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学好艾灸(中医针灸概述)
-
如何学好艾灸
网上有关“如何学好艾灸”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中医针灸概述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作者/西安艾灸先生
现在艾灸界存在两种倾向,一种是神秘化艾灸,讲很多高大上的道理,又空又虚,但容易吓的住、骗得了初学者,这种倾向误人子弟,害人匪浅。另一种倾向是简单化艾灸,认为艾灸很容易,穴位也不需要找的很准,随便灸灸就有效果,这种倾向实属自欺欺人,不实事求是,让有这种想法的朋友开个艾灸馆去调理一下客户就知道自己多么肤浅和无知了。
要想学好艾灸,就要入门要正,多读书,多实践,多思考,假以时日,才能略有小成,从容裕如地用灸法解决各种问题。
第一、要想进步神速,首先好好看书。多看一些艾灸书籍,反复研读,看的时候不需要记住,有印象就可以了。用到的时候记不清楚可以翻阅书籍,知识点也就慢慢加深了。艾灸市场的艾灸书籍越来越多,但好书并不多,大多数都是相互抄袭,粗制滥造。我推荐的有《谢锡亮灸法》 《灸绳》 《艾灸精华选读》 《灸法秘传》白话版等。这几本书推荐大家都看,相互可以参照,《艾灸精华选读》重点推荐给初学者,平实易懂,知识丰富,由浅入深。
第二、学习经络穴位知识和灸法的知识。要掌握好经络走向,常用穴位的准确位置和作用,常见问题的配穴等。艾灸的常用穴位并不多,《灸法秘传》一共采用到42个穴位。经络穴位参考书籍耿恩广教授《针灸取穴纲要》,再配合一个人体经络模型。
第三、多实践,多总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看书是远远不够的,现实遇到的问题要远比书上复杂多了,遇到书上有的问题,在书籍所载方法知道下进行,观察效果如何。效果好了,积累了实际的经验,效果不理想,要分析问题,再探索其他方法。
第四、艾灸是中医的艾灸,是和中药、针刺等一样属于中医的一种疗法,需要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进行操作,脱离了中医理论的指导,艾灸无异于烤火。所以要想学习艾灸,必须学习中医的基本理论,可以参考书籍秦伯未先生的《中医入门》,想深入全面学习的朋友可以学习大学教材《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两本书,中医诊断学网上有朱文峰教授的视频,可以配合学习。
掌握了中医的基本理论之后,就可以辨证施灸。比如有人头疼,如果是颈椎问题导致的头疼,就要调理风池、大椎、肩井等穴;某人是风寒感冒导致的头疼,需要艾灸风池、大椎、肺腧等穴;是肝火旺导致的头疼,需要艾灸太冲、期门、肝俞等穴;是血虚导致的头疼,需要艾灸百会、膈腧、足三里等穴;是血瘀导致的头疼,最好配合刺血了。
第五,艾灸是中医疗法的一种,有着巨大的优势,也有着不少的局限,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可以灸法来解决,也不是所有问题的最有解决方案是灸法。所以必须要学一些其他疗法,比如刮痧、拔罐、按摩、刺血等,用以配合艾灸,会很好的提高艾灸的效果。
中医针灸概述
更多内容
大家好,我是彭医生,这周聊聊艾灸。
艾灸作为一种中医治疗手段,有着很多优点, 操作简单,使用方便,廉价有效,适应症广,副作用小,医疗事故率低,相比针药所需知识储备低,培养周期短,初学者有时也可以产生神奇的效果,解除疑难杂症(案例还不少),且能自灸(小病不求人) ,遂于近十年间风靡于各大 养生 会所,朋友圈。产业链悄然间已成一庞然大物。
但是也正是其野蛮生长,一系列问题也在暗处滋生。万事有其法,不得法,少则吃亏,大则出漏。
不要等到出事了才在网上求助。
写这篇的起因是家里一个长辈在群里聊起,说自己做艾灸,手上起疹子了,很痒。还有地方起了水泡。
我当时就有点…一言难尽…好歹我算个行内人…
今年本来事情比较多(好几个考试要准备),不想写文章了,结果发现中医已经成了无数没有医学资质的商人,谋利恰烂钱的工具,乘着还有点热血,再写点东西吧。
一.丨先简单聊下艾灸
艾灸这一治疗方式, 历史 很久,从古代到现在,有很多医家使用,和针并称,针灸。其最早的方式,就是直接在你身上灸——大概是古人烤火,发现被烫到之后某些病痛可以得到减轻,后来逐步发展而来。从艾灸的方法,选用的材料,艾灸的部位等方面,总结出很多经验。
古代的艾灸和现代的艾灸方式是有区别的, 古代早期直接灸,大多是“瘢痕灸”——烫伤,化脓,结痂,留疤 ,这么一个模式。
可能对于某些疾病会有特殊的效果,但是 一是疼痛,二是留疤,三是考虑是否有可替代疗法 。如何取舍,医生心里要有个数。
现在基本只在比较贫困地区还能见到使用。
现代使用比较多的,是 一种 间接灸 ,即 不直接接触皮肤的灸法,算“温和灸” 。用艾条 悬空灸 ,或者用 器具(灸盒等)隔离 ,或者用 物品(姜,蒜等)隔离 。少数有接触皮肤的,讲究一个度,就是在患者感受到灼痛时,迅速夹起艾柱换新的,这时艾柱是没有烧到底的。以 皮肤红热为度,不造成皮损 。
艾灸说简单也简单 ,几根艾条,哪不舒服灸哪里就行了, 活血温经通络,温热刺激气血流通,自然可以达到消除局部慢性炎症,缓解疼痛,调动机体自愈能力,消除部分气血积聚(囊肿肌瘤),治疗某些“阴寒”性质疾病 的效果。
但是,艾灸 往深了说,还真不简单。和中医其他理论一样的,深究之下,往往难以用现在的一些理论解释清楚 ,大体处于一个都能用,但理不明的阶段。
我研究生期间有两堂课是广东省中医院一个艾灸的专家讲的,那时候她提了两个问题,没一个人答上来。她干了那么多年,自己也在疑惑。
一个是:“现在医院科室里都弄一个排烟机往外抽,艾灸的烟到底有没有用?有用为什么要抽出去?没用的话,艾灸的作用是什么?热量?”,另一个是“如果说起效果的是热量的话,为什么一定要用艾灸?烟草行不行?现在的红外线灯行不行?其他电子产品行不行?”
我这些年给患者做艾灸时,常回想这两个问题,后来也算得到了一个答案。现在做艾灸的,每年起码几十亿的产业了吧?谁来深究过?
都忙于挣钱罢了。
二.丨市场下的乱象:中医理论背书的瞎宣传
有了市场,自然有人求财其中。求财者传播的,不一定是真实有用的,但一定是对他销售有用的。
艾灸连肺结核,各种癌症,包括白血病都能治了,就问你们服不服。
那些年那么多韩剧主角都白死了,都来做艾灸嘛,干嘛非要蓝色生死恋。
但凡稍微有点医学知识,也不至于写出这样的文章吧? 艾灸可以对很多疾病产生效果,但是不是随便灸就能治百病 。很多疾病,它也没办法。每年我都看到很多拖延病症最后治不了的病人,有多少是因为看了这样的网上宣传而耽误了病情?
部分疾病是可以改善生存质量,部分是可以延长生存周期,但,是部分。
治不好的,让中医背锅就好了。
因为经济原因,或者没有其他办法的情况下,死马当活马医,可以,确定有其他办法能治,何必?
