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可卿的判词为什么说“莫言不孝皆荣出”,荣国府谁不孝?(金陵十二钗判词是什么)
-
秦可卿的判词为什么说“莫言不孝皆荣出”,荣国府谁不孝?
网上有关“秦可卿的判词为什么说“莫言不孝皆荣出”,荣国府谁不孝?”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金陵十二钗判词是什么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原文应系 “漫言不肖皆荣出 造衅开端实(首)在宁”
意思是说“不要总说种种错误都出在荣国府,其实真正的罪魁祸首实际在宁国府”
原因: 书里面天花乱坠写了很多荣国府的罪孽,宝玉多情啦、王熙凤狠毒啦。。。等等;实际上贾府灭亡的根本原因在于宁国府,因为他们藏匿了秦可卿,秦可卿的真实身份是康熙朝废太子胤礽的女儿,胤礽被废后圈禁起来,把女儿投运出宫寄养在贾家。藏匿废太子家人关乎“叛逆”的大罪名。
具体可参考刘心武揭秘红楼梦等书籍
金陵十二钗判词是什么
红楼梦判词解析十二金钗判词及解析如下:
1、林黛玉和薛宝钗判词: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解析:这首判词位于“金陵十二钗正册”第一页,判词的画面上画着两株枯干的树木,树木上悬挂着一条玉带,树下有一堆积雪,雪下有一股金簪。
判词前两句“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引用了古籍《世说新语》和《后汉书》中的两个故事,意思是像谢道韫那样才思敏捷的林黛玉和像乐羊子妻子那样奉劝丈夫读书求取功名的薛宝钗都令人叹息怜悯。
判词后两句“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运用谐音和双关,“玉带林”中的“带”谐音“黛”,把“玉带林”倒过来就是“林黛玉”,“挂”既指玉带悬挂在两株枯木(双木为林)上,也暗示着贾宝玉总是牵挂着林黛玉;“雪”谐音“薛”,暗含着薛宝钗结局的冷落与凄苦。
2、贾元春判词: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
解析:这首判词的画面上画着一张弓,弓上挂着一个香橼。“弓”谐音“宫”(宫闱),“橼”谐音“元”,指贾元春被选进宫里,先做女史,后被封为“凤藻宫尚书”,被加封为“贤德妃”,像五月火红的石榴花一样辉煌灿烂,但是贾元春透过表象,明白了皇权的本质。
虽然贾搜拿族元春的荣耀超过贾迎春、贾探春和贾惜春,但是,贾元春却在二十几岁就暴病而亡,正像那“一声震得人方恐,回收想看已成灰”的爆竹,刹那光华转瞬即逝。
3、贾探春判词: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解析:这首判词的画面上画着两个放风筝的人,一片汪洋大海,一条大船,船上有一个女子正在掩面泣涕。
画面与判词后面两句“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意思相同,暗指贾探春在清明时节离开贾府,像断线风筝一样远嫁到千里之遥的海边,一去不返,只能在梦中回到家乡。虽然贾探春精明能干,志向高远,但是因为她生长于封建王朝末期,她的命运偏偏越来越不济。
4、史湘云判词: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展眼吊斜晖,湘江水逝楚云飞。
解析:这首判词的画面上画着几缕飞动的云彩,一湾流逝的水。画面上的“飞云”与“逝水”对应判词中的“湘江水逝楚云飞”,既指人名“史湘云”,又暗用《高唐赋》中楚怀王在梦中与巫山神女相会的典故,比喻史湘云与丈夫夫妻生活的短暂。
判词的前面两句“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是说史湘云在婴儿时期就父母双亡,虽然家庭非常富贵,但她并没有享受到家庭的温暖;后面两句“展眼吊斜晖,湘江水逝楚云飞”表达作者对史湘云婚后好景不长,转眼间夫妻离散的哀伤之情。
5、妙玉判词: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
解析:这首判词的画面上画着一块精美的玉,陷落在污浊的泥垢之中。画面上的“美玉”指妙玉的法号,又与判词中“金玉质”呼应,比喻妙玉出身不凡——她是苏州仕宦人家的**,心性高洁。
判词前面两句“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是说妙玉想要保持洁净,想要皈依佛门净土,结果却事与愿违。判词后面两句“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指妙玉遭人嫉恨,被贼人掳走,在海边遇害。
6、贾迎春判词: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粱。
解析:这首判词的画面上画着一头凶恶的狼,追扑一个美女,想要吃掉她。画面和判词都暗示贾迎春的悲惨遭遇——贾迎春嫁给了穷凶极恶的男人孙绍祖,惨遭蹂躏,一年之后就被折磨而死。
判词引用了两个典故:一个是出自《东田集》的寓言——东郭先生在中山国救了一只被赵简子追赶得走投无路的狼,狼得救后却想吃掉东郭先生果腹,而且“子”“系”两个字组合起来是“孙(孙)”字,所以“子系中山狼”就是指贾迎春的丈夫孙绍祖就像那只忘恩负义的狼,残酷虐待贾迎春。
另一个是出自《枕中记》的故事——道士吕翁给寒儒卢生一个神奇的枕头,卢生在梦中享尽了荣华富贵,醒来后才发现黄粱米饭还没有蒸熟,比喻贾迎春的人生就像黄粱梦那样短暂虚幻。
