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文网---> 知识---> 古人勤奋读书有关的成语故事(勤奋读书的成语故事)

古人勤奋读书有关的成语故事(勤奋读书的成语故事)

  作者:   古诗文网   类别:    知识     发布时间:  2024-03-01    点击:  209 次

古人勤奋读书有关的成语故事

网上有关“古人勤奋读书有关的成语故事”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勤奋读书的成语故事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古人勤奋读书有关的成语故事:凿壁借光、囊萤映雪、悬梁刺股、牛角挂书、随月读书。

1、凿壁借光

西汉时有一位著名的经学家名叫匡衡,关于他凿壁偷光读书的故事,至今仍被人们传为佳话。史书记载,匡衡自小家境贫寒。白天,他靠砍柴割草,换点粮食度日;晚上,他想读书,可是没有钱买油灯。他看到邻居家灯火明亮,就在墙上动手凿个洞,引一点微弱的亮光。每天晚上,他就靠这点儿亮光如饥似渴、专心致志地读起来。

2、囊萤映雪

晋朝车胤恭谨勤苦,学习不知疲倦。学问渊博,通晓许多门知识。由于家里穷,不能经常弄到油点灯,夏天他就用白绢袋装几十只萤火虫来照亮读书,一直读到天亮。

3、悬梁刺股

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他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

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他就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皮扯痛了,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

4、牛角挂书

隋朝时的李密非常专心向学,分秒不愿浪费,有一次他要去绥山,怕途中耽搁太多时间,出发之前他用蒲草编织鞍子放在牛背上,把要阅读的书挂在牛角上,一边骑牛一边读书,十分专注。连当时大臣杨素经过,丝毫不觉,勤学专注之功令人敬佩。

5、随月读书

南齐有一读书人叫江泌,他白天要工作,只有晚上有时间读书,但家贫买不起灯,只好利用有月光的夜晚读书。他每当读到月光西斜时,就搬一张梯子搁在墙脚下,站在梯上读,月光逐渐下坠,他也一级一级升高,一直爬到屋顶。有时读累了,一不小心从梯上掉下来,他连忙爬起来,连身上的泥土也不拂掉,又爬到梯上,继续读下去。

勤奋读书的成语故事

古人勤奋读书的成语故事有:《牛角挂书》、《负薪读书》、《带经而锄》、《挟策读书》、《高凤流麦》等。

1、《牛角挂书》

基本释义形容勤奋读书的典故。

出处《新唐书·李密传》:“(李密)闻包恺在缑山,往从之。以蒲鞯乘牛,挂《汉书》一帙角上,行且读。”

解析后人遂以“书横牛角”“角挂经”“茧栗挂汉书”“束书牛角”“书挂(牛)角”、“牛角之悬”来形容勤奋读书。或以“挂犊之才”“牛角书生”来指勤奋学习而才思卓捷的书生。

2、《负薪读书》

基本释义形容勤学的典故。

出处《汉书·严朱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传》:“买臣字翁子,吴人也。家贫,好读书,不置产业,常艾薪樵,卖以给食,担束薪,行且诵书。其妻亦负戴相随,数止买臣毋歌呕道中。买臣愈益疾歌,妻羞之,求去。买臣笑曰,年五十当富贵,今已四十余矣。女苦日久,待我富贵报女功。”

解析此典一般以“负薪”或“负樵”的形式出现。有时,此典也用来形容未遇时的贫居生活。

3、《带经而锄》

基本释义形容生活贫苦依然坚持学习的典故。

出处《汉书·公孙弘、卜式、倪宽传》:“(倪宽)受业孔安国,尝为弟子都养(为弟子们做饭),时行凭作(有时还要下地干活),带经而锄,休息辄诵读,其精如此。”

解析此典常以“带经锄”的形式出现。

4、《挟策读书》

基本释义比喻勤奋读书的典故。

出处《庄子·外篇·骈拇第八》:“臧与谷二人相与牧羊而俱亡其羊。问臧奚事,则挟策读书,问谷奚事,则博塞以游。”

解析策,写书的竹简。博寒,古代的一种游戏。后人便以“挟策”“挟册”“挟策读书”“挟策亡羊”“读书亡羊”表示专心致志地勤奋读书。

5、《高凤流麦》

基本释义形容专心致志勤奋读书的典故。

出处《后汉书·逸民传·高凤》:“高凤字文通,南阳叶人也。少为书生,家以农亩为业,而专精诵读,昼夜不息。妻尝之田,曝麦于庭,令凤护鸡。时天暴雨,而凤持竿诵经,不觉潦水流麦。妻还怪问,凤方悟之。其后遂为名儒,乃教授业于西唐山中。”