我一直是建议 患者,尽量选择成功几率最大,对身体损伤最小的治疗方式。 比如打虫的患者,我现在就很少用使君子槟榔花椒之类中药。有肠虫清我不用,何必?中医应该是一种思维方式,否则废医存药就好了。
艾灸出水泡了?排毒?
老是说排毒,人身上哪来那么多毒呢。
我以前说过, 人身上的病理产物,外受风寒暑湿燥火,内伤饮食七情,导致的积,滞,痰,湿,虫,淤,这些算是不好的病理产物,中医什么时候说过“排毒”这个理论?中医只有药“毒”治病 。
把这些不好的病理产物驱除,这算是最接近“排毒”的说法了 。
艾灸产生的“水泡”和你内服药物后出现在体表的一些“水泡”不一样, 内服药物,产生一些排异反应,有部分可能是在把病理产物排除(不绝对),艾灸的水泡很简单,就是一个烫伤后的机体反应 。
各位小时候被烟头烫到过没有?烫完后就出现一个小水泡。用器具艾灸时,是一个持续的,逐渐升高的温度,身体很容易被烫伤。我的一个长辈找我做艾灸时就烫伤过。后来留疤了。
出现水泡不一定会留疤,身体恢复能力好的很多会自然吸收恢复,但是对于年龄偏大的患者,出现水泡后,如果水泡部位又容易受到反复摩擦刺激 (比如腰腹部)的话, 很容易留下疤痕——因为这类水泡多数是在真皮层的损伤 。所以这时候说让你“坚持继续艾灸”“不然前功尽弃”的,都是些什么心态,你品,你细品。
学习多累啊,又赚不到钱,编推文多简单,“反正认错是不可能认错的,只有拿中医背锅,让患者继续做艾灸卖艾灸,才能维持的了生活这样子”
这里多说一句: 不是说烫伤了就没效了,其实就相当于瘢痕灸,也会有效果。但是年轻大姑娘们,慎重考虑 。
还有, 比较重要的一点是,当出现皮损后,你是否能够处理好可能的继发感染 。(皮肤是我们的第一道屏障)
说实话,我是不建议在出现水泡后,继续艾灸的。
我继续看这篇10W+的爆款,发现了更让我气愤的事——
很多话都是在瞎说,生理病理知识一塌糊涂,哪怕网上查下都不至于说出这些无知可笑的话。这些病都是泌尿系统有炎症?呵呵……
如果说前面讲艾灸包治百病是傻,后面这个就是坏了。
忽视客观病情让患者坚持艾灸,本身就是违背中医“因人而异”治疗方法的瞎搞!
糖尿病患者,热水泡脚我都不建议,让他们坚持艾灸?联系上文,出现水泡还要“坚持,否则前功尽弃”,呵呵,难怪那么多西医同行要怼中医,都是给这帮假中医背黑锅呢。
糖尿病患者独特的生理特点决定了一定要慎重艾灸,反应迟钝很容易烫伤,若是不注意,那就是开篇我说的那个案例了,感染截肢,最后 养生 会所老板跑到网上发帖求助要不要负法律责任,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不管是从业人员,还是自己 养生 艾灸,我都希望大家可以认真学习一下,毕竟是在人身上操作,吃中医这碗饭。
最后给大家推荐几本书吧。可以自己去搜了看看,网上应该有电子版,不花钱。买书也便宜(现代知识真的很廉价)
1.《谢锡亮灸法》,谢锡亮先生是近代艾灸界的泰斗之一,这本书对于理论和医案都做了详细的论述,收录了很多艾灸医案,尤其是很多重症的医案(但是初学不要走偏,片面追求大灸,重灸)。具体艾灸的穴位,取穴方法介绍的也比较详细,初学者可以学习。
2.《灸绳》,作者周楣声,周楣声先生也是现代灸届大佬之一,《灸绳》这本书,不适合艾灸初学者,有一定基础可以去进阶学习,强调灸感(我说针感可能很多人都要说玄)。
3.《灸法秘传白话注解版》,《灸法秘传》是清代灸法专著,谈到了具体七十种症的艾灸方法,有谈医理,医理简明。灸法,配穴精少,切实可用,效果显著。原书是文言所写,病名是古病名,《灸法秘传白话注解版》会好读很多,尤其对于文言功底较差的朋友。这本我推荐给专门从业且有志于传承发扬艾灸,有钻研精神的朋友。
适合用艾灸的人群,对此你了解多少?
传说与历史
针灸起源于中国,在公元6世纪传到了朝鲜、日本等国。在现代作为替代医学传播到世界各地。
成都老官山汉墓中出土了现今发现最古老的针灸人体模型,制成在西汉年代,为一14公分高的漆器人形,上有标注117个穴位经络线和心肺肾等中医标注。
针刺法萌发于新石器时代。当人们发生某些病痛或不适的时候,不自觉地用手按摩、捶拍,以至用尖锐的石器按压疼痛不适的部位,而使原有的症状减轻或消失,最早的针具:砭石也因之而生。后来针具逐渐发展成青铜针、铁针、金针、银针,直到现在用的不锈钢针。伏羲氏“尝百药而制九针”(东汉皇甫谧记载于《帝王世纪》),“尝草制砭”(南宋罗泌记载于《路史》,砭就是砭石),即华夏民族最早的针灸。《黄帝内经》中记载九针为镵针、员针、鍉针、锋针、铍针、员利针、毫针、长针和大针。《灵枢·官针》记载“九针之宜,各有所为;长短大小,各有所施也,不得其用,病弗能移。”指出九针的形状、用途各异,据情选用,方可去病。
灸法的起源与火的发现和使用有着密切的关系,当身体有某种不适时,用火去烘烤得以减轻,继而用各种树枝作为施灸工具,逐渐发展到艾灸。针灸治疗方法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其学术思想也随着临床医学经验的积累渐渐完善。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的医学帛书中有《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论述了十一条脉的循行分布、病候表现和灸法治疗等,形成了完整的经络系统。《黄帝内经》是现存的中医文献中最早而且完整的中医经典著作,记载有十二经脉、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十二经别以及与经脉系统相关的标本、根结、气街、四海等,并对腧穴、针灸方法、针刺适应症和禁忌症等也做了详细的论述。
《灵枢经》所记载的针灸理论更为丰富而系统,所以《灵枢》是针灸学术的第一次总结,其主要内容至今仍是针灸的核心内容,故《灵枢》称为《针经》。继《内经》之后,战国时代的神医扁鹊所著《难经》对针灸学说进行了补充和完善。
晋代医学家皇甫谧潜心钻研《内经》等著作,撰写成《针灸甲乙经》,书中全面论述了脏腑经络学说,发展并确定了349个穴位,并对其位置、主治、操作进行了论述,同时介绍了针灸方法及常见病的治疗,是针灸学术的第二次总结。[21]
唐宋时期,随着经济文化的繁荣昌盛,针灸学术也有很大的发展,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在其著作《备急千金要方》中绘制了彩色的"明堂三人图",并提出阿是穴的取法及应用。
到了宋代,著名针灸学家王惟一编撰了《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考证了354个腧穴,并将全书刻于石碑上供学习者参抄拓印,他还铸造了2具铜人模型,外刻经络腧穴,内置脏腑,作为针灸教学的直观教具和考核针灸医生之用,促进了针灸学术的发展。
元代滑伯仁所者的《十四经发挥》,第一次将十二经脉与任、督二脉合称为十四经脉,对后人研究经脉很有裨益。
明代是针灸学术发展的鼎盛时期,针灸理论研究深化,出现了大量的针灸专著,如《针灸大全》、《针灸聚英》、《针灸四书》,特别是杨继洲所著的《针灸大成》,汇集了明以前的针灸著作,总结了临床经验,内容丰富,是后世学习针灸的重要参考书,是针灸学术的第三次总结。
清初至民国时期,现代医学传入中国,针灸与其他传统医学一同逐渐走向衰退,但仍有不少人相信针灸的疗效,有《针灸逢源》等著作流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陆成立了中国针灸学会,以继承和发展针灸。研究人员结合现代医家的临床经验和科研成果,出版了许多的针灸学术专著和论文,创立"针刺麻醉"等新式针灸。针灸的研究也从单一的文献整理发展到对其治病的临床疗效进行系统的观察,结合现代生理学、解剖学、组织学、生化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等学科进行针灸治疗的机理探讨。
中国北京、上海、南京都有国际针灸培训中心。1987年成立了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简称"世界针联")。
中医针灸体会
中医体系庞大,如同一颗千年老树,枝蔓众多,而针灸,仅仅是其中的小小分支。所以,要想再针灸上面有所建树,光在这个小分支上修修剪剪,装饰装饰,搞些表面文章是不行的,唯有在肥沃的土壤上把根扎深,才能日久弥香,长出属于自己的花朵。
肥沃的土壤就是中医理论。就是阴阳五行。从此入手,学中医,学针灸,方是正道。
针灸专业奉之如珍宝的是《灵枢》(最好是看马莳的版本《灵枢注证发微》)是一定要熟读,经典条文要背诵;《针灸大成》中很多经典条文也要熟悉,后面的一些歌赋也是必背,如《玉龙赋》《标幽赋》等;如果有机缘的话,能够遇到真正懂子午流注的老师,一定要好好珍惜,认真学习。这个要是能有点感悟体会,《易经》是一定要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
在学校把基础打扎实,临床跟师,才能有所感悟,当老师随手起沉疴,我们认真总结,提问,老师的只字片语会定让我们有茅塞顿开的感觉。否则,师徒无法共鸣,平白浪费时间,难道还指望天天忙于临床的老师回头来给我们讲最最基础的经文?
