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工是什么?(共工怒触不周之山的文学常识)
-
共工是什么?
网上有关“共工是什么?”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共工怒触不周之山的文学常识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天神。为西北的洪水之神,传说他与黄帝族的颛顼发生战争,不胜,怒而头触不周山,使天地为之倾斜。后为颛顼年诛灭。此外还有一说,谓共工是尧的大臣,与驩兜、三苗、鲧并称“四凶”,被尧流放于幽州。
官职
舜帝设立的九官之一,主管矿业。(还有一种说法是共工是炎帝的儿子)颛顼与共工之战
共工:在《共工怒触不周山中》共工所管理的地方地势不平坦,所以,他想要将凸起部分挖平,将土填埋到凹下的地方。这样便于耕种。但在言下之意是与颛顼争当首领(管理的权利),共工争不过颛顼。一怒之下,便去撞不周山以示自己为人奉献的勇气及精神。结果,“天柱折,地维绝。”也就是,支撑天的柱子折了,系挂地的绳子断了。所以天向西北边倾斜,东南边的地出现了低洼的地方。造成了板块漂移和环太平洋——喜玛拉雅山地震的形成,对中国现代物质地貌的形成有重大影响。这也就对为什么长江、黄河是自西向东流做了解释。
共工怒触不周之山的文学常识
共工:跟人打架,打不过。一怒之下,拆了房子。结果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造成了板快漂移和环太平洋――喜玛拉雅火山地震带的形成,对中国现代地质地貌的形成有重大影响
读毛泽东诗词集杂想之三:[2]:关于共工
碰壁斋主
共工是古代神话里的大名士——虽说他出的尽是恶名——到处露面。他后来还曾跟禹捣蛋。据说,他是水神,《山海经》里记有“禹攻共工国之山”;又讲“共工之臣相繇,九首蛇身,自环,食于九土。禹湮洪水,杀相繇。其血腥臭,不可生谷,其地多水,不可居也。禹湮之,三仞三沮。乃以为池,群帝因是以为台”;《荀子·成相》说“禹辟除民害逐共工”;三者讲的当是同一回事。毛推测不周山那一仗共工没死,看来共工有点应得上俗语所谓“恶人万万年”。
共工又是炎帝后裔。炎黄之战是古代神话的一个材料源泉,好些神话都从它生发,或与它勾连。这战以炎帝失败而告终,后来炎帝一系的人不服气,排着队来复仇,著名的硬汉子像蚩尤、夸父、刑天都揭竿而起来闹事,共工也是其中之一。颛顼世系属黄帝,因此共工与颛顼之战,也便可算作炎黄之战的继续。袁珂先生的《中国古代神话传说词典》是极费苦心的成就卓著之作。这本书里,他就把共工与颛顼争帝归入炎黄战争那一大族神话。治水是另一大族神话。主人公禹出身也在黄帝那一系,倘用从前“成份论”的办法推理,禹逐共工杀相繇,也可归入炎黄之战了。《词典》“共工”那一条便是这么做的。可是,《词典》“禹”那一条,又把杀相繇归为“禹治水”。这便有点儿矛盾。“禹逐共工杀相繇”里,共工是水神,禹杀他的臣子相繇也用的水攻,相繇死后,其地多水,不长谷,只得把那里当成池子;据这些情况,显然这次战争是禹治水时打的。“禹逐共工杀相繇”这回事,就故事本身论,主要意义应该在于治水;不过,神话集体创作,又历时演化,在创作背景上、人物设置上,不妨留有炎黄战争的辗转遗传。袁氏《词典》里的那个矛盾只能作这种程度的辩护。由于背景不能与意义等同看待,所以不能把这个故事判为炎黄之争的余绪,而得列入治水中。正像政治里的“成份论”荒唐可笑一样,神话里的“成份论”也不宜滥用的。