解析后人于是以“流麦”“麦流”“弃麦”“麦不收”“中庭麦”“高凤”等来形容专心读书。

古人读书求学的成语故事有哪些

勤奋读书的成语故事有《手不释卷》《凿壁偷光》《悬梁刺股》《圆木警枕》等等。

1、《手不释卷》

“手不释卷”一词源自古代的佛教文学,它的含义是指一种不离开经书的状态,表达了专心致志、毅力坚持的精神。这种精神不仅体现在佛教文学中,也被广泛用于其他领域,如养生修炼、学习、研究等。

2、《凿壁偷光》

“凿壁偷光”这个成语表面上的意思是在邻居相隔的墙上凿开一个洞,偷偷地借邻舍的烛光读书,实际上是用来形容家里贫穷而读书刻苦的人。凿壁偷光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人只有克服艰苦的环境,奋发图强,才可以登山成功之巅。

3、《悬梁刺股》

悬梁刺股的寓意启示我们:要想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必须自觉地刻苦读书。因为学知识这事任何人也代替不了,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学到真知识。当有师长的关心和教导,有很好的学习条件时,如果再有孙敬、苏秦二人发愤读书的刻苦精神,怎么会取得不了好成绩呢?只是,“头悬梁、锥刺股”的方法千万不要盲目去效仿,以免对身体造成伤害。

4、《圆木警枕》

用圆木做枕头,睡着时容易惊醒。形容刻苦自勉。出自:宋·范祖禹《司马温公布衾铭记》:“以圆木为警枕,小睡则枕转而觉,乃起读书。”圆木警枕是中性成语,可作谓语、定语;指自我警戒。

形容勤奋读书的典故:

西汉时候,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匡衡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那个时候,书是非常贵重的,有书的人不肯轻易借给别人。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

过了几年,匡衡长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工夫看一点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匡衡很着急,心里想:白天种庄稼,没有时间看书,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时间来看书。可是匡衡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怎么办呢?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

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他嚯地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啊!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匡衡就是这样刻苦地学习,后来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手不释卷

古人读书求学的成语故事如下:

1. 洛阳纸贵

洛阳纸贵这个成语来源于《东观汉记》, 记载着一个公元二世纪东汉末年时期知名学者班固欲以自己的经世济用之学说编写《汉书》的故事。

他提出要写一部历代史,讲明帝王将相、制度条例、风俗习惯等。为此他四处搜寻资料,一直在洛阳居住并在此广泛征集资料,最后终于完成了《汉书》。

2. 孔雀东南飞

孔雀东南飞这个成语起源于战国时期的名将魏文侯。当时齐国国君作为拜访魏文侯,由于路途迢迢来到魏国时已是半夜,所以坚持要在魏国宰相的家中歇宿,并准备了特意带来的精美的孔雀,想要送给宰相所做的贿赂。

魏文侯瞬间看出这道贿赂的深意,并没有接受,而是给了齐君一个深刻的警示,即“孔雀虽然飞过鸟杀人,但却被众人追逐”。

3. 纸上谈兵

成语“纸上谈兵”最早见于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梦李白外传》。故事讲述白居易的梦中,与唐代诗人李白共话天下大事。

在此时,有一位将领加入他们的谈话,几番议论后,这个将领,则以一幅地图为证据和他们辩论,最终白居易意识到无论再如何谈论,只是“纸上谈兵”,真正的决策者才能够决定战争的胜负,军队的命运。

4. 谈天说地

谈天说地这个成语来源于南朝宋代著名文学家萧统。相传他常常和书生们聚会交流,尽管他所谈的话题广泛,但始终遵循其唯一的准则:“无禁忌,不偏颇”。而且他并不把自己看作是学者或专家,而是像同伴一样坦率、自然,所以那些年轻的人们深受他的吸引。

5. 论语牛鬼蛇神

成语“论语牛鬼蛇神”源于唐朝时期僧人慧远。据传,慧远的学生来找他请教佛法,慧远告诉他们:如果你们想要彻底明白佛法,那就必须先去看保物,知道所有形态的奥秘和真相,才能更好地领悟宇宙的。



关于勤奋好学的成语故事(10个古人勤学的成语故事概括)

