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骘形容人什么意思(绩溪土话“阴骘”的含义,绩溪土话“阴骘”的含义)
-
阴骘形容人什么意思
网上有关“阴骘形容人什么意思”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绩溪土话“阴骘”的含义,绩溪土话“阴骘”的含义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阴骘形容人阴险、凶狠的意思。拼音是yīn zhì。出自唐代杨炯《唐同州长史宇文公神道碑》:“文王以业重三分,昭事上帝;武王以功成八百,阴骘下民。”
用法:动词、名词。
近义词:残暴。
反义词:纯厚、梗直、善良。
造句:
1、吾诗句句通阴骘,安得檀那子细闻。
2、摄政王采取一切办法阴骘局势。
3、明媚的阳光从天空中倾斜而下,照在伽尔特年轻英俊,但略显阴骘的面庞上,却无法驱散他心中的阴霾。
绩溪土话“阴骘”的含义,绩溪土话“阴骘”的含义
阴骘部位的形象。阴骘,亦称泪堂,龙堂,凤袋。指面相中位于两眼下卧蚕内的部位,在十二宫中为男女宫所在处,主管子嗣的有无。相书《神异赋》有“阴骘,肉满福重心灵”之说,意谓阴骘部位丰满者为福贵之相。古人以多子多孙为福,故相学认为,若眼下阴骘部光明润泽,紫色环绕,为行善积德所至,纵然有克子之凶兆,也会因为积有阴德而生贵子;若改恶从善,助人积德,蠢肉即会生出阴骘纹,化凶为吉,绝处逢生。相传春秋时有名商瞿者,年届四十无子,孔子见其眼下隐现骘纹,断其必得贵子,后来果被言中。除眼下卧蚕部外,阴骘纹还可以在颜面其他部位显现。《水镜集》归纳为三十六阴骘部位,如双眼、天中、天庭、天门、天府、山根、年寿、准头、法令、地阁、眉角、命门;天仓、印堂等。这些部位出现吉纹或吉气喜色,皆可补救面相中原有的缺陷;化凶为吉。
《红楼梦》作者骂李纨不积阴骘,那么什么是“阴骘”?李纨该不该被骂?
绩溪方言“阴骘”的含义
有如下几种义项:
一、表示一般性惊叹、惊讶语气的,“阴骘!尔(你)今朝不得了,搞了这么多柴火(绩溪土语说“搞恁一许多柴”)。”表示一种叹服赞赏的惊讶语气,“阴骘”在这种语境下无实指意思,仅是一种语气词。
“阴骘!中国今朝一日搞着好几块金牌。”这个阴骘,也是一种语气词,表示夸奖自豪的意思。
“阴骘!佝(他)一餐要喝一斤多酒。”“阴骘”也是一种语气词,对某人的酒量表示惊叹、惊奇。
还有“阴骘,今朝好冻(热)!”
“阴骘,菜都烧完了(菜炒焦糊而不能吃了)!”
“阴骘,一跤蹁(跌)帮(把)只脚蹁断了!”
“阴骘,尔好快,都写恁些(这么多)仂。”
二、表示严重性的语气,这时候,“阴骘”一般前头要加一个动词“伤”字,以表示程度。
“伤阴骘!长朝(昨天)荆州公路上一把小车四个轮朝天,滚下去几十丈,一家人死掉三个!”对翻车事件的惨烈深表关切与同情。
“伤阴骘啊!那件事阿(我)根本就不晓得,佝人(他们)硬要做到阿(我)头上来,冤不冤啊!”这是表示愤愤不平、不服的语气,程度严重。
三、含有形容的意思,“伤”与“阴骘”连用,形容某人缺德、残忍,暗中害人,要遭报应之意。
“那号人伤阴骘伤多了,总有一日要遭报应”这个“伤阴骘”,明显是个动宾结构的词组,形容某些人不道德,语气中带愤慨、谴责之意。
“尔这个人伤人骘,做事做绝了!”形容某人行为过分,不讲道理或道德,含有诅咒之意。
同时,绩溪话中“阴骘”的使用,随着语境前后的不同,还有前缀、中缀、后缀的习惯,如:
“尔(你)真至伤阴骘喂”,“真至”加在“伤阴骘”之前,加重语气。
“唉,伤塌个阴骘,这件事怎么会搞成这样”。“伤”与“阴骘”中间加上“塌个”作为语助,加重语气,表示非常糟糕。