2、针刺手法的练习。一个虎背熊腰的北方大汉和一个小巧秀气的江南女子,谁的针刺手法好?这个问题很难回答。由此可见,针刺手法不是比力气,而是讲究巧劲。针刺手法的重要性到底有多大。这个话题值得进一步讨论。也许时下,很多针灸医生不信这个,扎上针后多是直接电针接上了事,我这么说并非是否定电针的治疗效果,说实话,有的时候我自己在是否应该用电针这个问题上也很犹豫。一方面,临床上我在治疗很多颈肩腰腿痛的患者时候喜欢用电针的,并且觉得用电针比不用电针效果好很多(没有严格的统计过,仅仅是凭一些病人治疗效果的反馈)。但另一方面,我又是非常相信手法。因为读书的时候,亲眼见到1个病人,都是老师的VIP病人,一侧肢体的酸痛10多年,大关节处尤为明显,RF及HLA-B27,骶髂关节CT这些基本上无异常,基本排除了免疫系统相关疾病。多方治疗(针刺也试过很多医生)效果不明显,老师针刺治疗上的核心是一是缪刺;二是在手法上采用合谷刺,患者治疗1次后,疼痛明显减轻。当时这个病例给我的震撼太大。所以,如果有机会接触信奉针刺手法的老师,那么恭喜,请务必静下心,抓住机会,先模仿、学习。
3、不要过于偏执的学习针灸而忽视了中药、方剂。
临床上很多针灸大夫基本上只扎针不开中药,因为长时间不开中药,方剂背不出几首,《内经》《伤寒》《金匮》基本上没有研究,《温病》更不用说,这样其实是买椟还珠。真正合格的针灸大夫,不仅仅要擅长针灸,开汤药的思路应该要更具有特色。因为本身就是搞针灸的,对于经络辨证会更有体会,毕竟背了那么多年的“是动所生病……是主所生病……”,故在治疗一些内科疾病中,你的思路定当更加开阔。所以年轻的时候还是要背点东西的。《药性赋》《长沙方歌括》《汤头歌诀》是基本功,《内经》《伤寒》《金匮》更是基础的基础,当然,能有一个好的老师领着入门是非常幸运的事情。
4、针灸针灸,要清楚,是针刺和艾灸。
时下,多是注重针刺,灸法开展唯有江西的陈日新独树一帜,在往前推,安徽的灸法也风光过一段时候,可如今人气逐渐流失。如对灸法感兴趣的看家,推荐2本书,值得一读。江西陈日新教授的《热敏灸》和安徽周楣声先生的《灸绳》。
中医的生命力是在临床的。
曾经治疗过一个病人,朋友的朋友,每每发脾气后就容易干咳数日,胸部CT、MRI,痰涂片等检查都做过,无异常,学中医的都清楚,此是肝气犯肺,用药或用针皆可。简单的背腧按压,肝胆腧压痛尤为明显,针刺后,当夜咳嗽明显减轻。再举个例子,有次坐火车回家。途中遇到一个腹痛的病人。患者青年女性,既往有慢性胃炎的病史,此次疼痛部位是剑突下,触诊,腹肌非常紧张,墨菲征及麦氏点无压痛,当时身上没有带针,患者双侧梁丘(是胃经的郗穴,“郗”是孔隙之意,病症的反应点,临床多可用来治疗急症)较足三里压痛更为明显,但患者穿牛窄裤,梁丘不太好按压,只能用手按压足三里,大约1分钟,患者疼痛明显缓解,嘱咐其下车后去正规医院行胃镜明确下诊断,建议其当地找中医治疗。再有急性腰扭伤,落枕等服用复方氯唑沙宗等不能缓解,针刺后多数症状能很大缓解(此时治疗尤其重视经络辨证,定好病变经络,循经远处取穴,疗效颇佳),这样的例子针灸科能时时见到,不足为奇。所以,当我们能有幸跟位好的中医,亲眼见到仅仅凭中药、针灸,解决了些西医诊断治疗较为头痛的病例,我们就会有自信,才会由衷的喜欢上中医,就会自发的去专研中医。老师只是将我们引进门,指明方向,以后的路还长着呢,必须得靠自己走。
如今医患关系紧张,但我相信,随着全民素质的提高,而今的囧境会慢慢好起来的。医生,本就需要能静下心去专研的。其实中医也好,西医也罢,好医生的标准,无外乎业务和医德。作为一名中医不去夸大中医疗效,但也不要在西医面前妄自菲薄,坚持下来,相信未来无论是名(在病人中的口碑),还是利(说白了就是钱),肯定会双收的。当然,初期还是要收敛性子,冷板凳做几年。毕竟,荣耀的背后必然刻着一道孤独。
周楣声的贡献
有些人体质是不适合艾灸的,比如说易暴易怒,脾气火爆,身体带有实火,阳明经里热。这些实热症不适合艾灸,这虚寒体质的人,阳虚怕冷就特别适合。第一,艾灸属于一种双向调节,可以调节阴阳,祛寒除湿,培元固本,活血化瘀。体质不同,艾灸的穴位选择就不同,艾灸手法也不相同。比如虚证,主要以温补手法为主,艾灸的种类比较多,要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艾灸方法,比如,偶感风寒的,寒气比较浅,用艾灸盒或者小艾灸条就可以解决问题。
适用于所有人,艾灸绿色安全无副作用,可以提升阳气,调和阴阳,而且现代研究表明:艾在燃烧时,产生的特殊短红外线,对人体的穿透深度,最深能够达到10mm,这个问题上,一直存在争议,照理说艾灸是补阳的,那么有内热的人不易艾灸,但是《灸绳》又提出了热症也是可以艾灸的。所以,我觉得艾灸就是一种尝试性的治疗方法,没有绝对的行与不行。艾烟会找水,艾熏在人身上,也能循经络,找到寒水,湿水,那就是寒湿瘀堵的地方。
《扁鹊新书》上有这么一段话:“人于无病时长灸关元,气海,命门,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年寿矣”。这段话明确指出,艾灸对于强身健体,延年益寿,艾灸,熟艾也,辛温纯阳,除三阴之寒湿,主风湿痹痛,若湿热或阴虚体质不适合艾灸。艾灸是一种调解人体阴阳的一种方法。中医治病的原则是调整人体阴阳平衡,不是杀死病毒的和癌细胞的。艾灸也是同理,有的穴位是不能灸的,同一个人不同时期不同症状施灸也是要分阴阳的!辩症才是最重要的
怎样学好针灸?
