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文网---> 知识---> HIV-1简介(2023年12月1日世界艾滋病日主题)

HIV-1简介(2023年12月1日世界艾滋病日主题)

  作者:   古诗文网   类别:    知识     发布时间:  2024-02-16    点击:  170 次

HIV-1简介

网上有关“HIV-1简介”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2023年12月1日世界艾滋病日主题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目录 1 中文名称 2 英文名称 3 分类类型 4 分类 5 艾滋病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6 人免疫缺陷病毒1型基本特性 7 爱滋病形成过程 8 爱滋病临床表现 9 人免疫缺陷病毒的传播与预防 10 人免疫缺陷病毒的危害 这是一个重定向条目,共享了人免疫缺陷病毒1型的内容。为方便阅读,下文中的 人免疫缺陷病毒1型 已经自动替换为 HIV1 ,可 点此恢复原貌 ,或 使用备注方式展现 1 中文名称

HIV1

2 英文名称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1

3 分类类型

4 分类

反转录病毒科>正反转录亚科>慢病毒属>HIV1

5 艾滋病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1981年6月5日,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报道了洛杉矶地区有5名男性同性恋患上了卡氏肺囊虫肺炎。同年7月,又在同性恋中发现了26例卡波济氏肉瘤。这两种疾病表现为机会性感染和肿瘤,通常在人体免疫系统功能正常时不会发生。罕见的疾病和特殊的患者人群引起了科学家的注意,截止1982年底,美国陆续有30多个州报道了800多例这样的病例,患者也从同性恋和静脉吸毒者扩大到海地移民、血友病人和受血者以及以上高危人群的配偶和子女,这预示一种新的传染病开始流行。1982年,美国疾病控制中心将这种新发现的独立综合征命名为爱滋病,全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缩写为AIDS,爱滋病便是缩写字母的谐音。该病几乎是一种无法医治的由病毒感染而导致人体免疫缺陷的疾病。20世纪80年代美国华人报刊曾将该病译为“爱死病”,其含义是由不正当 *** 而致死亡的疾病。 爱滋病是感染了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而引起的传染性疾病,人类感染HIV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1959年,但直到1981年AIDS的流行才引起广泛的关注。通过回顾性研究发现,世界上第一例原发爱滋病的病人,是美国医生艾荣 利易斯于1969年5月16日收治的、一个名叫罗拔的15岁男性病人,后患不知原因的疾病死亡。为了弄清死亡原因,对死者进行了尸检,发现患多种疾病,其中包含当时很少见的卡波氏肉瘤,这种肉瘤现在已发现是爱滋病最常见的并发病症(它本来是由HHV8引起)。罗拔是在贫穷的黑人区长大,尽管只有15岁,但已有性乱及同性恋行为。罗拔的病因当时并没有确定,直到发现人免疫缺陷病毒后,对尸检组织再次检验才确定是第一例爱滋病。

6 HIV1基本特性

尽管早在1982年,美国疾病控制中心就将这种多症状的疾病正式命名为AIDS,但直到1984年才确定,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所致的病毒性传染病。 HIV呈球形,由最外层的囊膜和包裹于其中的核衣壳组成。囊膜是病毒的外套,由双层脂蛋白构成,其中的蛋白是病毒识别攻击宿主细胞所必不可少的。 核衣壳则由核心蛋白包著RNA(核糖核酸)而形成。与正常的核酸复制(由DNA到RNA)不同,HIV利用逆转录酶使RNA转变为DNA(脱氧核糖核酸酸)来进行其自身的复制增殖,所以被称为逆转录病毒。 HIV基因组RNA由9749bp构成,它与其它反转录病毒基因组相似,含有gag、pol和env三个基本基因,及5’端和3’端LTR结构,但HIV基因组结构较为复杂,它最少还包含6个附加基因,即tat、rev、nef、vif、vpr、vpu(HIV-1)或vpx(HIV-2),其中tat和rev是两个功能肯定的调节基因。 gag长约1536bp,编码合成55kD的Gag前体蛋白,经加工形成P17、P24和P153种蛋白P24为衣壳蛋白CA,由P15形成的P7为核酸结合蛋白NC。Pol长约3045bp,与gag部分重叠,其mRNA编码合成160kD融合蛋白前体,切割形成10kD的蛋白酶、66kD和51kD的反转录酶及32kD的整合酶。Env长度约为2589bp,其mRNA编码合成VpuEnv糖蛋白前体。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生存于人的血液之中并能够破坏人体免疫系统,进而使人体失去对其他疾病的抵抗能力,引发不可治愈的感染和肿瘤,最终导致被感染者死亡的病毒。HIV主要攻击CD4+T淋巴细胞亚群,这是因为这些T淋巴细胞表面有一种HIV感染所需的糖蛋白受体CD4,或称为T4抗原,故带有CD4抗原的T淋巴细胞,也称为T4淋巴细胞,它们是一组特异的T辅助性淋巴细胞,在人类免疫应答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HIV感染可使患者体内T4辅助性淋巴细胞耗竭,导致免疫系统紊乱和免疫缺陷,而产生AIDS。 艾滋病全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顾名思义,它是发生于人体免疫系统的疾病。但它不是一个病症,而是一种综合征。一个人不会死于爱滋病,而是当HIV瓦解了人体内的免疫系统之后,就会由于各种各样的疾病缠身而死亡。 艾滋病有三个特性是,(1)获得性:艾滋病并非先天具有,而是后天获得。(2)免疫缺陷:AIDS的发病机理在于,HIV通过造成人体免疫系统的损伤,进而导致免疫系统防护功能的减低甚至丧失。综合征:在临床症状方面,由于免疫缺陷导致的各个系统的机会性感染、肿瘤而出现复杂的伴随症状群。