“阴骘个事,阿不曾想着(我没想到)有恁的(这么)厉害。”“个事”加在“阴骘”后面,表示程度,遗憾、可惜、可恨。
还有“再阴骘个事了,再怎么搞”(绩溪土话讲“再踩翘搞”)“阴骘”前后都加有程度词,一方面表示不得了的语气,一方面表示不知怎么办的急难心态。
在岭北乡长安镇和上庄,有如下的说法:按照岭北乡话,“伤阴骘”应该是“伤人汁(渍)”。但是话音差不多,我们也分不出到底是“伤阴骘”呢还是“伤人汁”,其包含的释义与岭南差不多。“阴骘!我家昨夜地里点刀豆,不晓得被什么人偷完了。”形容地里的菜被偷光的程度,带有诅咒毛贼之意。但岭北乡话中“伤阴骘”常与“伤天理”放在一起讲,表示被讲的对象很损阴德。如:“伤阴骘啊伤天理,这种人要这样下去,天雷都要打呵!”诅咒对方要遭天遣。还有村妇在骂人或倾诉自己受冤枉时会说:“伤阴骘啊,伤天理哦,黄病打啊烂病敲,好死不死啊好瘟不瘟……”;“真至伤阴骘啊,真至伤天理,这种人这样害我啊,总有一天要给天雷打打煞!”前者咒人相当恶劣,后者除自诉委屈外,也是恶兮兮地诅咒损阴德者。绩溪方言,有许多是古汉语遗传,这个“阴骘”就是一例,它在现代汉语中基本已经不使用了,但在绩溪县的方言中,却依然保留下来了,而且还由原来的“阴骘”之意变成了另一种意思,由名词变成了语气词和形容词了。我们认为,当“阴骘”单用时,在善意的语境当中,还保留有古汉语的部分意思,只是加上动词“伤”以后,词意才完全变了。由于时间的推移,使得“阴骘”这个古汉语名词逐步丧失了它的原意。
在绩溪县,与“阴骘”这个词同义且广泛用于日常生活交流的,还有一个词叫“坏德”,它流传于绩溪的荆州、逍遥、大障、浙江浙西北一带的岛石、马啸、新桥及绩溪的岭中三都蜀马一带,从荆州胡能孚、张政文、胡维新、胡其辉、胡义光等耆老们的采访中得知,“坏德”,就是道德败坏,很可恶,不好或者出乎意料之意,与“缺德”近意,多指丧失天良,不顾道德底线,干伤天害理的事,与“伤阴骘”有异曲同工之意。“坏德”,就是品德不好;“伤阴骘”,就是指伤阴德,两者都是动宾结构,都是形容一种惊叹、惊讶和可恶可恨的情态。荆州人形容某件事时会这样说:“真至坏了个德,佝(他)怎么会做出这种事来!”表示惊叹、想象不到的语气和情绪;“真坏德哦,佝(他)今朝被佝打得这样子!”表示同情的惊讶情态;“坏德,尔(你)这时候再来做么仂!”表示不满的情绪。“这人手段毒辣,害得人家家破人亡,真至坏德!”也泛指做坏事。有时熟人好友面前,开玩笑搞恶作剧或无意致人受损时,则对方会说:“尔(你)这倒灶尸首,真坏德!”绩溪岭中三都蜀马陈煜钧等老人对笔者讲,他们这一带也有“坏德”的形容说法,但没有“阴骘”常用,而荆州则是“阴骘”说法没有“坏德”常用。逍遥、大鄣与家朋、和阳等地则相互使用,在语意上“阴骘”、“伤阴骘”要比“坏德”重得多。金沙一带因旧属宁国,讲普通话的人群不会讲“阴骘”一词,而讲绩溪土话的则要讲。由于荆州人和浙西北与荆州交界几个乡村妇女的外嫁,金沙与校头接界的一些地方及校头、蜀马一带也出现“坏德”一词,这是语言的徙移现象。我问了一些老人,他们说,“阴骘”与“坏德”差不多,“阴骘”讲得多一些。
阴骘阴骘真阴骘,
给人家害了还不晓的。
半夜三更做坏事,
报应到头是真阴骘。
绩溪三都山村里的民谣很形象,也很说明问题。
“秉刀斧笔,具菩萨心”,这是脂砚斋对《红楼梦》作者的评价,而且是极为精准具深具高度的评价。曹雪芹先生确实用笔如刀斧,不惜把某些奸恶之人砍得鲜血淋漓,但他同时又拥有一颗菩萨心,对书中每一个人物都饱含着悲悯。但是,就是这样一个“具菩萨心”的人,却对青春守寡、谨言慎行、从无错处的李纨给出了“虽说是人生莫受老来贫,也须要阴骘积儿孙”的批判。可以说,纵观红楼中各色人物,再也没有比这更重的批判了。?