7、贾惜春判词: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装。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
解析:这首判词的画面上画着一座古老的庙宇,里面有一个美人独自坐着浏览经卷。画面和判词都暗示贾惜春出家为尼的结局。贾家的没落和三个姐姐的不幸遭遇,让本就冷漠的贾惜春更加心灰意冷,于是,她带发修行,穿着黑色的僧尼服装,向他人乞求食物。
注意:贾元春和贾惜春的判词中都有“三春”,所指人物却有所不同:贾元春判词中的“三春”指三个妹妹——贾迎春、贾探春和贾惜春,而贾惜春判词中的“三春”指三个姐姐——贾元春、贾迎春和贾探春。
8、王熙凤判词: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解析:这首判词的画面上画着一座冰山,上面栖息着一只雌凤。画上的“雌凤”象征女强人王熙凤,判词中的“凡鸟”有两层含义:一是点出“王熙凤”的名字——“凡”和“鸟”组合成“鳯(凤)”字。
二是引用出自《世说新语》的典故——吕安拜访嵇康,却遇到嵇康的哥哥嵇喜,吕安在门上写了一个“凤”字,嘲笑嵇喜是“凡鸟”。画上的“冰山”比喻王熙凤作为靠山的财势像冰山那样难以持久。
“一从二令三人木”的含义难以确知,有人认为它指的是贾琏在不同时期对待王熙凤的不同态度:先是“听从”,再是“使令”,后是“休弃”。
9、贾巧姐判词:势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亲。偶因济刘氏,巧得遇恩人。
解析:这首判词的画面上画着一座荒村野店,一个美人在里面纺纱织布。画面暗指贾巧姐最终成为一个以纺织为生的乡村妇女。判词前面两句“势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亲”的意思是贾府失势以后,贾巧姐被“狠舅奸兄”所出卖。
判词的后面两句“偶因济刘氏,巧得遇恩人”的意思是因为贾巧姐的母亲王熙凤曾经接济过乡下老太刘姥姥,刘姥姥知恩图报,搭救贾巧姐跳出火坑。判词中的“巧”语意双关,既指贾巧姐的名字,也含有“凑巧”遇到恩人之意。
10、李纨判词:桃李春风结子完,到头谁似一盆兰。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与他人作笑谈。
解析:这首判词的画面上画着一盆茂盛的兰花,旁边有一位穿戴着凤冠霞帔的美人。画面上的“茂兰”和判词“到头谁似一盆兰”的“兰”都是指李纨的儿子贾兰在贾府众多子孙中最为显贵;画面上的“凤冠霞帔”寓指李纨因子得贵,诰命加身。
判词“桃李春风结子完”既寓指“李纨”的姓名,又寓指李纨生下儿子贾兰以后,丈夫贾珠就去世了。判词后面两句“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与他人作笑谈”的意思难以确定,有人认为它化用了唐朝僧人寒山的诗句“欲识生死譬,且将冰水比。
水结即成冰,冰消返成水”,寓指李纨青春丧偶,辛勤育儿,儿子成器,赢得荣华,寿命却不长,只留下诰封的虚名,成为别人茶余饭后的谈资。
11、秦可卿判词:情天情海幻情身,情既相逢必主*。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
解析:这首判词的画面上画着一座高楼大厦,一个美人悬梁自缢。画面暗示了秦可卿在天香楼自缢身亡的结局。判词主要批判了宁国府的贾珍等人贪*好色、伤风败俗的污秽行径招致贾府的没落。
秦可卿判词解析 秦可卿判词内容
据悉,在《红楼梦》中,金陵十二钗分别是:林黛玉、薛宝钗、贾元春、贾探春、史湘云、妙玉、贾迎春、贾惜春、王熙凤、巧姐、李纨、秦可卿十二位女子。
林黛玉和薛宝钗判词(钗黛合一):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贾元春判词: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三春怎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
贾探春判词: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史湘云判词: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转眼吊斜晖,湘江水逝楚云飞。
妙玉判词: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
贾迎春判词: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粱。
贾惜春判词: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
王熙凤判词: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巧姐判词:势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亲。偶因济村妇,巧得遇恩人。
李纨判词:桃李春风结子完,到头谁似一盆兰。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与他人作笑谈。
秦可卿:情天情海幻情身,情既相逢必主*。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
《金陵十二钗》判词解析是什么?
1、一情字,指秦可卿。高楼大厦,红楼红红也;美人悬梁自缢,指秦可卿悬梁自缢。藏一大迷底,那便是跳出红楼,在那“空中”,情才可清。
2、空是佛家语,也即放下。从晴文之情字判起,到可卿放下情字,可见红楼主题,是令人看破情字,放下情字。一部红楼梦,也因此惹来被查禁之祸,因为,作者大骂大清的“情”字,和清字是谐音的。文字狱还没熄灭的大清国,焉能放过红楼梦?