7 爱滋病形成过程

爱滋病的形成过程有潜伏期、窗口期和淋巴腺期等。潜伏期是感染HIV到出现临床症状所经历的时期,是HIV进入体内生存、适应、繁殖的阶段,没有可觉察的症状,化验正常,3个月后HIV抗体呈阳性,约10%患者转为淋巴腺期。感染者在潜伏期不会出现任何症状,可如常人般生活起居和工作,直到体内免疫系统被破坏,因丧失抵抗力出现伺机性感染以至发病。由于HIV感染著多不能确定被感染的具体时间,潜伏期只好从出现前驱症状或抗HIV抗体阳性时算起。爱滋病的潜伏期较长,有的可长达1020年,平均710年。 窗口期是患者感染HIV到形成抗体的时期。当机体被HIV感染后,有一段时间血清中尚不能检测到HIV抗体,可能是因抗体浓度不够,必须等到一定时间之后才能检测出来。但体内已有HIV病毒,并具感染性。窗口期大约2周到3个月。所以,疑似HIV感染者如不能立即被检测出来,尽管抗HIV抗体为阴性,也需2周到3个月以后再复检1次,以期证实。窗口期长度以3个月为准,如果一个人在12月1日发生危险性行为,窗口期就由此开始计算,有效检验日期是次年3月1日。 爱滋病淋巴腺期HIV已开始侵犯淋巴腺,且持续3个月以上不消退,病程一般3个月到4年,有轻度免疫缺陷,10%病例转为爱滋病相关综合征。

8 爱滋病临床表现

典型HIV感染从感染到死亡分为急性HIV感染、无症状HIV感染、爱滋病前期和爱滋病期。

(1)急性期:HIV感染6天到6周,5393%患者出现急性症状,类似感冒样表现,如发热、淋巴结肿大、咽炎、皮疹、肌肉痛或关节痛、腹泻、头痛、恶心和呕吐、肝脾肿大、鹅口疮、神经症状。这类临床表现平均持续22天,不经特殊治疗,一般可自行消退。出现症状后24周,机体HIV抗体逐渐呈阳性。

(2)无症状期:随着急性感染症状消退,患者进入无症状HIV感染期,除少数患者有持续性全身淋巴腺病征外,大多数患者没有任何临床症状或体征。此阶段患者体内CD4+细胞进行性减少,成年人无症状期可达710年。

(3)爱滋病前期:患者出现持续或间歇性全身症状和轻微的机会性感染,出现爱滋病相关综合征。全身症状包括持续性全身淋巴结肿大、乏力、厌食、发热、体重减轻、夜间盗汗、反复间歇性腹泻、血小板减少。轻微机会性感染多表现在口腔、黏膜,包括口腔念珠菌病、口腔毛状黏膜白斑、特发性口疮、牙龈炎;皮肤真菌感染、带状疱疹、单纯疱疹、毛囊炎、脂溢性皮炎、瘙痒性皮炎等。爱滋病前期患者若不治疗,发展为爱滋病的平均时间是1218个月。