《词典》把保存在古书里零珠断玉的神话全收集在一处,免掉神话爱好者的翻检之劳。袁先生另外写了一本《中国古代神话》,更等于把零珠断玉串缀、粘接起来,既照顾神话所讲的天地开辟、世界演进的时序,又注意神话群落,经我们勾勒出一个神话体系的全貌。它用白话来讲故事,文笔也通达。《神话》讲不周山那一仗,采取司马贞《补三皇本纪》里的说法,共工不是跟颛顼打,而跟祝融打。祝融是火神,他的世系,一说属炎帝;一说属黄帝,而且就是共工的父亲。祝融来历不明,倘要把不周山一战归入炎黄之争,看来还是叫共工跟颛顼打比较方便;叫他跟祝融打,保不定会成阿Q所谓“儿子打老子”。不过,《神话》解释不周山一仗为“水火之争”、“光明与黑暗之争”,那当然只好派共工跟祝融作主角,因为颛顼不是火神,共工跟祝融才一水一火——顺便提一句,五行学说里火色赤而水色黑,袁所以才有凭借把水火之争联系到光明与黑暗之争——《神话》也提到共工作为水神跟治水的禹捣蛋,可是,袁在治水那节里不讲禹杀相繇,反而把相繇放到不周山水火之争里介绍。我想不明白这是什么道理。《山海经》不是明白详细地叙述过禹杀共工之臣相繇么?共工固然既有关于水火之争,又有关于治水;禹、相繇两人跟水火之争可是水火不容,至少水米无干的,禹所杀的相繇怎么能移到水火之争中去呢?也许因为共工在一个地方打水火之仗,在另一个地方又带着相繇抵抗禹,所以,因为共工的关系,相繇也给夹带进水火之争里去,而跟禹脱钩了。那么,这个裙带关系也扯得太远了,反而把血亲丢到一边。
另外,袁只注意到共工作为水神,反抗禹来制服自己,而忽略了共工与治水的另一重渊源。毛的长注所引《国语·周语》那一节说:“昔共工……欲壅防百川,堕高堙庳,以害天下……有崇伯鮌……称遂共工之过……其后伯禹念之非度,厘改量制……疏川导滞……”看来共工还是治水的拓荒者,禹的老前辈。《尧典》里,共工是尧的水官,“共工方鸠孨[左有“亻”旁]功”那一句便讲他治河的方法是“方鸠”——防救,而且已经有了功效,共工是堙塞治水法的创始人。当然水来土掩的普通生活经验,不必等到尧时才懂得,更不必要某个专人来发明,不过,古人爱编造传说,把这类经验都当为发明,注册在个别的圣人身上,咱们也无妨信而好古一回。禹的父亲鲧也用堙塞治水,那不过继承共工的旧法罢了。到禹起来才改为疏导。《竹书纪年》讲治水,并不从鲧讲起,而确从共工开头:“帝尧十九年命共工治河,六十一年命崇伯鲧治河,帝尧七下五年命司空禹治河。”如果共工是堙塞法的创始人,禹与共工之战便发生新的意义:暗含治水方针的敌对,隐喻治水方针的转移。
共工治水这个身份非常重要。治水那一大族神话,记录了治水事件的各个侧面。跟自然力量的较量是其一:降水怪无支祁,化熊通山等等。动员、协调队伍是其二:杀防风氏,神龙玄龟相助等等。禹个人的艰苦卓绝的品格是其三:过家门而不入,涂山化石,病偏枯成禹步等等。但是,关于治水方针,神话只讲了一回事:“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以定九州。”这则神话表明鲧所用法子为“堙”,而后来禹所用为“导”。另一些说法,把“息壤填洪水”也归在禹名下,那么,禹自己也曾用过堙法。我们看得到堙法换为导法,但是这个转变过程,我们讲不出来。揆之情理,这两条治水路线一定会互不服气,互相争斗,但是神话没有报道。“帝杀鲧”不能算为路线斗争,因为帝恼火的是鲧“不待帝命”便“窃”走了息壤,这只是帝王的那个老毛病——权力病——的一次发作,与治水方针了不相干,帝没有干涉治水的具体战术。鲁迅对神话深有研究,还拿神话来做小说。《故事新编·理水》一篇里,他便以小说家对世事的敏锐了解,补充一段有关治水方钍的争论——那里提到“导”是蚩尤的法子,《词典》像没收罗这个资料,不知鲁迅是别有根据,还是他在《序言》里自承的“信口开河”——假使不拈出治水先辈共工与后进禹的那一仗,那么,神话便有些不得要领,漏讲了理水里最关紧要的问题。有了共工反对疏导,以至于打起来,这个断环便补上了,使我们了解两方闹的激烈程度,而治水这个事件便更凸现,禹的形象也愈丰满。有趣的是,《山海经》记禹杀相繇,正是“湮”杀的,真可谓以其道还治其人了。
据说共工氏姓姜,是炎帝的后代。他的部落在现在今天的河南北部。他对农耕很重视,尤其对水利工作更是抓紧,发明了筑堤蓄水的办法。那个时候,人类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水的利用是至关重要的。共工氏是神农氏以后,又一个为发展农业生产做出过贡献的人。
共工有个儿子叫后土,对农业也很精通。他们为了发展农业生产,把水利的事办好,就一起考察了部落的土地情况,发现有的地方地势太高,田地浇水很费力;有的地方地势太低,容易被淹。由于这些原因,非常不利于农业生产。因此共工氏制订了一个计划,把土地的高处的土运去垫高低地,认为挖下洼地垫高可以扩大耕种面积,高地去平,利于水利灌溉,对发展农业生产大有好处。