3、情天情海:一百十一回交待,“看破凡情,超出情海,归入情天”,正是情天情海幻情身。“警幻宫中,原是个钟情的首座,降临尘世,自当为第一情人”,这第一情人,是指宝玉的第一情人,即在此第五回书,太虚幻境中和宝玉有了情字,可卿此身当然是幻情之身了。这身字,甲戌手抄本、庚辰手抄本都写作身,但脂批改成深字。细分析,身字不可改。判词前两句,幻身、幻*,本回便都见到了。一个身字,妙极,幻身,谁能知道此身是幻呢?
4、情既相逢必主*: 宝玉之欲,逢了可卿之情,岂能不*?即便幻境,也是意*,以宝玉地位来说,也是爬灰。
5、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单看表面,既骂荣府,也骂宁府,骂宁府更重些。实际上,更有深意。深意何在?到可卿判词止,读懂的,当然要清那情字了,换句话说要空了。佛家讲,宁住有如须弥山,不住空如芥子,住空比住有还可恶。住有败如来家业,住空更败如来家业。住空者是邪门外道。宁府之宁字,便是静,便是空,书中骂贾敬胡参,莫轻易看过。
6、判词:情天情海幻情身,情既相逢必主*;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
红楼梦诗词赏析——48.情天情海幻情身(可卿判词)
1、林黛玉判词: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注:
①“咏絮才”源自才女谢道韫,后来用于指女子咏诗的才华,后世称赞能诗善文的女子为有“咏絮才”这里喻指黛玉应怜惜。
②“玉带林中挂”,倒过来是指“林黛玉”。美好的一条封建官僚的腰带,沦落到挂在枯木上,是黛玉才情被忽视,命运凄惨悲壮的写照。
2、薛宝钗判词: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注:
①“停机德”指的是出自战国时代燕国乐羊子妻停下机子不织布来劝勉丈夫求取功名贤淑之德的故事。符合封建道德标准的女人,称为具有“停机德”,这里是赞叹宝钗。
②“金簪雪里埋”,是指薛宝钗如图里的金簪一般,被埋在雪里,也是不得其所,暗示薛宝钗必然遭到冷落孤寒的境遇。
3、贾元春判词:
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
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
注:
“二十年来辨是非”写元春在宫中生活了二十多年,对人世间的荣辱甘苦有了新的认识,觉得自己实到了“那不见得人的去处”,“终无意趣”。
“榴花开处照宫闱”写元春从女史到凤藻宫尚书,直至贤德贵妃,荣耀一时,像石榴花盛开时一般火红。在外人看来,作为一个封建社会的女子应该满足了,但元春的结论却是懂得了“辨是非”,认识到了宫廷内部的种种黑暗和腐败,对自己的生活道路采取了否定的态度。
“三春争及初春景”的三春是指元春的三个妹妹迎春,探春,惜春;“初春”寓指元春,这句意思是说迎春,探春,惜春比不上元春的荣华富贵。
“虎兕相逢大梦归”“虎兕相逢”虎兕是虎与犀牛争斗,应该是说宫中遭遇事变,?元春死的十二月既是虎年的末尾,又是兔年的开始,所以说“虎兔相逢”,兔被虎吃掉了,是元春入宫作妃的必然结局。作者在这里把批判的锋芒直接指向了一般人都认为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皇权! (注:有些版本为“虎兕相逢大梦归”,兕是犀牛的一种,古本中的这种说法体现了两种力量的平衡。)
4、贾探春判词:
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
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注:
“才自精明志自高”指的是她的志向高远,精明能干,清醒精敏,不被富贵蒙昏了头。
“生于末世运偏消”写她生于封建社会衰亡的末世,又是庶出的不幸,“才”,“志”不能得到充分发挥的可惜。
“清明涕泣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暗示探春将远嫁边疆,如断了线的风筝般一去不返,出嫁时乘船而去。句中的“清明”点出她将在清明时分远嫁他乡,如在综观画里的女子一样在船上对着江边“掩面泣涕”,挥别父母家人,往后只能在睡梦中与家人团聚。
5、史湘云判词:
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
展眼吊斜辉,湘江水逝楚云飞。
注:
“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写湘云生于封建侯门富贵之家。所谓“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指的就是她家。湘云在婴儿时期“襁褓之间”父母便去世了。虽然富贵而无人关心,从小没得过温暖。
“展眼吊斜辉”说的是转眼之间,只有湘云一人独自面对落日感伤了。