很多读者为李纨鸣不平,她一个寡妇,在没有生活来源的情况下,带着年幼的儿子艰难生存已是不易,哪有能力帮助落难的贾府子弟?曹先生这样批判她,实在是过于苛责了。
是啊,“具菩萨心”的曹雪芹先生,为什么唯独对李纨这么苛刻呢?
其实,并非曹先生苛刻,读者有此反应,主要是因为没有弄明白什么是“阴骘”。只有弄明白了什么是“阴骘”,才能知道李纨是不是不积“阴骘”,该不该被骂。
什么是“阴骘”“阴骘”一词其实不止出现在第五回李纨的判词里,它还出现在第十回贾珍转述贾敬的话里:“你们必定说是我的生日,要叫我去受众人些头,莫过你把我从前注的《阴骘文》给我叫人好好的写出来刻了,比叫我无故受众人的头还强百倍呢。”
没错,关于什么是“阴骘”,我们可以在《阴骘文》中找到答案。
贾敬是修道之人,他这么看重《阴骘文》,正是因为《阴骘文》是道家劝善经典。
现在,让我们暂时离开《红楼梦》,走进道家文化。
“阴骘”一词,最早出现在《尚书·洪范》里:“惟天阴骘下民。” 阴的意思是悄悄地、默默地;骘的意思则是安定。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老天爷默默地使万民安定。
是不是还有些难懂?没关系,《道德经》里有句更通俗的话给予了解释:“(天)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老天爷对于世间万物的态度是这样的:让万物生长,却并不想拥有万物;对万物有所作为,却不以此居功;把万物养育大了,却并不想做万物的主宰,这就是玄德。
玄德之玄,很多人理解为玄妙,其实这种理解也没错。所谓玄,本义就是指黑色,引申为阴,比如黑夜,没有光,看不见,可不就容易出现玄妙之事吗?事情怎么来的,看不见,只知道结果,这就是玄妙。
所以,玄德就是阴德,看不见的,悄悄地、默默地进行着,与之相对应的就是阳德,发生在阳光下,有人看见,有人传颂。
世人多爱行阳德,做点好事巴不得到处宣扬,道家却提倡阴德,行善不欲人知,“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道德经》第二章)”
当然,行善不欲人知,不是指刻意隐瞒,而是当成日常,不必刻意去做。
在人们的惯性思维里,总把行善当成必须付出很多的大事,这就是走进了误区。道家所提倡的阴德,指的就是保留本性之善,拥有恻隐之心。大多数的行善之举都是举手之劳,随手就能做到。比如看到一个孩子摔倒了,我们会自然地去扶;比如看到一个人渴得到处找水喝,而我们身边正好有水,我们会自然地递上一杯水。做这些事时,我们并不觉得我们是在行善,也不觉得这是值得宣扬的美事。它就像我们每天吃喝拉撒一样自然,遇上了就伸一下手,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不限大小多少。所付出的一切,丝毫不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
我们不会因为扶过一个摔倒的小孩就要求他感恩,我们也不会因为给过一个口渴之人一碗水就要求他记住我们,这就是“为而不恃”,是一种阴德。
再回到《红楼梦》里提到的《阴骘文》,其中对积阴德有一句总写:“救人之难,济人之急,悯人之孤,容人之过。”别人有难时救一把,别人需要应急时帮一下,别人孤苦时予以怜悯,别人有过错能够包容,这些都属于积阴德。具体怎么做呢?文中有很多描述,都是我等普通人随手就能做到的,比如“舍药材以拯疾苦,施茶水以解渴烦”,尤其是“施茶水以解渴烦”,真是太平常不过了。哪怕别的做不到,只要做到了这一点,都算是积了“阴骘”。
理解了什么是“阴骘”,我们就很容易判断李纨该不该被骂了。
李纨有没有不积“阴骘”?她该不该被骂在贾府下人的眼里,李纨就像个菩萨,是“第一个善德人”。确实,在80回文本中,李纨实在无可指摘之处。身为寡妇,她“清净守节”;作为长嫂,她带着小姑子们“看书写字,学针线,学道理”,尽职尽责;在侍候太婆婆和婆婆方面,也做得相当周全。这样一个“大菩萨”,怎么会被“具菩萨心”的曹雪芹先生骂为不积“阴鸷”呢?
