,送到曹溪,当时荆州通应律师与学者数百人,依师而住。

六祖到曹溪宝林寺后,看到殿宇讲堂狭窄,不能容纳那么多人,想予以扩建,就去拜访当地地主陈亚仙说:“老僧想向施主化一坐具之地,不知道可不可以?”

亚仙说:“和尚的坐具有多大?”六祖拿出坐具给他看,亚仙欣然答应。

这时,六祖把坐具一展,尽覆曹溪四境,并有四大天王现身,坐镇四方。如今的天王岭,就是因此得名。

亚仙目睹这奇妙的境界,就告诉六祖说:“和尚您的法力广大,但是我高祖的坟墓都坐落于此,将来建塔时,希望予以保留,其余土地愿意全部捐献,永远做宝坊。此地乃是生龙白象来脉,建造时只可平天,不可平地。”后来的建筑都是依照陈亚仙的话去做。

六祖大师随即在菩提树下,开东山法门。六祖大师在城中大梵寺,向韶州韦刺史与官僚、徒众说法:“我在黄梅得法后,受尽种种艰难苦楚,生命像悬丝般的危险。现在能与韦璩刺史和各官僚、僧人、比丘、比丘尼、老道、居士聚会一堂,这都是我们多生多劫的缘分,也是过去生中供养诸佛,同种善根,才能听闻如上所说顿教的法门,和我得法的因缘。”

六祖惠能是禅宗“顿悟派”的创始者。据说佛教禅宗传到他时已经是第六代,故称六祖。六祖法名惠能,俗姓卢,初唐时人。父亲卢行滔曾佐官新州(今广东新兴县)。惠能于贞观十二年(638)二月八日出生,三岁丧父,长大后靠打柴卖钱养活母亲。二十四岁出家为僧,拜弘忍为师。初作杂役僧,在寺内劈柴造饭,后因与师兄神秀比赛作偈(即诗),他作的偈对禅宗教义理解深刻,论述透辟,因而得到五祖弘忍的信任,秘传袈裟给他。惠能得到袈裟后,夤夜逃往岭南(今广州)。据《坛经》记载,师兄神秀曾派人跟踪刺杀惠能,但没有成功。原因是惠能说服了刺客,且收为弟子,二人一同逃往岭南。到岭南后,隐名埋姓十六年。在高宗仪凤元年(676),一次在岭南法性寺旁听众僧辩论关于风吹幡动的禅理,有僧云是风动,有僧云是幡动。他插言道: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法性寺住持印宗法师听此话出语不凡,料想惠能定有来历,绝非寻常之辈。请进大殿问明情况,印宗便自动让位,请惠能主持法性寺。从此,惠能便以禅宗祖师身份活跃于佛门,与北方神秀相对立。因惠能主张“顿悟”,称“顿悟派”;神秀主张“渐悟”,故称“渐悟派”,两派的主张集中表现在二人比赛作偈时的偈中,现引录如下,并稍加解释:

神秀渐悟偈

身是菩提树,

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抚拭,

休教惹尘埃。

惠能顿悟偈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菩提树,译作道树或觉树,相传释迦牟尼就是坐在菩提树下彻底觉悟的。有学者解释,先天所具有的佛性为菩提,或者说断绝一切尘世烦恼的大智大觉为菩提。佛教把人的肉体看作是摆脱烦恼的最大障碍,如果身体变成彻底觉悟的道树,当然就无所谓烦恼了。六祖从佛性纯然是一种抽象的理念,不能用具体形象去表示,故云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而渐悟派则认为,佛徒要到达真正觉悟,需要不断修行,经常注意克服是非杂念,即时时勤抚拭,像打扫灰尘一样,不要被世俗生活所沾染。惠能顿悟派则认为,人要具有佛性,不必慢慢修行,世间一切都是虚无的,谈不到抚拭不抚拭,心净自然成佛。“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觉即是佛”。意思说佛是人主观兴起的一种信念,只能到心中去找,不必到客观世界中去寻。自己心灵清净就成了佛。他强调的是主观修养,自我意识。念佛念经、坐禅、修功德之类,都是蠢人的举动。有觉悟的人自净其心,不干那些傻事。所以佛言:“随其心净,即佛土净。心但无不净,西方距此不远;心起不净之心,念佛往生不到;但行直心,到如弹指。”惠能把过去佛教那一套繁琐的戒律统统否定了,剩下的只有他的心——主观精神。这种简便易行的修炼方式,很适合统治者和广大文人士大夫的口味,所以很快就流传开来。惠能开创的禅宗顿悟派学说,对唐以后的中国文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它是用中国传统文化对外来佛教加以改造后形成的新的佛教体系,是儒道释三教合流的产物。