“湘江水逝楚云飞”点出了“湘云”二字。湘江在湖南,地属古代的楚国,故有楚云之称。湘江流逝,楚云飞散,喻史家衰败以及湘云夫妇生活的短暂,以及家破的预兆,用的是楚怀王梦见巫山神女与之欢会的典故。
6、妙玉判词:
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
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
注:
“洁”有两层含义。一层含义是因她嫌世俗社会纷纷扰扰不清净才遁入空门;第二层是因为她又有“洁癖”,刘姥姥在她那里喝过一次茶,她竟要把刘姥姥用过的一只名贵的成窑杯子扔掉。
她想一尘不染,但那个社会不会给她准备那样的条件,命运将把她安排到最不洁净的地方去。
按规矩,出家就要“ 六根净除”,可她偏要“带发修行”,似乎还留一手,这是她尘心未断的一个根据。第六十三回写宝玉过生日时,妙玉特意送来一张拜帖,上写:“槛外人妙玉恭肃遥扣芳辰 ”。一个妙龄尼姑给一个贵公子拜寿,这在当时是荒唐的,似乎透露出她不自觉地对宝玉萌生了一种爱慕之意。这类地方把一个少女隐秘的心思写得极细。
作者写这些细节,不是要出妙玉的丑,不是对她进行谴责,而是充满了怜惜之情。一个才貌齐备的少女,冷清清地躲在庙里过着那种枯寂的生活,该是多么残酷!她的最后结局如何呢?有一条脂批说:“瓜洲渡口……红颜固不能不屈从枯骨”。推测起来,她可能在荣府败落后流落到瓜洲,被某个老朽不堪的富翁(枯骨)买去作妾。这是多惨的悲剧。这应该是“终陷淖泥中”的含义。
“金玉质”金玉喻贵重之意。《诗·小雅·白驹》:“毋金玉尔音,而有遐心。”古凡华丽或可贵之物,常以金玉为喻,质是本体。金玉质,即本体十分贵重,如金玉般宝贵和纯洁。喻妙玉身份。贾家仆人说她“祖上也是读书仕宦之家……文墨也极通,经典也极熟,模样又极好。”(十七回)
7、贾迎春判词:
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
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粱。
注:
“子系中山狼”中“子系”二字合成“孙”的繁体字,指的是迎春的丈夫孙绍祖。“中山狼”用的是《中山狼传》的典故,喻凶狠残暴而又忘恩负义的人。这里是比喻迎春丈夫孙绍祖的险恶狠毒和迎春的苦难。
“得志便猖狂”写得意后便为非作歹,横行霸道。孙绍祖在家境困难时曾经拜倒在贾门府下,乞求帮助。后来,孙绍祖在京袭了官职,又“在兵部候缺题升”,一跃成为“暴发户”。贾家衰败后,孙绍祖向它逼债,任意践踏迎春。
“一载赴黄粱”即而一年之后迎春与孙绍祖,被丈夫凌辱致死。
8、贾惜春判词:
堪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装。
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
注:
“勘破三春景不长”中“三春景不长”是双关语。字面上指暮春(即春末),实际上指惜春的三个姐姐(即元春,迎春,探春)这“三春”的遭际悲苦。
“缁衣顿改昔年妆”,缁衣指的是尼姑穿的黑色服装。这两句是说惜春从她三个姐姐的遭遇中,看到了封建统治阶级的好景不长,决心摆脱世俗,遁入空门。
“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具体指出贾府**惜春最后出家为尼,再也不是公府千金而是过着“缁衣乞食”的生活。 这首判词写惜春由三个姐姐的不幸遭遇预感到,自己将来也不会有好结果,决定出家为尼。但这条逃避现实的道路凄凉孤独,仍然是行不通的。诗里流露的同情与惋惜,明显地反映了作者的矛盾心情。
贾元春、贾迎春、贾探春、贾惜春四位姐妹名,“元迎探惜”谐音“原应叹息”,道出了四位姐妹悲惨坎坷的命运。
9、王熙凤判词:
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
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注:
“凡鸟偏从末世来”指的是凤姐这么一个能干的女强人生于末世的不幸,“凡鸟”是繁体里的“凤”字,也就暗指王熙凤。从凤字拆出来得“凡鸟”二字比喻庸才,借用吕安对喜的典故,点出“凤”,自然是种讥讽。画里的雌凤所靠着的冰山,指的就是将融化的贾府所象征的靠山。
“一从二令三人木”指的是丈夫贾琏对凤姐的态度变化。新婚后先“从”,对她百依百顺,样样都听她的;“二令”解为“冷”,指的是丈夫对她的渐渐冷淡与开始对她发号施令;“三人木”以“拆字法”是指她最后被休弃的命运。
“哭向金陵事更哀”就是她被休弃后哭着回娘家的悲哀的写照。在当时封建的社会中,被休弃是非常悲惨的。
10、贾巧姐判词:
势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亲。
偶因济刘氏,巧得遇恩人。
注:
“势败休云贵”意思是说,权势已经衰败,就不要提什么过去的富贵了。
“家亡莫论亲”是说,家业已经凋零,就不要再谈论什么骨肉至亲了。
“偶因济村妇”是指巧姐的母亲王熙凤曾“接济”过刘姥姥。
“巧得遇恩人”的“巧”是语意双关。明指凑巧,暗示巧姐。恩人,指刘姥姥。巧姐被舅父王仁,谐音“忘仁”拐卖,幸为刘姥姥带走,才逃出虎口。