根据人物个性与情节发展,贾府败落后,李纨应该确实做过不积“阴鸷”之事,大概过程是这样的:
贾府遭受抄家之时,李纨因守节之举符合当时的主流价值观,得以独善其身,带着积蓄领着儿子离开贾府,另找地方安身。贾府其他人则“树倒猢狲散”,凭着各自的社会关系及谋生能力,如“飞鸟各投林”般,消失在不同的角落里。此时,唯有贾宝玉境况凄惨,因为他既无谋生能力,又因平时过于自负不通人情世故,没有亲友愿意帮他。于是,他沦落为乞丐,沿街乞讨。这一点,我们可以通过砚脂斋的批语“寒冬噎酸齑,雪夜围破毡”得到验证。在寒冬腊月,只有酸齑可吃,只有破毡可围,在太平盛世,这是落魄得不能再落魄的乞丐才会有的境遇。
正是在这个时候,她偶遇了李纨。这种偶遇,有两种情况,一是街头偶遇,二是宝玉在乞讨时无意中敲开了李纨家的门。此时,劫难之后故人相见,本应百感交集互诉冷暖,但李纨却冷漠地装作不认识,连一碗水都不肯给宝玉喝,更别说收留宝玉了 。
上面分析过了,哪怕是“施茶水以解渴烦”都属于积“阴鸷”的行为,作者说李纨不积“阴鸷”,说明这么简单的事李纨都没做。这不是她没能力,而是不愿意。
想当年,这对叔嫂一起住在大观园时,宝玉对李纨这个大嫂子还是挺尊重的,他怎么也想不到李纨会如此冷漠无情。
受到冷遇的宝玉继续乞讨,直到遇到了蒋玉菡和袭人夫妇,才结束了乞讨生涯,这也是脂砚斋在批语里所透露的。
由此可见,李纨确实不积“阴鸷”,这也是对她“第一个善德人”的讽刺。
《阴鸷文》中说:“救人之难,济人之急,悯人之孤,容人之过。”此时的宝玉,是又难又急又孤,一碗热水,一句问候,对他都是极大的温暖。然而,他在他所尊敬的大嫂子这里,体会到了什么叫雪上加霜,这让他怎能不难过?如果不是接下来遇到了蒋玉菡和袭人夫妇,他很可能就因冻饿而死在街头了。
所以,不是曹雪芹先生不肯对李纨施以“菩萨心”,实在是李纨做得太过分了,她已经彻底失去了本性中的恻隐之心,着实该骂。
在这里,我们也可看出曹雪芹先生的价值观:做人失了本性之善,远比选择性地作恶更可恨。所以,他安排作恶多端的王熙凤“偶因济刘氏”(济人之急)而荫及女儿巧姐,却让不积“阴鸷”的李纨失去了儿子贾兰。这就是“须要阴骘积儿孙”,积阴德通常影响的是子孙后代。
默默地行善,让举手之劳的善举成为习惯,做到“救人之难,济人之急,悯人之孤,容人之过”,这就是曹雪芹先生通过李纨告诉我们的处世之道。不为别的,只为我们的儿孙能够健康平安,像巧姐一样,哪怕遇到劫难,也能够“遇难呈祥,逢凶化吉”。
老人们常劝人“积阴德”,传统文化的“阴德”到底是什么?
积德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积阳德,一种是积阴德。俗话说善恶有报,经常积阳德可以给自己和家人,在未来的生活里带来福报。而经常积阴德的话,则在自己死后能够上天堂,下辈子投个好人家。
在过去,很多迷信的人们看到别人做坏事,都好心相劝,让那些坏人不要再继续为恶了,要给自己积点阴德,不然死了之后是要下地狱的。我们经常听这种类似的话,就不免有些疑问,人们常说的阴德到底是什么?