关于勤奋好学的成语故事

1、司马光警枕励志司马光是个贪玩贪睡的孩子,为此他没少受先生的责罚和同伴的嘲笑,在先生的谆谆教诲下,他决心改掉贪睡的坏毛病,为了早早起床,他睡觉前喝了满满一肚子水、结果早上没有被憋醒,却尿了床,于是聪明的司马光用园木头作了一个警枕,早上一翻身,头滑落在床板上,自然惊醒,从此他天天早早地起床读书,坚持不懈,终于成为了一个学识渊博的,写出了《资治通鉴》的大文豪。

2、闻鸡起舞晋代有一位的将军,名叫祖逖。他文韬武略,忠心爱国,是一位倍受尊敬的人。可是,祖逖小时候却是个淘气的孩子。他不爱读书习武,整天只喜欢到处去玩。祖逖长大后,看见国家衰落,连年征战,百姓的日子非常艰苦。但是,他力量微薄,学问又浅,什么忙也帮不上。为了能改变国家的现状,祖逖开始发奋读书,认真学习,从书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祖逖还经常去当时的首都洛阳,向有学问的人请教。认识他的人都说:“祖逖将来会是国家的栋梁。”祖逖24岁的时候,有人推荐他去做官,但他觉得自己的学问还不够,就没有答应,而是继续努力读书。祖逖有个好朋友叫刘琨,两个人每次在一起谈论国家大事,都会不知不觉谈到很晚,就在一张床上休息。一天半夜,祖逖在睡梦中听到鸡叫声,便爬起来对刘琨说:“公鸡在叫我们起床,现在就去练剑怎么样?”刘琨欣然同意了。从此以后,祖逖和刘琨约定,每天听到鸡叫声就起床练剑。不管刮风下雨,不管酷暑严冬,从来没有间断过。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练习,祖逖与刘琨都成为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的文武全才。

3、达·芬奇画蛋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着名画家达·芬奇,从小爱好绘画。父亲送他到当时意大利的名城佛罗伦萨,拜名画家佛罗基奥为师。老师要他从画蛋入手。他画了一个又一个,足足画了十多天。老师见他有些不耐烦了,便对他说:“不要以为画蛋容易,要知道,1000个蛋中从来没有两个是完全相同的;即使是同一个蛋,只要变换一下角度去看形状也就不同了,蛋的椭圆形轮廓就会有差异。所以,要在画纸上把它完美的表现出来,非得下番苦功不可。”从此,达·芬奇用心学习素描,经过长时期勤奋艰苦的艺术实践,终于创作出许多不朽的名画。

4、唐朝大诗人李白唐朝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读书。一天,趁老师不在屋,他悄悄溜出门去玩。他来到山下小河边,见到一位老婆婆在石头上磨一根铁杵。李白很纳闷,上前问:“老婆婆,您磨铁杵做什么”老婆婆说:“我在磨针。”李白吃惊地问:“哎呀!铁杵这么粗大,怎么能磨成针呢”老婆婆笑呵呵地说:“只要天天磨,铁杵就能越磨越细,还怕磨不成针吗”李白听后,想到自己,心中惭愧,转身跑回了书屋。从此,他牢记“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道理,发愤读书,终于成为了一位伟大的诗人,并被称为“诗仙”。

5、左思西晋文学家左思少年时读了张衡的《两京赋》,受到了很大的启发,决心将来撰写《三都赋》。陆机听了不禁抚掌而笑,说像左思这样的粗俗之人,居然想作《三都赋》这样的鸿篇巨着,简直是笑话;即使费力写成,也必定毫无价值,只配用来盖酒坛子而已。面对这样的羞辱,左思矢志不渝。他听说着作郎张载曾游历岷、邛,就多次登门求教,以便熟悉当地的山川、物产、风俗。他广泛查访了解,大量搜集资料,然后专心致志,奋力写作。在他的房间里、篱笆旁、厕所里到处放着纸、笔,只要想起好的词句他就随手记录下来,并反复修改。左思整整花费了十年的心血,终于完成了《三都赋》。陆机在惊异之余,佩服得五体投地,只得甘拜下风。

10个古人勤学的成语故事概括

10个古人勤学的成语故事概括

10个古人勤学的成语故事概括,成语一般都是出自于一些寓言故事,而成语中有非常多是描述古人勤奋读书的内容,有几篇是大家在课本中会学到的知识,下面来看10个古人勤学的成语故事概括。