周老平时治学严谨,思路活泼,崇尚道学,古典文学基础深厚,能诗能文。幼年对金石书画,均有涉猎。及从事刀圭以后,乃慨然曰:“虽能撷艺苑之精华,然饥不可食,寒不可衣;莫若入轩岐之堂室,则既可利己,亦可利人。”先后编写成《灸绳》、《针灸歌赋集锦》、《针灸经典处方别栽》、《针灸穴名释义》、《黄庭经医疏》、《周氏脉学》、《金针梅花诗钞》、《针铎》等多种。嗣而在台湾出版了《周楣声全集》,其后又编写了《填海录》,现又着手《说灸》的编写与耳灸、肛灸的研制,至于在各种刊物上所发表的论文,则未作统计。在这些著作中,均是见解精辟,立论新颖,戛戛乎成一家之言,迥非拾人牙慧者可比,在国内外均享有一定声誉。
问题一:怎样在家学好针灸 中医针灸是我们的国粹,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我们普通人都可以自学针灸。学习针灸可以分几步走。
草根针灸 原汁原味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0年11月16日决议,将中医针灸和京剧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我本人也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人,我们家的针灸有400年的历史,有20代了。
随着针灸在国际上的升温,针灸在国内也一定会出现学习的 *** 的,学习针灸知识,提高人民健康,从今天我在百科的第一篇文章开始,我就带领广大的针灸初学者和爱好者来一起学习我们的国粹针灸。
学习针灸并不像有些人想的那么难,但要学好针灸,又不是像有些人想的那么容易。中国的古代文化都讲究功夫,因此,要想学好针灸,一定要下一番功夫。
那么,我们就开门见山的说,学习针灸首先就是要记住穴位,记穴位就像我们背英语单词,或记中药名称功效,非常容易忘,必须反复的记忆复习。但只要我们的功夫到了,我相信我们一定会把穴位完全准确的记住的。
记住了穴位,我们就可以开始练习进针了,我们可以先在棉球或纸球上练习,等熟练一段时间后,就要在自己的身体上练习了,害怕了吗?有我在,不用害怕,我会告诉你怎样针灸不疼的。
记住了穴位,又会扎针了。那接下来就是开始用针灸学会看病了。这里包括两部分,一是学会用中医基础理论辩证诊断,因为只有诊断正确了,才谈的到治疗啊。第二部分就是如果根据中医辩证诊断来用针灸治疗。
问题二:针灸怎么学习 一、你必须要看的书
1)《黄帝内经》
2)《难经》
3)《针灸甲乙经》
4)《针灸大成》
5)《针灸大全》
6)《灸绳》
7)《灸法秘传》
8)《刺血疗法》
9)《董氏奇穴针灸学》
10)《针灸心悟》
11)《针灸心传》
。。。。。。。。。。。。
以上这些书要经常看,做到“手中有书,心中不慌”,以后再上升到“手中无书,心中有书”。至于像“肖友山老大夫针术真传录”等资料,我会按你的进度不停地给你的(很多,我们要分析和理解,不能硬记)。
二、学针灸的方法
很多人学针灸,往往化很多心血在“寻穴”上,虽如此,效果却不佳。人身穴位,如星罗棋布,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对你我来说,只要按图索骥,不是难事。如手法不明,徒知穴位,还是不能医病,即便偶尔治愈一亥二病,终难成大医。
因此,你得先学手法,次学辨症,最后的“寻穴”,只要多观图或实践,不是难事。
三、如何辨病
对针灸医生来说,如何辨病,十分重要。传统的“望、闻、问、切”固然重要,但你还可以用下面的三种方法中的一种或几种来达到准确的辨病效果:
1)用气功感应:经过练习后,一般可在一年内有辨病的功能(快的半年即可)非常准确,而且可以知道未病。
2)用针试:你一针下去,感觉像针掉到水桶里了或像碰到豆付一样,你以为是什么呢?你对气的感觉?
3)通过找病人身上的反应点来判断。如何找?你想一想。找到后,又该如何处理?
四、各种手法
你把《内经》、《针灸大成》和《难经》中的有关针法整理一下,并要分析异同点。
五、“阿是穴”
古人对“阿是穴” 的定义和解释与今天我们大多数人的是否一样,区别在哪里?今天的人们错在哪里?
六、有关“烧山火”和“透天凉”手法的问题
你看一看我在“伤寒论坛”上有关这一手法的文章。你要思考几个问题:
1)你认为梁的文章中那方面他是没搞清(或他故意未说)?
2)你觉得所有跟帖的人里,哪些人是自己试过,哪些人只是照书上抄抄而已?
3)我没讲的最后一点是什么?你能悟出多少?
注:这是我二零零六年初给一个朋友的邮件中的一部分内容 如果是自己用针灸给自己或者家人治疗某些特定的病,就没必要那么系统,真要是想系统的学,也不一定和楼主说那样 学针灸能速成别把学针灸的路子搞的太难了!看看我的针灸速成教学法是怎样快速学会针灸治病的.
先让学生观察老师怎样接待疼痛性病人,怎样诊断,怎样选穴,怎样操作.治疗过程中,老师跟病人怎样沟通.在施针过程中,症状有那些变化,最后是怎么完全止住了痛的.在神奇的疗效产生之后,患者必然赞扬疗效的神奇,也就必然激发学者的兴趣和好奇心.学生就会产生迫切学习的积极性.
接着直接教学操作方法.会操做了,在老师的直接指导下,让学生针灸最有把握的病症.老师的处方,准确的穴位,学生正确的手法,必然产生好的效果.好的效果必然也能得到患者的赞扬!也必然鼓舞学生学好的信心.学生能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亲手治好了病(止住了痛),你说他能不高兴地跳起来吗?!
当学生能治好病的时候,再让学生了解为什么能治好病.
这时再让学生从有关的书本中探求理论根据.有了理论指导,更能能动地操作了.结合临床学理论,好理解.理论的知识放在以后慢慢地积累.学生的学习热情永远不会低落.