六祖慧能经典佛语语录

六祖慧能经典佛语语录

 慧能大师,唐代高僧,中国佛教禅宗六祖,着有六祖《坛经》流传于世。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收集的关于六祖慧能的经典佛语语录,欢迎大家的阅读。

六祖慧能经典佛语语录一

 1、禅者不思善,不思恶,各自观心,自见本性,即可顿悟菩提。

 2、该放下时就放下,该舍弃时就舍弃。不但下棋如此,学习佛道亦是如此。不舍弃些什么,又怎么能得到呢只有空的瓶子,才能灌进醍醐。

 3、人的心量非常广大,如同虚空一样,没有边际,没有方圆,没有大小,也没有颜色,没有上下长短,没有怒喜,没有善恶是非,也没有头尾。像这样超越对立,融化矛盾,不执着、不贪爱,就是般若和禅定。

 4、越是无风静定的灯光,越能显发灵明的光芒。禅定与般若亦是一样,越是甚深禅定,越能激发出般若智慧。

 5、忍辱波罗蜜,是菩萨必须修行的。

 6、这一大堆木柴,就像人的各种贪欲,它燃起的熊熊大火,虽然能驱使人为满足欲望而奔波,但它并不能光耀人的生命历程,反而是以烧掉整个生命为代价。而觉悟的智慧如同灯光,一盏灯光,能驱散千年的黑暗,照亮人生,迷途知返。(前一句对话:老五惊奇地说:哎呀,你们看怪不怪,这火盆里烧着许多木柴,却不如一盏小小的油灯,能照得满屋亮堂。

 7、所谓风动、幡动,本质上是心与镜的关系。风是境,幡是尘客,所以释迦牟尼说:有因有缘世间生,有因有缘世间灭。佛法是缘起法,它的最高明之处,就在于它揭示了宇宙人生的真谛缘起性空。佛陀还说过: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宇宙中的万事万物,都是因缘所生,并且互为缘起,互为依存,互为条件,互为前提,也就是互为因果。

 8、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动静、善恶、美丑、好坏世界上的一切矛盾对立,都是我们这些人各自依据自己的好恶、利害强行分别而产生的。所有争端的升起,一切矛盾的产生,也都是源自我们以不同的价值、舍此取彼的结果呀!

 9、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10、境由心造,法由心生,一切都是我们人心的作用。

 11、幡动而心不动,自净其意,自空其身,自然趣入大道。

 12、从佛法的角度来说,宇宙中的万事万物,都是有因有缘才产生的。

 13、学佛之人并不是要像草木一般,不去分辨善恶,而是不因善人善事就欢喜奉承,也不因恶人恶事就愤恨怨怒,更不能以自己的喜恶、利害为标准,来判断事物,观察事物。学佛之人应以平等无差别的本心来面对世界,让众生和事物的本来面目呈现出来。所以,《金刚经》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14、佛性是远离永恒与短暂、美与丑、善与恶的境界,完全超乎分别之上,就是不二之法。

 15、佛法,就是教导人们远离贪爱、执着。那怕是行善的功德,或成佛得道的渴望,都不可贪爱执着。你行善不为人知,不求回报,就是菩萨布施,就是最高的智慧呀!