(4)爱滋病期:患者出现一种或多种爱滋病指征性疾病,主要包括:气管支气管或肺部的念珠菌病、食道念珠菌病、侵袭性宫颈癌、弥散性或肺外球菌孢子病、肺外隐球菌病、慢性肠道隐孢子虫病、、巨细胞病毒感染,并发失明的巨细胞病毒性视网膜炎、HIV相关脑病、单纯疱疹病毒引起的溃疡或支气管炎、肺炎、食道炎、弥散性或肺外组织胞浆菌病、卡波氏肉瘤、伯基特Burkitt淋巴瘤、免疫母细胞性淋巴瘤、原发性脑淋巴瘤、鸟型分枝杆菌感染、肺部或肺外结核病、弥散性或肺外其它分枝杆菌感染、卡氏肺孢子虫性肺炎、复发性肺炎、进行性多灶性脑白质病、反复发生的沙门菌性败血症、弓形体脑病、HIV相关性消瘦综合征。

9 人免疫缺陷病毒的传播与预防

绝大多数染上HIV的患者要经过5到10年的时间才发展成为病人,一般会在发病后的2-3年内死亡。需要要说明的是,只有带病毒的血液、 *** 或 *** 分泌物成功进入人体内血管中,才能构成HIV的传播。而与艾滋病人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接触(如握手、拥抱、共同进餐、共用工具、办公用具等)不会感染艾滋病,艾滋病不会经马桶圈、电话机、餐饮局、卧具、游泳池或公共浴室等公共设施传播,也不会经咳嗽、打喷嚏、蚊虫叮咬等途径传播。

了解到HIV的传播途径,就可对其进行有效的预防:

(1)已感染HIV的女性应避免怀孕、妊娠及哺乳,以免将病毒传染给胎儿或婴儿

(2)输血或器官组织的移植应作好术前的检验(无论供应者或受用者)

(3)使用彻底消毒的注射器

(4)皮肤或粘膜的破损伤口应避免接触感染者体液

(5)采取安全的性生活方式

10 人免疫缺陷病毒的危害

2023年12月1日世界艾滋病日主题

艾滋病的医学全名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又称艾滋病病毒)引起。通俗地讲,艾滋病就是人体的免疫系统被艾滋病病毒破坏,使人体对威胁生命的各种病原体丧失了抵抗能力,从而发生多种感染或肿瘤,最后导致死亡的一种严重传染病。这种病毒终生传染。当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免疫功能受到病毒的严重破坏、以至不能维持最低的抗病能力时,感染者便发展为艾滋病病人。随着人体免疫力的降低,人会越来越频繁地感染上各种致病微生物,而且感染的程度也会变得越来越严重,最终会因各种复合感染而导致死亡。艾滋病病毒的传播途径主要包括血液、不正当的性行为、吸毒和母婴遗传。艾滋病目前仍是不治之症。鸡尾酒疗法,即抗逆转录病毒疗法,是治疗艾滋病有效的方法之一。艾滋病基本知识

HIV病毒的感染过程

艾滋病病毒简称HIV,是一种能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的病毒。它把人体免疫系统中最重要的T4淋巴细胞作为攻击目标,大量吞噬、破坏T4淋巴细胞,从而破坏人的免疫系统,最终使免疫系统崩溃,使人体因丧失对各种疾病的抵抗能力而发病并死亡。科学家把这种病毒叫做?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艾滋病病毒在人体内的潜伏期平均为12年至13年。在发展成艾滋病病人以前外表看上去正常,他们可以没有任何症状地生活和工作很多年,便能够将病毒传染给其他人。

艾滋病临床上分为3期:1.艾滋病病毒感染。病人感染艾滋病病毒后没有任何临床症状,仅血液中的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结果为阳性;2.艾滋病相关综合征。病人出现腹股沟淋巴结以外的两处以上原因不明的淋巴结肿大并持续3个月以上,同时出现全身症状,如发热、疲劳、食欲不振、消瘦和腹泻等;3.艾滋病阶段。病人突出的表现是致病性感染、恶性肿瘤的发生以及找不到原因的细胞免疫缺陷。

艾滋病病毒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弱,离开人体后,常温下只可生存数小时至数天。高温、干燥以及常用消毒剂都可以杀灭这种病毒。虽然目前还没有能够有效预防艾滋病的疫苗,但已经有用于临床治疗的多种抗病毒药物能有效地抑制人体内HIV病毒的复制,在很大程度上缓解艾滋病病人的症状和延长患者的生命。