根据原文“刘姥姥二进大观园”中,巧姐与板儿换柚子与佛手一幕,作者详写这一片段,极有可能是暗示巧姐与板儿的婚姻。这首判词揭露了封建统治者内部人与人之间的伪善关系。得势富贵的时候,攀宗论亲;势败没落的时候,欺诈拐骗,骨肉相残;完全是赤裸裸的权势与金钱的交易。巧姐的遭遇是令人同情的,她来到乡村,长在农家,成了村姑。比较而言,要比她姑母们幸运得多。
11、李纨判词:
桃李春风结子完,到头谁似一盆兰。
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与他人作笑谈。
注:
“桃李春风结子完”这里“李”,“完”暗示出李纨的名字。李纨的青春就像春风中的桃李花一样,一到结了果实,也就衰谢了。
“到头谁似一盆兰”与画面一样同指贾兰。这句说在贾府的末代子孙中,谁也比不上贾兰有“出息”。
“如冰水好空相妒”中“如冰水好”写李纨年轻丧夫尊礼守节,抚孤成立,这种品德在封建统治者看来是像冰水一样得洁净美好。“空相妒”,指虽然贾兰中了举,李纨也博得了“贞节”的美名,但这无法挽回贾府的衰败,只能徒然遭人妒忌罢了。
“枉与他人作笑谈”的意思是白白地供给别人当作笑料来谈论李纨一生奉行“三从四德”,是一个封建社会贤女节妇的典型。李纨最终也只落得“槁木死灰”,成为封建礼教的殉葬俑。
12、秦可卿判词:
情天情海幻情身,情既相逢必主*。
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
注:
“情天情海幻情深”之中,“情天情海”指男女相思之情,深而且广。“幻”是虚幻,荒诞。这句是揭露贾蓉之父贾珍和儿媳妇秦可卿之间不正当的暧昧的男女关系。
“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指出,莫说不肖子弟都来自荣国府,开头造成祸患的实在是宁国府的人。秦可卿也是被迫被贾珍奸*而自尽。
正册判词之十一?
画:一座高楼,上有一美人悬梁自尽。
情天情海幻情身,情既相逢必主*。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
[注释]
这一首是写秦可卿的。
1.“情天”二句——太虚幻境宫门上有“孽海情天”的匾额,意思是借幻境说人世间风月情多。这是为了揭露封建大家族黑暗所用的托词。“幻情身”,幻化出一个象征着风月之情的女身,这暗示警幻仙姑称为“吾妹”、“乳名兼美,表字可卿”的那位仙姬,就是秦可卿所幻化的形象。程高本作“幻情深”,“深”是错字。“幻”在这里是动词,与“幻形入世”、“幻来亲就臭皮囊”用法相同。作者讳言秦可卿引诱宝玉,假托梦魂游仙,说这是两个多情的碰在一起的结果。
2.“漫言”句——不要说不肖子孙都出于荣国府(指宝玉)。
3.“造衅”句——坏事的开端实在还在宁国府。意思是引诱宝玉的秦可卿的堕落是她和她公公有暧昧关系就开始的,而这首先要由贾珍等负责。衅:事端。作者在初稿中曾以《秦可卿*丧天香楼》为回目,写贾珍与其儿媳妇秦氏私通,内有“遗簪”、“更衣”诸情节。丑事败露后,秦氏羞愤自缢于天香楼。作者的长辈、批书人之一畸笏叟出于维护封建大家族利益的立场,命作者删去这一情节,为秦氏隐恶。这样,原稿就作了修改,删去天香楼一节四、五页文字,成了我们现在所见的这样。但有些地方作者故意留下痕迹,如画中“美人悬梁自缢”就是最明显的地方。
好事终?
画梁春尽落香尘。擅风情,秉月貌,便是败家的根本。箕裘颓堕皆以敬,家事消亡首罪宁。宿孽总因情!
[说明]
这首曲子是写秦可卿的。曲名“好事终”的“好事”特指男女风月之事,是反语。
[注释]
1.“画梁”句——暗指秦可卿在天香楼悬梁自尽。
2.擅风情,秉月貌——自恃风月情多和容貌美丽。全句说,后来贾府之败,根源可以追溯到这一点上。
3.箕裘(ji qiu 基球)颓堕——旧时指儿孙不能继承祖业。箕是簸箕,裘是皮袍。《礼记·学记》:“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意思是说,善于冶炼的人家,必定先要子弟学会做簸箕,为弄木竹、兽角作准备。后人因以“箕裘”比喻祖先的事业。敬,指贾敬。他颓堕家教,放任子女胡作非为,养了个不肖之子贾珍,而贾珍则“**”与儿媳私通。
4.家事——家业。宁——宁国府。
5.宿孽——原始的罪恶,起头的坏事,祸根。
[鉴赏]
秦可卿本是被弃于养生堂的孤儿,她从抱养她的“寒儒薄宦”之家进入贾府以后,就堕入了罪恶的渊薮。她走上绝路是贾府主子们糜烂生活的恶果,其中首恶便是贾珍这类人形兽类。
曲子有一点是颇令人思索的,那就是秦可卿在小说中死得较早,接着还有元春省亲、庆元宵等盛事,为什么要说她是“败家的根本”呢?难道作者真的认为后来贾府之败是像这首曲子所归结的“宿孽总因情”吗?四大家族的衰亡是社会的、政治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统治阶级的生活腐朽、道德败坏也是其本性所决定的。纵然曹雪芹远远不可能有这样的认识,又何至于把后来发生的重大变故的责任全推到一个受罪恶家庭污染而丧生的女子身上,把一切原因都说成是因为“情”呢?