颛顼部不赞成共工氏的做法。颛顼认为,在部族中至高无上的权威是自己,整个部族应当只听从他一个人的号令,共工氏是不能自作主张的。他用这样做会让上天发怒为理由,反对共工氏实行他的计划。于是,颛顼与共工氏之间发生了一场十分激烈的斗争,表面上是对治土、治水的争论,实际上是对部族领导权的争夺。
要说这两个人比起来,力气上,共工氏要强;论机智,他却不如颛顼。颛顼利用鬼神的说法,煽动部落民众,叫他们不要相信共工氏。当时的人对自然知识缺少了解,对鬼神之事都极为相信,不少人上了颛顼的当,认为共工氏一平整土地,真的会触怒鬼神,引来灾难,因此颛顼得到了多数民众的支持。
共工氏不能得到民众的理解和支持,但他坚信自己的计划是正确的,坚决不肯妥协。为了天下人民的利益,他决心不惜牺牲自己,用生命去殉自己的事业。他来到不周山(今昆仑山),想把不周山的峰顶撞下来,来表示自己的坚强决心。
共工氏驾起飞龙,来到半空,猛地一下撞向不周山。雾时间,一声震天巨响,只见不周山被共工氏猛然一撞,立即拦腰折断,整个山体轰隆隆地崩塌下来。天地之间发生巨变,天空中,日月星辰都变了位置;大地上,山川移动,河川变流。原来这不周山是天地之间的支柱,天柱折断了,使得系着大地的绳子也崩断了,只见大地向东南方向塌陷。天空向西北方向倾倒。因为天空向西北方向倾倒,日月星辰就每天都从东边升起,向西边降落;因为大地向东南塌陷,大江大河的水就都奔腾向东,流入东边的大海里去了。
共工氏英勇的行为得到了人们的尊敬。在他死后,人们奉他为水师 (司水利之神),他的儿子后土也被人们奉为社神(即土地神),后来人们发誓时说"苍天后土在上",就谈的是他,由此可见人们对他们的敬重。
关于共工氏和颛顼争夺帝位,怒撞不周山的传说,已经流传了两千多年。前边讲的儿个神话,说明在那时我们的祖先尚不知如何解释各种各样的自然现象,不了解和掌握自然规律,因此在自然面前是那样的无力,因此把各种疑惑归之于神的存在,自然之力被形象化,人格化。所以创造了神话传说,歌颂心目中的英雄,也就塑造出了神话中盘古、女娲、黄帝等等传奇人物来。
至于传说中的共工氏,当然并不一定实有其事,然而他那种勇敢、坚强,愿意牺牲自己来改造山河的大无畏精神,是值得我们钦佩的。尽管前边所讲的神话和传说是后人的臆想和艺术加工,但在反映原始社会的某些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接近历史的真实,象部落首领的被神化,就反映了原来是服务于部落的首领转化成了高踞于社会之上的权力。原始社会也就开始有了阶段的分化。
谁能说说刑天 共工那时的神话故事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刘安子》,是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著作。
现被选入人教版初一下学期语文书第二十五课《短文两篇》其二。 从前,共工与颛顼争夺帝位,(共工)发怒用头去撞不周山,支撑天的柱子折了,系挂地的绳子断了。天向西北方向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朝这个方向移动;地向东南方向塌陷,所以江湖流水泥沙都朝这个方向汇聚。
①共工:传说中的部落领袖,炎帝的后裔,水神。
②触:碰、撞。
③不周山:山名,传说在昆仑西北,《山海经.大荒西经》载:“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大荒的一个角落,有座山断裂而合不拢,名叫不周山。
④昔者:从前。
⑤颛顼(zhuānxū):传说中的五帝之一,黄帝的后裔。
⑥为:做,动词。
⑦天柱折,地维绝:支撑天的柱子折了,系挂地的绳子断了。古人认为天圆地方,有八根柱子支撑、地的四角有大绳系挂。维,绳子。绝,断。
⑧移:移动。
⑨焉:文中译为“于是,于此,兼词”。
⑩地不满东南:地向东南方向下塌。
水潦(lǎo):泛指江湖流水。潦,积水。
尘埃:尘土,沙子,这里指泥沙。
归:聚拢。
维:绳子。