自1981年美国研究人员发现世界首例艾滋病病例后,艾滋病在全球范围内迅速蔓延,逐渐成为全球关注的重要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热点问题。2001年6月,联合国大会艾滋病问题特别会议通过了《关于艾滋病问题的承诺宣言》,为国际社会防治艾滋病行动制订了统一目标和行动规划,以达到在2015年年底以前遏制并开始扭转艾滋病蔓延趋势的总体目标。

多年来,国际社会为防治艾滋病作出了不懈努力,并取得积极进展。

世界艾滋病日简介

2023年12月1日是第36个“世界艾滋病日”。今年我国宣传主题为“凝聚社会力量,合力共抗艾滋”。

该主题旨在强调艾滋病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全社会要共同参与,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凝心聚力,目标一致,共同抗击艾滋病,维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为增进人们对艾滋病的认识,世界卫生组织于1988年将每年的12月1日定为世界艾滋病日。

号召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在这一天举办相关活动,宣传和普及预防艾滋病的知识。世界艾滋病日的标志是红丝带,象征着大众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的关心与支持。艾滋病的医学全称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英文名缩写AIDS)。

传播途径

它是由艾滋病病毒即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一种病死率极高的恶性传染病。艾滋病病毒进入人体后,主要杀伤人体中的CD4+T淋巴细胞,使人的抵抗力逐渐下降,出现很难治愈的多种并发症,最后导致死亡。艾滋病的传播方式有三种∶性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

性传播∶艾滋病可通过性交的方式在男女之间、男男之间传播。性伴侣越多,感染的危险性越高。性传播是艾滋病病毒传播的最主要途径。血液传播∶公用注射器,输入被污染的血液或血液制品,使用未经严格消毒的手术、针灸、拔牙、穿耳、纹眉等侵入人体的器械均可能引起艾滋病病毒的传播。

世界艾滋病日是每年的哪一天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世界艾滋病日的由来 4 关于艾滋病 5 世界艾滋病日历届主题 1 拼音

shì jiè ài zī bìng rì

2 英文参考

World AIDS Day

每年的12月1日是世界艾滋病日(World Aids Day)。2013年12月1日是第26个世界艾滋病日,宣传主题是“行动起来,向‘零’艾滋迈进——共抗艾滋 共担责任 共享未来”。

3 世界艾滋病日的由来

1988年,联合国大会深感关切后天免疫丧失综合症(艾滋病)已广泛流行,波及世界所有地区。大会注意到世界卫生组织已宣布1988年12月1日为世界艾滋病日,强调为这一天开展适当活动的重要意义。

为了提高公众对艾滋病危害的认识,更有效地唤醒人们采取措施预防艾滋病的传播和蔓延,世界卫生组织1988年1月确定每年的12月1日为世界艾滋病日,号召各国在这一天举办各种活动,宣传和普及预防艾滋病的知识。自世界艾滋病日设立以来,每年都有一个明确的主题。

4 关于艾滋病

近年来,艾滋病在全球范围内迅速蔓延。据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11月23日公布的最新报告显示,目前全球艾滋病患者和病毒携带者人数已经达到3940万,比2003年增加了160万人,为历史最高纪录。报告估计,在2004年中,有310万人死于艾滋病,比2003年增加了20万人,创下了单年死亡人数的最高纪录;新增490万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超过了2003年的480万。

在艾滋病防治工作中,妇女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一个群体。上述报告指出,女性在艾滋病患者中的比例加大。从数字看,迄今全世界3700多万成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中女性几乎占到了一半,达1760万人。2004年全球新增感染者中47%是女性。

就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分布状况来看,虽然整个非洲的形势已经大幅好转,但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仍是全球受影响最为严重的地区,在南非有530万人被感染。亚洲和东欧已经成为艾滋病病毒传播最为迅速的地区。东亚地区有110万人携带艾滋病病毒,两年内增长率高达56%。东欧和中亚约有140万人感染了艾滋病毒,而两年前只有100万。中国自1985年报告首例艾滋病以来,到2003年底,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约为84万,艾滋病病人约为8万,累计报告的艾滋病死亡人数已逾千例。

艾滋病的医学全名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它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引起的。这种病毒终生传染,破坏人的免疫系统,使人体丧失抵抗各种疾病的能力。艾滋病病毒的传播途径包括血液、性行为、吸毒(吸毒者共用注射器)和母婴感染(携带艾滋病病毒的母亲传染其所生的孩子)等。国际医学界至今尚无治疗艾滋病的有效药物和疗法。因此,艾滋病也被称为“超级癌症”和“世纪杀手”。

艾滋病已是全球关注的重要公共卫生和社会热点问题,虽然目前还没有有效治疗艾滋病的药物和特异性预防疫苗,但艾滋病是完全可以预防的。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洁身自好、保持高尚的道德情操是预防艾滋病传播的最有效方法.