 16、善知识,你等刚刚念诵过三皈依。我要奉劝诸位的是,希望你们皈依自己本性的佛、法、僧。其中,佛是觉悟,法是正确的佛法,僧是清净。用自己的心去皈依觉,便不生邪恶,寡欲知足,能摆脱对财色的执着,这就叫福慧充足。自己的心皈依了正法,就没有了邪见。没有邪见,也就没有人我的区别、傲慢自大、贪欲爱憎的执着,这就叫远离贪欲。自己的心皈依了清净,一切的烦恼爱欲等外界环境都不沾染自己的清净心,这样众生就变成了尊贵的'觉者。

 17、如此修行,便是自己皈依自己,皈依自己的佛性。佛性像天色常清,日月常明;因有浮云的一时遮挡,才变得阴沉昏暗。忽然一阵清风吹散了浮云,就会立刻明朗起来。世人的心性常常变化就像天上的云一样。

 18、有智慧的人们,智如太阳,慧如月亮,智慧如日月一样永远明亮。如果执着于外界事物,就会被自己的妄念浮云所覆盖,使自己的佛性不能明澈清晰。如果遇到有修行的高僧大德,听到真正的佛法,自己铲除迷妄,就会内外清澈,明心见性

 19、事实上,佛法无处不在,禅要无时不有。它与我们日常生活的每一件事都有关联,就存在于行、住、坐、卧当中,在砍柴挑水、种地做工当中。我们生活中的那些真知灼见,那些规律性的东西,就是佛法呀!全心全意、专心致志劳动,就是修行;领会到了生活的真理,感悟到了真、善、美,那就是觉悟。

 20、我们佛教所说的般若,就是空慧,也就是体悟空的智慧。若能修得心灵空荡荡、磊落落,连生命都不执着,无私地奉献给众生,才真正是积极救世的大无畏精神哩!有些世间的学者,只理论上讲什么公而忘私,却不能从本质上看透自我,又如何能够做到完全忘我呢

 21、不思善,不思恶,也并不是断掉思想,弄得善恶不分,是非不明,而是在分辨善恶当中,不起任何贪爱、执着。

 22、菩提不在遥不可及的天堂,而在我们生活的世间,是最平凡的东西。

 23、一个勤奋修行的出家人,也许能够不贪爱世间的财、色,但很难断除对佛法、经典的执着。这也是贪欲,必须铲除!菩萨应以空荡荡,无所得的本心,来领悟佛学的大道和宇宙人生的真谛。

 24、前念不生即心,后念不灭即佛;成一切相即心,离一切相即佛。

 25、佛眼看世界,一切众生都是佛,不管茅草香花,都是清净佛身的显现!山河大地处处都是美妙的道场。

 26、差别,仅仅是人心的取舍。

 27、禅,不是纯自然主义,禅者反对放任自流,更强调人的主动性与能动性。我们人,作为自然之子,弃恶扬善,改造自己,就是自然;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使之更加契合宇宙人生的规律,才是真正的顺其自然。禅者之所以是真正的智者,原因也就在于此!

 28、佛的知见,也就是觉悟的知见。佛就是觉。觉分为四种,开启觉的智慧,显示觉的智慧,领悟觉的智慧和深入觉的智慧。如果听到开导启示就能深入到觉的智慧中,这就是觉悟的智慧,自己的觉心、本性也因此得以显现出来。所谓佛的智慧,实际上就是你自己的心,此外再没有其它的佛。人们往往是自己掩盖了本性的光明,迷恋于各种表面现象,受自己情欲的干扰,心甘情愿地受物欲的驱使。所以我佛释迦牟尼才假借种种方法苦口婆心地讲说,规劝人们安定收心,不要向心外去妄求,如果你具有正确的认知和见解,就会常生智慧,观照自心,止恶行善,这就开启了佛的智慧。

 29、禅,不可言说,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佛法的奥妙,也无法用文字来表达。一切经书,包括《法华经》,都是佛陀教导我们开悟的工具。它如同指向月亮的手指,目的是为了让我们顺利、快捷地找到月亮。而手指本身,并非明月。你若是仅仅研究手指的粗细、长短、颜色,永远都找不到天空中的月亮。所以,学佛之人要直接探求佛法的本意,而不是执着于经典。你如果用这样的心态持诵《法华经》,那么,一切妙法就会像莲花一样,自然而然地从你的口中生出来!(情境是有一位弟子诵读《法华经》,即《妙法莲华经》,只知道字面意思)