词类活用天倾西北:“西北”方位名词作状语,向西北。
1.维:[古] 绳子。 [今] 维持。
2绝:[古] 断。
[今] 停止。
特殊句式倒装句:“天倾西北”-“天西北倾”,状语后置。
省略句:“(共工)怒而触不周之山”(省略主语)。
主旨 《共工怒触不周山》是一个神话故事。它反映了远古部族间的斗争,同时涉及到古代天文学上的盖天说。远古的人类显然还不能解释日月星辰运动变化的原因,对这一现象的最好解释就是借助于神话,通过大胆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解释“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的现象。神奇的传说中带有现实主义的色彩。 阅读题(1)“怒而触不周之山 ”中的“怒”字表现了共工怎样的性格特点?
“怒”字表现了共工的豪气、勇敢;也反映出他性格的暴躁、刚烈。
(2)如何理解《共工怒触不周山》中结尾的两句话?
《共工怒触不周山》是一个神话故事。它反映了远古部族间的斗争,同时涉及到古代天文学上的盖天说。远古的人类显然还不能解释日月星辰运动变化的原因,对这一现象的最好解释就是借助于神话,通过大胆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解释“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的现象。神奇的传说中带有现实主义的色彩。
这是古代人类对自然现象的解释,写出了古代人类的探索精神,同时也表现了共工勇于改造自然的勇气
(3)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什么?他为什么要这么做?请你作一点推测。
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争为帝”,即争夺部落首领的位置。他的怒触似乎包含有失败的愤怒与不甘心,而且,似乎还夹杂着与对方同归于尽的想法。当然也体现了共工庞大的气势。
(4)尾声:
借助神话解释了人类的远古时代对大自然的困惑,运用大胆的想象和夸张手法赋予浪漫主义色彩。
(5)这篇神话故事表现了共工怎样的精神?
表现了共工勇敢、坚强,敢于挑战权威,愿意牺牲自己来改造山河的精神。
(6)夸父和共工共同的特点是什么?
夸父和共工都很勇敢、坚强,夸父敢于与太阳赛跑,共工敢于与颛顼争帝。他们都有宏大的理想,巨大的力量与气魄。(同时也表达了古代人民想要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
他们都是神话传说中的华夏民族的英雄。
(7)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尚不知如何解释各种各样的自然现象,不了解和掌握自然规律,因此在自然面前是那样的无力,因此把各种疑惑归之于神的存在,自然之力被形象化,人格化。所以创造了神话传说,歌颂心目中的英雄,也就塑造出了神话中盘古、女娲、黄帝等等传奇人物来。尽管他们都是神话传说中的人物,但在他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英雄气概和为民造福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共工怒触不周山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日月星辰为什么会东升西落?江河为什么都向东流?传说是水神共工撞断天柱的缘故,共工成了正义的象征。
女娲修补好天宇以后,好长时间日月星辰的运行都很正常。可是后来一场战争打乱了这个局面。交战的双方是水神共工和天帝颛顼。
共工是火神祝融的儿子。他长着人的脸,蛇的身子,红色的头发。共工常掌管海洋、江湖、河泽、池沼等世界十分之七的领域。在黄帝和炎帝的一次大战中,共工曾用水帮助他的祖上炎帝作战,颛顼是黄帝的曾孙,黄帝一度让他代行神权。但在他执掌神权期间,他并不顾念人间黎民百姓,还派人断绝了人间和天界的通道,也压迫他所不满意的诸神。更为无理的是他把太阳、月亮、星星都拴系在北方的天空上,固定在那里不能移动。这样,大地上有的地方永远明亮,有的地方永远黑暗,给人们带来了灾难,水神共工乘机率领部下发难,起来推翻颛顼的统治,夺取天帝宝座。