根据这个词语的解释,我们可以得知阴德是“隐藏的德行”,与阳德的公开行善是相反的。比如说有的人喜欢大张旗鼓的做好事,而有的人喜欢低调的做好事,都是做好事,但表现的形式却是不一样的。
俗话说种什么因的什么果,不管是哪一种做好事,都会得到回报。根据《了凡四训》的解释:阴德是做好事而不为人们所知道,上天会加以赐福;而阳德则是做好事让人们知道,得到群众的称赞而享有盛名。
从这种解释上来看,似乎上天也喜欢奖励低调的人,因为在比较迷信的古代,上天代表着一种神秘的力量,大多数人觉得上天的赐福比所谓的群众基础有价值的多,于是大家都喜欢给自己积阴德。
在 历史 上喜欢积阴德的人有很多,大部分的老百姓都是这样,一辈子勤勤恳恳,任劳任怨,而且还心地善良,常做好事。那么 历史 上有没有那种坏事做尽,但又偏偏也做好事来积阴德的呢?还真的有!
比如三国时期的大奸雄董卓,很少有人知道,董卓在年轻的时候,每当发现不平之事,都是仗义出手,除暴安良、伸张正义。恶吏恶霸更杀了一堆,在河西走廊大地上的威名赫赫,引得各路豪杰纷纷来投。
唐朝一代奸臣卢杞,在当年担任虢州刺史的时候,由于连年灾害,还要替皇家养三千头猪,卢杞二话不说,大手一挥,将这三千头猪全部杀掉给虢州分掉吃了,得到了当地百姓十二分的拥戴。
其实 历史 上这种例子还有很多,比如有一些比较坏的人,因为迷信,每做一件坏事都要再做一件好事,来将罪孽给抵消。而有些人更是因为担心做坏事以后会遭天谴,于是弃恶从善,做了个好人。
这样看来的话,古代虽然有些东西比较迷信,但也并不是一无是处,当道德与法律无法制约一些人的时候,说不定迷信某种东西,还能让这些坏人有所顾忌,这也是一种比较积极的影响。
阴德,即福报。
俗话说,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德五读书,德排在第四位,个人觉得有福之人,必有德,所谓:德不配位,必有灾殃。
阴者,即隐、闭、默。积阴德是需要一点一滴的积累,行善事不图回报,默默的付出。 水满则溢,当你善事做多了,福气也就来了,这就是因果。
所谓的积阴德其实就是暗中做好事,不求回报。积阴德是发自内心的善举,不是作秀,不为好看,亦不是通过帮助别人来抬高自己,而是真心实意帮助他人。
佛家讲究福报,而积“阴德”会得天报,这是最大的福报,会福荫子孙后代。
讲一个故事给你听:一个商人,在半山腰买了一座宅子,依山傍水,风景很美,门前还有很大一片果园,商人花重金请了一位风水先生来家里看风水。
快到家门口时商人看到妻子送一个远方亲戚出门,商人在远处停下脚步,先生纳闷儿,随口问怎么不继续走了?商人回答:“这个亲戚平日不经常来往,今天来我家想必是遇到了什么难处需要帮忙,我现在过去他看到我难免尴尬,所以我们还是等他走远再回去吧!”先生听了没说什么。
等亲戚走远,他们走到家门口,商人忽然抬头看到一群鸟在园中飞起,继而停下了推门的手立在门口,先生又问:”到了家门口为何不进门?”商人说:“园中鸟惊起,想必是有领居家孩子在爬树摘果子,我自推门而入怕惊了孩子从树上掉下来摔坏了,还是等他们摘完了果子我再进去吧。”先生听完对商人深鞠一躬,说:“福人居福地,像您这样处处为他人着想的人,不管住在哪里都是福地,您平日的为人已经为自己和家人积累了福报,风水自然错不了。”
还有,华人首富李嘉诚纵横商海几十年,在商界一直有很高的威望。他教育子女最简单的道理便是:面对利益,如果能得七分一定要拿六分,多留一分给对方,这样合作才能长久,生意也会越做越大。
所谓:爱出者返爱,福往者福来。 行善积德的方式有很多,可以说遍布我们的日常生活。无论记人好处或是扶危济困,亦或是助人于危难,都是行善积德。
你有余钱可以资助贫困学生读书,给自己积福报,不要去养情人破坏别人家庭损阴德。
夜晚回家路上,看见收摊小贩可以买点东西回家,买谁都是买,谁要是条件好也不至于起早贪黑摆摊。
捡到钱或者物尽量想办法归还施主,以己度人,谁丢了东西都会心急,也许你拾到的是人家的救命钱。
遇到老人或者小孩需要帮助的,尽量帮忙联系家人,或者送到当地派出所,以免出现意外,常尽能及之力。