 30、你的本性就犹如虚空一般,空无一物可见,这就叫正见;了无一物可知,就是真知。它没有什么青黄颜色,也没有大小长短,但见空空灵灵,清清净净,觉体圆明,即是见性成佛,也就是如来知见。

六祖慧能经典佛语语录二

 1、心地无非自性戒,心地无痴自性慧,心地无乱自性定,不增不减自金刚,身去身来本三昧。

 2、凡愚不了自性,不识身中净土,愿东愿面,悟人在处一般。

 3、礼本折慢幢,头奚不至地;有我罪即生,忘功福无比。

 4、惠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

 5、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没意智。

 6、汝今名法达,勤诵未休歇;空诵但循声,明心号菩萨。汝今有缘故,吾今为汝说;但信佛无言,莲花从口发。

 7、迷时师度,悟了自度。

 8、心地含诸种,普雨悉皆萌;顿悟花情已,菩提果自成。

 9、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觅兔角。

 10、无二之性,即是佛性。一切即一,一即一切。一切法,不离自性。

 11、自性具三身,发明成四智;不离见闻缘,超然登佛地。吾今为汝说,谛信永无迷;莫学驰求者,终日说菩提

 12、即心名慧,即佛乃定;定慧等持,意中清净。悟此法门,由汝习性;用本无生,双修是正。

 13、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诵经久不明,与义作雠家;无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有无俱不计,长御白牛车。

 14、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一具臭骨头,何为立功课。

 15、不思善,不思恶,此刻那个是你本来面目。

 16、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17、你我相识即有缘,面带笑容结人缘。布施欢喜种善缘,你对我错相惜缘。顺我逆我消孽缘,生老病死了尘缘。果报好坏皆因缘,慈悲喜舍修佛缘。

 18、思量恶事,化为地狱;思量善事,化为天堂。

 19、道须流通,何以却滞,心不住法,道即流通,心若住法,名为自缚。

 20、有情即解动,无情即不动,若修不动行,同无情不动。

;

惠能大师在什么时代?

  慧能大师出生于唐朝贞观十二年,圆寂于唐朝先天二年,经历了唐太宗李世民、唐高宗李治、唐中宗李显、唐睿宗李旦、武则天、唐玄宗李隆基等几个朝代。

  六祖慧能大师(638年-713),俗姓卢氏,唐代岭南新州(今广东新兴县)人。佛教禅宗祖师,得黄梅五祖弘忍传授衣钵,继承东山法门,为禅宗第六祖,世称禅宗六祖。唐中宗追谥大鉴禅师。有《六祖坛经》流传于世。是中国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佛教高僧之一。慧能禅师的真身,现供奉于广东韶关南华寺的灵照塔中。

中国禅宗六祖慧能最初只是在野派,能翻盘对手靠的是谁?

我们都知道中国佛教的禅宗,禅宗的教理直接影响了中国思想文化一千多年,是中华文化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着名的禅宗六祖慧能大师曾吟出“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名句,又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而是心动”的名言,成为千年以后禅宗的招牌式宣传语。

我们今天所知道的六祖慧能所传的禅宗一脉毫无疑问是禅门正宗,六祖慧能是禅宗自达摩祖师所传正统,是一代宗师。

但是,恐怕很多人不知道,六祖慧能在他有生之年只是偏居一隅的门派,最初可以说是没什么名气,最多只算是禅宗的“在野党”。

那么,六祖慧能的“顿悟”法门是通过什么方式成为禅宗正统,又是如何被全社会接受的的呢?

中国禅宗自达摩祖师传入,历经五代,传到五祖弘忍这一代,在法脉传承上出现了问题。

传说弘忍要选择继承人,考试手下众僧,最有才的高僧神秀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而当时慧能只是一个打扫僧人,他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弘忍认为慧能已经得禅法之要,秘密付诸心印。

慧能被神秀门下追杀,被迫逃亡南方,在南方自立门户,传承顿悟法门。

其实在此之前,慧能一派只是在野派,而北方神秀后来则成为大唐“国师”,从武则天到唐中宗都对他大加礼遇,时人称“两京法主,三帝门师”,是当时禅宗无可争议的正统。

那么南方慧能一派是如何翻盘的呢?