这场战争十分激烈,他们从天上一直打到一座叫做“不周山”的山脚下。不周山地处西北方向,山形奇崛突兀,是一根极高极高的撑天柱。双方在这里鏖战不息,共工见一时不能取胜,陡然怒气万丈,猛地一头向不周山撞去,只听得哗喇喇巨响连天,刹那间把不周山拦腰撞断。
这时,整个宇宙又发生了一场大变动,西北面的天空因为没有不周山的支撑,倾斜下来,日月星辰再也不能固定在原位,于是白昼、黑夜每天交替一次。而东南面的大地受到山崩的剧烈震动,陷了下去,形成中国西高东低的地形,从此江河的水也不同自主地朝东方流去。
刑天是与天帝对抗,失败后被断头仍不停止战斗的著名神话英雄。
黄帝用强大的武力打败了炎帝,坐上了中央天帝的宝座,炎帝被迫退到南方。但炎帝的部下并不甘心失败,刑天发誓要与黄帝争夺神位。他左手握一面盾,右手拿一把斧,与天帝开始了一场激战。他们一直杀到常阳山地方,黄帝看准机会一剑向刑天脖颈砍去,刑天那颗巨大的头颅就被砍落下来。刑天见头被砍落,愈加震怒。他毫不示弱,以两只乳头当作眼睛,肚脐当作嘴巴,挥舞武器,继续呐喊战斗。
刑天虽然失败了,但他不屈不挠,战斗到底的英雄精神常常为后人称颂。晋代大诗人陶渊明用“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的诗句,盛赞这位断头英雄。
曲折的反映了在原始部落中的激烈斗争和大自然的巨变,用神话来解释天地运行的自然现象,表示古代劳动人民认识大自然的思想,神奇的传说中具有现实主义色彩。共工的行为是愿意牺牲自己,来改造山河,具有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共工怒触不周山典故:
自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之后,水神共工一向与火神祝融不合,他向火神发动战争。担当先锋的大将相柳、浮游,扑向火神祝融氏居住的光明宫,把光明宫四周长年不熄的神火弄灭了。大地顿时陷入一片漆黑。火神祝融驾着火龙出来迎战,所到之处,云雾散去,雨水齐收,大地重现光明。
水神共工恼羞成怒,命令相柳和浮游把三江五海的水汲上来,向祝融他们那里倾去。一时间长空中浊浪飞泻,白云被淹没,神火又被浇熄了。
可是大水一退,神火又烧了起来,加上祝融请来风神帮忙,风助火威,火乘风势,炽炽烈烈地直扑共工。共工他们想留住大水来御火,可是水泻千里,根本留得住。火焰又长舌般地卷来,共工他们被烧得焦头烂额。
共工率领水军且战且退,逃回大海。他满以为祝融遇到大水,肯定会知难而退。因此得意起来。不料祝融这次下了必胜的决心,他全速追击。火龙所到之处,海水不由滚滚向两旁翻转,让开了一条大路。祝融直逼水宫,水神共工他们只好硬着头皮出来迎战。
最后代表光明的火神祝融获得了全胜。浮游被气死,相柳逃之夭夭,共工心力交瘁,无法再战,狼狈地向天边逃去。共工一直逃到不周山,回头一看,追兵已近。共工又羞又愤,就一头向山腰撞去,“哗啦啦”一声巨响,不周山竟给共工撞折了。
不周山一倒,大灾难降临了。原来不周山是根撑天的大柱,柱子一断,半边天空就坍塌下来,露出石骨嶙峋的大窟窿,顿时天河倾泻,洪水泛滥。著名的“水火不相容”典故即源于这场大战。后来才有了女娲炼五彩石补天的事迹,大地重回正常。
扩展资料
《淮南子》载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宗室淮南王刘安招致宾客,在他主持下编写的。
记载云:“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意思是:从前,共工与颛顼争夺为帝,失败了,于是(共工)发怒(用头)去撞不周山,支撑天的柱子折了,系挂地的绳子断了。天向西北方向倾斜,所以太阳、月亮、星星都朝西北方移动;地的东南角陷塌了,所以江湖流水都朝东南方向流去。