5 世界艾滋病日历届主题

第一届世界艾滋病日 1988年 主题:全球共讨,征服有期 Join the Worldwide Effort

第二届世界艾滋病日 1989年 主题:我们的生活,我们的世界—让我们相互关照

Our Lives,Our World — Let’s Take Care of Each Other

第三届世界艾滋病日 1990年 主题:妇女和艾滋病 Women and AIDS

第四届世界艾滋病日 1991年 主题:共同迎接艾滋病的挑战 Sharing the Challenge

第五届世界艾滋病日 1992年 主题:预防艾滋病,全社会的责任 A Community Commitment

第六届世界艾滋病日 1993年 主题:时不我待,行动起来 Time to Act

第七届世界艾滋病日 1994年 主题:艾滋病和家庭 AIDS and the Family

第八届世界艾滋病日 1995年 主题:共享权益,共担责任 Shared Right,Shared Responsibilities

第九届世界艾滋病日 1996年 主题:同一世界,同一希望 One World,One Hope

第十届世界艾滋病日 1997年 主题:生活在有艾滋病世界中的儿童

Children Living in a World with AIDS

第十一届世界艾滋病日 1998年 主题:青少年:迎战艾滋病的生力军

Force for Change:World AIDS Campaign with Young People

第十二届世界艾滋病日 1999年 主题:倾听,学习,尊重 Listen,Learn,Live

第十三届世界艾滋病日 2000年 主题:男士,责无旁贷 Men Make a Difference

第十四届世界艾滋病日 2001年 主题:你我同参与 I can and You

第十五届世界艾滋病日 2002年 主题:相互关爱,共享生命 Live,let Live

第十六届世界艾滋病日 2003年 主题:耻辱与歧视 Stigma and Discrimination

第十七届世界艾滋病日 2004年 主题:关注妇女 抗击艾滋

第十八届世界艾滋病日 2005年 主题:遏制艾滋 履行承诺 stop AIDS,keep the promise

第十九届世界艾滋病日 2006年 主题:遏制艾滋 履行承诺 stop AIDS,keep the promise

第二十界世界艾滋病日 2007年 主题:全民动员 Leadership

第二十一届世界艾滋病日 2008年 主题:全民动员 Leadership

第二十二届世界艾滋病日 2009年 主题:普遍可及和人权 Universal Access and Human Rights

第二十三届世界艾滋病日 2010年 主题:普遍可及和人权 Universal Access and Human Rights

第二十四届世界艾滋病日 2011年 主题:行动起来,向“零”艾滋迈进 Getting to zero

第二十五届世界艾滋病日 2012年 主题:实现零:零艾滋病毒新发感染。零艾滋病相关疾病死亡。零歧视

世界艾滋病日

  12月1日是世界艾滋病日,这天旨在提高公众对HIV病毒引起的艾滋病在全球传播的意识。订为12月1日是因为第一个艾滋病病例是在1981年此日诊断出来的。世界艾滋病日的标志是红绸带。表示对HIV阳性者及与他们共同生活者的关怀与接纳,并团结一致对抗艾滋。

基本信息

中文 世界艾滋病日

日期 12月1日

来源 1988年

英语 World AIDS Day

管理 世界卫生组织

目的 宣传;控制

病例简介

艾滋病,1981年在美国首次发现和确认。全名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英文缩写AIDS的音译,曾译为"艾滋病"、"爱死病"。分为两型:HⅣ-1型和HⅣ-2型,它们又有各自的亚型。不同地区流行的亚型不同,同一亚型在不同地区也存在一定差异。是人体感染了“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Ⅳ -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又称艾滋病病毒。

生物天生具有免疫功能,当细菌、病毒等侵入人体时,在免疫功能正常运作下,就算生病了也能治愈。然而,HⅣ所攻击的正是人体免疫系统的中枢细胞—T4淋巴细胞,致使人体丧失抵抗能力。