10个古人勤学的成语故事概括1

1、凿壁偷光

形容贫寒之士刻苦夜读的典故,古人勤奋读书典故30则。出自汉刘歆《西京杂记》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此典又可写作“凿壁借光”、“凿壁借辉”、“穿壁借光”、“偷光凿壁”,或简称“凿壁”、“偷光”、“匡壁”等。

2、映月读书

比喻在生活十分艰苦的条件下坚持读书的典故。事出《南齐书·孝义传·江泌》:“泌少贫,昼日斫_,夜读书,随月光握卷升屋。”此典流传甚广,主要有“映月”、“趁月亮”、“月下读”、“对月影”等形式。

3、囊萤映雪

比喻贫士苦读的典故。“囊萤”典出《艺文类聚·续晋阳秋》:“车胤字武子,学而不倦。家贫不常得油,夏日用练囊盛数十萤火,以夜继日焉。”“映雪”典出《初学记》卷二引《宋齐语》:“孙康家贫,常映雪读书。

此两典的主要形式有“囊萤”、“聚萤”、“照萤”、“读书萤”、“映雪”、“照雪”、“窗雪”等,两典并用还有“雪窗萤火”、“萤雪”等形式。

4、悬梁刺股

形容发愤读书的典故。悬梁,语见《太平御览》卷61引晋张方《楚国先贤传》:“孙敬好学,时欲寤寐,悬头至屋梁以自课”;刺股,语出《战国策·秦策一》:“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课。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

5、牛角挂书

形容勤奋读书的典故。《新唐书·李密传》:“闻包恺在缑山,往从之。以蒲鞯乘牛,挂《汉书》一帙角上,行且读。越国公杨素适见于道,按辔蹑其后,曰:何书生勤如此?’密识素,下拜。

问所读,曰:《项羽传》。’因与语,奇之。归谓子玄感曰:吾观密识度,非若等辈。’

玄感遂倾心结纳。”后人遂以“书横牛角”、“角挂经”、“茧栗挂汉书”、“束书牛角”、“书挂角”、“牛角之悬”来形容勤奋读书。或以“挂犊之才”、“牛角书生”来指勤奋学习而才思卓捷的书生。

6、韦编三绝

形容刻苦认真读书的典故。语出《史记·孔子世家》:“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矣。’”韦编,是用来串连竹简的熟牛皮;

三绝,是断了三次。此典的其它形式有:“绝编”、“三编绝”、“韦三绝”、“绝韦编”、“三绝韦编”等。

7、下帷读书

形容闭门谢客、专心读书学习的典故。语出《史记·儒林列传·董促舒》:“董仲舒,广川人也,以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受业,或莫见其面。

盖三年董仲舒不观于舍园,其精如此。”此典的其它形式有:“下帷”、“下书帷”、“闭户垂帷”、“垂帷闭户”等。

8、三余读书

形容抓紧时间学习的典故。语出《三国志·魏书·钟繇华歆王朗传》裴松之注解所引《魏略》:“遇善治《老子》,为《老子》作训注。又善《左氏传》,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而义自见’。

从学者云苦渴无日’。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9、挟策读书

比喻勤奋读书的典故。语出《庄子·外篇·骈拇第八》:“臧与谷二人相与牧羊而俱亡其羊。问臧奚事,则挟策读书,问谷奚事,则博塞以游。”策,写书的竹简。

博寒,古代的一种游戏。后人便以“挟策”、“挟册”、“挟策读书”、“挟策亡羊”、“读书亡羊”表示专心致志地勤奋读书,励志《古人勤奋读书典故30则》。

10、高凤流麦

形容专心致志勤奋读书的典故。语出《后汉书·逸民传·高凤》:“高凤字文通,南阳叶人也。少为书生,家以农亩为业,而专精诵读,昼夜不息。妻尝之田,曝麦于庭,令凤护鸡。

时天暴雨,而凤持竿诵经,不觉潦水流麦。妻还怪问,凤方悟之。其后遂为名儒,乃教授业于西唐山中。”后人于是以“流麦”、“麦流”、“弃麦”、“麦不收”、“中庭麦”、“高凤”等来形容专心读书。

10个古人勤学的成语故事概括2

1、圆木警枕

成语故事:司马光从小到老,一直坚持不懈地学习做官之后反而更加刻苦。他住的地方,除了图书和卧具,再没有其他珍贵的摆设。卧具很简单:一架木板床,一条粗布被子,一个圆木枕头。为什么要用圆木枕头呢?说来很有意思,当读书太困倦的时候,一睡就是一大觉。