这则神话反映了远古部族间的斗争同时涉及到古代天文学上的“盖天说”,来解释“日月星辰都朝西北方移动”“江河泥沙都朝东南方向流去”的现象。
百度百科-共工怒触不周山
共工是什么神话人物
共工是为中国古代神话中的水神。
他掌管海洋、江湖、河泽、池沼等世界十分之七的领域,因与颛顼争夺天帝之位失败而怒触不周山;另一说是他与火神祝融因“水火不容”而开展大战,最后因不敌火神而怒触不周山。
中国神话人物
1、伏羲
伏羲,华夏民族人文先始、三皇之首,亦是百王之先,乃是福佑社稷之正神,同时也是我国文献记载最早的创世神。伏羲相传伏羲人首蛇身,与女娲兄妹相婚,生儿育女,他根据天地万物的变化,发明创造了占卜八卦,创造文字结束了“结绳记事”的历史。
2、女娲
中国上古神话中的创世女神,又称娲皇,是华夏民族人文先始,福佑社稷之正神。相传女娲造人,一日中七十化变,以黄泥仿照自己抟土造人,创造人类社会并建立婚姻制度;后因世间天塌地陷,于是熔彩石以补苍天,斩鳖足以立四极,留下了女娲补天的神话传说。
3、三清
元始天尊,全称青玄祖_玉清元始天尊妙无上帝灵宝天尊,全称一_化三清上清居禹余天真登上清境元气所成日灵宝君灵宝天尊妙有上帝道德天尊,别称太上无极大道上帝、元阳上帝、上德皇帝。
谁有古代大神共工的资料?拜托各位大神
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天神。为西北的洪水之神,传说他与黄帝族的颛顼发生战争,不胜,怒而头触不周山,使天地为之倾斜。后为颛顼年诛灭。此外还有一说,谓共工是尧的大臣,与驩兜、三苗、鲧并称“四凶”,被尧流放于幽州。《书尧典》:“流共工于幽州,放允兜于崇山,窜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山海经海内经》:“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沃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祝融降处于江水,生共工。”又《天文训》:“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真实的共工 除去神话,共工是在“三皇五帝”中“颛顼”时代一个比较强大部族的首领,活动在辉县一带。黄河的经常泛滥威胁到了部落的生存,共工率领大家与洪水英勇搏斗,他们采取“堵”而不是“疏”的办法来治水,未能根治洪水,但是为后人治水积累了经验。共工是我国最早的治水英雄,被后世尊为水神。共工治水表现出来的永不言败的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共工与颛顼争夺帝位的故事,后被演绎成“怒而触不周之山”的神话。毛泽东曾对共工给予高度评价。 据说共工氏姓姜,是炎帝的后代。共工氏是神农氏以后,又一个为发展农业生产做出过重要贡献的人。他发明了筑堤蓄水的办法。关于他的传说,几乎全与水有关,最有名的故事是:共工怒触不周山。一说共工部落活动区域在今河南-辉县。 共工的贡献 共工氏是个治水世家。共工氏治水方法是把高地铲平,低地填高。在平坦地面上修筑堤防。用土堤来挡水,这种方法没有疏通河流,水依然会漫流泛滥成灾,所以共工的治水最后都遭到失败! 共工氏和他的儿子后土都对农业很精通。他们专着于研究农业生产中的水利方面。在考察了部落的土地情况后,发现有的地方地势太高,田地浇水很费力;有的地方地势太低,容易被淹。为了改变这种不利于农业生产的情况,共工氏发明了筑堤蓄水的方法。具体做法是:把地势高处的土运到低地上填高。认为洼地填高可以扩大耕种面积,高地去平,利于水利灌溉,对发展农业生产大有好处。 禹攻共工之战 相传帝舜时期(约公元前22世纪),禹部落联盟进攻共工氏部落联盟(今河南嵩县北黄河附近)的作战。 原始社会晚期,中原地区生活着黄帝族系的部落联盟(今山西南部),舜为首领。当时,黄河经常泛滥成灾,祸及人民。舜命禹治水。炎帝族系的共工氏部落联盟,长期与舜领导的部落联盟争夺生存地域,并为治水发生冲突。于是,禹率领本部落联盟进攻共工氏,将其击败并驱离治水地区,以便治水。从此共工氏再也无力与黄帝族系部落联盟抗衡。 