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纵横家,为什么始终不受主流文化待见?(纵横家的思想主张)
-
历史上的纵横家,为什么始终不受主流文化待见?
网上有关“历史上的纵横家,为什么始终不受主流文化待见?”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纵横家的思想主张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纵横家不被当时的封建统治者喜欢。古往今来,我相信都不会有封建统治者会喜欢纵横家这样的学派。纵横家最兴盛的时代,是在战乱不断的时代,各路诸侯各自为战,这个时候是纵横家最为兴盛,活跃的时代。因为纵横家其本质就是合纵和连横,如果天下是统一的,那么纵横家这个合纵和连横的手段就根本使不出来,所以天下大乱是局势混乱是对于纵横家最好的生存环境。
你想渴望天下和平的封建统治者会喜欢像纵横家这样的学派在他的封建王朝中活跃吗?显然是不可能的,所以天下没有纵横家生存的环境,再加上封建统治者的有意排斥导致了纵横家这一门独特的学派逐渐地走向没落。现在我们了解到有名的纵横家一般都是在春秋战国时代。而到了封建社会之后,纵横家似乎在人们的印象中就是有这一张能说会道的嘴,其他似乎没有什么作用,纵横家就这样一步一步的走向了没落。
纵横家的学派思想和当时封建统治者的思想不和,所以在强权压榨下的纵横家是不可能有什么生存环境的。当时的主流学派儒家肯定会打压,吸收其他的小学派,最终达到壮大自己的目的。其实我们现在看到的儒家已经融合了许多不同的学派发展而来,儒家包括很多的学问。
没有权势的纵横家是根本没有力量来对抗儒家或者说对抗封建统治者,他们只能顺着时代的潮流逐渐的走向了没落。但在我眼中纵横家的思想还是非常有值得肯定的地方。毕竟纵横家对于个人的素质要求是非常之高的,可以说是在春秋战国时代,纵横家对于个人素质要求是非常高的,一个合格的纵横家,你必须要一张能说会道的嘴,过人的胆识以及出色的武艺,所以一个合格的纵横家学者是非常难得的一个人才。
纵横家的思想主张
1、纵横家,是谋圣鬼谷子创立的学术流派。
2、纵横:合纵连横;捭阖:开合。原指战国时策士游说的一种方法。后意为以辞令测探、打动别人,在政治和外交上运用联合或分化的手段。所以是形容纵横家的。
3、在春秋战国时期,“纵横家”一语不是一个学派的名称,而是指春秋战国时期一个独特的谋士群体,可称为中国五千年中最早也最特殊的外交政治家。他们朝秦暮楚,事无定主,反复无常,设第划谋多从主观的政治要求出发。
4、主要为纵横,或合众弱以攻一强,此为纵;或事一强以攻诸弱,此为横。前者主要以连为主,故可知如何能用外交手段联合团结,是为阳谋多阴谋少;后者主要以破为主,故可知如何利用矛盾和利益制造裂痕,是为阴谋多而阳谋少。此为战略思想,是行辩术成大事的基础。若此不查则必游说而不成。对纵横谋士的要求:知大局,善揣摩,通辩辞,会机变,全智勇,长谋略,能决断。合纵派的主要代表是公孙衍和苏秦,连横派的主要代表是张仪。
纵横家的思想主张:主要为纵横,或合众弱以攻一强,此为纵;或事一强以攻诸弱,此为横。前者主要以连为主,故可知如何能用外交手段联合团结,是为阳谋多阴谋少;后者主要以破为主,故可知如何利用矛盾和利益制造裂痕,是为阴谋多而阳谋少。此为战略思想,是行辩术成大事的基础。
纵横家,诸子百家之一,是谋圣鬼谷子创立的学术流派。在战国时期以从事政治外交活动为主的一派,《汉书·艺文志》将其列为“九流十家”之一。
在春秋战国时期,“纵横家”是指一个独特的谋士群体,可称为中国五千年中最早也最特殊的外交政治家。他们朝秦暮楚,事无定主,反复无常,设策划谋多从主观的政治要求出发。
其祖乃鬼谷子,战国时人,籍贯不详,以隐于鬼谷而得名。曾授苏、张、孙、庞四大弟子,皆战国时风云人物。合纵派的主要代表是公孙衍和苏秦,连横派的主要代表是张仪。
纵横家智谋是春秋战国时期特定的国际形势的产物,其兴也快,其衰也速。在汉代建立了大一统的帝国以后,纵横家智谋就很难再有用武之地了。虽然历代都有余音,但却很难再有大的发展了。
为什么中国古代的封建历史上,除了春秋战国时期,在人类文化史上没有出现大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春秋战国出现,一直持续到汉武帝朝,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后,儒家的地位上升,其他的流派逐渐不敌,但在三国时期纵横家、军事家、道家、法家各流派依然存在并且在历史上留下足迹,直到科举制度的兴起才真正断绝了百家争鸣的现象。直至辛亥革命以后,随着皇权的衰落,人们受到外来思想影响,才逐渐恢复百家争鸣的情况。
不在于乱世的时间不够长,还是因为不是轴心时代,南北朝的时候玄学以及道家思想相当流行,虽然不算百家争鸣但也绝对不是独尊儒术,而五代十国的时候由于科举制度已经深入人心,儒家地位不可动摇,因此已经逐渐淡化了其他教派的影响力了。
所谓百家争鸣不在于是否是乱世,在汉朝开始独尊儒术以后各大家族的势力已经和儒学连为一体,掌握儒学大家自然就能获得更高的势力,而获得实力的人才能更好的向知识流传下去,在那样一个学问知识匮乏,没有印刷全凭手录的年代,掌握知识的只是极少数人,而这极少数人就成就了南北朝甚至直至以后几百年辉煌历史的各大家族——崔、王、郑、卢。而通过他们的势力和皇家的推动,儒学自然也就被希望能够高人一等的读书人所接受成为了主体思想。再加上唐朝虽然还会录取少部分道家、法家的学者做官,但也只能成为微末小官,而只有儒家科考出身的读书人才能平步青云,因此在唐朝以后儒学已经不是帝王单纯推动的学问,而是深入民心无法动摇的真理了。而且此时的儒学也不再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学,它里面被添加了法家、道家、玄学等等思想,结构变得更加完整概括,也因此通过这种儒家内部流派的划分“内部的百派争鸣”取代了真正意义上的百家争鸣,使得其他学问被贬低,难以恢复过去地位。
关于“历史上的纵横家,为什么始终不受主流文化待见?”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www.jndzxx.com//zhishi/16465.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知识
热门诗文
热门名句
- 仙人琪树白无色,王母桃花小不香
- 细读离骚还痛饮,饱看修竹何妨肉
- 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 相思了无益,悔当初相见
- 晻霭寒氛万里凝,阑干阴崖千丈冰
- 暗教愁损兰成,可怜夜夜关情
- 长堤春水绿悠悠,畎入漳河一道流
- 又是过重阳,台榭登临处,茱萸香坠
- 相逢唤醒京华梦,吴尘暗斑吟发
-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