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下西洋的对与错(郑和下西洋产生了什么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
-
郑和下西洋的对与错
网上有关“郑和下西洋的对与错”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郑和下西洋产生了什么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对于郑和下西洋,历史上存在着支持(郑和加一些皇帝)和反对(文官,代表人物刘大夏)两种观点,要想证明刘大夏和郑和这两种观点,哪一个在当时才是正确的,其实也并不困难。
我们可以通过对史料的检阅,将其中所记载的海盗、倭寇侵犯中国的次数进行一次统计,然后以这个数据对比来看看永乐大帝一手建立的强盛海军及海权对中国本土所起的作用,看看这是不是确实如刘大夏等人所说的那样,是一件“费钱粮数十万,军民死且万计”、“于国家何益”的“敝政”,是“大臣所当切谏”之事。
所选取的统计样本首先是官史《明史》和《明实录》,其次是较著名的相关明史资料:《明史纪事本末》、《筹海图编》、《日本考略》、《国榷》、《天下郡国利病书》,再就是沿海海盗、倭寇频发地区的地方志:《定海县志》、《宁波府志》、《揭阳县志》、《潮洲府志》、《广东通志》,合计十二种史料。
官史覆盖面广,相关的笔记野史则大都术有专攻,而相关地方志对一地之事迹记载更是详细,因此这样互相比照考证得出的统计,虽然还不能肯定是100%的完全统计数据,但相信基本上能涵盖绝大部分数据了,入侵事件脱漏出统计范围的可能性很小,因此这是能够说明问题的。
根据这十二种史料,可统计出洪武时期海盗为祸中国有21次,倭寇进犯36次,合计57次。
永乐时期则是海盗13次,倭寇26次,合计39次。
宣德、正统、景泰、天顺四朝合计,海盗做乱为16次,倭寇10次,合计26次。
从这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永乐时期比之洪武时期的海患下降了整整百分之30%,但考虑到朝代的长短差异,可以理解为持平。
洪武朝是三十一年,永乐朝为二十二年,而宣德到天顺朝的时间却长达三十九年。我们可以发现,在这三十九年中,海盗和倭寇活动处于急剧下降状态,与永乐朝相比较的话,其比例下降了近60%,如果再考虑到为患规模和时间间隔的话,那么倭寇活动就几乎可以说接近绝迹了。
同时,要考虑到永乐九年日本与中国绝交的问题。如果去除以本国人为主的海盗活动,以永乐时期与洪武时期相比,虽然洪武时期倭寇进犯频频,但洪武时期歼灭倭寇数量有数字记载的,经常是数十数百人,最高是两千多人。而永乐时期歼灭倭寇的记载则常以千人为单位计算,歼灭三、四千人是经常的,多的歼灭数合计高达七千余人、船只上百艘,且与洪武时期相比,海战明显增多,并基本保持大胜战绩。如永乐十一年和十四年,浙江和辽东各歼灭倭寇三千多人,十五年六月,张谦在浙江消灭四千多倭寇,十六年五月,浙江、福建、广东合力消灭倭寇七千多人,十七年于辽东望海埚消灭一千五百人,同年在山东明军又击毁、缴获的战船九十多艘,按船只数计算,最少有二千余人。
从这些统计数据我们可以得到一个相当明确的结论,那就是经过永乐朝大规模消灭海盗倭寇的战斗和频繁的远洋航行活动后,侵犯中国沿海的海盗和倭寇现象基本被遏制,接近被消灭的状态,同时也足以说明永乐时期明帝国海军的强盛,以及永乐大帝海洋战略的成功。
如果没有永乐朝强大的海军及其海洋战略,海盗和倭寇们是绝不可能自动消失的,也绝不可能让日本政府在此后的几十年中为与明帝国交好,一直对海盗倭寇坚持强硬的打击政策,并跨海千里,频频把抓获的本国罪犯送到中国让中国政府来处理,甚至在中国政府表示将罪犯交还日本政府处理后,日本使者干脆自己动手在中国将他们全部处死,以表达其诚意。
这就是永乐大帝组建立强大的海军,获取了强盛海权之后所带来的直接结果,也是郑和所说的“欲国家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财富取之于海,危险亦来自于海”海权思想之直接体现。
而之后如嘉靖时期海盗及倭寇活动,我想已经不用做统计了。众所周知,明帝国其时早已几乎没了海军,根本不具备大规模海上作战的能力,甚至连一些小规模的海上作战都要借助于商船和民船来进行。那是海盗和倭寇最猖獗的时期,中国为其所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光是明帝国沿海军民伤亡,因战斗和被抢掠造成的损失,长期战争所需的军费这些直接产生的支出,就足够组建起上百支郑和舰队,而且还能有巨大的赢余,更别说间接经济损失了。
在这样几组统计数据以及前后状况的对比之下,刘大夏这些为国为民的“忠臣”们毁船队、绝海洋,销毁郑和航海档案之类的举动,是否还能说是利国利民的好事呢?