总之,积阴德就是默默的帮助她人,也许是一杯水,或是一碗饭,也许是一次举手之劳的帮忙,都会给人带来方便,好事做多了,日积月累你的福报就来了。
事事轮回,你的每一个举动,都会成为你日后的因果。做人多存善念,积善言,行善行,福报自来。
为什么你觉得不开心?为什么你觉得心累?为什么你觉得不顺?有的人因为羡慕人家开奔驰宝马的自己却没钱买,有的人因为自己身材不好,有的人因为工作、婚姻、家庭不顺心。有的人因为孩子学习不好或者淘气,有的人因为亲人。有的人因为还车贷房贷等等,这世上不开心的原因有千百种。归根结底你不开心是因为你福报不够,人这一辈子有两个银行,一个是有形的,一个是无形的福报银行,福报积累的多了,可以自己顺利,万事顺遂如意,还可以留给后代余德,为什么别人家孩子考上清华北大,是因为别人家祖上福报厚实。为什么别人家当官,因为别人家祖上积德行善。 奉劝各位,多行善事吧! 改命增加福报最好的、最有效的、最快的办法就是四个字:行善积德(日行一善) 多行善事可改命,积累阴德可增寿。(阴德就是做了好事、善事不让别人知道知道,不图回报,不图名利。) 举头三尺有神明洞察人间一切善恶之事,宜多行善事,积累阴德,与人为善,并且始终坚持 日行一善 为自己、孩子、家人积累福德福报才是正道![谢谢]
命理学认为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德,五读书。积德很大成分就是积阴德,这阴德在今天佛教说的比道教更多,但阴德是道教词汇,出自《淮南子》。兴扬在这里简单的说说如何积累阴德。
人在现世积德的阴德,因为是阴行往往是在后代子孙上得到福报。许多人为求祖宗庇佑每年给祖宗祭祀,但不愿意为现世的父母、爷爷奶奶做点好事,就这样你怎么让祖宗看得上你?故祖宗的阴德会庇佑后人,但很少会庇佑不孝子!这种阴德是最简单易得的,只要尽孝就能得到祖先积累的阴德。
再者勿要做损阴德之事,《关圣帝君觉世真经》说:“凡人心即神,神即心;无愧心,无愧神;若是欺心,便是欺神。”不管坏事做的再隐蔽天理昭昭,这些事在阳世一辈子不案发,也会损害你的阴德,让你福报减少,影响你的子孙后代。
《关圣帝君觉世经》中还认为人积累阴德可以敬天地,礼神明;奉祖先,孝双亲;守王法,重师尊;爱兄弟,信朋友;睦宗族,和乡邻;别夫妇,教子孙。然后能改过自新;满腔仁慈,恶念不存;一切善事,信心奉行;人虽不见,神已早闻;加福增寿,添子益孙;灾消病减,祸患不侵;人物咸宁,吉星照临。
经文之中说的可能有点重,恶念不存这个很多人都做不到,但人只要愿意多做点好事,少做点坏事福报自然会来。
做好事做善事,却不让别人知道,也不图回报,这是阴德。阴德是最善最无私无欲的道德,是发自内心,却无所求,认为做善事好事是自己应该的。虽然别人不知道,但老天爷知道,也会在他的脸上刻上细细的阴骘文。这种人是最高贵的!做好事善事,不图名,不图利,不图回报,甚至不让任何人知道!
头顶三尺有神灵,天道无亏,善恶薄上都记着呢,老天爷心里清楚得很!
事事轮回,你的每一个举动都会成为你日后的因果。 做人多存善念,积善言,积阴德是需要一点一滴的积累,行善事不图回报,默默的付出。水满则溢,当你善事做多了,福气也就来了,这就是因果。
积阴德是发自内心的善举,不是作秀,不为好看,亦不是通过帮助别人来抬高自己,而是真心实意帮助他人。所谓“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阴德是指不被人知道,不是为了自己而做的善事,就是你做了善事好事别人不知道,就叫阴德,这样得的福报才大。
为什么积德好呢?因为根据平衡法则,付出了就肯定会有相应的回报,如果你的付出别人给了你相应的好的回报,那这次的“积德”积分就清零了,如果没有得到相应的好回报那你的“积德”积分榜上就有积分了,这个积分将会在你本人或与你紧密相关的人或物上体现好报,相当于给你相应的好报了,反之做坏事亦如此;这个宇宙遵循的就是“平衡原理”。
如果做了好事要回报,想给自己留个名什麽,这就叫无公无德。如做了好事不求回报,此心就是公德心,福报心。
古语有话:“阴德充盛,冲开五行”!不但自身得圆满,亦福荫子孙后代也!