原来,这和十二支曲的《引子》中所说的“都只为风月情浓”一样,只是作者有意识在小说一切人物、事件上盖上的瞒人的印记。作者在很大程度上为了给人以“大旨谈情”的假象,才虚构了太虚幻境、警幻仙子的。但是,这种“荒唐言”若不与现实沟通,就起不了掩护政治性的真事的作用。因而,作者又在现实中选择了秦可卿这个因风月之事败露而死亡的人,作为这种“情”的象征,让她在宝玉梦中“幻”为“情身”,还让那个也叫“可卿”的仙姬与钗、黛的形象混为一体,最后与宝玉一起堕入“迷津”,暗示这是后来情节发展的影子,以自圆其“宿孽因情”之说。当然,作者思想是充满矛盾的,以假象示人是不得已的,所以他在太虚幻境入口处写下了一副对联,一再警告读者要辨清“真”、“假”、“有”、“无”。试想,冯渊之死明明写出凶手是薛蟠,却偏又说“这正是梦幻情缘”、“前生冤孽”。张金哥和守备之子双双被迫自尽,明明写出首恶是王熙凤,却偏说他们都是“多情的”,又制造“情孽”假象。就连心如“槁木死灰”的李纨、“戡破三春”遁入空门的惜春、“从未将儿女私情略萦于心上”的史湘云,作者也统统让她们在挂着“可怜风月债难偿”的对联的“孽海情天”中注了册,这个“情”(风情月债)不是幌子又是什么?
我们已经知道,贾府后来发生变故的直接导火线在荣国府,获罪而淹留在狱神庙的宝玉、凤姐都是荣国府的人。宝玉的罪状不外乎“不肖种种承笞挞”时传的那种口舌。宝玉固然有沾花惹草的贵族公子习气,但决不至于象贾珍父子那样无耻,使这一点成为累及整个贾府的罪状,当然是因为在斗争中敌对势力要尽量抓住把柄来整治对方。现在偏要说这是风月之情造的孽,并且把它归结到它的发端——秦氏的诱惑。但即使就这个起因来说,也不能不指出,这一切宁府本来就更不象话。比如,若按封建礼法颓堕家教论罪,贾敬纵容子孙恣意妄为,就要比贾政想用严训教子就范而无能为力更严重,更应定为“首罪”。王熙凤的弄权、敛财、害命,也起于她协理宁国府。贾珍向王夫人流泪求请凤姐料理丧事,纵容她“爱怎样就怎样,要什么只管……取去”,使她忘乎所以。铁槛寺受贿害命后,“凤姐胆识愈壮,以后有了这样的事,便恣意的作为起来”。而办这样奢靡的丧事,又因为贾珍、贾蓉与死者有特殊的关系。凤姐计赚尤二姐、大闹宁国府,事情也起于贾珍、贾蓉,而贾蓉又与凤姐有着不可告人的关系,他还是与凤姐最亲的秦氏的丈夫哩!然而,尽管如此,“风情”“月貌”以至于秦可卿本人,都不过是作者用来揭示贾府中种种关系的一种凭借,贾府衰亡的前因后果自有具体的情节会作出说明的,这就像作者在具体描写冯渊、张金哥之死的情节时毫不含糊一样。秦可卿“判词”和曲子中的词句的含义,要比我们草草读去所得的表面印象来得深奥,就连曲名“好事终”,我们体会起来,其所指恐怕也不限于秦氏一人,而可以是整个贾府的败亡 。 ?
秦可卿的判词里写了什么,她的死亡和贾府败落有什么关系?