又到底谁的政治主张和方针才是“费钱粮数十万,军民死且万计”、“于国家何益”的“敝政”呢?
我想,答案已经用不着我来说了。
是非对错,自古从来有公论。
郑和下西洋产生了什么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
明成祖具有雄才大略,他想向海外宣示明朝的强大,让海外西洋各国前来中国朝贡。同时,又进行经济、文化交流。他选中了郑和担任这个要职。经过充分的准备,郑和于1405年率庞大的船队,第一次出使西洋。船队规模宏大,船种齐全,船员齐备。据载,船队共有船只208艘,其中大船62艘,小船146艘。有战舰,有供应船。船员来自各行各业,有官兵、水手、翻译、商人、医生、教师、工匠等各行各业的人,计有27800人。他们所带的物品,包括粮食、药品、淡水、盐酱、茶油、烛柴等,应有尽有。所带的货物,包括丝绸、绢缎、瓷器、水银、麝香、米谷、雨伞、草席、铁器、铜器等几十种,一应俱全。同时,还带了许多稀奇的珍宝。这次航行充满了艰难险阻,但是他们胜利地完成了任务。船队最远抵达印度半岛。每到一国,郑和便宣示明成祖诏书,赏赐金币。1407年,经两年多的航行,郑和一行顺利地回到了祖国。
自1405年至1433年的28年间,三宝太监郑和七次出使西洋。其中,有六次是奉明成祖谕旨前行的。郑和七次出使西洋,同30多个国家加强了往来,进行了各个方面的交流,密切了同这些国家的双边关系。这种大规模的海外贸易,是中国航海史上乃至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其历史意义非常深远。
65岁的明成祖,突然在回师的行军途中病故。他被葬于北京昌平县天寿山的长陵。此陵是在他54岁时建成的。此后,明朝的皇帝陆续葬于此地,便形成了明13陵。
一、正面影响:
1、促进海外贸易扩大,带动了中外经济交流与发展。
郑和下西洋期间,通过多种形式与当地开展双边贸易,平等互利,互通有无,把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漆器、麝香、金属制品和书籍等运往国外,换回当地的香料、药材、动植物、珠宝及生产瓷器所需原料等多种货物。这种贸易活动,推动了中国和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
2、传播中华文明,促进了中外文化的双向交流和共同进步。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郑和下西洋,向海外传播科学文化、典章制度、文教礼仪、宗教艺术等中华文明,将中国在建筑、绘画、雕刻、服饰、医学等领域的精湛技术带入亚非国家,向当地人民传授凿井、筑路、捕鱼技术,推广农业技术和农作物栽培方法,推行货币、历法、度量衡等。同时,亚非国家的文明成果也传入中国。郑和七下西洋,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写下了辉煌的篇章。
3、推行亲仁善邻,巩固和发展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关系。
明朝中期的中国,是一个综合实力走在世界前列的强国。但中国人没有恃强凌弱,郑和下西洋是世界上公认的和平之旅;28年间,郑和船队始终奉行“共享太平之福”的对外政策,发展与各国的友好关系,在中国与亚非国家之间架起了友谊的桥梁,进一步树立了中国的和平友好形象。
4、展示了中华民族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和开放进取、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600年前,面对人类还知之不多的广阔无垠的海洋,面对险象环生的长途远航和种种难以想像的困难,郑和与他的船队没有退缩,以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一往无前,百折不挠,继汉、唐、宋、元各代与世界各国人民陆上交往的不断扩大,又开辟了中华民族从海上走向世界的新纪元,将中外交流提高到新的水平。
二、负面影响:
郑和下西洋不以贸易获利为目的,没有为国内的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支持,没有刺激中国手工业的发展,没有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倒是强化了中国传统的小农经济基础。而且这种贸易,对国计民生关系不大,因为输入的商品多为香料、珍宝等高档消费奢侈品。