共工怒触不周山 水神共工是炎帝的后裔,与黄帝家族本来就矛盾重重。帝颛顼接掌宇宙统治权后,不仅毫不顾惜人类,同时也用强权压制其他派系的天神,以至于天上人间,怨声鼎沸。共工见时机成熟,约集心怀不满的天神们,决心推翻帝颛顼的统治,夺取主宰神位。反叛的诸神推选共工为盟主,组建成一支军队,轻骑短刃,突袭天国京都。 帝颛顼闻变,倒也不甚惊惶,他一面点燃七十二座烽火台,召四方诸侯疾速支援;一面点齐护卫京畿的兵马,亲自挂帅,前去迎战。 一场酷烈的战斗展开了,两股人马从天上厮杀到凡界,再从凡界厮杀到天上,几个来回过去,帝颛顼的部众越杀越多,人形虎尾的泰逢驾万道祥光由和山赶至,龙头人身的计蒙挟疾风骤雨由光山赶至,长着两个蜂窝脑袋的骄虫领毒蜂毒蝎由平逢山赶至;共工的部众越杀越少,柜比的脖子被砍得只连一层皮,披头散发,一只断臂也不知丢到哪儿去了,王子夜的双手双脚、头颅胸腹甚至牙齿全被砍断,七零八落地散了一地。 共工辗转杀到西北方的不周山下,身边仅剩一十三骑。他举目望去,不周山奇崛突兀,顶天立地,挡住了去路,他知道,此山其实是一根撑天的巨柱,是帝颛顼维持宇宙统治的主要凭藉之一。身后,喊杀声、劝降声接连传来,天罗地网已经布成。共工在绝望中发出了愤怒的呐喊,他一个狮子甩头,朝不周山拼命撞去,只听得轰隆隆、泼喇喇一阵巨响,那撑天拄地的不周山竟被他拦腰撞断,横塌下来。 天柱既经折断,整个宇宙便随之发生了大变动:西北的天穹失去撑持而向下倾斜,使拴系在北方天顶的太阳、月亮和星星在原来位置上再也站不住脚,身不由己地挣脱束缚,朝低斜的西天滑去,成就了我们今天所看见的日月星辰的运行线路,解除了当时人们所遭受的白昼永是白昼,黑夜永是黑夜的困苦。另一方面,悬吊大地东南角的巨绳被剧烈的震动崩断了,东南大地塌陷下去,成就了我们今天所看见的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势,和江河东流、百川归海的情景。 共工氏行为最后得到了人们的尊敬。在共工氏死后,人们奉他为水师 (司水利之神)。他的儿子后土也被人们奉为社神(即土地神),后来人们发誓时说“苍天后土在上”,就指的是他,由此可见人们对他们的敬重。
希望采纳
共工怒触不周山的神话 共工的武器是什么
水神共工,是我国神话中的洪水之神(或者水神),主要的职责便是司水,即掌管着洪水,他原是我国上古时代中十分着名的领袖,同时也是我国古代神话故事中的凶险狡诈的人物(主要便是由于与颛顼帝争夺帝位失败而遭到了后世人们的改写与杜撰)。水神共工在中国的历史中有着多种版本的演绎和说法,有正有邪,但是真实的共工却是一个为华夏部落作出巨大贡献的人。
共工怒触不周山
水神共工原先是华夏部落中颛顼帝时代里的一个部族的首领,共工的本姓是有姜氏,在颛顼帝的统治时代,是负责农业发展的一个官职。水神共工常年累月地在外面观察着农业和水利发面的关系,上古时代的农业并不发达,因此共工每天都是无比的辛劳的,起初农业发展有利很大的起色。但是后来随着华夏人口的增多,农业的发展便跟不上人口的增长速度了,共工便想到了移动土地的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但是却遭到了颛顼帝的极大反对。共工与颛顼帝僵持不下,最后共工只能是怒触不周山而证明自己。他还有一个儿子,名唤后土,便是中国古代的土地神。
历史上的共工是一个英雄的人物,但是在传说中的演绎,共工却是一个极为邪恶的人,关于共工怒触不周山也有着不同的版本,主要便是火神祝融和水神共工相争,水神共工失败而怒触不周山,这种说法主要是存在于《山海经》中,其中的科学性有待考证。从历史的角度来说,水神共工无疑是为了农业发展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共工怒触不周山神话
共工怒触不周山这是一个十分着名的神话传说,这个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传说中,共工一向和祝融不太对头,于是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大战,这次大战的结果是以共工失败而告终的,继而愤怒的共工撞上了不周山。不周山就这样倒了。