中国人讲究因果报应,天理循环,报应不爽,所以要讲阴德,不要死后遭报应,也不要报应在儿孙身上。
这是朴素的道理,但是深层次的原因是什么, 其实讲的是一个个人品牌建立的过程。
春秋晋国有个贵族家族,栾氏,这家人三代都是晋国重要的上卿,家主栾盈德才兼备却被其他公卿联手灭族了,为什么呢?在事前就有人说过,盈之善未能及人,而武之德已远,修黡之怨者,必此时矣。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栾盈很好,但他还年轻,他的好处还不能遍及所有人,他的爷爷也很好,但是他的恩德大家已经都忘了,不会怀念他了,但是栾盈的父亲很坏,大家对他有怨气,都记着呢,要报应也就是现在。
古时候,人的信息传递慢,口碑扩散也慢,但是我们所处的时代,信息传递速度非常快,一个事件可以迅速在网络发酵,一个污点也可能让你很快抬不起头, 所以阴德这种事,已经不是阴德,而是你自己的口碑。
一个人能力是有限的,要想成事,大多数时候要借力,这个借力不止是所谓的贵人,还有很多普通人,甚至地位低于你的人, 人不是一个孤立的群体,那些跟你合作过的人,见过你的人,共同构成你的 社会 人格。
你好不好相处,能不能合作,就是你的口碑,信誉,这虽然不像你的财富一样有明确的数字,但是同样也有额度,当你透支的时候,就会有报应,当你的口碑良好的时候,你就可以用它做很多事。
如果个人口碑不好,能力再强,事业再好,也有可能对你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举个例子来说,前一段时间的薛之谦,其实就是个典型的例子,几天之内人设崩坏,本来一年几个亿的收入,现在被广告商索赔, 娱乐 节目也开始下线,商业价值大大降低。
积阴德、建立口碑这种事非常重要, 它其实是一种防御性措施,是止损,给你人生设立一个止损点,是预防你不成功的,在你顺风顺水的时候可能没那么重要,但是当你跌到谷底的时候,它是一个安全网,是决定你人生的下限的,下限不能太低。
老人们常劝人"积阴德",则是叫人积善行德,将来入地府少刑责,快超度,投胎转世。同时可以为下代子孙积福选择,修善于子孙享清平得安辙。
这积阴德,就是人所说的所谓 上辈修来的福份,前身造化,三生有幸 之道理所在,所以老人常教导人们多做善事,不作罪恶,省得下地府不好过,压在地狱永不超生。这是佛教用来引导为人修善行德之劝言,引导人们多积阴德下地府少遭罪,快转生,好投宿,可超度。又可造就下代子孙发达平安好命运。
所谓的阴德,人死则是归阴,就是人在有生之年,多善举,恩泽于人,等于为自己仙逝后灵魂有所处,少受酷刑,来生好归宿,也为下代铺好路,积阴徳让下代出息发达有路。
“阴德”,有四重涵义:一、德。二、默默无闻之德。三、荫蔽子孙之德。四、福报来生之德。尝试论之。
德《老子》一书,又名《道德经》。什么是道?道既是宇宙本体、万物之源,又是运动规律和法则。道可道,非常道。不可说,不可说,非常不可说。大约而言,道,浑沌而成,无状无象,是人的视听无法触及感觉的。道,空虚清静却又无处不在。
德,即是得。道在 社会 人生中得以显现出来的相状、行动,即是德。道不可触摸,德却可见。甲骨文中的德字,左部表示“行”,右边是一只眼睛,眼睛上边还有直立的线条。大约是说,德可见,见于行动。又或是,行为端正,目不斜视,才是德。
在篆文中,德字眼睛下方又加了一个“心”。真正的德行,终须出于一颗诚心。
《道德经》说:“道生之,德畜之。”认为道生长万物,德畜养万物。后来的道教虽然和老子此人没啥关系,但既然尊老子为太上老君,当然也要研究道德。道教《太平经》阐发了关于道德的理论,其中有说:
道是阳,德为阴。可见,德,本来就是“阴德”,“阴德”,即是德。
默默无闻之德有一种德行,是在大庭广众中做的,大家都看得见,称为“阳善”。
有一种德行,是在默默无闻中施行的,人所不知,称为“阴德”。比如葛洪《抱朴子》中所称的“慈心于物,恕己及人,乐人之吉,愍人之苦。”一念心善,足称“阴德”。暗中“赒人之急,救人之灾”,也是“阴德”。