其实南方顿悟法门的翻盘不是慧能所为,而是他的弟子神会。

可以说,没有神会就没有南方禅宗顿悟法门在整个社会的兴盛。

神会在洛阳讲法授徒,期间与北方神秀弟子辩论,引得当时僧俗两界名流显贵都来观看,神会辩论时才思敏捷,雄辩滔滔,斥责神秀并没有获得正统认证,是没有资质的,南方慧能才是正统。

当时人劝他不要招惹神秀门下弟子,免遭迫害,神会不予理会。

唐玄宗甚至亲自召见神会,命他不要和神秀门下对抗,但神会拒不奉命,因此被唐玄宗贬走外地。

本来这件事已经盖棺定论,官方支持北派禅宗,南派没有翻身的机会。

但是就在神会被贬三年后,事情出现了转机。

安史之乱爆发,唐朝大乱,唐玄宗出逃关中,国家残破。

神会以耄耋之年返回洛阳,在洛阳寺院中招揽保护百姓,积蓄钱粮,后来全部捐给国家作为军费,帮助唐朝军队反攻叛军,为唐朝立下大功。

唐肃宗和唐代宗都对神会礼遇有加,将其规格一再拔高,也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下,原本寂寞的南方顿悟门派开始崛起,而北方渐悟门派开始没落。

可以说,没有神会的努力就没有后来南方禅宗的翻盘。

最终,南方慧能一派成为了官方认可的禅门正宗,一直流传到今天。

六祖慧能的生平

惠能父亲早亡,家境贫穷以卖柴为生。一次,惠能卖柴回家的路上听到有人读诵《金刚经》之中‘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便萌生学习佛法之念。他去黄梅双峰山拜谒五祖弘忍,由此开始了学佛生涯。

佛教禅宗传到了第五祖弘忍大师,弘忍大师当时在湖北的黄梅开坛讲学,手下有弟子五百余人,其中翘楚者当属大弟子神秀大师。神秀也是大家公认的禅宗衣钵的继承人。弘忍渐渐的老去,于是他要在弟子中寻找一个继承人,所以他就对徒弟们说,大家都做一首畿子(有禅意的诗),看谁做得好就传衣钵给谁。这时神秀很想继承衣钵,但又怕因为出于继承衣钵的目的而去做这个畿子,违反了佛家的无为而作意境。所以他就在半夜起来,在院墙上写了一首畿子“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这首畿子的意思是,要时时刻刻的去照顾自己的心灵和心境,通过不断的修行来抗拒外面的诱惑,和种种邪魔。是一种入世的心态,强调修行的作用。而这种理解与禅宗大乘教派的顿悟是不太吻合的,所以当第二天早上大家看到这个畿子的时候,都说好,而且都猜到是神秀作的而很佩服的时候,弘忍看到了以后没有做任何的评价。因为他知道神秀还没有顿悟。

和尚们的谈论,被厨房里的一个火头僧—惠能禅师听到了。惠能当时就叫别人带他去看这个畿子,惠能是个文盲,他不识字。他听别人说了这个畿子,当时就说这个人还没有领悟到真谛啊。于是他自己又做了一个畿子,央求别人写在了神秀的畿子的旁边,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有这首畿子可以看出惠能是个有大智慧的人(后世有人说他是十世比丘转世),他这个畿子很契合禅宗的顿悟的理念。是一种出世的态度,主要意思是,世上本来就是空的,看世间万物无不是一个空字,心本来就是空的话,就无所谓抗拒外面的诱惑,任何事物从心而过,不留痕迹。这是禅宗的一种很高的境界,领略到这层境界的人,就是所谓的开悟了。