没有兴趣就出不了人才!...>>
问题三:如何练好针灸? 练扎针时,先练的是指力。可以将报纸或卫生纸折叠好。前面可以少叠几层。用针反复在上面练习。
下面最好放一个沙袋。这样可以感觉耿针后的感觉。
进针的手法有夹持进针法,舒张进针法。单手进针法。双手进针法。
刚练的时候用双手进针比较好练一点。针不要选太长。否则容易弄弯。
练到能以快速刺穿纸层时算合格。
然后就是自己试针,选四肢上的一些穴位比较安全。比如象合谷、足三里、曲池。主要是体会进针后的针感。一般针灸的感觉是酸胀重麻。当然有时还会向上或向下的传导感。
最后就在病人身上的试了。看好人体解剖学。掌握穴位的定位。针刺的手法有举火天和透天凉两种。这个就要临床上慢慢体会。
要学会配穴就要学好中医理论基础和中医诊断这两门了。
总之针灸是入门容易学好难的一门学科。
问题四:怎么学好针灸 请问顶是针灸专业的吗?如果是的话我相信你们教授会很清楚的告诉你!下面是我个人的一些经验,一起学习下!学好针灸,基本功很重要,首先我们就要锻炼的指力了,记得以前我们在纸垫上联系了一个学期,这个是最基本。其次就是我们要熟悉十四正经的流注、相交、阴阳表里等关系。然后就是经脉上的穴位。记住一些特定的穴位,如:五输穴、原穴、络穴、郄穴、募穴、八脉穴、八脉交会穴等,这些穴位在临床上的应用非常广泛。在然后就是穴位的定位,取穴原则及主治。根据病症所在的部位选择正确的主治的穴位配伍,对治疗疾病的疗效起到关键的作用。这些知识理论上的,其实很多时候还是在实践上去获取经验。
问题五:如何学好针灸 首先学习中医四大基础,其次是经络腧穴学、针灸治疗学,实验针灸学。骸多看看其他学者经验书,运用于实践中。经验是慢慢积累的。
问题六:怎样学习正确的针灸 “经络学说”是祖国医学理论体系中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和中医的基本理论如阴阳、五行、脏腑、营卫气血等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并且同等的重要。几千年来,古人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证明,经络学说不仅是生理、病理学的基础,而且也是从整体观念出发,作为正确诊断和治疗的主要准则。这个准则,不但在临床上指导着针灸疗法的实践,就是其他各科在诊疗方面的实际运用中,亦无不以此作为指针和依据。所以历代医学家,不论是否从事针灸事业,对经络学说,
问题七:学习针灸如何入门最好 先背诵五腧穴诀:“
少商、鱼际、与太渊,经渠、尺泽肺相连,
商阳、二三间、合谷,阳溪、曲池大肠牵。
隐白、大都、太白脾,商丘、阴陵泉要知,
厉兑、内庭、陷谷胃,冲阳、解溪、三里随。
少冲、少府属于心,神门、灵道、少海寻,
少泽、前谷、后溪腕,阳谷、小海小肠经。
涌泉、然谷与太溪,复溜、阴谷肾所宜,
至阴、通谷、束京骨,昆仑、委中膀胱知。
问题八:学针灸到哪里最好? 北京,我朋友去学了几个月 现在已经是医师了 ,我的身体不舒服都 全是他治疗的
艾灸怎么选穴?收藏本文就够了
本 期 导 读
艾灸调理家庭常见病症,怎么选穴位?推荐收藏本文(摘自《灸绳》)。《灸绳》中含有各类病症的推荐用穴和案例记录,方便随时查找、学习。本文是该书讲述「灸法选穴基本原则」部分的节选。
一、常用选穴法
不论何种灸法与针法,都离不开选穴,而选穴的方法不外是以就近与远道为主,故根据这一共同基础,用以说明各种针灸方法所具备的基本功效与治疗规律。
(一)就近(局部)取穴的效果
由艾灸或针刺直接作用于患部,古人称为阿是穴或天应穴,如在患处附近或离患处不远之处取穴,今人称之为就近取穴,两者的作用机制,都是以 调整局部功能为主,提高全身机能为辅 的一种取穴法。 凡与患病器官邻近的各穴均具有区域性的就近治疗的作用 ,如头部各穴均能治头痛,眼眶周围各穴均能治目疾;耳廓周围各穴,均能治耳病,腹部各穴均能调理肠胃;腰骶各穴均能作用于前后阴及泌尿系统;胸背诸穴均能作用心肺;四肢诸穴均能作用于关节;局部取穴对于患处的作用,既为就近取穴所特有,也能为远道取穴所共有,不外是:
1.改善患处血管和淋巴管之功能。使机能障碍的血液循环和淋巴流重新再建,恢复维持细胞生命的物质供应,增强局部的营养,加速新陈代谢,促进渗出物之吸收,有助于减轻水肿和消退炎症。由于循环旺盛,可以带走或中和掉蓄积于患处的病理产物,打断病理的衍进过程,阻碍和减少病理产物的产生,减轻患病组织所发出的病理冲动,大大有利于 健康 康复。
2.宣泄患处的病理产物。患处中心是病理产物蓄积最多之处,患处附近也是病理产物谋求出路最近之处,如果加作用于这些孔穴特别是针刺或火针,则病理产物自会更易得到宣泄;或是病理产物在灸针的作用下,由于理化状态的改变,而减轻其毒性。尤以灸法对很多病菌与毒素,均有直接扑灭与中和的作用,在很多急性化脓性炎症的初起、以及蛇虫咬等,直接在患处施灸,均有很高的疗效。
3.作用于神经末梢及感受器。直接作用于患处及其附近之孔穴,既可以刺激神经末梢及其感受器,向高级神经中枢发出冲动,激起全身与局部的各种反应,也可影响到经络体系,使感传向远处传导,产生局部与整体相结合的功效。
(二)远道(循经)取穴的效果
由艾灸或针刺作用于远离患处之经穴,是由远而近,以 提高全身机能为主、改善局部状况为辅 的一种方法,其作用不外是:
1.可以激起经气流行使气至病所。由艾灸或是针刺所激起的循经感传大多是向着患病区域与相应器官扩布,可以清除积滞在患处及与之相连属的病理产物和改变病理产物的衍变过程。
2.可以调整全身的功能。远距离的循经或不循经取穴,均具有调整全身功能的作用,局部经脉的壅滞和失其畅顺,必然是以全身功能失凋为其根源,因此在远离病处取穴,就可统筹兼顾而收到调整全身功能的作用。
3.可以促进平衡状态的恢复。一侧或局部的功能失调,也就是全身平衡关系的破坏,因此不仅需要注意对病处及病侧机能的提高,更应促进全身平衡状态的恢复,针灸疗法的上病下取,下病上取,左病右取,右病左取,前病后取,后病前取等阴阳互引诸法,也就是通过远距离的经络感传与感应等作用,恢复生理平衡所收到的效果。
4.可以运用生克制约的原理,隔经取穴,以打断恶性循环,建立良性循环。根据人体脏腑的不同属性与互相连贯的关系而隔经施治,乃是中医治疗学的最大特点。针灸疗法是中医治疗方法的一个主要内容,因此加作用于远离病处互相依维与制约的经穴,以打乱和改变其连贯发生的因果关系,就更见其重要。