圆木枕头放到硬梆梆的木板床上,极容易滚动。只要稍微动一下,它就滚走了。头跌在木板床上,“咚”的一声,他惊醒了就会立刻爬起来读书。司马光给这个圆木枕头起了个名字叫:“警枕”。

2、凿壁借光

成语故事:东晋时期的一位道教理论家葛洪,曾托汉代刘歆之名撰写了《西京杂记》一书。书中记载了匡衡凿壁借光的故事:匡衡字稚圭,勤奋好学。可是家境贫寒,晚上想读书而无烛照明。

邻居家倒是每到夜晚,总烛光明明,可惜这光照不到他匡衡的屋里。怎么办呢?匡衡便把自己家靠邻舍的那堵墙壁凿开以引邻居家的烛光来读书。后人即用“凿壁、空壁、偷光、偷光凿壁、凿壁借辉、借光”等指勤学苦读,有时也引申为求取他人教益。

3、目不窥园

成语故事:在西汉时期,大儒学家董仲舒在年少时就读书非常刻苦认真,经常是夜以继日地读书,常常快到黎明前才睡,然后鸡一叫,就又来读书,总共也就睡不到3小时。他的书房紧靠着姹紫嫣红的花园,他三年没有进过花园,甚至连一眼都没瞧过,总是读书。

有人劝他出去走走,不要老呆在家里读书。他却说:“我不读书,只顾去玩,就算我出去,也只是和其他人讨论诗书。”后来他长大了,是有名的高等博士,公开聚众讲学,弟子遍布四方。

4、苏秦刺股

成语故事:战国时期的着名社会活动家、外交家苏秦,一次因多次游说秦王失败而返回故里。回家后,他的妻子不下床迎接他,嫂嫂不给他做饭,父母亲和他连话都不说。苏秦为之大耻,乃发奋读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后人用“刺股、锥股、握股”等形容勤学苦读,刻苦自励。

5、陶侃运甓

成语故事:晋时,有一个官至太尉的人陶侃,闲来无事时,常常是早上把砖从屋子里搬出去,天黑了又搬回来。循环往复,不知疲倦。一些人看见后不解其意,便问其缘由。陶侃回答说,恐怕攸闲惯了,将来不能干一番大事。

后来,人们用“运甓”表示励志勤力,不畏往复;用“运甓瓮、运甓人”等指不安攸闲,发奋功业之人。

10个古人勤学的成语故事概括3

温舒编蒲

形容勤学的典故。事出《汉书·贾枚邹路传》:“路温舒字长君,巨鹿东里人也。父为里监门。使温舒牧羊,温舒取泽中蒲,截以为牒,编用写书。”晋时的王育也在牧羊时折蒲学书,最后博通经史。此典的其他形式有“编蒲”、“截蒲”、“削蒲”、“题蒲”、“编简”等。

负薪读书

形容勤学的典故。事出《汉书·严朱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传》:“买臣字翁子,吴人也。家贫,好读书,不置产业,常艾薪樵,卖以给食,担束薪,行且诵书。

其妻亦负戴相随,数止买臣毋歌呕道中。买臣愈益疾歌,妻羞之,求去。买臣笑曰:年五十当富贵,今已四十余矣。女苦日久,待我富贵报女功。’”此典一般以“负薪”或“负樵”的形式出现。有时,此典也用来形容未遇时的贫居生活。

带经而锄

形容生活贫苦依然坚持学习的典故。语出《汉书·公孙弘、卜式、倪宽传》:“受业孔安国,尝为弟子都养,时行凭作,带经而锄,休息辄诵读,其精如此。”此典常以“带经锄”的形式出现。

焚膏继晷

形容夜以继日地勤奋读书。语出韩愈《昌黎集·进学解》:“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记事者必提其要,篡言者必钩其玄。

贪多务得,细大不捐,焚膏油以继晷。先生之业可谓勤矣。”

十年窗下

形容长期闭门苦读的典故。语出金元间刘祁《归潜志》:“南渡后疆土狭隘,止河南、陕西,故仕进调官,皆不得遽。人仕或守十余载,号重复累,往往归耕或教小学养生。

故当时有云:古人谓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今日一举成名天下知,十年窗下无人问也。’”后人便以“十年窗下”、“寒窗十载”、“寒窗之下”、“十载寒窗”、“灯窗十载”等词语来形容长期清贫自守,闭门苦读。