秦可卿,是红楼梦里金陵十二钗正册中最后一位女性,但却是第一个死亡的金钗。因曹公在批阅十载增删五次时,删改了有关她的情节,因此,关于她的出身和死亡,一直笼罩着一层神秘色彩。
秦可卿从出场到死亡,不过几回时间,关于她的情节并不多,但却留下不少令人费解的疑点,我们不妨从其判词里,看她短暂而又神秘的一生。
后面又画着高楼大厦,有一美人悬梁自缢。其判云:情天情海幻情身,情既相逢必主*。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
细读十二钗判词会发现,其他人的判词,都是仅限于述说各人一生命运,而秦可卿的判词,却不仅仅是在总结她的一生,还交代了贾府之败的根本原因。
这“高楼大厦”指的是天香楼,“美人悬梁自缢”指的是秦可卿于天香楼上吊而亡。有读者可能会疑惑,明明原文中秦可卿生了病,多次请医问药都不见效,最终应该是病逝,怎么会上吊呢?这不是明显矛盾吗?这与曹雪芹删改有关秦可卿情节有关。
通过脂砚斋批语,我们大致清楚了两个信息。一个是关于秦可卿的情节,曹雪芹是删去了四五页文字的,被删除的情节里,有“更衣”“遗簪”等文字。一个是原来的回目是“秦可卿*丧天香楼”,这一点即可佐证秦可卿最终是自缢而死。
再结合秦可卿判词前两句,我们很容易弄清秦可卿之死的前因后果。
我们先看第一句,情天情海幻情身。“情天情海”正对应了太虚幻境宫门上写的“孽海情天”四字,即秦可卿也是因情而生为情而死之人。情天情海极写情之多之深之广。
“幻情身”说的应该是她的前世今生,我们知道,警幻仙子之妹,字可卿,乳名兼美,取兼有钗黛之美之意。这便是秦可卿的前身,她因情下世造劫,便成了贾蓉之妻秦可卿。
再看第二句,情既相逢必主*。这一句话说了关于秦可卿的三件事,与三个男子有关。
第一件即是秦可卿与贾宝玉之间的关系,主要指贾宝玉神游太虚幻境一事。
第五回,宝玉午后困倦,最终被秦可卿引着去了她的房里午休,因此宝玉便与秦可卿有了现实的联系,而宝玉所做梦境中,又与秦可卿的前身——警幻仙子之妹发生了关系。
而秦可卿与贾宝玉现实中是叔侄关系,其实无论现实中宝玉在她房中午睡,还是梦里两人结成连理,都是于礼所不容的,是以这段情为孽情。
第二件即是秦可卿与公公贾珍的关系。虽然原文早已删除相关情节,但曹公并未删尽,且有脂批透露,兼且秦可卿死亡之后家里众人奇怪的反应,我们也不难得出,其与贾珍爬灰一事。翁媳之间有如此丑事,亦是孽情。
第三件即秦可卿与贾蔷之间的真实关系。此事原文并未提及太多,未确,但亦有影。焦大醉骂一回,直指宁府丑事,其中提到一句“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此一句历来颇多解读,莫衷一是。
前文曾有分析,宁府中,若按小叔子论,或指贾珍与贾蔷之母,或指秦可卿与贾蔷,只有此两端符合小叔子之论,按照曹公对秦可卿的人设来看,似指秦可卿与贾蔷之事较确。此亦孽情。
我们看,这三件与秦可卿有关的孽情,在当时,都是不被礼法所允许的,是以在曹公笔下,是“情既相逢必主*”之事。
如果你据此就以为秦可卿是红颜祸水,那就大错特错了。因为紧接着曹公便借秦可卿判词又说了后两句: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
这两句话,直接翻译过来就是,不要说荣国府都是不肖子孙,贾府真正败落的开端,制造一切事端的导火索,都在宁国府,而秦可卿正是宁国府之人。
如果代入到秦可卿身上,即秦可卿有与贾府子孙有如此孽情,错不在她,而在宁荣二府那一干只知安富尊荣,丑事做尽的不肖子孙。
秦可卿出现的意义何在呢?私以为,曹公正是借她的风情、月貌,极写风月之情,以引出和照见贾府子孙的种种不肖和无耻嘴脸。曹公删去关于她与贾府子孙的那些丑事,也是因她后文托梦凤姐一事。
早在秦可卿死之前,醉酒的焦大即暴露了宁府的各种丑闻,后文又借尤二姐尤三姐之事,又一写贾府子孙之不肖和无耻嘴脸。抄检大观园后,通过惜春与尤氏的一段对话,再次让我们看到了贾府尤其是宁府的肮脏。
秦可卿的判词看似简单,却透露她与贾府子孙的真实关系,以此写出宁荣二府败落之根本。秦可卿之死,应该是贾府贾府衰亡的一个引线,让我们看到了末世贵族的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关于《红楼梦》里秦可卿的负面都是后世红学家的猎奇心理在作祟吗?