5.可以根据经络表里相通的关系,彼此互治。如脾与胃,胆与肝等皆是,这也是中医治疗方法的特点之一,用于针灸疗法更为明显而突出。
6.适用于全身病及游走无定的疾患,可以根据全身状况及发病的特征与特点选穴施治。
(三)传统特效穴
如肾俞与气海,可以固本培元,三里与中脘可以宽中和胃,口苦取胆俞与阳陵,口甜取脾俞与阴陵,盗汗取阴郄,疗肿取灵台,如此等等,不一而足,皆须依靠平时的经验积累,用时方可手到拈来。
(四)临床经验穴
如百会与肾俞同取,可举陷升阳,而治遗尿久泄;风池与阳陵同取,可降逆疏风、立即降低血压;耳尖可以统治全身百病,阑俞可以专攻肠痈。肩井消瘰疬如神,悬钟止鼻血立效,这些都是在前人基础上,有所补充和验证而来的。
(五)天人相应穴
人的生理活动,时刻与自然界的各种变化息息相通,天人合一,这是中医学说的重要内容之一。在针灸临床上不论是局部与就近取穴,或是远道与循经取穴,总是以病人为主体,而与周围的外界环境,未曾统一考虑。而在「子午流注」「移光定位」与「脏气法时」的几种取穴法当中,则是以天人相应的理论为指导,以顺阴阳而调气血为主体,把人体与自然界的变化规律统一对待,是一种高层次的针灸方法,有关「子午流注」的内容,自有专书专门介绍,其不足之处在另一拙着《针铎》也有讨论,而「移光定位」与「脏气法时」的两种取穴法,也在另一拙着《针铎》中再作说明,此处不赘。
(六)病理反应穴
有诸内必然形诸外,故内脏病变常可在体表的某些特定部位出现某些病理反应物与病理现象。即或是在体表的病变,也能在其附近或远隔部位出现某种反应,如小红点,小黑点,局部皮肤凸起凹陷之处。或按压体表之某一点时,指下即有空虚、硬结、索状物或舒畅与压痛等。在急性炎症时,以小红点最为多见, 特以压痛反应最为重要 ,故另作专题介绍。
另外,还有热敏点反应,也应注意选用。古方有神灯照法,是用辛温窜透之品,卷成药捻,点燃,在患处慢慢移动熏照。当照至敏感点时,每见火焰下沉,而局部之热感亦向深部窜透。或用艾条点燃慢慢熏烤,当熏至敏感点时,亦可使热感向内深透,或向远方传布。如有发现这就是最佳的灸点(亦可针)。低电阻反应亦与此法相近。
二、压痛穴在临床上的应用
先说说压痛穴的 历史 源流。压痛穴的出现和正确地应用,对临床各科的诊断和治疗均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对灸针的治疗作用更为重大,这在古代的许多文献中早有记载。如《素问·缪刺论》曰:「邪客于臂掌之间,不可得屈,刺其踝后,先以指按之,痛,乃刺之。」《灵枢·五邪》:「邪在肺,则病皮肤痛,寒热上气,喘,汗出,咳动肩背,取之膺中外腧、背三节五节之旁,以手疾按之,快然乃刺之。」《外台》卷十九,中膂内俞条曰:「主腰痛不可悗俯……背中怏怏,引胁痛 …侠膂如痛,按之应手,灸立已。」他书不及具载。特以《资生经》一书,对压痛穴更特别重视,称之为「病体最觉酸痛处」。可见压痛穴的发现与应用,在我国医学史上是有着悠久的 历史 与实践基础的。
(一)压痛穴出现的规律
寻找压痛反应,一定要心中有数,根据一定的规律方可伸手即得,总不能在患者身上乱摸一通,一般可按照下列途径寻找。
1.远距离反应。
(1)特定区域:不同部位的不同疾病,均可在身体的某一区域范围之内出现相同和类似的反应,针对其特有反应进行治疗,就可收到满意的效果。这就是第四、五、六、七、八胸椎,更以第五至七椎及其两侧尤为重要。古人的四华穴、八华穴,骑竹马灸,灸哮喘,反胃,以及恶疮瘰疬诸症,都是在这一区域内进行的。而 百病皆主之膏肓 ,也是在这一范围之内。由于背部的这一区域正在心脏的后方,背为阳,心为阳中之太阳,故笔者把这一区域称为「 阳光普照区 」,以见其地位之重要。更由于这一区域肌肉丰厚,地位隐蔽,安全稳妥,是化脓灸选穴的最佳处所,值得重视。
(2)相应经穴:除身体的许多疾病均可在背部督脉及膀胱经上出现反应而外,其余也基本与疾病的相应经穴相符。如 颜面病的反应经穴大都在手足阳明;侧头及耳前后病多在手足少阳、手足太阳;胸腹多在手足阳明、少阴;胸胁多在手足少阳、厥阴;其余脏腑也可大体与所属经穴相当 。但如果按照正常的经穴体系来寻找反应穴的存在,并不能完全相符,总是存有一定的偏差。这有几种原因:第一是生理上的差异,反应穴大体是以生理穴为基础,而每个生理穴因个体差异,不可能人尽相同;第二是病理上的差异,因病变的位置、性质与种种因素的不同,其反应点也有相应的变化;第三今人所沿用的经穴位置,各家也互不一致,不能与实际相符。故只能掌握其大体范围,不能按图索骥。
(3)相应部位:当某种病症居于身体之某一侧时, 压痛或他种反应,大多都是患侧强于健侧,或是只能见于患侧 ,如 病变左右难分与左右对称者、则反应多见于身之正中,亦见于左右上下肢之对称经穴 。
2.近距离反应。在接近与紧邻病处的近距离反应更为常见,脏腑的俞募大体上是与所属脏器的高下相当,当其罹受病患时首先能在相应的俞募出现反应,如肝胆病在肝俞、胆俞与期门、日月等处能出现反应,这是近距离的,如出现在阳陵、中封等处则是远距离的。而在脓肿周围如出现有特殊的敏感之处,当然是近距离的,如《疡医大全》灸痈疽法日:「 屈指从四围按之遇痛处是根,就是重按深入,自觉轻快,即此灸之。 」至于取远取近、或是远近同取,则按情况决定。
(二)压痛穴的存在形式
压痛穴的强弱、大小、多少和深浅,同病情的轻重有着密切的关系,有时可特别强烈,常能为患者自身所感知,或是为患者在无意中触及。最大的能有指头大小,最小的也能像绿豆和芝麻。最少的只能发现一处,最多的能有五六处。最深的能在肌肉深处,必须用力按压才能发现,最浅的只要轻触皮肤即可被感知。疾病愈严重则压痛愈多、愈大、愈浅,反之则愈少、愈小、愈深。当疾病痊愈后,反应穴也就随之消失。症状已经改善或自觉痊愈者,如压痛仍然存在,则指示有复发的可能。
(三)压痛穴的寻找手法
一般的均是 先行在背部 探索 为主 。令患者露出背部,双手交叉抱肩,身体略向前倾,使肩胛骨分歼,首先进行目测,如发现有变色变形之处,即直接用手指尖对之按压,常可一触即得。 常规的方法是用人指第一节指腹(食中指均可)先沿脊柱正中、次沿脊柱两侧自上而下按压一次。用力徐缓均匀,以便发现浅表的反应。再自下而上细心推压一次,用力要稍重,以便发现皮下组织及肌肉部分的反应。按压时切忌使指头跳跃前进。只要上下来回一次即可,如按压次数太多,使患者感觉疲劳,反而不易发现 。 用力要适当,用力过大可出现假阳性反应,过小则一些微小的深部压痛又不易捕获。如有发现应以一个指头确定,再做好标志。如属 对称经穴,两侧应先后同时 探索 。
(四)对压痛穴的选择