“阴德”,又称为“阴骘”。道教有《文昌帝君阴骘文》,认为为善不扬名,独处不作恶的阴骘,能得到帝君的庇佑。
道家以为,暗行善事积阴德,人虽不知,但神知,还能将此阴德泽及后世子孙。与阴德相对应的,便是阴祸。多阴谋暗算,则致阴祸。
《史记·陈丞相世家》载陈平之言:“ 我多阴谋,是道家之所禁,吾世即废,亦已矣,终不能复起,以吾多阴祸也。 ”陈平传国至曾孙而以罪绝,如其言。汉高祖的另一重要谋士留侯张良,爵位仅能传至其子,且在张良逝后十年便予以取消,后世不复绍封。北宋洪迈在《容斋随笔》中考论此事,认为张良有几件事做得不地道,宜其如此:
刘邦攻峣关,秦守将见大势不妙,想求和,然后一起西袭咸阳,刘邦认为可以。秦军松懈。张良献计:“不如因其懈击之。”遂引兵大破秦军。
刘邦、项羽约定中分天下,“割鸿沟而西者皆为汉,鸿沟而东者皆为楚。项王归汉王父母妻子。”项羽解而东归,刘邦也准备引而西归。张良此时劝刘邦不要“养虎自遗患”,于是,和平条约墨迹未干,战火重燃。后面就是垓下之围,项羽最终自刎于乌江。
白居易《读史》诗曰“ 阴德既必报,阴祸岂虚施。人事虽可罔,天道终难欺。 ”
福报来生之德我国本土宗教,只说人死有鬼魂。佛教传入,其教义言鬼魂还能转世投胎,再世为人。在这个意义上,此人今生的阴德,又可以福报于来生。
十无益积阴德,宜真心诚意、全心全意。倘若此方行善,他方为恶,则无益。林则徐有一篇《十无益》,可给人以启迪:
阴德一说,与天人感应学说有关,也作阴骘。了凡四训第三篇说,“何谓阴阳。凡为善而人知之。则为阳善。为善而人不知。则为阴德”。同时又说,“阴德天报之。阳善享世名。名亦福也。名者造物所忌。世之享盛名而实不副者。多有奇祸”。
道家《阴骘文》解释,阴德就是凡人不必通过轰轰烈烈的场面来表现自己,只要心地善良,从一点一滴的善事做起,便可以得到报应,当然这种报应是上天的答复,善良的结果。近一点报在自身,远一点报在儿孙身上。
《易经》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余庆不单指自己一身,也指能惠及后世子孙。司马光在家训中曾说“积金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守;积书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读;不如积阴德于冥冥之中,以为子孙长久之计”。
如何积阴德呢?《了凡四训》指出有大约十种途径,一是与人为善;二是爱敬存心;三是成人之美;四是劝人为善;五是救人危急;六是兴建大利;七是舍财作福;八是护持正法;九是敬重尊长;十是爱惜物命。
阴鸷是什么意思
阴鸷的意思是:阴险、凶狠。
拼音[ yīn zhì ]
出处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汉宣帝神爵四年》:“严延年为治阴鸷酷烈。”
严延年为官执法严峻、苛刻、残暴。
例子这个人一向手段阴鸷,大家都很讨厌他。
近义词阴险、凶狠、残暴
反义词纯厚、梗直、善良
扩展资料
1、阴鸷的近义词
阴险
拼音[ yīn xiǎn ]
解释表面和善,暗地不存好心
出处清·昭梿《啸亭杂录·金司寇》:“金司寇光悌,安徽含山人,性溪刻,外貌刚果,心实阴险。”
金司寇光梯,安徽含山人,性情苛刻,外表刚强果断,内心实则阴险。
例子这人诡计多端,阴险狡猾,终究逃不脱人民的制裁。
2、阴鸷的反义词
善良
拼音[ shàn liáng ]
解释心地纯洁,没有恶意
出处唐·韩愈 《争臣论》:“ 晋之鄙人,薰其德而善良者几千人。”
晋国的乡下人,受其德行而善良的人有几千人。
例子他为人善良,时常接济一些穷苦的人。
关于“阴骘形容人什么意思”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www.jndzxx.com//zhishi/224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