这种病毒终生传染,破坏人的免疫系统,使人体丧失了抵抗各种疾病的能力。HIV本身并不会引发任何疾病,而是当免疫系统被HIV破坏后,人体由于失去抵抗能力而感染其他的疾病导致各种复合感染而死亡。艾滋病病毒在人体内的潜伏期平均为12年至13年,在发展成为艾滋病病人以前,病人外表看上去正常,他们可以没有任何症状地正常生活和工作很多年。

设立日期

  世界卫生组织将12月1日定为世界艾滋病日,是因为第一个艾滋病病例是在1981年此日诊断出来的。全球卫生部大臣关于艾滋病预防计划的高峰会议上(World Summit of Ministers of Health on

Programmes for AIDS Prevention)提出的。从此,这个概念被全球各国政府、国际组织和慈善机构采纳。

象征标志

  世界艾滋病日的标志是红绸带。红稠带标志的意义:红稠带像一条纽带,将世界人民紧紧联系在一起,共同抗击艾滋病,它象征着我们对艾滋病病人和感染者的关心与支持;象征着我们对生命的热爱和对和平的渴望;象征着我们要用“心”来参与预防艾滋病的工作。

历史起源

艾滋病日的概念来源于1988年,全球卫生部大臣关于艾滋病预防计划的高峰会议上(World Summit of

Ministers of Health on Programmes for AIDS

Prevention)提出的。从此,这个概念被全球各国政府、国际组织和慈善机构采纳。

自1981年世界第一例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发现至今,短短30多年间,艾滋病在全球肆虐流行,已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引起世界卫生组织及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为号召全世界人民行动起来,团结一致共同对抗艾滋病,1988年1月,世界卫生组织在伦敦召开了一个有100多个国家参加的“全球预防艾滋病”部长级高级会议,会上宣布每年的12月1日为“世界艾滋病日”

(World Aids Day) ;1996年1月,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UNAIDS)在日内瓦成立;1997年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将“世界艾滋病日”更名为“世界艾滋病防治宣传运动”,使艾滋病防治宣传贯穿全年。

建立目的

第一、让人们都知道艾滋病在全球范围内是能够加以控制和预防的 。

第二、让大家都知道,防止艾滋病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第三、通过艾滋病日的宣传,唤起人们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同情和理解,因为他们的身心已饱受疾病的折磨,况且有一些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可能是被动的、无辜的 。

第四、是希望大家支持各自国家制定的防治艾滋病的规划,以唤起全球人民共同行动起来支持这方面的工作。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的医学检查 41 检查名称 42 分类 43 取材 44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的测定原理 45 试剂 46 操作方法 47 正常值 48 化验结果临床意义 49 附注 410 相关疾病 5 参考资料 1 拼音

rén lèi miǎn yì quē xiàn bìng dú kàng tǐ

2 英文参考

antibodies to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WS/T 203—2001 输血医学常用术语]

antiHIV [WS/T 203—2001 输血医学常用术语]

3 概述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antibodies to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antiHIV)是指机体对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的反应性抗体,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的标志物[1]。

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引起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此病毒有两型,HIVⅠ型,全球流行;HIV—Ⅱ型主要流行于非洲。常规应用的方法是测定HIV抗体,检测方法初筛有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明胶颗粒凝集试验(PA),确诊可用蛋白印迹试验(WB)。

4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的医学检查 41 检查名称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

42 分类

血清学检查 > 病毒的血清学检查

43 取材

血液

44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的测定原理

ELISA法:采用基因工程或人工合成多肽抗原(含HIVgp41、p24,HIV2 gp36)包被反应板。当待测标本中存在抗HIV抗体时,则与固相化的抗原结合。用酶标记的抗IgG与抗原结合,最后加底物显色。

45 试剂

必须使用经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检定合格的试剂。包括:多肽抗原包被的反应板、洗涤液、样品稀释液、HRP兔抗人IgG(γ链)、酶标抗体稀释液和底物溶液。

46 操作方法

按试剂盒说明书操作。凡待测样品被ELISA法判为阳性,必须重新取样,双孔重复测定,仍阳性,视为HIV1/2抗体ELISA法检测阳性。用本法大规模检测时,常有约1%的假阳性。凡最终被判为酶免疫反应阳性的标本,必须送国家卫生部门批准的确认实验室,用灵敏而更特异的方法加以确证。

47 正常值

阴性。

48 化验结果临床意义

血清过筛试验(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明胶颗粒凝集试验)测定阳性,必须做确诊实验(蛋白印迹试验),若确诊试验也呈阳性,可诊断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

49 附注

HIV感染还可用PCR方法检测。对阳性结果应结合其他检查项目和临川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对可疑结果应进行随访,随访期至少6个月。

410 相关疾病

从三甲医院检测艾滋病HIV抗体阴性 但是没注明是HIV-1型还是HIV-2型~请医学专家告知~!非专业人氏勿入~!