一种疾病可以在几条或同一经络上面出现几个压痛穴或他种病理反应。例如面部的脓肿可以在左右手阳明经的合谷、手三里、曲池等处,或者在阳明经的库房、屋翳、膺窗、三里及督脉的至阳、灵台等处均有压痛反应出现。这些反应有强有弱,有远有近,是全用为好,还是单用为好,就应该区别对待。经验证明,如在不同的或是同一经络上面能出现几个压痛穴,并不需要全部使用,原则上是 拣强的或近的先用,弱的远的则可用可不用 。分别应用较同时应用为好。如果采用直接灸,则1 2 穴即可。 温和灸则可以分次应用或轮用 。
在绝大多数病例,是能有压痛反应出现的,但 并不是所有的疾病都能出现 。或者已经出现,但是由于学识和经验的限制而未被发现时,就不应为反应穴所拘泥,而应因病取穴。如所选的经穴恰当,效果同样良好。因此在掌握反应穴的同时,也不能忘记因病选穴的法则。
(五)对压痛穴的应用方法
当压痛穴一经发现与确定之后,即可采用多种方法对之施加影响与作用,如直接灸,间接灸,温和灸,拔罐,挑割,埋藏等均可应用。老病以直接灸效果最为确实,新病则在其余诸法中任择一种即可。
三、对禁灸穴的认识
(一)古人对禁针禁灸诸穴认识并不一致
在应用艾灸或针刺时,对于孔穴位置的选择,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用之得当,功效自生,用之失当,灾害立至。故《素问·刺禁论》说:“脏有要害,不可不察……从之有福,逆之有咎。”由于灸与针是两种刺激方法,禁针者未必禁灸,禁灸者又未必禁针。故古人分别有禁针与禁灸诸穴,且非常重视,但各书所载甚不一致。故明高武曰:“或问《素问注》,《铜人》,《明堂》,《千金》诸书,于髎穴有宜针灸,有禁针灸,刺浅刺深,艾壮多寡不同,将孰从哉!”现时有的针灸考试课题,把禁针禁灸穴列为考试内容之一,但究以何书作为标准答案,恐怕连命题者自己也说不清。
(二)禁灸诸穴应按灸法种类分别对待
一般地说,针害大于灸害,而灸害又因灸法的种类不同而应分别对待,决不能一概而论。 古之所列禁灸诸穴,主要是指直接灸而言 ,与其说是「禁灸诸穴」不如说成是「禁灸诸部」更为相宜,故对于直接灸来说。一、凡属颜面部位,不论何穴一概禁用;二、身体暴露部位,宜不用或少用,即须应用也应征得患者同意,特以妇女更宜审慎;三、正当关节处,最好不用,也曾见有因感染而成残废者;四、动脉应手处,如经渠、冲阳等穴更宜切忌;五、手足冲要之处,如手足指及手足掌心;六、身体隐匿处,如腋窝,会阴等处,灸疮发作至为不便;七、特殊部位,如乳中、神阙等。以上主要是指在直接灸时, 由于灸疮之位置可以产生某种后果与对生活作息产生不良影响而言 ,不必为孔穴所拘。《金针梅花诗钞》对此有扼要说明,摘录于下,以供参考。
针灸必须藉孔穴,宜针宜灸须分别,
诸说不同难适从,我今择要为君说:
主病之穴有多般,择其安者自合辙,
囿于古说亦非宜,穴失其用将湮没。
颜面诸穴火难行,灸疮发作瘢难灭;
腋胭肘掌灸亦难,行坐痛禁人不悦;
动脉应手慎灸针,伤其筋脉防出血;
背部多灸针略深,胸腹浅刺为妙诀;
腹部诸穴孕不宜,足之阴阳亦可识。
旁通博览一反三,始可仁心用仁术。
在今天隔物灸与温和灸已经普遍应用的情况下,对于上述直接灸的禁忌范围自然已经大大缩小,或者说七列 禁区已基本不复存在 ,决不能曾听说过某穴禁灸,而连任何灸法都不敢对之应用,那不是因噎废食了吗?因此要了解某穴是否禁灸,应该首先认清灸法的种类,而后才能有正确的答案。
(三)孔穴对灸与针不同的特异作用还有待 探索
何穴宜针,何穴宜灸,何病宜针,何病宜灸,虽然大体上可以说得通,但何穴宜灸禁针,何穴宜针禁灸,则所见与体会不多,文献资料也颇缺乏。虽然《千金》曾有“至如石门,关元二穴,在带脉下相去各一寸之间,针关元主妇人无子,针石门则终身绝嗣。神庭一穴在于额上,刺之则发狂,灸之则愈癫,其道幽微,岂可轻侮之载。”但也未能得到广泛验证。这也是灸针领域内一个有待 探索 的奥秘,期望在这方面能有所发掘。
灸法之学
昨天跟朋友,在操场晒太阳,因为下午有课,就在曹操睡觉,此时是正午的太阳,太阳很好,索性我拿出摩托上的雨衣,平铺在地面上,趴在雨衣上,把头枕在书包上,进行阳光浴,中医叫这个为天灸,就是用太阳的光热来温灸背部督脉,膀胱经,那种感觉很适合阳虚体质的人!
不会感到灼热,有的只是舒服,一种阳气沿着背部穴位,进入体内!
对于中医,热能温通经络,像融化冰一样融化体内的“寒结”,当体内的阳气足的时候,就会让体内的血液通畅,会让体内的阴邪去掉!
灸法,有很多种,有米粒灸,盘龙灸,隔物灸,旋灸等!
每一种灸法都有各自的特色!
我先给大家介绍米粒灸,记得17年,我去到广东江门台山斗山镇,在一个诊所,跟一个老师学习传统中医,他的医术非常好,很多病人!
他用灸法,针法,经方结合来给患者看病,用的是内经的理论,伤寒论的理论!
当中风症的老人,他会给老人在气海,关元,中脘,曲池,足三里,三阴交进行艾灸,这时候,用的就是米粒灸!
把上好的艾绒,搓成米粒一样大小的椎体状,然后用万金油作为粘黏穴位的介质,把穴位大小的艾柱放穴位上,粘住,然后用点的香去点,香作为点火器,又可以镇静安神。
方米粒快烧完时,会有点灼热刺痛感,患者能忍一下就熄灭了!这样就完成了一次米粒灸!
但是怎么搓米粒灸,怎么点香,怎么拿香,都有方法,需要老师手把手的教,这样才能学会!
盘龙灸,现在养生馆,医院都有搞,这个灸一次,需要三四百元,相对赚钱,同时贵也是欣慰需要很多生姜,艾绒,耗材比较多!
一般要五斤到八斤生姜,把生姜打成泥,然后加热下!
盘龙灸就是灸督脉和任脉,对于阳虚体质的人很适合!
(这里讲下阳虚是怎么样的?一般阳虚体质,舌质是淡白的,有的有点白苔,有的浊气重,会有厚白苔,有齿痕或者舌面上水比较多,然后尿是淡的,是清的,不黄,然后怕冷,白天犯困,大便经常稀,脸色偏黑等)
铺一层白纱布在背部,然后放入扶阳的药粉,然后铺一层姜,然后姜上放艾绒,然后点燃艾绒。
注意要把姜做成船一样,这样,艾绒烧完了,艾灰不会到处撒!
一般背部搞完要一个小时,然后可以灸腹部,这样完成阴阳和合!
隔物灸,隔物灸包括隔附子饼灸,隔姜片灸,隔大蒜瓣灸!
举例姜片灸,其他隔物灸方法一样。适合灸关元,足三里,等补益穴位,它需要艾绒,做成大一点的艾柱状,然后把姜片用牙签撮一些洞,方便艾灸的热渗透进去!
这个一定要注意,把姜片不要切太薄了,也不能太厚了,一厘米刚好!
一般我们灸单数,单数为阳数,适合补阳。
还有悬灸,就是手持艾条,点燃,悬空中艾灸一个穴位!
对于艾灸,一定不要火太大,因为小火生气,大火食气,讲究慢慢来!