关于勤奋的简短小故事

1、凿壁借光。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邻家有蜡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在墙壁上凿了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读书。县里有个大户人家不怎么识字,但家中富有,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但不要报酬。

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读遍主人家的书。”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借给匡衡书。于是匡衡成了一代的大学问家。

2、刘勰佛殿借读。夜深了,佛殿里忽然传来朗朗的读书声。小和尚们吓坏了,以为里面有鬼,立刻报告给老和尚。于是,老和尚带领小和尚捉鬼。

没想到“鬼”原来是一个叫刘勰穷孩子,他在借佛灯读书呢。刘勰经过刻苦学习,终于成了伟大的文学家。

3、悬梁刺股,东汉时,有一个叫孙敬的年轻人,孜孜不倦勤奋好学,闭门从早读到晚也很少休息,有时候到了三更半夜的时候很容易打盹,为了不因此而影响学习,孙敬想出一个办法。

他找来一根绳子,一头绑在自己的头发上,另一头绑在房子的房梁上,这样读书疲劳打瞌睡的时候只要头一低,绳子牵住头发扯痛头皮,他就会因疼痛而清醒起来再继续读书,后来他终于成为了赫赫有名的政治家。

关于勤奋努力的成语故事

李密牛角挂书

李密在牛角上挂一卷《汉书》,一边走一边看书。越国公杨素正巧在路上看见,慢慢地跟在他后面,问:“哪来的书生这般勤奋?”李密认识杨素,从牛背上下来参拜。杨素问他读的是什么,他回答说:“《项羽传》。”杨素于是和他交谈,觉得很惊奇。回家后对儿子杨玄感说:“我看李密的见识风度,不是你们这些等闲之辈所具有的。”

车胤囊萤

晋代时,车胤从小好学不倦,但因家境贫困,没有多余的钱买灯油读书。为此,他只能利用白天时间背诵诗文。一个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见许多萤火虫在低空中飞舞。他想,如果把许多萤火虫集中在一起,不就成为一盏灯了吗?于是,他去找了一只白绢口袋,随即抓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里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来。从此,只要有萤火虫,他就去抓一把来当作灯用。

孙康映雪

孙康家里很贫穷,买不起灯油。一天半夜,孙康从睡梦中醒来,把头侧向窗户时,发现窗缝里透进一丝光亮。原来那是大雪映出来的光。他发现可以利用它来看书。于是他倦意顿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书籍,来到屋外。宽阔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里要亮多了。孙康不顾寒冷,立即看起书来。此后,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过这个好机会,孜孜不倦地读书。

孙敬头悬梁

东汉时,有一个叫孙敬的年轻人,孜孜不倦勤奋好学,闭门从早读到晚也很少休息,有时候到了三更半夜的时候很容易打盹,为了不因此而影响学习,他找来一根绳子,一头绑在自己的头发上,另一头绑在房子的房梁上,这样读书疲劳打瞌睡的时候只要头一低,绳子牵住头发扯痛头皮,他就会因疼痛而清醒起来再继续读书,后来他终于成为了赫赫有名的政治家。

苏秦锥刺股

苏秦是一个有名的政治家,但是他在年轻的时候学问并不多,到了好多地方都没有人关注,即使有雄心壮志也得不到重用,于是他下定决心发奋图强努力读书。由于他经常读书读到深夜,疲倦到想要打盹的时候就用事先准备好的锥子往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突然的痛感使他猛然清醒起来,振作精神继续读书。

扩展资料

相似典故:

韦编三绝

出于《史记·孔子世家》的典故,原为孔子为读《易》而多次翻断了牛皮带子的简,现用于比喻读书勤奋。

闻鸡起舞

典出自《晋书·祖逖传》:传说东晋时期将领祖逖年轻时就很有抱负,每次和好友刘琨谈论时局,总是慷慨激昂,满怀义愤,为了报效国家,他们在半夜一听到鸡鸣,就披衣起床,拔剑练武,刻苦锻炼。

程门立雪

成语出自《宋史·杨时传》:“至是,游酢、杨时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游酢与时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悬梁刺股

关于“古人勤奋读书有关的成语故事”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www.jndzxx.com//zhishi/7255.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知识

热门诗文

热门名句

朝代诗人

热门成语