这两种类型是一样的,1型和2型指的是普通的艾滋病病毒感染,或艾滋病经过多人传播,抗体增强的艾滋病(也叫多元性或多发性艾滋病病毒感染)。但检查出的结果是一样的。感觉就像一只公老鼠和一大群老鼠(公母都有),但都是老鼠,哈哈,比喻不恰当。也有人说两者的区别就是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但以现在的技术都能发现。

祝你健康每一天。

有没有人能给我详细解释一下HIV-1和HIV2的定义,症状,区别和相似之处呢,谢谢,给悬赏

这是血清学分型,是HIV(只有一个单链的带有包膜的RNA逆转录病毒)的两种亚型,目前全球主要流行的hiv1型 hiv2型以前只见于非洲,现在 在西欧 南美 印度等地也有检测出来。两种亚型都有各自的多个亚型。但我国主要以HIV1型为主 HIV2型毒力较弱 潜伏期较长 发展为AIDS的时间更长些,症状嘛基本都相似,HIV入侵人体后可分为四期:1 急性感染(各种不适) 2无症状感染(潜伏期)3 全身性淋巴结持续肿大综合征 4艾滋病(AIDS) 各系统的感染症状,肿瘤及皮肤的损害等 ,总之 临床表现很复杂。

利托那韦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药品说明书 21 利托那韦的药理作用 22 适应症 23 利托那韦的用法用量 24 利托那韦的不良反应 25 注意事项 26 规格 1 拼音

lì tuō nà wéi

2 药品说明书 21 药理作用

本品为人免疫缺陷病毒1(HIV1)和人免疫缺陷病毒2(HIV2)天冬氨酸蛋白酶的口服有效抑制剂,阻断该酶促使产生形态学上成熟HIV颗粒所需的聚蛋白,使HIV颗粒因而保持在未成熟的状态,从而减慢HIV在细胞中的蔓延,以防止新一轮感染的发生和延迟疾病的发展。本品对齐多夫定敏感的和齐多夫定与沙喹那韦耐药的HIV株一般均有效。

22 适应症

单独或与抗逆转录病毒的核苷类药物合用治疗晚期或非进行性的艾滋病病人。

23 利托那韦的用法用量

口服600mg,2次/d,最好与食物同服。

24 不良反应

本品耐受性一般良好。常见的不良反应有恶心(23%~26%)、呕吐(13%~15%)、腹泻(13%~18%)、虚弱(9%~14%〕、腹痛(3%~7%)、厌食(1%~6%)、味觉异常(1%~10%)、感觉异常(3%~6%)。此外还有头痛、血管扩张和实验室化验异常,如三酰甘油(甘油三酯)与胆固醇、丙氨酸转氨酶与天冬氨酸转氨酶、尿酸值升高。本品不良反应发生率在治疗开始2~4周最大,因为在此时期内本品血浓度高。