同时也助长了中国封建统治者的不思进取,固步自封以及夜郎自大,更加不利于中国的政治经济革新。郑和下西洋所进行的对外贸易,并不是一种建立在平等互利基础上的交易。
按照明政府的旨意,贸易坚持的是“厚往薄来”的原则,即高价收购外来番货,而低价出售中国的货物,其目的仅仅是为了显示中国的富强与富有,从而加深了中国人的自我虚骄心理和以自我为中心的世界观。这种贸易产生的后果只能是给国内经济的发展蒙上一层阴影,贸易背后巨大的耗费给人民增添了巨大的负担,从长远来看不利于社会的稳定。
扩展资料郑和下西洋历史回顾:
郑和共进行了七次航行,每次航行都有所不同,为当时及当今社会均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第一次,1405年下诏,1407年回国。在印度古里区域,封王立石勒碑,并将旧港华人陈祖义带回。
第二次,同年冬天再次起航,于1409年夏天返回,此次共有船只200多艘。
第三次,九月从太仓启程,路过福建开洋,最远达到了忽鲁谟斯。
第四次,1413年冬季出发,1415年夏季返回,达到苏门苔刺,帮助期望俘获了另一势力之后,将苏干刺王子擒回中国。
第五次,1417年出洋,1419年返回。
第六次,1421年出发,再次抵达忽鲁谟斯地区,于1422年返回。
第七次,1430年从太仓出发,达到长乐港,随后达到阿丹、竹步等20多个国家。
郑和七次下西洋历时28年,是我国历史上一项重大突破,自该事件发生后,经过言语转述,产生了很多正面、负面的渲染。但是受到人为记忆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原本历史事件存在不同程度的失真。
郑和下西洋是假的吗,乾隆为什么要否定这件事?
郑和下西洋是真的,在南京明朝古墓出土的文物中,找到了很多指南针以及航海图,这为郑和下西洋提供了有力证据。乾隆之所以否定郑和下西洋,是因为南洋很多国家都因郑和下西洋而认可明朝,而对于清朝则不认同,大清朝为此觉得十分没有面子,所以乾隆才不承认这件事。
郑和下西洋是永乐年间,由朱棣下令组织的一场航海活动,其意义非凡,是中国古代航海史上的巅峰,同时对十五世纪末欧洲地理大发现产生了深远影响。其目的本应是宣扬国威,加强大明的国际影响力,然而后世却盛传朱棣是为了寻找建文帝,才消耗巨大的人力财力组织大航海。
郑和下西洋是《明史》里面记载的,而《明史》其实是清朝史官编写,那么我们就不能全盘相信了。毕竟当时的史官为了迎合统治者,是可以做出抹黑前朝的事情的。《明史》的编写时间很长,乾隆年间才顺利完成,这也给了乾隆做手脚的机会。他下令将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改成了寻找朱允炆,帝王下了命令,史官不得不照办。
乾隆将郑和下西洋全盘否定,认为郑和不过是出海游玩,对于明朝的外交其实是没有任何帮贡献的。乾隆越否定,越表示这件事是他在乎的,明朝的外交地位太高,这是清朝比不上的。为了维护大清的尊严,乾隆才要否定郑和下西洋的丰功伟绩。然而乾隆最后还是被打脸了,南京有一个宦官目墓地,其中出土的文物就有很多跟航海有关,其中以航海图的价值最高。专家们发现航海图的路线与郑和下西洋的路线基本相符,这就意味着这件事并非凭空捏造,而是真实存在。
郑和下西洋有什么消极的影响?
郑和下西洋,对中国社会经济也产生过消极的影响:庞大的船队需要巨额的开支,换回的物品多是珠宝、象牙、香料等奢侈品,从而大大加重了劳动人民的经济负担。故此,有的史书上称之为“宝船弊政”。
关于“郑和下西洋的对与错”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www.jndzxx.com//zhishi/21905.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知识
热门诗文
热门名句
- 为谁醉倒为谁醒,到今犹恨轻离别
- 平生不下泪,于此泣无穷
- 莫避春阴上马迟春来未有不阴时
-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 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
- 中原事业如江左,芳草何须怨六朝
- 松竹含新秋,轩窗有余清
- 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 还作一段相思,冷波叶舞愁红,送人双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