无戒学堂
艾灸时怎么配穴,这里有你想要的答案
现在,有艾灸 养生 习惯的人越来越多,在家用艾烟熏熏房间杀菌消毒,晚上用艾草包泡泡脚,或者在家来个温和灸,渐渐成为了许多人的 养生 日常。 但是,很多人做艾灸的时候,怎么取穴有点摸不着头脑。
一般都是哪里痛灸哪里 ,在中医范畴里,取痛处就是直接取的 “阿是穴” ,有利于疏通局部经络。还有的人在做艾灸时, 习惯性单独艾灸某一些固定部位 ,这样其实艾灸效果会大打折扣。
艾灸时灵活取穴是艾灸成功的第一步。 俗话说 “穴有穴性,药有药性” ,穴位好比中药,配穴就像是药方。穴位取对了就像是你抓准了药方,能够给自己辩证调理,做自己身体的主人。
实际上配穴也没有我们想的那么难,只要掌握好规律,很大一部分我们可以轻松掌握,日常保健更不在话下。 掌握好这五步取穴方法,做艾灸也没有那么难了。
判断有没有阿是穴
任何人学习艾灸, 首先接触到的就是阿是穴 ,你按身体某个地方,有明确的反应点就是阿是穴,比如 疼痛、酸胀、麻木 等反应,也包括 斑点,湿疹,红肿 等肉眼可见的变化,只要出现了统称为阿是穴。
取阿是穴的原理是 “有诸行 与 内,必行于外” ,身体不舒服,受热受寒,气血瘀滞等,最常见的就是通过阿是穴反应出来。 取阿是穴进行艾灸,可由表及里调理疾病哦。
遵循就近取穴原则
就近原则是指在身体病灶处附近取穴 ,在艾灸时能取得不错的效果。举个简单的例子,当你胃痛的时候,除了艾灸阿是穴,可取附近的 天枢穴,中脘穴 等,通常会很管用。
(天枢穴)
(中脘穴)
但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个别敏感重要部位, 如心脏部位 ,因为本身不推荐直接艾灸,所以并不适合就近取穴了,而要取一些养心大穴,如 内关穴、神门穴、曲泽穴 等。这又跟另外一个取穴原则挂钩了,那就是循经取穴。
(内关穴)
(神门穴)
(曲泽穴)
循经取穴很重要
你发现日常艾灸调养时,明明脚有问题,但取穴却在腰上,明明是头痛,穴位却在手上。 这主要就是通过经络 在 配穴。
人的身上有十二经络,还有奇经八脉贯穿全身, 而艾灸是通过艾绒的热力刺激穴位,传导至整条经络,所以循经取穴,可以有效调理身体相关症状 。
例如腿上的 足三里穴 ,是胃经上的重要穴位,当胃不舒服时,常取足三里艾灸;
(足三里穴)
还有痛经症状的,常取腿上的 三阴交 来调理,肾经上的 太溪穴 ,时常拿来调理肾虚等症状。 这些都是循经取穴的例子。
(三阴交穴)
(太溪穴)
所以日常生活中,你身体某处不舒服时, 可以通过找该经络上的重要穴位进行艾灸 ,从根本上缓解问题。
经验取穴
老祖宗传下来的艾灸疗法经受住了上千年的考验, 某些穴位有一些特效显着,成为了口口相传的实用的穴位。
例如崩漏用 八髎穴 、便秘用 手三里 、咽疼用 尺泽穴 、祛湿用 丰隆穴 等等,这些都是在日常艾灸中积累的宝贵经验,用得多了自然就记住了。
(八髎穴)
(手三里穴)
(尺泽穴)
(丰隆穴)
所以, 艾灸的时候自己做个有心人 ,把有用且常用的穴位记在心里,到用的时候就不会慌乱了。
判断是否和脏腑有关系
人有五脏六腑, 当身体不舒服时,要确定疾病与某一脏腑有关, 每个脏器,都有对应的 俞穴、原穴、募穴 ,可以搭配取穴。
例如:肝的俞穴是 肝俞 、肾的原穴是 太溪 、胃的墓穴叫 中脘 。如果我们经常感到心慌,就可以取 膻中穴 ,搭配 肺俞 或 心俞 来进行艾灸,镇静安神。
(膻中穴)
(肺俞)
(心俞)
我们肠胃不舒服的时候,可以选择 中脘穴 ,搭配 脾俞 或 胃俞 来健脾理胃。
(中脘穴)
(脾俞)
(胃俞)
这个配穴方法简单又易操作, 前提就看你能不能找出与疾病相对应的脏腑了,再搭配相应的俞穴即可辩证调理 。
艾灸配穴看似难以掌握,但是只要我们长期接触和坚持,我们也会成小白进阶成专家,勤能补拙,用得多了慢慢就会精通了。
我的中医自学之路——艾灸
待一切趋于稳定后,已是去年了。在十月份左右朋友拉我进入了一个无为灸学习群,学习氛围非常好。南岛群主和大神们经常分享和讨论一些中医的学习方法和经验,也无私教会很多群友学会了神奇的无为灸(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下南岛老师的公众号,由浅入深的学习资料、心得体会、案例应有尽有,这里就不班门弄斧了)。完全颠覆了我之前对艾灸浅薄无知的认识,通过实践也让我可以轻轻松松地搞定一些小毛病,如家人的感冒发烧什么的,母亲的类风关也得到了缓解。本来她需要每天喝一种偏方药酒,不然就疼的受不了,但是对肝脏有所损伤。通过坚持艾灸一段时间后,疼痛的程度有所减轻,喝药酒的次数也少下来了。
在学习无为灸的这段时间里,自己的心性得到了很大的锻炼,同时也找到了适合自己学习的中医之路。当有人引导着你走出层层迷障时,它对你来说是实实在在的、触手可及的。
每一个自学中医的人,都有着自己目的,姑且不论。而最低达到什么层次,应该是可以确定的。那就是能够力所能及的帮家人、朋友和自己解决一些小病小痛。作为一个自学中医的时间不久的菜鸟,你和他们说我帮你扎针吧,我帮你开个药方吧。他们敢让你试吗?相信你敢自己也不敢吧!所以学习掌握一项入门较易技能是必须的,比如无为灸等容易让人接受的治法。那怕才学了一天,只要你别表现出一副丧心病狂的神态,家人和朋友基本都会让你试的。
中医理论的学习对于任何一个学医者来说都是必须的。如果说治法是阳,那么理论就是阴,不可分割。没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治法只会停滞不前;离开实践的运用,再经典的理论只会沦为纸上谈兵。然而中医理论的各种着作又是何其之多,选择哪些书,怎么学又是个难题。随着网络的发展,更是让人眼花缭乱。中医大家都说学习理论应该从经典开始,可是经典是那么的难学,连一些中医专业的学生都没学好,我们自学怎么可能学好呢?得益于一次和南岛老师的关于这个问题探讨,后期的实践证明,经典的学习也不是特别的难。笨鸟先飞!看不懂没关系,先背下来。不用多,内经一两句、经络穴位四五个都可以,贵在坚持。先按自己的方式去理解,有空时再循序渐进的读些容易理解的中医理论书籍或看看别人关于这些的理解。然后通过自己不断在实践中的印证,相信终有一天会诞生出每个人自己对经典的解读,那怕它不是独特的。
对于我来说,学到什么程度就能用到什么程度,才是学习中医的乐趣和目的所在。学以致用!学来没用,那还学它做什么呢?
关于“如何学好艾灸”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www.jndzxx.com//zhishi/1935.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知识
热门诗文
热门名句
-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 西风恶数声新雁,数声残角
- 风引龙虎旗,歌钟昔追攀
-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 萤飞秋窗满,月度霜闺迟
-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 忆昨车声寒易水,今朝,慷慨还过豫让桥
- 肌玉暗消衣带缓,泪珠斜透花钿侧
- 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
- 空山梵呗静,水月影俱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