弘忍看到这个畿子以后,问身边的人是谁写的,边上的人说是惠能写的,于是他叫来了惠能,当着他和其他僧人的面说:写得乱七八糟,胡言乱语,并亲自擦掉了这个畿子。然后在惠能的头上打了三下就走了。这时只有惠能理解了五祖的意思,于是他在晚上三更的时候去了弘忍的禅房,在那里弘忍向他讲解了《金刚经》这部佛教最重要的经典之一,并传了衣钵给他。然后为了防止神秀的人伤害惠能,让惠能连夜逃走。于是惠能连夜远走南方,隐居10年之后在曹溪宝林寺创立了禅宗的南宗。而神秀在第二天知道了这件事以后,曾派人去追惠能,但没有追到。后来神秀成为梁朝的护国法师,创立了禅宗的北宗。 惠能归岭南后,于唐高宗仪凤元年(676年)正月初八到广州法性寺。印宗法师在该寺内讲《涅盘经》之际,“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争论不休,惠能进曰:不是风 动,亦非幡动,仁者心动”。印宗闻之竦然若惊。知惠能得黄梅弘忍真传,遂拜为师,并为之剃度。

仪凤二年(677年),韶州刺史韦璩仰其道风,率同僚入山请惠能入城,于大梵寺讲堂为众说法,兼授无相戒。僧尼道俗集者千余人,门人法海编录其法语。

惠能到曹溪宝林寺(今广东韶关南华寺),弘扬禅宗,主张“顿悟”,影响华南诸宗派,人称“南宗”,在此传法长达37年之久。当时,六祖惠能的同门师兄神秀,主张“渐悟”,在华北势力颇盛,号称“北宗”。神龙元年(705年),武则天和唐中宗即遣内侍薛简往曹溪召其入京。惠能以久处山林,年迈风疾,辞却不去。薛简恳请说法,将记录带回报命。中宗因赠摩纳袈裟一领及绢五百匹以为供养。并命改称宝林寺为中兴寺,由韶州刺史重修,又给予法泉寺额,并以惠能新州故宅为国恩寺。

唐玄宗开元二年(730年),在河南滑台(今滑县)的无遮大会上,惠能弟子荷泽神会辩倒了神秀门人崇远、普寂,使得“南宗”成为中国禅宗正统。 延和元年(712年)惠能回至新州,命门人建报恩塔。唐玄宗先天二年(713年),圆寂于新州国恩寺,世寿七十六,唐宪宗谥号大鉴禅师。惠能圆寂后,其真身不坏,被运回韶州(今广东韶关)曹溪,其门人裹综涂漆,保持其生前形像。其肉身像至今还保存在南华寺,供奉在六祖殿中。

柳州刺史柳宗元撰《曹溪第六祖大鉴禅师碑并序》。元和十年(815年)刘禹锡因曹溪僧道琳之请,撰《曹溪大师第二碑》。

慧能大师是啥朝代的人

惠能大师是唐朝的人。

惠能于贞观十二年在新州出生。幼年时父亲就去世了,后来母子移居南海(广州)。长大以卖柴维持生活。

惠能某天听人诵《金刚经》而有所领悟。被告知黄梅凭墓山弘忍大师讲《金刚经》,于是决定去参礼。

约一个月后,惠能到黄梅凭墓山。唐初五十多年来,这里传承了达摩禅的正统。他见弘忍,自称“唯求法作佛”;因答:“人即有南北,佛性即无南北。獦獠身与和尚身不同,佛性有何差别”,而受到弘忍赏识。

先天二年(713)八月三日夜,惠能在故乡新州国恩寺“奄然迁化”了。

扩展资料

惠能去世后,经他弟子神会的努力,把他的禅法当作达摩禅正统向北方宣传,逐渐压制了北宗势力。 “南能北秀”中,本来局促在大庾岭以南的曹溪禅,至此普及各地。安史之乱后,由于神会政治上的得势,惠能六祖的地位最终得到官方认定。

贞元十二年(796),朝廷官方认定惠能为禅宗六祖,明确了正统的地位。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慧能

关于“六祖慧能大师”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www.sybcw.cn//zhishi/977.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知识

热门诗文

热门名句

朝代诗人

热门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