秦可卿在《红楼梦》一书中所占篇幅不多,她第五回出场,到第十三回就悄然离世,是《红楼梦》群芳谱中最先去世的女子。曹雪芹对秦可卿着墨不多,似乎可有可无,然而秦可卿在全书却是一个关键人物,甚至发挥着提纲举领的作用。
了解《红楼梦》中女子的命运,第五回的判词及《红楼梦十二支仙曲》是重要依据。
《红楼梦》第五回对秦可卿的判词是:“情天情海幻情深,情既相逢必主*;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贾宝玉听到的《红楼梦》第十二支曲子是《好事终》:“画梁春尽落香尘,擅风情,秉月貌,便是败家的根本,箕裘颓堕皆从敬,家事消亡实在宁,宿孽总因情!”。
秦者,“情”也。看来,曹雪芹对秦可卿的定位是“主*”“造衅开端”“败家的根本”“宿孽总因情”。钟鸣鼎食的大家族最终走向灭亡的根源到底是什么?曹雪芹痛定思痛,想来想去,归结于一个“情”字。这不就是“红颜祸水”的翻版么?这样的构思安排对弱女子秦可卿来说实在是太冤枉了。
其实,在曹雪芹的笔下,秦可卿是一个非常完美的漂亮女子。
《红楼梦》判词对薛宝钗、林黛玉是合写的,二人真可谓环肥燕瘦、旗鼓相当,而且色艺双绝,艳压群芳。秦可卿乳名“兼美”,正是兼得薛、林二人之美。可见,她才是曹雪芹塑造的完美女神形象。在贾宝玉幻游仙境的睡梦中,警幻仙子对他说:“再将吾妹一人,乳名兼美字可卿者,许配于汝。今夕良时,即可成姻。” 说毕便秘授以云雨之事,推宝玉入房,将门掩上自去。这秦可卿无疑成了贾宝玉的梦中情人,也是他的第一个性幻想对象。
在现实世界中,曹雪芹对秦可卿的闺房作了详细的描绘,屋内陈设极尽奢华,那些物件竟然与武则天、赵飞燕、杨玉环、寿昌公主、同昌公主、红娘等人有关,这前面五位都是历史上有名的风流女子,后面的红娘只是戏剧人物。
在这些巧妙联系的人物叙述中,暗含着作者对秦可卿的嘲笑讥讽,也不禁让人浮想联翩。曹雪芹采取的是曲笔,并非随意使用典故。不仔细品味,是难以体会到作者的用意的。
贾氏家族的主心骨贾母对秦可卿极为欣赏,“素知秦氏是个极妥当的人,生的袅娜纤巧,行事又温柔和平,乃重孙媳中第一个得意之人”。可见秦氏在宁国府就如同荣国府里掌管家务的王熙凤,也是一等一的冰雪聪明,她机智能干,怜贫惜贱,爱老慈幼,让贾府上下欢心,尊敬折服。
秦可卿死后,公公贾珍如丧考妣,痛哭流涕,不惜血本,为她举办了一场豪华的葬礼,排场之大,规格之高,令人咂舌。送葬的队伍长达三四里,连东、西、南、北四位王爷都出来为她举办路祭,秦可卿真可谓备极哀荣。这秦可卿到底何德何能,怎么会享有如此高的荣誉呢?实在让人纳闷生疑。
秦可卿的葬礼是贾氏家族走向灭亡的转折点。
这场豪华葬礼无疑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的最后挣扎,虚假繁荣的背后正是大厦将倾的惊心动魄的预演!看来,曹雪芹还是未能摆脱“红颜祸水”、“美女误国”的惯性思维,秦可卿祸及宁国府,由此拉开了贾氏家族崩溃的序幕。从《红楼梦》文本看,曹雪芹只是在判词中写了秦可卿的“主*”,画像里“又画着高楼大厦,有一美人悬梁自缢。”预示了她悬梁自尽的悲惨结局。而正文中她又似乎是染病而亡,虽然事出蹊跷,但曹雪芹并没有对她所谓的*荡有过描述。
据说,古本《石头记》第十三回的回目本是“秦可卿*丧天香楼”,而且情节曲折,文字*秽。后来,那个神秘的“畸笏叟”对秦可卿心生怜悯,命作者“芹溪”删去,云云。
在笔者看来,这都是那些红学家们的意*,他们实在是想多了!
红学家们看不惯曹雪芹的遮隐笔法,他们偏要去揭示、挑明所谓的“真相”。实际上,什么秦可卿*乐放荡啊,什么贾珍爬灰,与秦可卿生死爱恋啊,什么秦可卿与宝玉之间的关系暧昧啊,都是那些红学家们的猜测、发明。曹雪芹根本就没有这么写过。对秦可卿的悬梁自尽我们同样可以作出另一番解读——秦可卿为反抗贾珍的强暴,走向绝望境地,她的自杀无疑是她对黑暗现实的激烈控诉、顽强抗争,从这个角度看,她的精神是高贵的,她哪里有那么多的肮脏龌龊!
从文本分析,贾宝玉的心目中有两个秦可卿:一个是太虚幻境中冰清玉洁的神仙妹妹,一个是现实生活中机灵乖巧的侄儿媳妇。
两个都是他心仪崇拜的偶像。这也就难怪当宝玉得知秦可卿的死讯时,会当即就口吐鲜血、莫名悲伤了。秦可卿虽被曹雪芹认定为“红颜祸水”“败家的根本”,但他清楚,贾氏家族衰败的根本原因还是坏在不肖子孙贾敬、贾珍之流身上,(《好事终》:箕裘颓堕皆从敬)让一个弱女子去承担如山的重负、千古骂名显然是不公平的。
现实生活中的秦可卿也许真的有过苟且的行为,但曹雪芹怎么忍心将污水泼向自己心中的女神?所以他采用了遮隐的笔法,这样的写作技巧是非常高明的,其用心良苦,昭然若揭。
关于“秦可卿的判词为什么说“莫言不孝皆荣出”,荣国府谁不孝?”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www.jndzxx.com//zhishi/25703.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知识
热门诗文
热门名句
- 无端听画角,枕畔红冰薄
- 残雪楼台,迟日园林
- 故人远,问谁摇玉佩,檐底铃声
- 庭轩寂寞近清明,残花中酒,又是去年病
- 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
- 已觉逝川伤别念,复看津树隐离舟
- 楼头客子杪秋后,日落君山元气中
- 花意争春,先出岁寒枝
- 我爱山中夏,空冥花雨下
- 似醉烟景凝,如愁月露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