25 注意事项

(1)本品对细胞色素P450系同工酶CYP 3A具有强力抑制作用,CYP 2D6也能被本品抑制。因此,本品会减慢通过这些酶介导的药物代谢,增加这些药物的血浓度,而增加CYP 3A活性的药物可使本品代谢增加,血浓度降低。因此,在合并治疗中,本品很可能与许多药物发生相互作用。(2)阿普唑仑、安非他酮、胺碘酮、阿咪唑、芐替地尔、西沙必利、氯拉折帕、氯氮平、右丙氧芬、地西泮、二氢麦角胺、恩卡肢、舒乐安定、麦角胺、氟卡胺、氟西泮、咪达唑仑、哌替啶、匹莫齐特、吡罗昔康、普罗帕酮、奎尼丁、利福布丁、特非那定、三唑仑和左吡登禁止用于本品治疗的病人,因为它们可能与本品发生相互作用,产生严重并发症的危险。例如普罗帕酮、奎尼丁、阿咪唑、特非那定、西沙必利能引起心律失常,阿普唑仑、三唑仑、左吡登引起过度镇静和氯氮平引起血液学异常。(3)苯巴比妥、卡马西平、苯妥因和利福平能增加CYP3A4的活性,很可能与本品发生相互作用,增加本品的清除,降低本品的活性。烟草可使本品的AUC值降低18%。(4)华法林、环孢素、卡马西平、奈法唑酮、紫杉醇和钙通道阻断剂的代谢均经CYP3A介导,因此能与本品发生相互作用,使这些药物的AUC值和活性大大提高。故这些药物与本品合用需谨慎。(5)大部分三环类抗抑郁剂主要经CYP 2D6介导代谢,与本品合用,它们的血浓度会上升。例如地昔帕明与本品合用,其AUC值平均增加145%,故其剂量应考虑降低。(6)茶堿与本品合用,其平均AUC值降低43%。所以,茶堿与本品合用时,其剂量也许需要增加。炔雌醇的AUC也被本品降低约40%,故本品治疗的病人,如需用避孕药,应避免使用炔雌醇口服避孕剂,而应采用其他避孕措施。(7)常用于艾滋病病人的地塞米松、伊曲康唑、酮康唑、氯雷他定、美沙酮、奈法唑酮、奎宁和舍曲林,能与本品发生相互作用,故与本品合用,也须谨慎。吗啡、甲苯磺丁脲、芬太尼、大环内酯类和类固醇类药物与本品合用也有相互作用。(8)体外试验表明,在大鼠和人肝微粒体内,本品能强力抑制其他蛋白酶抑制剂的代谢。在大鼠体内,沙喹那韦、萘非那韦、英地那韦和VX478与本品合用,它们的AUC8分别增加36,18和8倍。对健康的志愿受试者的单次和多次剂量的试验表明,本品可使合用的沙喹那韦的AUC和Cmax增加许多。故本品与这些蛋白酶抑制剂合用,应谨慎。(9)据报道,本品增加克拉霉素AUC达77%,肾功能正常病人无须调整剂量,但肾功能损害病人合用本品和克拉霉素时,应考虑调整后者的剂量。如肌酸酐廓清为30~60 m1/min的病人,克拉霉素剂量要降低5%。 ( 10)本品口服液制剂含有醇,与双硫仑或双硫仑样药物,如甲硝唑合用,能发生反应,故应避免与这些药物合用。 ( 11)严重肝病病人禁用。(12)轻、中度肝病病人和腹泻病人慎用。(13)据报道,在欧洲约有15名接受HIV蛋白酶抑制剂的伴有血友病的HIV阳性病人发生自动出血症状。故血友病病人使用本品应加倍小心,并注意自动出血事件。(14)孕妇只有在明确完全需要时才能使用。(15)尚不知本品在人乳中是否分泌,哺乳妇女应停止授乳,以免将HIV传染给婴儿。(16)在开始本品治疗前、治疗中定期检查血脂、转氨酶或尿酸,若出现升高时应停药或减量观察。(17)本品口服液制剂气味不佳,可与巧克力、牛奶或营养补品同服,以掩盖其讨厌的气味。(18)本品对12岁以下儿童的疗效和安全性还未确定,故儿童不宜使用本品。(19)对HIV感染病人和健原志愿受试者的试验表明,本品与二脱氧肌苷、氟康唑和齐多夫定的相互作用无临床意义。两种制剂均应冷藏。

26 规格

胶囊:每粒含本品100 mg; 口服液(醇溶液):600mg/75ml(80 mg/ml)。

hiv一型和二型什么意思

根据基因差异,HIV可分为HIV-1型和HIV-2型,两型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为40% ~60%。目前全球流行的主要是HIV-1(本指南中如无特别说明,HIV即指HIV-1)。HIV-1可进一步分为不同的亚型,包括M亚型组(主要亚型组)、O亚型组和N亚型组,其中M组有A、B、C、D、E、F、G、H、I、J和K11个亚型。此外,近年来发现多个流行重组型。HIV-2的生物学特性与HIV-1相似,但其传染性较低,引起的艾滋病临床进展较慢,症状较轻。HIV-2型至少有A、B、C、D、E、F和G7个亚型。

关于“HIV-1简介”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www.jndzxx.com//zhishi/4837.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知识

热门诗文

热门名句

朝代诗人

热门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