共工怒触不周山
这场战争是在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之后。共工看火神祝融很不顺眼,于是他就向火神祝融发起了进攻。担当共工这一边的先锋大将的有相柳、浮游,他们在一开始就马上扑向了火神祝融他居住着的光明宫,还特别狠的把光明宫四周长年不熄的神火给弄灭了。这样做的后果就是大地马上陷入了一片黑暗。共工一方做到了这种程度,火神祝融也就出来迎战了,当时火神祝融就驾着遍身冒着烈焰的火龙出来和共工对抗。水火相撞,水神共工和火神祝融对战的时候,他们打到的地方就是水汽腾腾的,看不清周围的景色。
这场战争打了很久、很久,最后是以火神祝融的胜利作为这场战争的结束。因为胜利的是火神祝融,所以原先弥漫在大地上的黑暗就悄悄地退去了,光明重返大地,人们又可以看到光,感受到温暖了。
共工输了之后恼羞成怒,一气之下又没人开解他,就一头撞上了不周山,可能是心中的怒气太大,撞向不周山的力气就使得很大,不周山就这样被共工撞倒了。这件事的后果就是需要女娲去补天。
共工的武器
共工的武器是水神戟,相传共工的武器水神戟的威力十分的巨大,只要轻轻地触动便能够引来滔天巨浪,并且形成泛滥的洪水。共工作为水神,主要的职责便是掌管人世间的洪水,共工是人间的司水之神,他的武器同样有着辅弼共工的作用和用途。
共工形象图
共工的武器水神戟的样子基本上很像是一枝长枪(即为戟),水神戟树立的时候与共工的眉眼同高。上古时代的人们也称共工的武器为“水神魔杖”,因为水神戟的模样很像一根魔杖,因此而得名,在水神戟的戟尖还有水纹的镌刻,可体现出共工作为水神的属性,同时也可号召出巨大的水的力量。
共工的武器水神戟是一件上古神器,有着极为雄厚的苍天之力,相传只要古代贤能的人才能够召唤水神戟,而共工便是那样一个能够掌管水的力量的人。相传在共工部落中曾经遭到其他部族的入侵和侵害,共工手握水神戟与之搏斗,轻轻挥动水神戟便好找出滔天洪水,让别的部落只能在洪水中挣扎,最终不战而胜。后来共工与祝融的大战中,共工也是手握水神戟,但是水神戟和祝融的火龙相生相克,因此,最终共工并没有得到任何的优势。
共工的武器水神戟是一件极为凶险的武器,力量浑厚,能够乘风破浪,共工也靠着水神戟取得了很多胜利。共工的武器是极为神秘而带有虚幻色彩的,同时也反映出来古代劳动人民对于力量的向往,以及对于共工的尊敬。
共工跟波塞冬谁更厉害
共工 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天神。为西北的洪水之神,传说他与黄帝族的颛顼发生战争,不胜,怒而头触不周山,使天地为之倾斜。后为颛顼年诛灭。此外还有一说,谓共工是尧的大臣,与驩兜、三苗、鲧并称“四凶”,被尧流放于幽州。 治水方法是把高地铲平,低地填高。在平坦地面上修筑堤防。用土堤来挡水,这种方法没有疏通河流,水依然会漫流泛滥成灾,所以共工的治水最后都遭到失败 波塞冬 波塞冬(Poseidon)是希腊神话中的主神之一,又名涅普顿(Neptune),是天神宙斯的哥哥,地位也仅次于他,是掌管海洋的最高神仙,拥有强大的法力。 但我觉得他们木有可比性 就像讨论扁鹊&华佗谁更厉害一样
关于“共工是什么?”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www.jndzxx.com//zhishi/3133.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知识
热门诗文
热门名句
-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 离多最是,东西流水,终解两相逢
-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 置酒望白云,商飙起寒梧
- 涉江玩秋水,爱此红蕖鲜
- 云深山坞,烟冷江皋,人生未易相逢
- 春风来不远,只在屋东头
-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